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鋒
近期,某市35名教師參加教學能手選拔賽,被指定上同一篇課文《四季》。這一輪課聽下來,評委們意見最統(tǒng)一的是:參賽老師在硬件武裝上還是“蠻拼的”——媒體、課件、服飾、道具,一應俱全。可是,在軟實力上——指導學生讀出《四季》的味兒,只能遺憾地化作一種愿景與期待了。
那么,一篇僅僅只有56個字的課文《四季》,為什么不能指導學生讀出味兒來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執(zhí)教者本身就讀不到位。為什么讀不到位?其理解不到位。為什么理解不到位?其解讀能力不到位。解讀能力怎樣才能到位?
一讀“形”到位
教師與文本對話時,要善于把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具體的形象。譬如,“小草”“荷葉”“谷穗”“雪人”,這些都是名詞,不是具象。若扣住“尖尖”“圓圓”“彎彎”“大肚子”這些詞語展開想象,則很容易定格“小草”“荷葉”“谷穗”“雪人”的形象。當然,這只是一個慢鏡頭的解析過程。這樣的文本對話,是憑借讀者的語感做出的第一反應,即從目光輸入語言文字的一剎那,就開啟了經(jīng)由大腦內(nèi)部神經(jīng)系統(tǒng)迅速轉換完成的“化抽象為具象”的“造像”過程。至于“尖尖”“圓圓”到什么程度,“彎彎”“大肚”又到什么分寸,其解讀可因知識背景、生活閱歷而異,具有個性化與開放性,不期統(tǒng)一。
四季無形,萬物有形。與《四季》對話, “形”是可以外化的,譬如,以簡筆畫的形式呈現(xiàn)——
二讀“色”到位
凡物相,“三分形,七分色”,“美麗的東西都是有色彩的”(泰戈爾語)。尖尖的小草是翠綠的,圓圓的荷葉是墨綠的,彎彎的谷穗是金黃的,大肚子的雪人是銀白的。
色彩本身就有能力表達情感,“二月初驚見草芽”,翠綠的小草尖尖給人驚喜之情,因為它象征著“春生”;“接天蓮葉無窮碧”,墨綠的荷葉象征著“夏長”;“豐滿谷穗如垂珠”,金黃的谷穗彎彎,給人喜悅之情,因為它象征著“秋收”;“古有埋腰立雪人”,銀白的雪人,給人純樸之感,因為它象征著冬藏。
睜開色彩的眼睛,解讀色彩的密碼,讀出色彩的情愫。
三讀“力”到位
“小草”“荷葉”“谷穗”“雪人”不僅有形,有色,還有力。
這種力是有向度的:小草尖尖,是一種向上的力;荷葉圓圓是一種向四周的放射力;谷穗彎彎,是一種向下的垂力,雪人肚子一挺是一種在一吸一呼之間轉化的內(nèi)聚力與張力。
這種力是有速度的:尖尖小草向上的力是漸快的;圓圓荷葉向四周的放射力是勻速的;彎彎谷穗向下的垂力是漸慢的;雪人大肚子一吸的內(nèi)聚力是短快的,一呼的張力又是稍慢的。
這種力是有力度的:尖尖小草的向上力,是漸強的;圓圓荷葉向四周的放射力是漸強的;彎彎谷穗向下的垂力,是漸弱的;大肚子雪人,一吸的內(nèi)聚力是稍弱的,一呼的張力而又是漸強的。
這種力的向度、速度、力度是可以微格解析的,但是不可割裂開來,需要一氣呵成。
四讀“神”到位
是不是“形”“色”“力”都解讀到位了,就能讀出《四季》的味兒了呢?
譬如,現(xiàn)代科學技術可以輕而易舉地分析出蘋果由多少種元素構成。但是,把組成蘋果的所有元素都找來,把他們組合到一起,并不能組成蘋果。看來組成蘋果的,除了各種元素之外,應該還有點什么?
在我看來,這一點就是一種形與形相通相融的,部分與部分和諧相加的有機生命整體。
《四季》一文的有機生命整體,可以用一個坐標系來示——
Y軸的上半軸是尖尖的(形),翠綠的(色),向上生長的(力)小草——點動成線,線動成面——X軸是圓圓的(形),墨綠的(色),向四周擴展的(力)荷葉——面動成體——Y軸下半軸是彎彎的(形),金黃的(色),下垂的(力)谷穗——原點是大肚子(形)一挺(力)的銀白(色)雪人?!靶闻c形”“色與色”“力與力”相通相融,各部分之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生命整體。
是什么使得這個有機的生命整體周而復始地運行?“空性”。
“空性”是有機生命整體的精神與靈魂。
“空性”是一切物體的本性,是洋溢的實在,是萬物生成之源。
時空在“空性”中流轉成四季;四季在“空性”中流轉成“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在“空性”中流轉成“小草、荷葉、谷穗、雪人”。
四季、萬物每時每刻都在“空性”中流轉,處在一種息息相通、生生不滅的狀態(tài)之中;從無中生起有,從有中生起無,時時都在震顫與流動,處處都充盈生機與活力。(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