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唐“下西洋”的“路線圖”

      2015-11-05 23:56:09梁二平
      絲綢之路 2015年6期
      關鍵詞:航海家使節(jié)黑衣

      梁二平

      2015年3月23日,陜西考古部門對媒體發(fā)布了一條考古新聞:“發(fā)現(xiàn)唐朝使節(jié)楊良瑤神道碑,其航海出使黑衣大食,比鄭和下西洋要早620年?!边@則新聞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引人關注。所以,這里不妨借此說說——

      中國人提起古代航海,言必鄭和。這讓我很不舒服。2010年10月,《中國國家地理》出版“海洋中國”專號時,曾約我寫一篇文章。我就寫了篇《中國古代航海家都去哪了?》談了一個觀點:中國古代航海者無外四種人,術士、太監(jiān)、和尚、海盜;中國真正的航海家其實和世界上的一樣,都是海商。只是在明代以后,他們被妖魔化為“海盜”。但太監(jiān)(使節(jié))與和尚們的航海,我以為,他們只能算是“乘船家”。這次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大唐西航使節(jié)楊良瑤,其實與鄭和一樣也是宦官,也是一位“乘船家”。

      最早“下西洋”使節(jié)楊良瑤

      2015年3月23日,陜西考古部門對媒體發(fā)布了一條考古新聞:“發(fā)現(xiàn)唐朝使節(jié)楊良瑤神道碑,其航海出使黑衣大食,比鄭和下西洋要早620年?!睂嶋H上,這個碑早在1982年就已發(fā)現(xiàn)了,也有人在三年前寫過相關論文,只是那時沒人將它和海上絲綢之路聯(lián)系起來。2014年10月26日,涇陽縣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員在該縣云陽鎮(zhèn)羅家村的田地里,發(fā)現(xiàn)一青石質龜形神道碑基座。經鑒定,該碑座為30多年前在此地發(fā)現(xiàn)的楊良瑤墓神道碑基座。在碑與基座合為一體之時,人們才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發(fā)現(xiàn)了它的重要價值。

      關于神道碑:該碑體形高大,額篆“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九個字,有上千字的碑文。碑首高85厘米,碑身高190厘米,上寬94厘米,下寬102厘米,上厚24厘米,碑座為1.5米長、1米寬的龜形石座。楊良瑤卒于元和元年七月二十二日,葬于同年十月十四日,即公元806年。神道碑為墓道用碑,建在地面之上。從碑體到基座的兩次發(fā)現(xiàn),為唐王朝與阿拉伯之間的使節(jié)往來,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提供了實物見證。

      關于楊良瑤的身份:楊良瑤(736~806),系云陽縣龍云里(今屬涇陽縣云陽鎮(zhèn))人。楊氏世代榮耀,其曾祖為唐初功臣,官至云麾將軍、右威衛(wèi)中郎將;祖父懷貞,為許州別駕;父親彥昱等,皆為處士。楊良瑤20歲左右,在有了兩個孩子后,成為朝廷宦官。當上宦官之后,他又收留宦者希旻為義子,其身份地位驟然升高。唐肅宗永泰元年(765),他奉命說服在慈隰一帶叛亂的狼山部落;代宗大歷六年(771),宣慰安南、廣府,不辱使命;德宗興元元年(784),他赴回紇求師成功,挽救了唐王朝的危局。貞元元年(785)四月,受命出使黑衣大食。

      關于出使經歷:貞元元年(785)四月,50歲的楊良瑤以唐德宗“聘國使”身份攜帶判官和國信、詔書,通過海路出使印度洋沿岸南亞、中東國家。這個外交使團在廣州南海這個地方舍陸登舟,走過南海,從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一直到兩河流域,然后舍舟登陸,到達今天的巴格達,就是當時黑衣大食的首都。回國后受命主持修葺歷代唐陵,參與洛陽平叛,至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取得平藩戰(zhàn)役的最后勝利。最后,楊良瑤以本官領右三軍僻仗,憑借功勛,成為唐順宗非常倚重的掖庭重臣。死后歸葬京兆府云陽縣龍云鄉(xiāng)。

