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一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100875)
中國的孝道思想源遠流長,周朝崇尚以禮為治國安邦之根本。孝作為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備受人們重視。先秦時期,儒家推崇以禮治國,孔子及其門生也對“孝”做了較多的闡述,使得孝道思想逐步完善成為體系。漢興以后,提倡以孝治天下,大力倡導孝思想。漢武帝時期設立了孝廉制度,“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①從此孝與選官從政聯(lián)系起來,通過孝行入仕成為一種制度。孝與功名利祿的結合,使得孝道思想更加廣泛地滲透到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魏晉承秦漢之制,也大力倡導以孝治天下,時值門閥士族的興起,孝道本身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展現(xiàn)了許多新的特點,并對正在形成中的門閥世族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孝道思想,許多專家學者已經做過論述。概括起來大致有三類研究:其一,這一時期孝道思想的特點。程一風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孝道思想內容有多元化的特征,糅合了儒、釋、道三家的因素。孝道思想在這一時期逐步發(fā)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為士人階層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君父先后論進行了初步論述,李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孝行”》認為這一時期孝道思想的重要特點是孝道思想的廣泛化和平民化。其二,孝道思想盛行原因的研究。這個問題歷來是學者研究的重點,爭議也比較多。唐長孺認為,社會動蕩、政局紛亂以及門閥士族興起為孝道思想盛行的原因。胡和平則歸結為當時的社會性質和朝代更迭;李潔、邵正坤等從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后為穩(wěn)定社會而大力提倡的角度進行了研究。本文嘗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孝道思想的演變展開進一步研究。
第一,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促使士人們?yōu)榱俗员;蚓S護家族利益所做出的選擇。魏晉以來,社會長期動蕩不安,政局混亂,忠君還是孝親成為士人們共同面對的問題。魏晉南北朝時期,有許多世家大族經歷數(shù)朝而權勢依舊,可以看出這一時代士人的忠君觀念是打折扣的。查看瑯琊王氏、陳郡謝氏的家訓都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的忠君觀念非常淡薄。在動蕩的時代如果不能隨時而變,固守儒家的忠君思想,可能很快會在改朝換代之際身隕門滅,使整個家族覆亡。相反,只要堅持行孝,不但可以保全自身,在士人中博得好的名聲,還與統(tǒng)治者倡導的孝治相符合,仕途也可以更加發(fā)展。所以世家大族都以孝為治家、從政的指導思想。士人們的這種選擇,使得孝的地位更加崇高,孝先于忠思想轉變實現(xiàn)。
第二,九品中正制推行和強化促使孝道思想轉變。九品中正制為士族所壟斷后,注重考察士人的門第和名望,對德行、才能的考察越來越不重視。這種轉變在東晉以后表現(xiàn)最為明顯。標榜門第成為博取名望的重要手段,所以世家大族紛紛加強對子孫孝道的訓誡,以維護門風和名望,進而作為入仕的憑籍。家族觀念更加強化,忠君思想更加不被重視
第三,孝在法之上。魏晉時期家族勢力強大,孝道備受推崇,為親人復仇的風氣很盛。雖然法令禁止,但總體上對這種行為是默許甚至是褒獎的。東晉建立初期,江播協(xié)助韓晃攻破宣城,將桓彝殺死?;敢椭踊笢卦诮ニ篮笕臃⑵陂g混入府內,殺死了江播的三個兒子,這件事情后來竟然沒有人追究,反而還“時人稱焉”,②桓溫后來的仕途也沒有受到這件事情的影響。
類似事情在魏晉史書的《孝義傳》、《孝行傳》、《孝友傳》中還有很多,因為行孝而犯法基本不會受到法律懲罰,即使制裁,懲罰也非常輕微。
孝作為選官標準在漢代已經出現(xiàn),但是基本上局限于察舉制度中,大量官吏的選拔并沒有以孝為標準。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孝作為選官標準在魏晉時期逐漸確立,有時候甚至成為至關重要的條件,這種改變是由三方面因素導致的。
第一,魏晉時期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晉朝創(chuàng)立者司馬氏本為魏臣,以禪讓名義從曹氏手中奪取政權,這在儒家看來是極為不忠的行為。司馬氏世為河東大儒,自然知道這是自己道德的污點,但是治國還必須依靠儒家的德治思想。以德治國就要倡導忠和孝,在這種情況之下,司馬氏只能全力提倡孝道,以孝治國,通過標榜孝道來掩飾自己在德行上的缺陷。
晉武帝司馬炎在父親司馬昭去世后,“亦遵漢魏文典,即葬除喪”,③然而他“猶深衣素冠,降席撤膳,哀敬如喪者”。為此,君臣之間還進行了好幾次討論,但最后晉武帝說“吾本諸生家,傳禮來久,何必一旦便宜此情于所天”,④反映出西晉朝廷標榜孝行的本質。司馬氏標榜孝道,還可以從其對《孝經》的推崇表現(xiàn)出來,“武帝泰始七年,皇太子講《孝經》通”,⑤“孝武寧康三年七月,帝講《孝經》通”,⑥“穆帝升平元年三月,帝講《孝經》通”。⑦雖然《孝經》早就出現(xiàn),在漢代被列為“五經”之一,但是以皇帝、太子的身份來講《孝經》卻是從來沒有過的。此外,司馬氏還籠絡了一批符合自己政治需要的大臣,比如王祥、何曾、荀顗等當時都以孝聞名,王祥除孝行之外幾乎沒有什么功業(yè),而何曾、荀顗更是奸佞之徒,但是《晉書》寫到當時人們對他們非常稱贊,這是西晉政權標榜孝行的結果。此外,司馬氏把還將孝道作為控制士大夫的工具,何曾以阮籍“負才放誕,居喪無禮”,⑧請求晉文帝“宜擯四裔,無令污染華夏”;⑨嵇康由于朋友呂安不孝而受到牽連被殺。這些事情反映了當時晉朝在孝行要求上十分嚴苛。
