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鳳琴+錢錫銘
師: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不少新詞,了解了課文內容,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下列詞語。(出示詞語)
理想境界橋梁勤奮
滾瓜爛熟警枕睡覺史學巨著
毫不氣餒急起直追名列前茅
一生勤奮有所作為貢獻社會
師:誰能連起來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生: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課文主要介紹了兩個人的事跡。司馬光回家將老師教的課高聲朗讀,直到滾瓜爛熟,他還用警枕讓自己繼續(xù)學習,最后寫出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童第周進中學時成績落后,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最后名列前茅。他們一生勤奮,都有所作為,貢獻社會。
師:這位同學說得不錯,說明對課文內容有了基本了解。今天,讓我們繼續(xù)研讀,去體會和發(fā)現(xiàn)蘊含在課文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用什么方法呈現(xiàn)出來的。
【評析】課文通俗易懂,理解的難度并不高。教師在第一課時字詞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讀詞連句的手法,將主要內容呈現(xiàn)出來,一方面檢查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情況,另一方面也是詞句連接概括的一種訓練。
師:課文是一種嶄新的文體——說理文。這種文體與我們前面學的記敘文有什么不同呢?
生:記敘文主要是記述人和事的,而說理文主要是說道理的。
師:的確,說理文因為寫作目的的不同,在表現(xiàn)形式上與記敘文有著很大差別。作者一般開宗明義,在第一段就會提出自己的觀點,接著會舉些事例,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最后還要總結強調。
【評析】學生一次接觸說理文,對此還比較陌生,所以,教師將說理文的文章結構告知學生就很有必要,能讓學生快速了解,避免了兜圈子探索,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將文章結構呈現(xiàn)出來,有例于學生引證,以便加深對說理文的認識。
師: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做發(fā)現(xiàn)者,看看課文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又舉了哪些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最后得出了怎樣的結論?(生讀課文)
師:誰發(fā)現(xiàn)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生: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師:作者開篇就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們常說學習要勤奮,工作要勤奮。你對“勤奮”是怎么理解的?
生:勤奮就是學習刻苦。
生:勤奮就是學習、工作努力上進。
師:對,其實,“勤”和“奮”意思各有特點,“勤”是指做事盡力,不偷懶;而“奮”則是振奮、鼓勁的意思。
【評析】小學生常常把勤奮當做一個詞、一個概念,教師在這里不露痕跡地指導了解詞方法。
師:作者選取了哪些人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生:司馬光和童第周。
師:現(xiàn)在,請你輕輕地朗讀課文的第2、3自然段,看看這兩個事例一樣嗎?
生:我發(fā)現(xiàn)這兩個事例都是講勤奮學習的,但側重點不同,司馬光的故事側重于“勤”,童第周的故事側重于“奮”。
師:真是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xiàn)代的,跟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到的“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边@句話是密切相關的。
師:說得好!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作者就是選取了這樣兩個典型的人和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的。要寫好說理文,事例選擇很重要。
師:司馬光、童第周是怎樣勤奮學習的?從他們的事例中我們又會有什么啟迪呢?誰還記得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來講給我們聽聽。(生講述)
師:看來司馬光從小就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這樣的人智商都在一般人之上,不用刻苦學習,就能超人一等??墒牵窃趺醋龅哪??(出示課件)小時候,,長大以后。(生根據課文簡單敘述)
師:這位同學剛才說的時候主要提到了哪些詞?
生: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躲……
師:正因為“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所以才——
生:滾瓜爛熟。
師:從“滾瓜爛熟”這個詞你體會出了什么?
生:我體會到,司馬光本身聰明,但他還是勤奮學習,把文章讀得滾瓜爛熟。真的不簡單!
生:我認為“一直”一詞很重要,說明他學習的時候自始自終都是這樣的。
師:是啊,小時候的司馬光真用功啊,(引讀)不僅是《三字經》滾瓜爛熟了,《百家姓》也,老師講的所有內容都。
師:你還注意到了哪個詞?
生:躲。
師:他為什么要躲起來學習呢?