      現(xiàn)存的唐代正史文獻中,尚未發(fā)現(xiàn)唐王朝正式派遣使節(jié)航海下西洋的確切記錄。此神道碑關于楊良瑤航海出使黑衣大食的記載,填補了這段歷史空白。但媒體也不適講“楊良瑤為第一位下西洋的使節(jié)”,因為《漢書》有載:“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碑斈甑臐h使已到達所謂“西洋”印度。

      開辟西洋航路的唐僧們

      其實,純粹以探險求仙為航海前提的,中國只出了齊人徐福。他以義無返顧的航海家氣魄,駛向并開拓未知海域,他創(chuàng)建探險理論,申請立項,進而拉到皇家贊助,親自領航出?!戎髞淼奶粕畟?,這位方士更像一位職業(yè)航海家。

      和尚為什么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的“航海家”,這實在是一種找不出漢唐以前的,有名氣、有記錄的航海記錄,所以,只好把這些坐船的和尚當作航海家了。最早出海求佛的是東晉法顯。他留下了中國傳世的第一部海外游記《佛國記》,但此書僅是一部“乘船記”,而不是一部“駕船記”,所以,作為搭乘者,法顯地位再顯赫,也算不上航海家,至多是海上旅行家。這不能怪和尚,人家是取經為本。大唐諸僧也是如此。

      大唐義凈,比之單程海上旅行的晉人法顯進了一步,他是雙程船票的“搭船者”。法顯搭船取經的經歷,成為后世的榜樣。大唐和尚義凈,即仰慕法顯、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他從長安結伴西游,在廣州得到資助,搭乘波斯商船泛海南下,唐高宗咸亨四年(673),義凈到達東印度耽摩梨底國,后隨著商隊前往中印度,瞻禮各處圣跡,求經。唐武則天證圣元年(695),義凈搭商船返回洛陽。

      還有一位大唐高僧,參加了航?;顒樱褪橇纬龊5耐刀烧哞b真,但他不是“下西洋”,而是“下東洋”,這里就不說他了。還有一位“下西洋”,且“下”得最遠的人,他叫杜環(huán),不是和尚,是個出身望族的俘虜。唐天寶十年(751)大唐與黑衣大食爭奪怛邏斯(今哈撒克斯坦東部)戰(zhàn)役中,這位襄陽人被阿拉伯人俘獲,帶到了庫法。此后,他乘機西游,最遠到了西非摩洛哥。唐寶應元年(762),杜環(huán)搭阿拉伯船由海路返回大唐。

      這些人都比785年才下西洋的楊良瑤起得早、貢獻大。楊良瑤的可貴之處在于他留下了文獻中恰好缺失的大唐官派“下西洋”這一頁。

      唐人“下”的是什么“洋”

      中國最早的海洋學者產生于戰(zhàn)國。大家都知道齊國徐福,從秦始皇那里游說來投資,帶上3000名童男、童女到海中仙山尋找長生草,結果一去不歸。東臨大海的齊國早就有說海的傳統(tǒng),但徐福只是小巫,他的前輩鄒衍才是大巫。

      鄒衍曾在戰(zhàn)國的“百家講壇”——稷下學宮講“海洋學”,眼界遠在“海上仙山”之外。他認為,九州之外,“有裨海環(huán)之”;“裨?!敝馐恰俺嗫h神州”;再外“乃有大瀛海環(huán)其外”。雖然,齊人最遠也就跑到日本,沒有遠洋的實踐,但鄒衍卻推導出了近海與大洋的概念。所以,徐福應算是最早的航海家,鄒衍應是最早的海洋學者。

