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課程主要是學習作者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敘事狀物的?!皩W習語言文字”是語文課有別于其他課程的個性和本質特點。這里所說的語言,不是理論意義上的語言學,而是實踐意義上的語言運用。語文教學就是語言運用的教學。并且,課標明確指出:“語文知識的學習重在運用,其概念不作為考試內(nèi)容”?!爸卦谶\用”,一是指教師對教材的分析角度應當重在運用,重在分析語言材料在具體的言語情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二是指語文知識的學習應當側重于學生的學以致用,即在一定的語境中能將已學過的字、詞、句、段等內(nèi)容進行積極遷移,恰當?shù)?、合理地運用言語形式表達個性言語內(nèi)容。提出“重在運用”不是否定語文知識的學習,“‘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中涉及到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文體、文學等豐富的知識內(nèi)容”是為學生提供語言運用的規(guī)范,但是這一層次的學習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罢Z文知識的學習重在運用”,語文知識的學習目的重在借助他人言語經(jīng)驗和言語智慧獲得啟發(fā),在公共語言規(guī)范的基礎上形成個人言語經(jīng)驗,恰當?shù)剡\用個人言語表達和交流。因此,語文課程標準觀照下的文本解讀策略,凸顯從語用角度進行動態(tài)建構和實踐運用。
一、 關注文章的言語個性
“言語形式”是語文教學的立足點,是特定的教學對象。在日常生活中,常態(tài)的文章閱讀通常著眼于獲取文章的內(nèi)容信息,這使得我們往往“得意忘言”。但在語文教學中,閱讀目的不僅在于獲取文章所負載、傳遞的內(nèi)容,更在語言本身,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得意”又不能“忘言”。
不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文章“寫了什么”,對于言語內(nèi)容的關注,當然無可厚非,因為“寫了什么”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確認。然而,言語個性立足于言語形式。就作品的個性本質而言,更重要的卻不在于“內(nèi)容”而在于“形式”。作品的價值往往不在于它產(chǎn)生了前人沒想過、說過的內(nèi)容,而在于它不同尋常的想與說的方式,在于想與說“形式”的與眾不同的佳妙處。這就是文章的言語個性。
言語個性是文章作者或編者的個人言語風格的彰顯,是個性化的言語表達智慧。關注言語個性,需要關注作者的言說方式。許多語文教師對作者的關注方式,往往是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作者生平軼事。事實上,這只是關注文學常識。甚至,很多教師往往忽略了作者的存在,把作者的言說方式當作語言材料進行分析學習。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課文《白鵝》為例?!栋座Z》一文,它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有三個層面:第一是白鵝的活動特點,第二是豐子愷眼中的“有趣”的、“高傲”的白鵝,第三層面是豐子愷喜愛的、戀戀不忘的“好一個高傲的動物”!有些教師把時間花在第一層面,仔細分析寫了白鵝的哪些內(nèi)容,這是很不夠的。我們應當關注第三個層面:作者豐子愷如何通過文字敘述,呈現(xiàn)了基于喜愛之情所感覺到的白鵝的“有趣”和“高傲”。如果教師忽略作者的存在,一味強調(diào)白鵝的高傲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很容易產(chǎn)生的后果就是要么是關于“動物可愛”的人文熏陶,要么是關于“動物特點”的寫作遷移。
語文教材的作品,這一篇與那一篇的不同,就在于作者的個性表達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學要關注作者對我們的“觸發(fā)”,也就是作者如何表達他的有意義和有啟發(fā)的思考。作者豐子愷是一個漫畫家,在散文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他常以漫畫家的眼睛觀察生活,以漫畫家的筆調(diào)反映生活。這樣,他的散文除了具有散文的特點之外,也滲入了畫的元素,營造出了特有的“畫境”。其筆法之一是白描: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寥寥數(shù)筆就能勾勒出事物的特征。例如,文中說鴨的步態(tài)“步調(diào)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鵝的步態(tài)則“大模大樣”,“像凈角出場”,遇見人也“毫不相讓”。教學時,教師應當關注豐子愷這一言語個性。
二、 關注文章的語體因素
語體是運用語言的體裁,是在一定交際場景中使用相關的語言材料所形成的不同特點的語言體系。語體不同于文藝學、文章學的“文體”。文體是文章的體式,一定的文體必然使用相應的書面語體。不同語體的外顯性的語境框架給對話理解帶來不同程度的限制性。根據(jù)語言的功能和特點,語體可分為實用語體、交叉語體和藝術語體。語文教材內(nèi)關于新聞、政論、說明性文章和科技作品屬于實用語體,它們偏重于客觀事實的陳述;雜文和散文,屬于交叉語體,既有客觀事實的陳述,又伴隨著比較強烈的主觀意向和情感;詩歌、小說和戲劇則歸類于藝術語體,其傾向于表達個人與客觀世界的關系,構建的是可能的、虛擬的、概念化的主觀世界。
對于不同語體的作品,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對話方式。對于實用語體,教師應當關注其交際功能,注意文章如何運用言語反映人與人之間、人與客觀世界的聯(lián)系。對于藝術語體,凸顯的是作者言語的獨創(chuàng)性、變異性,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想象去感受和體驗,從而理解作者由某些“不可能”的描寫所營造的“可能”世界所蘊含的語用意義。某語文教學曾出現(xiàn)對《斑羚飛渡》故事真實性的質疑,正是將藝術語體的“可能”等同于生活的“不可能”,從而對動物小說的的情節(jié)構思進行的純客觀的判斷導致。對于交叉語體,由于它主要與語言的情感功能相適應,教學時要關注作者的言語個性,尤其是關注帶著作者強烈感情色彩的話語。
