李國麗
作文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卻讓廣大語文教師面臨尷尬的局面,讓學生“想說愛你不容易”。分析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學生忽略生活中的觀察,積累的素材少,無話可寫;二是沒有掌握基本的習作知識及方法,無從下手;三是語言詞匯貧乏,寫不精彩。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要對癥下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作文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作文是生活的必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笨梢姡吧钐幪幗哉Z文”,關注生活,積累材料,是寫作文的先決條件。我在教學生寫作文時,引導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立足于生活的肥沃土地,仔細觀察,積累有特色的作文素材,并幫助學生做好歸類整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開闊視野,還能使學生在寫作時較準確、恰當?shù)剡x取最適合題目要求的材料。
1、親近大自然。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開闊視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需要自我捕捉靈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春天,我們走出校園尋找春的清新、贊美春的溫暖;秋天,我們在《美麗的樹葉貼畫》《秋韻》《落葉情》中,感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冬天,我們和孩子一起站在雪地里,欣賞雪的舞姿,感受雪的快樂。
2、關注身邊事物。每天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很多,同學間的、師生間的,課上的、課下的,家里的、學校的,眼見的、聽說的……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細細體味,都是學生筆下的好文章。經(jīng)常地把這些瑣碎的小事作為習作的素材,學生的思維才能擴散出去,作文的源泉才能變?yōu)橐惶痘钏?/p>
3、了解媒體信息。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受到媒體信息的影響,關注媒體信息,感受國內(nèi)國際事務對自身的影響,是學生親近社會,融入社會的好機會,也是語文教師進行寫作指導的最佳時機。感動中國十大杰出人物頒獎儀式結束后,我把“說說你心中最感動的人和事”作為話題作文的素材,引導學生感悟親情,感悟愛。在“嫦娥三號”發(fā)射的日子里,我把“千年夢圓”作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課題,讓孩子親歷看電視了解,查資料深究、課堂交流深化、作文表達的過程,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求知欲,還使他們積累了創(chuàng)作的素材,增強了他們觀察社會,認識社會的能力。
二、廣泛閱讀,積累語言材料。
我國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用最概括的語言說明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笨梢哉f,在某種程度上讀與寫密不可分,讀可促寫,讀是寫的前提。讀可以為寫提供參考模式,讀可以使學生思維活躍、感情豐富,并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寫作方法,積累大量的語言、詞匯。古人熟讀“詩三百”,自能寫詩寫文,可見廣讀詩書能增加各方面的知識,打開寫作之門。
1、擴大閱讀面。在抓語言積累上,除了發(fā)揮語文課本的功能,引導學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外,還要不斷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充分發(fā)揮學校圖書館、閱讀室、畫廊、板報和班級圖書箱、圖書角、班級剪報等陣地的作用,以豐富學生的閱讀材料。
2、寫好讀書筆記。寫讀書筆記是學生的練筆過程、思維過程,也是學生生活素材積累、詞語積累的一個重要手段。閱讀之后,讓學生寫讀后感,或摘錄好詞好句,或體會文章寫法。寫好后,定時對學生的閱讀筆記進行檢查,將幾篇寫得較好的筆記當眾讀給大家聽,讓大家有個學習的榜樣,也是對寫得好的學生的一種鼓勵。這樣讀寫結合,學生逐步養(yǎng)成了寫讀后筆記的習慣,作文能力也不斷提高。
三、勤于練筆,體驗作文樂趣。
寫好作文,自然離不開讀書,但是只讀不練同樣無法提高寫作水平。勤于練筆,方能掌握作文技巧,體驗作文樂趣。
1、練習仿寫,培養(yǎng)語感。小學階段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局部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話,我們可以抓住句式表達、段落構成、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這幾個點進行分項仿寫。這樣,便把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了,達到了篇與篇讀寫遷移的目的。長此以往,學生必能妙筆生花。
2、連詞成文,開拓思維。
給學生提供一些詞語,然后連詞作文的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作文的興趣,而且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避免了千篇一律。比如給出三個詞語“小鳥、河流、花兒”,三個詞語看來沒什么聯(lián)系,可是在學生的筆下卻千差萬別,真可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自由發(fā)散思維的作文形式,學生喜歡,愿意寫,樂于寫。有創(chuàng)意的文章就在這樣的訓練中隨時涌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路在這樣的訓練中得到開闊。
3、體驗作文,激發(fā)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的生活很“單調(diào)”,不外乎學習、補課、看電視、上網(wǎng),戶外的活動少之又少,甚至勞動都很少,因而寫作缺乏生活體驗就成了必然。作文內(nèi)容都較為空洞,幾乎不見新意。面對此種情況,我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系列活動,鼓勵學生親身體驗,真實記錄。例如,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總有自己的喜好——有的喜歡打乒乓球,有的喜歡打籃球,有的喜歡玩游戲,也有的喜歡看書……于是就有意識地利用班隊課、地方課及活動課,開展一些有意思的比賽;在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前夕,分別給學生一周時間為爸爸、媽媽做一件好事;在班級有目的地開展“獻愛心”活動,開辦賽詩會,演講比賽等活動……孩子們親歷了活動過程,寫出來的文章鮮活靈動,真情實感自然流露。
總而言之,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閱讀是作文的基礎,只要長期堅持留心觀察,廣泛閱讀,勤于練筆,我們終將對作文“想說愛你也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