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施密特
如果你問大企業(yè)的高管:“你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多數人都會條件反射似的回答:“開會。”如果你非要刨根問底,“不,我不是在問你最無聊的事情,是在問你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他們估計會想出幾條在商學院學到的基本原則,比如“通過制定巧妙的戰(zhàn)略以及創(chuàng)造協同機會,在競爭日漸激烈的市場中實現增長”。想想看,如果你把同樣的問題拋給頂尖的體育教練或俱樂部總經理,他們會如何作答呢?這些人整天也有開不完的會,但他們回答的最重要的事情,可能是舉行選秀、招募或購買最棒的運動員。這種聰明的體育教練明白,再多的戰(zhàn)略也無法替代人才,這一點不僅適用于體育場,在商場上亦是如此。物色人才好似刮胡子:如果你不每天下功夫,別人就會看出來。
對于管理者而言,“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招聘人才。Google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謝爾蓋在面試喬納森(谷歌(google)產品管理和營銷高級副總裁)時,不僅僅是在按流程辦事,而是要認真做好。起初,喬納森覺得謝爾蓋之所以對面試這么認真,是因為自己鐵定會成為谷歌高管、要與謝爾蓋緊密合作。但來到谷歌后喬納森發(fā)現,谷歌的領導人對每位面試者的態(tài)度都是一絲不茍的。無論面試者應征的是初級軟件工程師還是高級總經理,谷歌的面試官都會認真投入時間和精力,盡其所能地為谷歌引入頂尖人才。
你可能覺得這樣盡職盡責的做法不足為奇,但事實并非如此。多數高管在上任之前,都要通過“遞簡歷、電話約談、一次又一次面試、開出條件、反復討價還價、接受工作”這個常見的流程。但一旦上任,他們就會對招聘事宜避之唯恐不及。他們覺得招募人才是面試官的活兒,像閱讀簡歷這樣的事,完全可以委派給年輕的助理或人力資源部的工作隊員。面試是個苦差事,而冗長的面試反饋表又讓人望而卻步,因此免不了把填表任務拖到周五下午快下班的時候,但這時,面試過程中的細節(jié)早已模糊不清了。因此,面試者倉促地趕出一份報告,暗自希望他們的同事能給出更靠譜的反饋意見。在多數企業(yè)中,高管職位越高,對于招聘事宜越是不管不問。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本末倒置。
要在互聯網時代招聘到優(yōu)秀的人才,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傳統(tǒng)招聘模式的層級制度非常嚴明:決定大權掌握在用人部門的經理手中,用人部門的其他成員提出自己的意見,無論經理做出怎樣的決定,高管都會蓋章批準。這種模式的問題是,入職新人進入的公司(應該)團結協作,公開透明,員工享有高度的自由,不重視等級。而現在,單憑一位部門經理的意見就做決策,會對其他團隊產生直接的影響。
傳統(tǒng)的層級招聘制之所以不適用,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領導者常說自己會招聘比自己更聰明的人,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在層級招聘制度下很難發(fā)生?!斑@個人挺聰明,我們就招聘他吧?!边@種決策的確很合理,但我們感性的一面可能會盤算:“如果他比我做得更好,我就丟面子了。這么一來,我的升職計劃就泡湯了。”在這種情況下,感性的一面往往會擊敗理性的聲音。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會占上風。
谷歌的創(chuàng)始人從剛起步時就明白,要持續(xù)地雇用頂尖人才,就不應遵循美國企業(yè)的招聘模式,而應參照美國大學的篩選模式。
美國大學一般不會開除學校教授,因此他們通常會成立委員會,花很長時間來設置教職員工的招聘與升職體制。正因如此,我們兩位作者認為,應該摒棄層級制,招聘結果應該通過同事評估、由委員會來定奪。另外,招聘目的應是盡可能吸引最優(yōu)秀的人才,即便暫時沒有與此人經驗相匹配的空缺職位也應如此。埃里克就是在沒有適當職位的情況下把謝麗爾·桑德伯格招入麾下的。沒過多久,謝麗爾就承擔起小企業(yè)銷售團隊的創(chuàng)建工作,而這項業(yè)務,正是謝麗爾幫助首創(chuàng)的。同事評估的招聘體制不以組織為重,而以人才為本。創(chuàng)意精英們比具體職位更重要,公司比經理人更重要。
“人才是企業(yè)最重要的資產”,這是老生常談,但真要按這句話的要求來創(chuàng)建創(chuàng)意精英團隊,并不簡單。重視人才,必須改變團隊成員的招聘方式。好在,這些改變任何人都能夠做到。改變招聘方式也有棘手之處,因為要把招聘做好,需要投入許多時間和精力。但即便如此,這也將是你最好的投資。
