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不知從哪一天起,我們忽然發(fā)現(xiàn)我們已處在一個互不信任的社會。這些天碰瓷與救人之惑不絕于耳。說實在的,所有旁觀者都無法辨清此事的是與非,都懷著看客心理為某一方唏噓,為另一方氣憤。
我想起一樁舊事。前些年有一天我心血來潮,打算走著上班,主要為健身。那天是我第一次徒步,過第一個路口時就看見一個老者沒緣由跌倒了,摔得頭破血流,我連忙上前將其扶起,老者已摔得半昏厥狀態(tài),此時又有兩位女士幫忙,好在離一家醫(yī)院不遠,我們將老人扶入醫(yī)院,到門口時,一位女士匆匆告別,進入急救室,另一位女士也要告別,她都走出屋了,我忽然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擔(dān)心,又追出去讓她留了電話,怕萬一有什么說不清的事讓她作證。護士從老人兜里摸了半天才摸出一個紙條,上面有電話,我連忙撥通電話,不一會兒他的家人到了,三番五次地感謝,說老人健忘,不知怎么走丟了,又摔了,幸虧遇到了好人。此時我內(nèi)心深深地自責(zé),我為什么剛才閃出那樣小人的想法呢?
社會的信任已完全喪失。伸手幫助別人已成為奢侈之舉。曾經(jīng)最平常的社會關(guān)系——信任,在今天已蕩然無存,讓做好事成了難事,讓做壞事成為常事,讓我們離向往的平和信任的社會漸行漸遠。
唐人劉禹錫有句名言:巧言易信,孤憤難申。這是他被貶二十三年回家后發(fā)出的肺腑之言。今天,如果有人做了好事,將傷者扶起后遭訛,又無人無錄像證明清白,也會“孤憤難申”,我們的法律會傾斜道德,還是堅持法理?不管是誰,今天如果真的遇見此事,誰肯伸出援手,誰會見死不救,實際上是道德與法律的另一種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