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卿
【內(nèi)容導航】
童年冬陽下的駱駝隊,給作者留下了難忘的記憶。下面的這篇課文中的哪些情景,讓“我”對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懷呢?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祖父的園子。
【學習目標】
1.認識“蚱”等8個生字,讀讀記記“螞蚱、櫻桃、蚌殼、瞎鬧、倭瓜、水瓢、圓滾滾、一動不動”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學習重、難點】
1.體會作者從哪些情景表現(xiàn)“我”在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的寫作手法。
2.領悟作者如何表現(xiàn)“我”在園子里的心情的表達方法。
【學法指導】
1.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前的“學習提示”,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文章重點,體會作者情感。
2.注意與大家交流、討論,積極吸取別人的合理見解,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語文課堂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
【導學準備】
課前了解作家蕭紅,讀一讀有關她的文章。
【導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上節(jié)課,我們隨著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時光。今天,就讓我們跟著另一位女作家蕭紅,走進《祖父的園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生字新詞,讀通課文。
2.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
三、走進園子,品味童年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具體描寫園子的段落,反復讀一讀,想想: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當你有所感悟的時候,就在旁邊用詞語記錄下來。(學生自主學習)
2.匯報交流:
A.園子的自由
第一自然段: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停在上面一動不動了。”
(1)這個自然段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想象畫面)
(2)開頭說“我家有個大花園”,后面沒對花具體描寫,花開在了哪兒呢?
(3)有感情地朗讀,讀出生機勃勃的感覺。
第十七自然段:
(1)指名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2)作者怎樣來寫園子的自由的?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進行詩化合作讀)
交流討論:
(3)重點讀帶“就”的句子,體會其中的自由和快樂。
作者反反復復地用一個“就”字,用反反復復差不多的句式來寫,讓讀者充分感受到園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想想園子中書中寫到的哪些事物是自由的,沒寫到的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
仿寫:
( ? ? ?)了,就像( ? ? )似的
( ? ? ?)愿意( ? ? ?)就( ? ? ?)。
(5)分析動植物的自由與“我”童年的自由的關系。
一切景語皆情語,讀著詩一樣的語言,一切都活了,一切都是自由的,其實最最自由的是蕭紅自己。(借景抒情)
B.“我”的自由
交流討論:
(1)“我”在園子里做了哪些自由的事?(栽花、拔草、種小白菜、鏟地、澆菜等)
可以自由自在地做這么多事,簡直就是——
(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
(2)再次瀏覽第4~15自然段。
說話練習:當( ?)的時候,祖父笑了。
(生說,師把它們整理成一首小詩)
祖父的“笑”,笑出了什么?(寬容、愛)
(3)“我”在這個園子里到底是玩兒還是干活?你從中感受到什么?(干活就是玩兒,玩兒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滿了快樂。)
(4)有感情地朗讀小詩,把祖父的愛和“我”的快樂讀出來。
“我”在祖父的愛和寬容下自由自在快樂地成長,這里簡直是“我”——愛的樂園,童年的天堂!
四、拓展延伸
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她想到了用筆來刻錄童年,讓童年永恒,于是,她寫就了一部小說,名字就做《呼蘭河傳》。著名作家茅盾稱這本書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是為什么呢?去讀讀這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