      中國的所謂四海,很久都是不明確的,對于南海,或更遠的太平洋,古人只已“漲?!狈Q之。唐代“下西洋”,在唐代文獻也只有“漲?!狈Q之。

      真正將大洋與近海做出相對明確的地理區(qū)分是明朝的事情。如同祖先以中原為中心指認“四?!币粯樱竺饕彩且灾袊鵀楹诵闹刚J“四洋”。那么,往西方航行為何稱為“下”呢?這與中國的文化有關,對于中國而言,皇城是中心,對于世界而言,則以中國為中心。中國人不僅認為,華夏之外皆是“夷”,而且,以天朝為上,往哪里去都是“下”,遂有“下南洋”、“下西洋”。

      古代中國西洋與南洋不分,在天朝有限的視野中,印度即是“西天”,印度洋即是“西洋”,而真正的西洋——大西洋,國人從未聽說。但中國人對“東洋”是熟悉的,只是古代中國不屑于“下東洋”。從史料上看,明代人是以婆羅(今文萊)為分界線,稱婆羅以東為東洋,稱婆羅以西為西洋。所謂“西洋”就是今天的南洋和印度洋。

      印度洋的由來

      印度洋,在公元紀年之前并不叫印度洋,大約在中國戰(zhàn)國時期,印度洋叫“厄立特里亞海”,這個名字最早見于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所著《歷史》一書中。其希臘文原意為“紅海”。

      公元1世紀時,曾有一部希臘商人所寫《厄立特里亞海的航行》的地理著作。這部“航行記”,記述的地區(qū)包括非洲東海岸、阿拉伯海岸,直到波斯灣和印度河河口;繞過印度半島,經斯里蘭卡抵達恒河河口;繼續(xù)向東,還描述了赫里色島,即馬六甲半島;最東至提奈斯地區(qū)及其都城提奈,但究竟是指哪里,尚待考證。這是古代人第一次談到從海路接近中國。中國的絲綢、棉花和紗線從提奈斯經過陸路被運抵巴克特利和巴里加扎,經過海路和恒河水道,被運抵馬拉巴爾海岸的利邁里地區(qū)。這部“航行記”的資料不是第一手,不少資料是根據(jù)傳說記載的。

      公元1世紀時,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首次使用了“印度洋”這一名稱。10世紀時,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豪卡爾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使用了“印度洋”這個名字。西方人正式使用“印度洋”這一名稱是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1497年東航印度之時,他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tǒng)稱為印度洋。此后,這個名字逐漸被西方人們所接受,“印度洋”成為世界通用的稱呼。

      唐使為何要“下西洋”

      古代中國“下西洋”的航海實踐,從漢代以來一直就沒有中斷過,但官派使節(jié)遠航印度洋的記載卻很少,也就是說主動的海洋外交,在唐代以前是罕有的舉動。楊良瑤神道碑留下了大唐使節(jié)“下西洋”的確切記錄,非常珍貴,碑文中有一段是記述楊良瑤“下西洋”的文字:

      貞元初,既清寇難,天下乂安,四海無波,九譯入覲。昔使絕域,西漢難其選;今通區(qū)外,皇上思其人。比才類能,非公莫可。以貞元元年四月,賜緋魚袋,充聘國使于黑衣大食,備判官、內傔,受國信、詔書。奉命遂行,不畏于遠。屆乎南海,舍陸登舟。邈爾無憚險之容,懔然有必濟之色。義激左右,忠感鬼神。公于是剪髪祭波,指日誓眾,遂得陽侯斂浪,屏翳調風,掛帆凌汗漫之空,舉棹乘顥淼之氣,黑夜則神燈表路,白晝乃仙獸前駈。星霜再周,經過萬國,播皇風于異俗,被聲教于無垠。往返如期,成命不墜,斯又我公扙忠信之明效也。

      這段文字,記述楊良瑤剪發(fā)祭波,求海神保佑風平浪靜。夜里靠海岸燈塔引路,白天與海上仙獸相伴而行。經過萬國,傳播大唐文化。但碑文并沒有交待此行之目的。歷史留下的空白,人們也只能是根據(jù)相關文獻來推想。