例如《白鵝》一文。此文選入教材經(jīng)過刪減,仔細體味原文,不妨關注作者豐子愷的言語表達。他在《白鵝》原文中說:“它(指白鵝)對我們,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有貢獻。”“物質上的貢獻,是生蛋?!薄氨腮Z蛋更好的,還是它的精神的貢獻。因為我們這屋實在太簡陋,環(huán)境實在太荒涼,生活實在太沉寂了。賴有這一只白鵝,點綴庭院,增加生氣,慰我寂寥。”因為“它有那么龐大的身體,那么雪白的顏色,那么雄壯的叫聲,那么軒昂的態(tài)度,那么高傲的脾氣,和那么可笑的行為。在這荒涼沉寂的環(huán)境中,這鵝竟成了一個焦點”。“惟有這偉大雪白的東西,高擎著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獨步,好像一個武裝的守衛(wèi),使得這小屋有了保障,這院子有了主宰,這環(huán)境有了生氣。”可見,這個白鵝不是普通語言概念的白鵝,而是作者所體察到有個性的白鵝。豐子愷是把白鵝當作一個朋友來言說,在作者眼中,這個朋友是可愛、可笑,但又有可敬之處的。在原文的結尾處,豐子愷的感概是:“感覺與訣別一個人的時候所發(fā)生的感覺完全相同,不過分量較輕一些而已。原來一切眾生,本是同根,凡屬血氣,皆有共感”。這篇文章被選為課文后,編者作了較大幅度的改編,淡化了寫作的時代背景,刪除了作者很多的抒情和議論。這樣使得文章的內(nèi)容重點突出了鵝的“高傲”特點。但是,鵝的“高傲”特點是基于作者對鵝的“有趣”的喜愛之情,把白鵝當作一個可敬、可愛又有點可笑的朋友來描寫,這些在教學時應當引導學生透過語句的把握而感受帶有感情色彩的話語。
三、 關注文章的文化語境
語文教學是言語活動過程,言語活動依托語境而存在。這一語境蘊含著文章作者或編者個人的文化知識所營造的文化語境,也包含著學生自身的文化水平所具有的文化語境。在語文教學中,這兩種語境會互相影響。作者或編者的文化語境與學生所持的文化觀念認識存在著時空差異和民族文化差異,這必然對學生理解作品形成一定的阻礙。同時,學生自身所擁有的背景知識和文化語境也影響著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例如《白鵝》一文的學習。就學生的文化語境和背景知識而言,如今鄉(xiāng)下農(nóng)村很少養(yǎng)鵝,城里更難得一見家養(yǎng)的鵝。學生對家鵝的叫聲、動作、樣子和生活習性很不熟悉。這對學生體會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準確性和趣味性,有一定的難度。此外,由于學生和作者生活的時代差距很遠,以致文章表達所帶有的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語言特點,作者豐子愷所營造的文化語境和文中表現(xiàn)出來那種文人心態(tài)以及成人化的審美情趣,對孩子來說缺少親切感,給學生讀通文本增加了障礙。
因而,語文教師面臨一個挑戰(zhàn),那就是如何減少作者文化語境與學生文化語境的代溝,讓學生在特定語境的學習中,體驗、感悟文章中成熟的、典范的言語經(jīng)驗和言語智慧,把握它們的特點與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學要注重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的體驗性學習環(huán)節(jié),其教學設計的關鍵是以學生的文化立場為出發(fā)點,通過創(chuàng)設某種情境,建立與課文文化語境相關的情境聯(lián)系,使得學生在相關語境的學習中,感悟作者獨特的言說方式的運用,并理解其中緘默的文化內(nèi)容。語文課標有一句話,大家都非常熟悉:“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其實說的就是,選入教材的文章由于不是為某一學生而寫,它的表達是不定向的,而是多向的。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語境中找到自己所能接受表達的言說方式,確定自己獨特的閱讀角色意識。
例如《白鵝》一文,對于白鵝的高傲,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建立體驗聯(lián)系:
這只高傲的白鵝叫聲也非同一般,同學們能找到相應的詞嗎?這只高傲的白鵝,它在叫什么呢?
(課件出示待補充的句子)
凡有生客進來,鵝厲聲叫囂,它在說_________;
凡籬笆外有人經(jīng)過,鵝引吭大叫,它在說_________。
《白鵝》一文中關于白鵝的“高傲”,這樣一種氣質、風度,小學生難以理解“高傲”這種見了肅然起敬的內(nèi)涵,更難以理解一個動物何以高傲。由于學習內(nèi)容遠離學生實際生活,學生缺少相應的言語經(jīng)驗難以理解的時候,語文教師需要還原特定言語出現(xiàn)的語境,盡可能撤除一切與學習材料相隔離的障礙——空間障礙、時間障礙及心理障礙。教師設計這一虛擬語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建立一種意想中的情境,從而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體驗,說出他們對高傲的理解,教師據(jù)此或引導、或矯正、或深化認識。
參考文獻
[1] 韓雪屏.語文課程的知識內(nèi)容[J].語文教學通訊,2003(3).
[2] 韓雪屏.語文課程知識初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3] 王榮生.語文知識是個什么樣的問題?怎樣討論?[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5(4).
[4] 李海林.語文知識:不能再回避的理論問題[J].人民教育,2006(5).
[5]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6] 王建華.語用學與語文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