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詩中的重陽節(jié)

      2015-10-23 14:30孫國鋒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15年10期
      關(guān)鍵詞:賞菊茱萸重陽節(jié)

      孫國鋒

      一、 重陽節(jié)

      重陽節(jié)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據(jù)《西京雜記》中賈佩蘭講述九日習(xí)俗的記載來看,西漢初年即有此俗。曹丕《與鐘繇九日送菊書》曰:“歲往月來,忽復(fù)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yīng),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笨梢娙龂鴷r的重陽會已頗有聲勢了。梁·吳均《續(xù)齊諧記》中桓景登高避難的傳說,既確證也豐富了重陽節(jié)俗。

      至于定名為重陽節(jié),則是在唐代(之前只是泛稱作九日,唐及以后各代,則重陽與九日并用,現(xiàn)代的九日已無專指之意)。宰相李泌提請確定上巳、中和、重陽為一年之三大節(jié)慶,獲準(zhǔn)。再加上唐皇室的親自加入(九日游曲江),使得重陽節(jié)活動在唐及以后的時間里盛況空前。這一點,從王維“遍插茱萸”的詩句中可以得到佐證。

      重陽節(jié)主要的活動是登高,這一活動的來源自然是桓景避難故事。而后來人們登高主要為賞秋。重陽的節(jié)俗還有野游、騎射(此活動唐代依然盛行)、放風(fēng)箏、迎出嫁女歸寧、食蓬餌、吃重陽糕、飲菊花酒、賞菊、插茱萸等。文人顯貴還有“享宴高會”、相屬賦詩的風(fēng)雅。茱萸最初是切碎囊佩的,魏晉以后便演化為插了。先是“插茱萸于臂”,而后干脆插在發(fā)間鬢角。

      唐宋以后,茱萸日少提起,只剩下簪菊了。起初只是文人顯貴的風(fēng)雅(如范成大《重陽不見菊》:“可憐短發(fā)空欹帽,欠了黃花一兩枝”),明清時代的簪菊賞菊,幾乎成了全民性的風(fēng)尚。清代的《輦下歲時記》載:“九月宮掖間爭插菊花,民俗尤甚?!?/p>

      二、唐詩中的重陽節(jié)

      如果把唐詩比作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一部大百科書,那么“重陽節(jié)”就是其中一個不菲的辭條。我們從古代節(jié)俗描寫的角度來觀照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

      登高。這是重陽節(jié)活動的重頭戲,也是詩人們描寫重陽之側(cè)重。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水景》:“九月天氣清,登高無秋云”;劉禹錫《九日登高》:“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杜甫《九日》:“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以及《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登高的習(xí)俗起于醒桓景避難,而登高詩中用典最多的,是“孟嘉落帽”。孟嘉是陶淵明的外祖父,隨桓溫征西時,在龍山重九登高歡會,風(fēng)落帽而不自知,后作“落帽賦”反倒獲得在場文人及桓溫的稱贊。于是,《歲華紀(jì)麗》便把重陽節(jié)稱作“授衣之節(jié),落帽之辰”。后來人們更是不拘禮法,視“重陽落帽”為風(fēng)雅之舉,甚至有意模仿。詩中的表現(xiàn)如杜甫《九日藍(lán)田崔氏莊》:“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明何孟春《送菊涯翁》:“多情不用防吹帽,短發(fā)猶禁插滿頭”。而能把菊花插滿頭的杜牧和梅堯臣,帽子自然是早就除去了的。

      另一個文人津津樂道的典故來自孟嘉的外孫陶淵明。南朝宋檀道濟(jì)《續(xù)晉陽秋》中記載,某年重陽日,幽居的陶淵明菊下獨坐,無酒為伴 ,正惆悵間 ,忽見一白衣人自花間飄然至,原來是江州刺史王泓派人送酒來。陶淵明大喜,與白衣使暢飲而醉,作《九日閑居》一首。此即“白衣送酒”之典。