生:既怕自己打擾別人,又怕別人影響自己讀書。
師:透過這“躲”字,你能看到一幅幅畫面嗎?(出示課件)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夏日里,,哥哥、弟弟,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哥哥、弟弟,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評析】如果說,前面抓關鍵詞體會司馬光的勤學,是一種對文字的品味的話,那么,這里的拓展想象是把場景具體化、生動化,讓學生形象地感受了司馬光的學習,體會到司馬光之所以會有突出成就,在于他將別人游玩的時間都用來學習,這樣,司馬光的形象就立體化了。
師:長大以后的司馬光又是怎樣抓緊時間學習的,誰來說一說?
生: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繼續(xù)讀書寫作。
師:圓木很硬,枕著不舒服;因為它圓,會滾動,司馬光叫它“警枕”。這里的“警”是什么意思?
生:警示。
師:那么,司馬光希望“警枕”提醒他什么呢?
生:要充分抓緊時間。
師:正因為司馬光一直這么勤勉,所以才編成了《資治通鑒》,并因此成為一名歷史學家。我們來看看《資治通鑒》是怎樣一部著作。(出示課件)
《資治通鑒》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目的是讓統(tǒng)治者從歷代治亂興亡中取得鑒戒?!顿Y治通鑒》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比較完備的資料。
師:這部巨著,花費了司馬光整整19年的時間!這是何等漫長的19年啊,19年的廢寢忘食,終于編成了《資治通鑒》。他手中的鮮花是怎么來的?你能用文中句子告訴大家嗎?
生: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師:讀了這一段,你想說些什么?
生:司馬光的成功是因為他的努力,他的勤奮。
師:你讓我想到了一句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天賦成就不了這樣的巨著,但他僅僅靠的是聰明嗎?
生:光有天賦還不行,還得靠后天的努力。
師:是呀,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寫了《傷仲永》的故事,誰知道這個故事?(一生講述)
師:方仲永是個神童,天賦也很高,為什么最后淪落為普通人呢?
生:這是因為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又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他不再努力、勤奮了,天賦也就得不到培養(yǎng),倫為常人了。
師:是呀,即使有天賦,也需要不斷勤奮,才會有大的成就。僅憑一點小聰明,是不會有出息的。
【評析】聰明的人很容易超過別人,這是很多學生有的想法。教師這里有意將司馬光和方仲永對比起來看,于是,學生們對勤奮有了新的認識。
師:司馬光的故事,讓我們欽佩、感動,可有人也許會說:我沒他那么聰明,即使再勤奮也不會有他那樣的成就。那么,天資不高的人就一定沒有機會嗎?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自由讀課文第3自然段,完成填空。(出示課件)
童第周十七歲才進中學,開始學習成績,可他,后來不僅學習成績,還到比利時。因為完成了,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了。
師:這個例子的哪些地方讓你欽佩和感動?
生:我讀過一篇文章,知道童第周剛進中學時沒有一門功課及格的,校長還勸他退學,可他沒有放棄,而是奮起直追,最后竟然名列前茅。這簡直是奇跡。
生:有些人基礎差會泄氣,可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這種精神讓我佩服。
生: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使學習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生:青蛙卵剝離手術是一項高難度的成果,所以在歐洲生物界引起的轟動。從這里看,童第周已經有很高的學術水平了,已經不僅僅是班級里成績名列前茅那么簡單了。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對于剛入學成績落后,童第周沒有氣餒,而是急起直追,努力學習,這就是勤奮。從他的表現(xiàn)來看,更側重于“勤奮”的“奮”字,也就是振奮、鼓勁。這正應了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所說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p>
【評析】這個例子比較通俗易懂,所以,教者沒有在字詞上反復去推敲,這也讓兩個例子在教法上各有側重。本例教師引導學生談欽佩、談感動,從學生的回答感受來看,他們對童第周“勤奮”的“奮”字有了多方面的體會,這樣,引讀華羅庚的名言就水到渠成了。
師:說理文如果就寫到這里還不夠,最后還得總結一下,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么說的。(齊讀最后一段)讀了你有什么啟迪?
生:要想成功必須勤奮。
生: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從現(xiàn)在起就必須好好努力,一分耕耘才會有一分收獲。
師:是啊,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座,那就是勤奮。古今中外,無數(shù)成功者的事例告訴我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評析】最后一段不是一讀了之,讓學生談啟發(fā),就是對全文的總結。同時,教者不忘提示學生,說理文的最后是對文章的總結。這樣,說理文的“論點——事例——總結”結構就清晰地印在學生腦子里了。
(作者單位:淮安市金湖縣實驗小學,南京鳳凰母語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