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峰
偶然翻閱《史記》,在《秦本紀(jì)第五》篇中看到這樣一段記載:九月壬戌,(秦穆公)與晉惠君夷吾合戰(zhàn)于韓地,晉君棄其軍,與秦爭利,還而馬鷙。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穆公,穆公傷。于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晉軍解圍,遂脫穆公而反生得晉君。初,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chǎn)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
轉(zhuǎn)換成白話文,意思是秦穆公當(dāng)年曾經(jīng)寬恕了吃了他所丟失的好馬的三百多岐下之人,后來當(dāng)自己被晉軍圍困時,岐下之人知恩圖報,不僅解了晉軍之圍,而且活捉了晉國國君。這個故事是史書中較早記載施恩與報恩的例子,而在以后的史書中若要尋找這樣的例子,則如過江之鯽。
仔細探究,秦穆公的施恩與岐下之人的報恩應(yīng)該說是不對等的。當(dāng)初,穆公寬恕岐下之人并賜之以酒,其目的并不是想著有被晉軍圍困之日,更不會想到解救自己的定會是岐下之人。所以說,做為秦穆公,他的施恩行為是無意識的自覺行為。而做為岐下之人,他們的報恩行為應(yīng)該是有意識并銘記于心的,若不然,怎會有“馳冒晉軍”即冒生命危險解救穆公的行為。
由此,我聯(lián)想到這樣一個事例:甲乙兩個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寫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時,甲不小心掉進河里,乙把他救了上來,甲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币覇柤诪槭裁匆@樣記錄,甲說:“寫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風(fēng)幫助我忘記;刻在石頭上,是希望刻痕幫助我銘記?!笔┒髡唠m是一臂之力可能自己已經(jīng)忘卻了,但他的行為卻在受恩者的心里留下了永遠的感激。
當(dāng)下社會,施恩與報恩也比較普遍,但好多已經(jīng)變味。許多人在施恩與報恩之間畫上了等號。施恩的目的就是為了求得回報,或是利益上或是聲譽上。施一恩就要圖一報,施小恩圖小報,施大恩圖大報,現(xiàn)在施恩就力求當(dāng)下回報,要不就感覺到“吃虧”,不然下次遇到,就會“悄悄走開”。這種一次性的恩與報成了一種“交易”,覺得不對等就不“劃算”。當(dāng)然,也有一些受恩者對別人的恩惠無動于衷,不知感激,不知回報,真正成了人們痛斥的“白眼狼”。也有一些受恩者,誰施恩,我報答誰,你施一恩我報一恩,一清二楚“兩訖”了。這種施恩與報恩意識是對傳統(tǒng)美德的扭曲,是認識上的一種錯位。
在施恩與報恩上,可以說兩千多年前的秦穆公和岐下之人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理念下,我們期盼的是施恩者的廣泛的無意識施恩行為和受恩者的廣泛的有意識的回報行為。因此需提倡見難相幫,見義勇為,并且將這種行為當(dāng)作一種自覺的非功利行為,不求回報,不圖名利,如佛家所說廣施善行、廣結(jié)善緣那樣,過后也便心靜如水,象風(fēng)吹細沙一般慢慢的淡化掉。而做為受恩者,則應(yīng)有“滴水之恩當(dāng)涌泉相報”的態(tài)度和決心,不忘別人的恩惠,不光要報答別人的恩惠,更要由受恩者轉(zhuǎn)換為施恩者,向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施恩與報恩,乃人倫傳統(tǒng)中的美德,需要從我做起,手把手地傳遞,如是則靠近亞里斯多德的一個判斷,即美德即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