羊群效應
優(yōu)質人才組成的員工團隊不僅能做出令人滿意的成績,還能吸引更多優(yōu)質人才的加入。頂尖的員工團隊就像一個羊群,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是互相效仿的。你只要招到幾個優(yōu)質人才,就會有一大群優(yōu)質人才跟過來。
“羊群效應”其實是一把雙刃劍:雖然A級人才大多會招聘A級人才,但B級人才卻不僅會招聘B級人才,還會招來C級和D級人才。所以,如果你在標準上打折扣,或是掉以輕心招聘了B級人才,那么很快你的企業(yè)中就會出現B級、C級甚至D級員工。羊群效應可能對企業(yè)大有裨益,也可能對企業(yè)造成毒害,其威力在由創(chuàng)意精英組成的新企業(yè)中尤為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每位員工對企業(yè)的影響力被相對放大,且最早進入企業(yè)的員工影響力更加突出。另外,當你把優(yōu)秀的員工聚集在一起時,你就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共享靈感、為實現靈感而齊心協力的環(huán)境。情況通常如此,但在早期尤為突出。
精心策劃可以營造出良性的羊群效應?!澳愫馨?,我們就招你了?!边@是句吸人眼球的谷歌早期招聘語,其設計初衷就是讓新員工產生“好啊,這家公司想要我,我也挺想加入其中!”的想法。雖然谷歌的招聘標準非常高,但這句招聘語不僅沒有讓求職者對谷歌望而卻步,反而成為吸引全球求職者的一個招募手段。喬納森的辦公桌上曾放著一摞由他招入公司的人的簡歷,在即將要談妥一位應聘者的時候,他會把這些簡歷遞給對方,讓對方對自己將要加入的團隊有個了解。喬納森并沒有從所有雇用的員工中挑出佼佼者的簡歷裝點門面,而是把他團隊的所有簡歷全部交出。因此,應該從一開始就設置較高的招聘標準,這樣才能吸引高水平人才。
這個忠告在招聘產品部門人員時尤其適用,因為這些人非常容易影響其他員工。在產品人員的招聘過程中務必嚴格把關,如果你能確保產品這一企業(yè)核心部門的人員的質量,這種卓越的質量便會感染其他團隊。在企業(yè)急速發(fā)展帶來的喧囂中,人們往往難免在質量上妥協,而你的目標就是在招聘上嚴格把關,絕不妥協。
有激情的人不把“激情”掛嘴邊
激情,是創(chuàng)意精英的一個明顯標志,因為他們都是用心之人。但是,真正有激情的人往往不把“激情”一詞掛在嘴邊,那么,你該如何判斷某個人到底是否有激情呢?以我們的經驗來看,許多應聘者都知道激情是面試官看重的一個品質。因此,如果一個人一張口就大肆強調“我是個對……很有激情的人”,接下來又講到旅游、足球或家庭這種非??辗旱脑掝},那么你就應提高警惕。因為,唯一能讓此人激動的,或許就是在各個面試場上拿“激情”侃侃而談。
有激情的人不會用激情到處招搖,激情在他們的心中,在他們的行動中。堅持、剛毅、認真以及專注,激情的這些特點絕不是簡歷上的辭藻堆砌出來的。激情也不總是與成功掛鉤,如果某人對一件事充滿激情,那么即便剛開始沒有獲得成功,他們也會長時間地堅持下去。失敗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有激情的人一談起自己的追求便往往會滔滔不絕,有的追求是工作上的:對于谷歌而言,“完善搜索功能”這個追求就足夠讓人為之奮斗,同時每天都興致勃勃、全心投入了。這些興趣雖然看似只是業(yè)余消遣,卻往往能為企業(yè)帶來直接的利益。安卓偉大的發(fā)明Sky Map,是一款可以將手機變成星象圖的天文觀測軟件。這款軟件就是一群谷歌人利用業(yè)余時間研發(fā)出來的。這并不是因為他們對編寫電腦程序情有獨鐘,而是因為他們是狂熱的業(yè)余天文愛好者。我們的一位應聘者學習過梵文,另一位則愛好修理老舊的彈球機,他們也同樣讓我們印象深刻。這些人的狂熱興趣讓他們顯得更有魅力,正因如此,谷歌在面試過程中絕不會禁止應聘者侃侃而談,如果說到他們最有激情的話題,我們巴不得他們滔滔不絕。
應聘者一開口,你就應當仔細傾聽,看看他們是怎樣激情四射的。比如,運動員大都激情澎湃,但企業(yè)需要的,到底是獨自一人打磨技藝的鐵人三項和馬拉松運動員,還是與團隊一起訓練的人?你眼前的運動員是習慣一人行動還是融入集體,性格是孤傲排外還是與人打成一片?應聘者明白,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職場上的獨狼,因此在談論自己的職場經歷時,有人會逢迎面試官的喜好作答。但在談論自己的愛好時,人們往往會放下戒心,而你則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更好地考察對方的個性。
雇用學習型動物
想想你的員工。在他們之中,你能坦承誰比你聰明嗎?在國際象棋、益智問答游戲或是填字游戲雙人對決中,你不希望遇到的對手是誰?我們曾經奉勸大家,請務必雇用那些比你聰明的人。對于這個忠告,你遵守得如何呢?
