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人:王 兵 李 帥 李華利 王素軍
三維地震反射波異常區(qū)實踐
經驗人:王 兵 李 帥 李華利 王素軍
口孜東礦111301工作面切眼東側存在3#三維地震反射波異常區(qū),采用物探與鉆探相結合手段進行的綜合探查,結果表明向前掘進不存在水害威脅,保證了安全掘進。
口孜東礦工廣標高+27m,該礦111301工作面位于礦井一水平(-967m)中央(13-1)采區(qū)東翼,工作面整體布置近東西走向,走向長度1604.2m(風巷)~1784.9m(機巷),切眼斜長185m,開采標高范圍為-843.0m~-938.0m。根據(jù)已有資料分析,111301工作面切眼東側存在3#三維地震反射波異常區(qū),雖前期從井上下采用了鉆探及物探手段對其進行了探查,但由于井下空間及技術手段的限制,探查范圍未對其全覆蓋,因此該反射波異常區(qū)含導水性不清,可能對111301工作面機巷掘進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故需對前方巖層賦水性進行探查。
防水煤(巖)柱留設
由于反射波異常區(qū)含水情況不清楚,因此3#三維地震反射波異常區(qū)防水煤(巖)柱必須按照含、導水斷層煤(巖)柱留設,計算公式為
式中:
L— 煤(巖)柱留設寬度,m;
K— 安全系數(shù),一般取2~5,本次取4;
M— 巷高,取4.3m;
P— 水頭壓力,取9.65 MPa;
KP— 煤的抗拉強度,根據(jù)口孜東礦勘探報告,取0.2 MPa。
計算得:L=102.4m
探查警戒線
3#三維地震反射波異常區(qū)特性在未探查清楚之前,按含(導)水斷層預留設的防水煤(巖)柱其寬度為102.4m,依據(jù)《安徽省煤礦防治水和水資源化利用管理辦法》第29條規(guī)定,掘進工作面在距離異常區(qū)安全煤(巖)柱邊界80m時,超前對異常區(qū)頂?shù)装暹M行探查,因此在距離3#三維地震反射波異常區(qū)182.4m起必須進行探查工作。為確保巷道施工安全,本次探查警戒線為距離111301工作面設計切眼向西200m位置。
鉆孔施工情況
鉆孔參數(shù)及施工情況
鉆場位于111301工作面機巷,距111301設計切眼200m處,鉆場內設計3個鉆孔,共施工探查鉆孔3個,其中3#鉆孔要求全孔取芯,巖芯采取率>60%,取出的巖芯必須按順序排列在巖芯箱內,不得隨意亂放,并對鉆孔軌跡進行測量;若鉆進過程中鉆孔出水,須保持正常放水,同時,對鉆孔出水深度、水量、水壓、水溫等進行嚴格觀測和記錄,若達到設計孔深后鉆孔無水,則須立即全孔封閉。鉆孔施工具體情況見表1。
鉆孔出水情況
本次探查工程所施工的3個鉆孔,僅2#鉆孔有出水現(xiàn)象,在2#鉆孔鉆進至40m位于細砂巖層時鉆孔出水,水量0.5m3/h,水溫41.5℃,至終孔水量無變化;對2#鉆孔采取水樣,并經公司水化學實驗室進行水質分析,水質類型為HCO3-Na。對比111303工作面頂板淋水、底板出水等鉆孔出水的水質化驗結果,各類水質參數(shù)基本一致且差值較小,各陰、陽離子含量毫克當量百分比基本一致,可以判定出水為13-1煤層底板砂巖裂隙水。
表1 111301工作面機巷3#三維地震反射波異常區(qū)探查鉆孔施工統(tǒng)計表
為保證巷道安全掘進,111301工作面機巷距切眼197m處向前方采用瞬變電磁和地震msp進行物探探查工程,瞬變電磁探查成果表明,探查點向前方100m范圍內巖層視電阻率值總體較高(基本大于12?·m ),為正常地層反映,地層總體富水性較弱,無明顯強含水體。探測范圍內巷道上幫側巖層總體視電阻率值較下幫側偏高,迎頭前方25~45m、頂板上3m、底板下15m范圍內巖層視電阻率值相對偏低,巖層可能少量含水;地震msp物探成果表明,切眼向后154m處存在1個反射界面R1,該處可能為煤巖分界面、巖石破碎帶或斷層位置。
探查總結與評價
本次循環(huán)探查采用物探與鉆探相結合手段進行的綜合探查,物探與鉆探成果資料相互吻合,均表明巷道前方不受水害威脅。探查工程覆蓋范圍平面上查明了巷道前方及兩側巖層賦水性,縱向上查明了巷道采掘影響范圍內的煤層頂?shù)装鍘r層的賦水性均較差。根據(jù)綜合探查成果資料分析,111301工作面機巷自本次探查位置前方125m范圍僅有少量砂巖裂隙水影響,不存在水害威脅,巷道向前掘進100m是安全的,巷道向前掘進100m后再次開展探查工作。
10.3969/j.issn.1001-8972.2015.17.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