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qū)醫(yī)院(102200)張麗茹 李延珍 郝桂蘭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血管尤其是動脈彈性是對血壓影響較為明顯的方面,因此對于血管方面的相關指標的研究有較高的臨床價值[1][2]。動脈硬化是引發(fā)心、腦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緩慢, 早期不易被發(fā)現(xiàn), 因此, 早期診斷動脈硬化的措施一直是醫(yī)學界關注的熱點。目前臨床上檢測動脈硬化的方法較多,有彩色多普勒、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這些方法不僅對操作者的技術要求高, 而且患者需要花費的費用較高。近一年來,我科應用OMRON(BP203RPE-Ⅲ)全自動動脈硬化檢測儀,對3111例健康體檢者進行檢測,分析其踝臂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四肢血壓與既往高血壓病史等臨床資料的關系,通過研究旨在通過應用該儀器測量高血壓病患者及健康人的踝臂脈搏波傳導速(baPWV),評估動脈硬化的程度, 并對baPWV與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高血壓進行相關分析, 探討其臨床意義及應用價值。
1.1 受檢對象 入選對象為2013 年1 月~2014 年12月來醫(yī)院的體檢人員共3111 例,男性2210例,女性901例; 年齡21 ~ 90歲。
1.2 檢查方法 使用日本產(chǎn)O M R O N(BP203RPE-Ⅲ)全自動動脈硬化檢測儀測量baPWV。體檢者安靜1~3 min 后,仰臥于檢查臺,將4 個示波血壓袖帶的壓力感受器分別縛于兩側上臂肱動脈搏動處,及兩下肢踝動脈處,下肢袖帶下緣距內踝約1~2 cm。檢查時4 個袖帶同時充氣,同步測量四肢血壓; 將1個心音傳感器放置于心電圖胸導聯(lián)V2 的位置,左右手腕部夾好心電采集裝置監(jiān)測心電圖,檢測過程中受檢者保持安靜。檢查過程中儀器根據(jù)不同年齡的PWV 值自動顯示出baPWV 正?;虍惓#ㄉ杂不蛴玻?,并同時顯示出ABI值(踝臂指數(shù)值)。baPWV 正常參考值≤1400 ms /s,不同年齡baPWV 值不同,年齡每增加10歲,PWV一般增大10% ~15%。
1.3 檢查項目 所有體檢者除常規(guī)測量baPWV 、ABI外均作下列檢查: 心電圖、胸片、肝、膽、胰、脾、腎彩超、坐位血壓、空腹血糖(FBG)、總膽固醇(TC) 、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肌酐(Scr)、尿酸(uA),并測量身高、體重,算出體重指數(shù)( BMI) 。
附表 3111例健康體檢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 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單因素分析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 <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參加體檢的3111 例,男性2210人,女性901人,其中baPWV 異常者1802例,男性1246例,女性556例,異常率達57.92%。1395例高血壓患者中動脈硬化者共計1107例,占79.35%,正常血壓組中動脈硬化者為695例,占40.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全世界每年的死亡人口中約1/3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動脈硬化是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動脈硬化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發(fā)生。動脈壁的結構和功能改變在高血壓的早期就已經(jīng)發(fā)生[3]。早期發(fā)現(xiàn)及早期干預血管壁病變是延緩和控制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重要措施。心臟每次向大動脈射血約70ml,從心臟射出血液的沖擊作為波動向末梢傳出,這種波動叫脈搏波。脈搏波在動脈壁的傳導速度即為脈搏波傳導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PWV 測量被公認是最簡單、無創(chuàng)、可靠、重復性好的動脈僵硬度測定方法[4]。
基于壓力感受器測量PWV 的方法有踝臂脈搏波速度(baPWV) 是廣泛用來作為評估大動脈彈性的一個指標。近年的研究表明, PWV 是心血管病危險的重要預測因子 。PWV檢測是一種無創(chuàng)、簡便的評估健康人和高血壓患者血管功能狀態(tài)的方法, 有助于早期發(fā)現(xiàn)高血壓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血管結構和功能的改變, 并對這些患者進行危險分層, 盡早進行一級預防, 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作為綜合評估動脈硬化程度指標,PWV檢測具有無創(chuàng)性、簡捷、時間短、可重復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及體檢系統(tǒng)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