      唐代的詩人們對“白衣送酒”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情有獨鐘,直用、曲用,各盡機(jī)杼。李郢《重陽日》“愁里又聞清笛怨,望中難見白衣來”,李白也“因招白衣人,笑酌黃金菊”(《九日登山》),岑參在《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嘆息道:“強(qiáng)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皇甫冉《重陽酬李觀》更是毫不遮掩:“不見白衣送酒來,但令黃花自在開”。其他,如孟浩然的“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秋登藍(lán)山寄張五》),崔國輔“九日陶家雖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九日》),崔曙“且欲近尋陶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無不飄溢著“白衣送酒”的芳菲。

      且不管酒是送來的,還是家釀的,總之飲酒,特別是飲菊花酒,乃重陽節(jié)里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席間賦詩,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或許跟孟嘉祖孫的兩篇詩文有著密切的淵源關(guān)系。

      簪菊、賞菊。這同詩中用上“白衣送酒”典故一樣,簪菊賞菊似乎也使重陽活動充滿了高雅意味。鄭谷說:“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重陽被稱為菊花節(jié)、茱萸節(jié),也證明了菊花在這節(jié)慶中的重要位置。

      不過唐時茱萸也還在重陽節(jié)慶活動中風(fēng)光著:王維告訴我們,那時的茱萸是深入人心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多愁善感的杜甫嘆息道:“明年此會知誰???醉把茱萸仔細(xì)看”(《九日藍(lán)田崔氏莊》)。李白、孟浩然也各自作出證明:“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九日得新字》)。至于清代顧祖的“茱萸黃菊尋常事,此日催人易白頭”(《甲辰九日感懷》),只能算作是對茱萸往日風(fēng)采的一種緬懷了。

      而真正長期活躍在重陽節(jié)慶活動中的是菊花?!断蓵吩疲骸败镙潜苄?,菊花延壽”。延壽比避邪更為實在,于是這“融融冶冶”的黃金花受到詩人們由衷的稱頌。

      杜牧:“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齊安登高》)。

      鄭谷:“更待金英發(fā),憑君插一枝”(《恩門小諫雨中乞菊戴》)。

      公乘億:“帶香飄綠綺,和酒上烏糾”(《賦得秋菊有佳色》)。

      ……

      這些是簪菊詩(順帶在此一提:宋人楊萬里有“嚼香”“蕊浮杯”的愛好),賞菊之詩更是不勝枚舉。杜甫有“九日”詩十?dāng)?shù)首。寫菊如:“庭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嘆庭前甘菊花》),“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九日寄岑參》),“晚來高興盡,搖蕩菊花期”(《九日曲江》),于寫菊之外,多有人世之嘆、家國之憂。鄭谷之愛菊,幾乎可以和陶令相比了:“日日池邊載酒行,黃昏猶自繞黃英。重陽過后頻來此,甚覺多情勝無情”。杜牧對菊也別有深致:“雨中衣半濕,擁鼻自知心”。王勃因“開門有菊花”,而自翊“是陶家”(《九日》),可見他也是陶令的崇拜者、菊花的有情人。元稹及黃巢對重陽菊也各懷深情(詳見下述)。

      值得一提的是,重陽節(jié)不僅僅限于九月九日這一天,九月八日已算開始,而九月十日更被稱作“小重陽”。李白《九月十日即事》就寫道:“昨日登高罷,今朝又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三、唐重陽詩的內(nèi)容與特色

      重陽節(jié)詩人們喜詠菊,然而其表達(dá)方式和意義卻有很大差別。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保ā毒铡罚├盍x山通過菊的絢麗的顏色和幽香,又搬來陶羅二位助陣,為菊花唱了一首贊美詩。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后更無花。”(《菊花》)元稹好像在說:“是花都愛,不是偏愛菊”,但“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這滿園的黃英、整日賞菊的舉動,又實實在在地表明了元稹對菊的喜好。

      “籬東菊徑深,折得自孤吟。雨中衣半濕,擁鼻自知心。”(《折菊》)這折來的菊花簡直成了杜牧傾訴衷腸的戀人了?!坝曛幸掳霛瘛?,真是有了“愛相隨”,“風(fēng)雨我都不后悔”。“擁鼻自知心”,難道只是一種愛的表白嗎?看來除了對菊花形態(tài)美的熱愛,更有其精神方面的因素。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保ā毒铡罚┼嵐葎t不僅限于對菊形態(tài)的贊美——先是通過“九日”里人們的普遍行為,暗示出菊花在人們心目中特殊而又崇高的地位,而后又以“不羨瓦松高”的擬人手法,更加體現(xiàn)出菊花“甘于平凡,執(zhí)著奉獻(xiàn)”的高貴品質(zhì)。這大概就是作者之所以如此愛菊的根本原因吧。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不第后賦菊》),“颯颯西風(fēng)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于桃花一處開”(《詠菊花》),黃巢詠起菊來也透著一股沖勁,居然為“獨立寒秋”的菊花抱起不平來,真是“愛菊愛得他心痛”!