第二,選官制度的改變。魏初,實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注重才能而忽視德行,曹丕為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采用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縣設立大小中正官,由本郡推舉現(xiàn)任朝官的郡人擔任。漢代的鄉(xiāng)里清議轉變?yōu)橹姓煸L士人,品評郡人德行、門第,寫出品狀供吏部參考。九品中正制最初保留了“唯才是舉”的精神,同時也照顧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德行在體制上得到強化,隨著地方世族對中正官的控制日益加強和中央政府對孝道的大力提倡,使標榜孝道以求官逐漸成為風氣,孝道出現(xiàn)了虛偽化的傾向。中正官被當?shù)厥兰掖笞逅鶋艛啵鍏⑴c政權更加困難,所以當時的有識之士對九品中正制進行猛烈批評:
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jù)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 也。二者茍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沉者哉?、?/p>
劉毅、衛(wèi)瓘等也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進行揭露,但是都破而未立,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所以,九品中正制一直作為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而存在,孝道思想與選舉日益緊密聯(lián)系,推動著孝道思想發(fā)展。
第三,孝的推崇也是孝道思想長期發(fā)展的結果。從周禮孝的提出到儒家對孝的闡述,孝道思想已經獨立發(fā)展成一種思想。漢代統(tǒng)治者提倡孝道治天下,把《孝經》列為“五經”之一,孝作為一種倫理道德已經成為士人比較注重的品德,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對士人品德的考察,孝道已經成為重要的標準。
綜上所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孝道思想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有了新的發(fā)展,作為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經歷了復雜而漫長的演變過程。一方面,孝道思想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了適應性演變。另一方面,政權更迭頻繁和門閥士族階層出現(xiàn)對孝道思想施以強有力的影響。這些促使孝道思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許多新的特點,逐漸成為魏晉時期社會主導思想,孝道思想過度發(fā)展對于士族門閥的維護和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得世家大族的存在在道德上變得合理,進而使得門閥政治日漸合理化。
[注釋]
①漢·班固:《漢書》卷6《武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60頁。
②唐·房玄齡:《晉書》卷98《桓溫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568頁。
③④唐·房玄齡:《晉書》卷20《禮志中》,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13頁、第614頁。
⑤⑥⑦唐·房玄齡:《晉書》卷19《禮志上》,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99頁、第599頁、第599頁。
⑧⑨唐·房玄齡:《晉書》卷33《何曾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995頁、第995頁。
⑩唐·房玄齡:《晉書》卷48《段灼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347頁。
[1]南朝·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南朝·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唐·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唐·姚思廉.陳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唐·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唐·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唐·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8]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宋·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4.[11]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M].北京:中華書局,1983.[12]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4]王永平.論東晉南朝時期瑯琊王氏之家風與家學[J].許昌師專學報,2002,(1).
[15]李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孝行”[C].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5.
[16]胡和平.淺議“魏晉以孝治天下”[J].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4).
[17]辛宇鶴.“孝”的觀念在北魏法律制度中的反映[J].運城學院學報,2006,(1).
[18]寧宜.從“忠”“孝”問題看魏晉時的褚氏家族[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1).
[19]劉詠芹.魏晉南朝孝道研究[C].湖北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