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翔
年少氣盛的時候,我做過不少自以為是的荒唐事。
“咆哮帝”:眾人聚會時,我會變得張牙舞爪,咄咄逼人,由于言辭尖刻、面目可憎,甚至把同席者說得涕淚交加。當(dāng)然,那眼淚不是出自感動而是因為驚嚇。
“話題霸”:聊天時總是想把話語權(quán)緊緊地抓在自己手(嘴)里,只知道唾沫橫飛地“噴”,以滿足所謂的“口腔快感”,卻未曾學(xué)會安安靜靜地傾聽。
“騷擾鬼”:不管人家有事沒事,不管當(dāng)時是深夜還是凌晨,只要我心里有事兒,想要找人訴說,就會死皮賴臉地把朋友約出來,或者在電話里喋喋不休,渾然不顧電話那一頭傳來的連綿不絕的呵欠聲。
…………
這些表現(xiàn)都有一個共同的病根,就是自我中心主義。
把放肆當(dāng)成個性張揚,把忍讓當(dāng)成自我的挫敗,總是濫用別人的溫柔和寬容,總是放縱自己的意愿去榨取別人心頭的最后一絲耐心——在野蠻生長的年紀(jì),我一邊自卑一邊卻又莫名地傲嬌著。
幸好,這種“唯我獨尊”的任性狀態(tài)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如今的我越來越謙卑,越來越不咄咄逼人,越來越?jīng)]有所謂的“氣場”了?!芭叵辈灰娏?,單向輸出話語的執(zhí)拗欲望消退了,也不再肆無忌憚地打電話了,哪怕在心情煩悶很想傾訴的時候,也不會想當(dāng)然地把朋友當(dāng)成自己全天候的“情緒垃圾筒”——就像我在一首詩里寫的那樣:“最想你的時候/卻不再摁下號碼/最后那一個按鈕/只怕驚起你心中沉睡的沙鷗?!?/p>
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我開始懂得替人著想了。
愛默生說過一句振奮了無數(shù)人心靈的名言:“知道自己要去哪兒的人,全世界都會為他讓路?!边@話沒錯,但我們不能逼著全世界給自己讓路,那叫霸道。
我總覺得,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理性精神的重要標(biāo)志,就看他是否建立起了一種會換位思考、從他人角度設(shè)身處地想問題的思維模式。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喂養(yǎng)”自我使之強(qiáng)大起來,又不能讓它在心頭膨脹成一頭肆虐的怪獸。
有人一打通電話就嚷嚷:“喂,你是不是那個誰?”然后嘰里呱啦說上一大堆,最后卻聽到一句回復(fù):“你是誰呀?”他還以為天底下所有人都知道他并且在等著他的電話呢。不把尊重他人放在第一位,所有的溝通交流都是無效甚至反效的。這就像那些晚上開車時愛打遠(yuǎn)光燈的人,他們以為自己眼前一片雪亮就可以了,其實呢,在他車頭的強(qiáng)光剝奪了對向來車駕駛員瞬間視覺的同時,他也把自己推向了極其危險的境地。
想要世界給自己讓路,心里得先裝著世界。
我參加過英語“托福”培訓(xùn),培訓(xùn)班上的老師會“祭”出一些出奇制勝的怪招。比如,聽力課的老師就曾諄諄叮囑:如果聽到學(xué)生在談宿舍生活方面的內(nèi)容,不管有沒有聽懂,只要你在選項中看到considerate這個單詞,那么就應(yīng)該毫不猶豫選擇這個答案,因為對話雙方肯定在談怎樣找到一個好室友。這個單詞的意思是“體貼”“替人著想”“考慮周詳”。美國的“托?!笨荚嚤旧硎欠浅Vv求“政治正確”的,出這道題的目的就是要引導(dǎo)學(xué)生認(rèn)識到,considerate是一個人在人群中生活的必備品質(zhì)。
個性和自我再怎么被強(qiáng)調(diào),在與人相處時也是需要收斂的。
人當(dāng)然要有自己的堅持,要有不盲從的獨立性,但不封閉的自我都有可以通約的部分。一個集體或團(tuán)隊,追求的是能夠維持和諧、凝聚力量的最大公約數(shù)。所以,每一個個體只有學(xué)會妥協(xié),學(xué)會抑制自己的沖動,學(xué)會照顧他人的感受,這樣才可能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
以前一直有個不知哪來的印象,那就是西方人很直率,思路不會拐彎。而咱們中國人則都以含蓄蘊(yùn)藉著稱,說話都是點到為止,非常顧慮接受者的心理感受。后來,看多了英文里的各種表達(dá)方式,才發(fā)現(xiàn)情況不是這樣的。人家可會婉轉(zhuǎn)了,可會繞彎子了,可懂得拿捏分寸了,他們知道怎樣給對方以及自己留余地。比如,拒絕邀請的時候會說:“我非常想去,但是很可惜……”否定一個觀點時會說:“也許你是對的,但我恐怕……”表示懷疑時則會小心翼翼地用虛擬語氣。在英語的書面語中,有時候為了把話說得周全,就一個從句套一個從句,整個句子恨不能有一頁長。倒是現(xiàn)在的國人,似乎越來越善于用最簡單甚至粗暴的陳述句來表明自己的是非甚至好惡。只有在讀古人甚至近代人的書信時,我才能在字里行間感受到那種典雅而周全的態(tài)度。即便面對論敵,寫信者也不吝尊稱對方為“先生”,絕不至于大甩“痞子腔”“潑婦腔”,更不至于粗魯?shù)焦_約架。
語言就是思想,思想見諸行為。缺乏尊重的生活,只能是粗糙的生活,劣質(zhì)的生活,內(nèi)心荒涼的生活、充滿了侮辱與損害的生活。
奉行自我中心主義的人,只在乎自己感受的人,很難獲得基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也不會有涵養(yǎng)。何謂涵養(yǎng)?就是心中蓄著一汪泉水,能夠蕩盡塵垢,自我凈化,養(yǎng)出一股平和的精神,養(yǎng)出一雙清亮的眼神。
一部我很喜歡的小說中,男女主角在陷于生存絕境時的簡短對話曾深深地打動我,在這里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體諒與照拂:
“知道嗎?我唯一怕的就是你會怕?!?/p>
“我也是?!?/p>
我也是,愿知你所需,愛你所愛。愿不再有沉醉時的爭渡,驚起一灘鷗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