      我們不妨將這些詩與屈大夫的“夕餐秋菊之落英”、陶元亮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鄭思肖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西風(fēng)中”作一比較,不難看出,唐以前的詠菊詩,重在對孤傲清高(或說是孤芳自賞)品格的一種欣賞。表現(xiàn)了文人們不慕名利、淡泊寧靜的心態(tài),重視內(nèi)心的自我認(rèn)識。而唐代的詠菊詩,在積極用世的風(fēng)氣下,更多地體現(xiàn)了詩人們在功名的追逐中幾番撲騰之后的復(fù)雜心境:有的頓悟離開旋渦;有的喘息未定又再度投入;有的欲進(jìn)欲退彷徨不定。唐以后的詠菊詩,一方面體現(xiàn)了對屈、陶理想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因時代的動蕩,菊花“獨傲寒風(fēng),不畏強(qiáng)暴”的精神得到更多的宣揚(yáng)。從以上的分析比較中,我們也可以管窺到詠菊傳統(tǒng)在內(nèi)容上的流變。

      在文人喜歡四處流浪的唐代,重九望鄉(xiāng)思鄉(xiāng)也是重陽詩里的一大主題。這在唐以前似乎不很突出,唐以后的那些只懂得因循的文人們也不過有一些仿制品罷了。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fēng)煙”“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這是初唐的人們在登高望鄉(xiāng),格調(diào)似乎明朗些,雖然也道出些“悲”“苦”,讀來卻不甚悲苦;倒是后來孤獨的杜甫抱病登臺,舉杯望鄉(xiāng),讓人不見“悲苦”字,卻自有一番悲苦在心頭。中晚唐的登高思鄉(xiāng)缺少撼人之作,這或許也跟時代有關(guān)系。

      不過唐代望鄉(xiāng)思鄉(xiāng)的經(jīng)典之作,還得算少年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先以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定下思鄉(xiāng)的基調(diào),而后又迂回一層,以一個“遙”字,既寫出了遠(yuǎn)距離的相思之苦,又顯示了以彼地寫此地的獨特視角(這一視角讓我們想起李商隱《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漲秋池”、杜甫《月夜》“遙憐小兒女”以及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再通過“遍插”與“少一”的鮮明比照,盡現(xiàn)了“憶”的主題。怪不得人們在“半個月亮爬上來”的晚上,總要一年又一年不倦地唱起這首“倍思親”的歌。

      描寫節(jié)令,借以抒懷,在古典詩歌中極為常見。本文只是對唐詩中的重陽節(jié)作了一些粗略的輪廓描摹,至于把重陽放在思想史、文化史的大范圍中去觀照,并且更加深切地探究其本質(zhì)內(nèi)涵與價值體現(xiàn),則需另外論述了。

      (選自《鐵道師院學(xué)報》)

      猜你喜歡
      賞菊茱萸重陽節(jié)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jié)——登高遠(yuǎn)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卻為何
      重陽節(jié)
      賞菊
      瞧,明艷的菊
      嘆流年
      一束茱萸滿鄉(xiāng)情
      金秋賞菊
      重陽節(jié)快樂
      梁河县| 伽师县| 云浮市| 海兴县| 天台县| 比如县| 浠水县| 梁河县| 蒲城县| 东城区| 瓦房店市| 长汀县| 永顺县| 曲松县| 天祝| 壶关县| 达拉特旗| 龙江县| 灵璧县| 星子县| 雷州市| 龙川县| 定安县| 来凤县| 邵阳市| 上高县| 大田县| 逊克县| 杨浦区| 鄂伦春自治旗| 福建省| 灵寿县| 会泽县| 大余县| 营口市| 桃园县| 靖边县| 马山县| 阿巴嘎旗| 新野县| 喀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