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
摘 要:正午太陽高度會隨太陽直射的移動而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與緯度有怎樣的關系?不同緯度地區(qū)的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幅度有什么特點?通過分析得出結(jié)論。
關鍵詞: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緯度
正午太陽高度是指某地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它出現(xiàn)在地方時的正午12:00,因此叫做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有年變化,引起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轉(zhuǎn)。由于地球不停地繞太陽公轉(zhuǎn),使得地球表面的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有規(guī)律地移動,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那么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是如何變化的呢?不同緯度地區(qū)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范圍是怎樣的?變化幅度的大小怎樣呢?首先來看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φ±δ|,H代表正午太陽高度,φ代表某地的地理緯度,δ代表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當兩個緯度同是北緯或南緯時用“-”號,當兩個緯度分別是北緯、南緯時用“+”號。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與當?shù)氐牡乩砭暥扔性鯓拥年P系呢?下面分幾種情況來分析。
一、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qū)
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qū)有太陽直射現(xiàn)象,當太陽直射某地時該地的H達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時H=90°;當太陽直射在與該地不同半球的回歸線時,該地的H達一年中最小值。具體來說,若該地在北半球,當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時該地的H達一年中最小值;若該地在南半球,當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時該地的H達一年中最小值。H最小值時是多大呢?計算如下:H最小=90°-(φ+23°26′)=66°34′-φ,即地理緯度越小的地區(qū)一年中H的最小值越大。H的變化范圍是66°34′-φ到90°之間,H的變化幅度是23°26′+φ,由此可以看出在此緯度范圍內(nèi),地理緯度越小的地區(qū),一年中H的變化幅度越小;地理緯度越大的地區(qū),一年中H的變化幅度越大。H最小時是23°26′(該地緯度等于0),H最大時是46°52′(該地在回歸線時),H的變化幅度在23°26′到46°52′之間。
二、回歸線到極圈之間的地區(qū)
回歸線到極圈之間沒有太陽直射現(xiàn)象,當太陽直射點在該地所在半球的回歸線時該地H達一年中的最大值,當太陽直射點在與該地不同半球的回歸線時該地的H達一年中的最小值。例如,北回歸線到北極圈之間的地區(qū),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H達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H達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歸線到南極圈之間的地區(qū)相反。H的具體計算如下:H最大=90°-(當?shù)氐乩砭暥?23°26′),H最小=90°-(當?shù)氐乩砭暥?23°26′),H的變化幅度是46°52′,是個定值,與某地的地理緯度沒有關系。
三、極圈到極點之間的地區(qū)
極圈到極點之間的地區(qū)無太陽直射現(xiàn)象,但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某地一年中H最大時是太陽直射點在該地所在半球的回歸線時,H最小時是該地出現(xiàn)極夜時H=0。例如,北極圈到北極點之間的地區(qū),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H達一年中的最大值,當該地出現(xiàn)極夜時H最小等于0,南極圈到南極點之間的地區(qū)相反。H的具體計算如下:H最大=90°-(當?shù)氐乩砭暥?23°26′),H最小=0,設當?shù)氐牡乩砭暥?66°34′+x,
H最大=46°52′-x,H的變化幅度是46°52′-x,由此可以看出距離極圈越近的地區(qū)H在一年中的變化幅度越大,距離極圈越遠的地區(qū)H一年中的變化幅度越小。最大時是46°52′(極圈地區(qū),x為0),最小時是23°26′(極點地區(qū),x為23°26′)。例如極點,x為23°26′,則H在一年中的變化幅度是23°26′;極圈地區(qū)H在一年中的變化幅度是46°52′。
綜上所述,正午太陽高度一年中的變化幅度特點是:
(1)赤道地區(qū)和極點地區(qū)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幅度是定值23°26′;
(2)回歸線到極圈之間的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幅度為定值46°52′;
(3)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qū)(不包括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幅度與緯度的關系是: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幅度=23°26′+當?shù)氐牡乩砭暥?,即緯度越小的地區(qū)變幅越小,緯度越大的地區(qū)變幅越大;
(4)極圈到極點之間的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幅度為46°52′-當?shù)氐牡乩砭暥扰c極圈的緯度差,即緯度越大的地區(qū)變幅越小,緯度越小的地區(qū)變幅越大。
?誗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