這個忠告今天仍然適用,但不是因為表面原因。毋庸置疑,聰明人博學多識,因此要比那些資質稍遜的人更容易做出成績。但是,我們希望你在招聘時不要太看重應聘者掌握了多少知識,而要重視他們尚未開發(fā)的潛力。雷·克茲維爾曾說過:“信息技術正在呈指數級發(fā)展……但人們對未來的直覺并不呈指數級跟進,而是線性的?!币牢覀兊慕涷瀬砜矗欠驳闹腔凼撬小爸笖导壦伎颊摺钡氖滓獥l件。想要衡量人們對變化的處理能力如何,智慧是一個絕好的指標。
但是,智慧并非唯一的判斷標準。我們認識許多聰穎過人的人,在面對變幻莫測的“過山車”時,他們卻選擇乘坐自己熟悉的“轉轉杯”。面對那些令人揪心的上下顛簸,他們只會一味地選擇規(guī)避;換句話說,他們選擇了逃避現實。亨利·福特曾經說過:“不管你是20歲還是80歲,只要停止學習,就說明你老了。堅持學習的人則永遠年輕。人生中最大的樂事,莫過于保持頭腦青春永駐。”而我們理想的應聘者,都是那些勇于乘坐過山車且學習不輟的人。這些“學習型動物”不僅有處變不驚的智慧,也有樂于享受變化的心態(tài)。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用另一種方式來形容這種人,她說,這種人擁有所謂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如果你覺得你已經定型,那么無論環(huán)境如何,你都會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轍。但如果你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你就會相信,經過努力,你的個性是能夠培養(yǎng)和改變的。
多數人在為某一職位招聘員工時,會尋找曾經在這個職位上有過良好業(yè)績的人。但是,靠這種方法是找不到學習型動物的。隨便找一份招聘廣告細讀,你就會發(fā)現,任何職位的選人標準中,“相關經驗”這一項都排在前面。如果公司正在招聘一位微件設計師,那么在相關要求中,你定會發(fā)現“5~10年的微件設計經驗”以及“‘微件大學畢業(yè)生”這樣的條目。
偏重專業(yè)而忽視智慧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在高科技行業(yè)更是如此。世界上每個行業(yè)以及每項事業(yè)的發(fā)展瞬息萬變,你正在為之物色人員的職位自然也會變化。昨日的微件明日就會過時,在這種變動的背景下,雇用專家會留下隱患。本來被視為優(yōu)勢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會讓專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帶有偏見,也會讓他們難以接受由新洞見支持的創(chuàng)新解決方案。而聰明的通才不存在偏見,因此能夠自如地審視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并從中篩選出最好的對策。
尋找學習型動物頗具挑戰(zhàn)。喬納森常用的方法,是讓應聘者對以前犯下的一個錯誤進行剖析。在剛剛步入新千年的時候,他會問應聘者:“1996年互聯網發(fā)展浪潮中,你錯失了哪些機遇?你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什么?”這是一個暗藏玄機的問題。這個問題先讓應聘者說出自己的預見,又引導他們聯系實際的觀察和感悟,并逼他們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這是實實在在地承認自己的失誤,而不是用“我最大的弱點就是我的完美主義”這樣的話搪塞過去。對于這樣的問題,誰也不可能給出虛假答案。
這個問題也可以用于近期發(fā)生的任何大事上。提這個問題的目的,不是檢驗對方是否有先見之明,而是看對方是如何從錯誤中總結經驗、思想是如何走向成熟的。很少有人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但一旦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的答案,你面前的應聘者很可能就是學習型動物了。當然,有的學習型動物會直截了當地告訴你:“我沒有什么特殊稟賦,只是抱有狂熱的好奇心。”這句話出自愛因斯坦之口。面對這樣的人才,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招入谷歌(雖然他把“狂熱”一詞掛在嘴邊,但創(chuàng)立相對論這個成就足以讓我們忽視這一點小小的瑕疵)。
在把學習型動物招入公司之后,請讓他們繼續(xù)學習!為每位員工創(chuàng)造不斷學習新東西的機會,即便是不能為公司帶來直接利益的技能和經驗也要讓他們接觸,然后,鼓勵他們把所學的東西付諸實踐。真正的學習型動物樂意利用各種培訓和機遇來充實自己,因此,這樣的要求對他們而言并不苛刻。但對于那些不喜歡嘗試的人就要多加注意了:或許,他們并不是你認為的學習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