      大唐(618~907)初立時,松贊干布的吐蕃政權也剛剛確立(633),此前吐蕃沒有文字,其文字記錄的歷史也始于松贊干布。此時,吐蕃勢力強大,大唐也不得不靠嫁公主修好。這段時間,大唐西邊就算太平。但天寶十四載(755),吐蕃政權再度東侵,奪取了長安至天山絲綢之路上的河西諸鎮(zhèn),一度甚至打下唐都長安。大歷十四年(779),代宗病逝,皇太子李適遵照父皇遺詔柩前即位,史稱唐德宗(742~805)。

      德宗在位26年,史有“建中中興”之稱,但朝政之中,最為突出的“貢獻”是宦官再度得到重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785年楊良瑤才以“聘國使”身份出使西洋,處理“外交事務”。但具體要談什么事情,也沒有下文。歷史留下的線索是,唐德宗執(zhí)政期間,曾采納了大臣李泌“北和回紇,南通南詔,西結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策略,使中唐政局穩(wěn)定下來?;蛟S,楊良瑤西航波斯灣,是想與黑衣大食連手“以困吐蕃”。為何不走陸路,或因西域戰(zhàn)火,出使太不安全而有意避開。

      唐德宗對宦官楊良瑤的器重,不限于現(xiàn)世,似乎還包括了來世。805年,德宗病逝,死后葬今陜西省涇陽縣西北20公里嵯峨山上的崇陵。此陵依山為陵,居高臨下,山環(huán)水抱,周圍約20公里。史載崇陵有陪葬墓43座,今名位均無可考。值得一提的是,唐德宗死后第二年,宦官楊良瑤也死了。近年考古發(fā)現(xiàn)楊良瑤墓的神道碑就出土于崇陵陵區(qū)邊緣,想來這君臣二人不會是碰巧葬在一起,或可算陪葬墓一例。

      黑衣大食與白衣大食

      唐代人下西洋時,印度洋基本由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控制。“阿拉伯(Arab)”一詞原為“沙漠”之意。阿拉伯半島各部落從7世紀初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起統(tǒng)一國家,隨后便開始向“沙漠”四周迅速擴張。公元661年,倭馬亞家族以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倭馬亞家族是麥加貴族古來氏族中12個支系中最強盛的一支)。阿拉伯帝國由此興起,阿拉伯語被指定為成為帝國官方語言,阿拉伯的政治、經濟,還有文化,開始向外擴張。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通過戰(zhàn)爭迅速擴張帝國版圖:東線至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相對峙;東南線至印度河信德一帶;北線圍攻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西線至摩洛哥,并于711年跨過直布羅陀海峽,攻入西歐伊比利亞半島和比利牛斯山脈,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軍事帝國。

      猜你喜歡
      航海家使節(jié)黑衣
      林肯航海家
      車主之友(2023年2期)2023-05-22 02:52:26
      蔡奎全:一位民間使節(jié)的傳奇故事
      金橋(2022年4期)2022-05-05 06:10:04
      明朝時期朝鮮使節(jié)紀行詩中的登州詩
      林肯航海家Nautilus加州海岸限量版
      汽車觀察(2021年11期)2021-04-24 21:34:38
      全新林肯航海家揚帆起航
      車迷(2018年12期)2018-07-26 00:42:24
      巨人今晚就要來
      小黑狗
      娃娃畫報(2018年12期)2018-03-08 14:01:38
      一個人,一艘船,一本書——訪航海家翟墨
      中學生(2016年22期)2016-03-01 03:45:23
      黑衣“警察”
      清朝賞賜琉球國王及其來華使節(jié)制度初探
      延寿县| 金沙县| 恩施市| 平江县| 镇安县| 岫岩| 偃师市| 凯里市| 聂荣县| 荆州市| 怀化市| 留坝县| 怀仁县| 安岳县| 连云港市| 南昌市| 宜丰县| 台南县| 井陉县| 南漳县| 千阳县| 三明市| 莫力| 石林| 富蕴县| 嘉荫县| 乌拉特后旗| 双牌县| 广德县| 姚安县| 革吉县| 绥化市| 县级市| 沽源县| 敖汉旗| 灵宝市| 高淳县| 精河县| 望谟县| 永春县| 琼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