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洗,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60年代楓溪創(chuàng)制的茶洗,在茶具改革中,居功至偉。這種外觀如銅鼓的器皿,也分上下兩層,上層中間開有幾個小孔以供瀉水,其形制與明人的記述完全一樣,因此應正名為茶洗。新型的茶洗,上層就是一個茶盤,可陳放幾個茶杯,洗杯后的棄水直接傾入盤中,再通過中間小孔流入下層空間。烹茶事畢,加以洗滌后,茶杯、蓋甌(沖罐)等可放入茶洗內。一物而兼有茶盤及三個老式茶洗的功能,簡便無比又不占用太多空間。難怪家家必備,而且經常被當成禮品以饋贈遠方來客。
此外,明人講究洗茶。馮可賓的《岕茶箋》說,烹茶之前,“先用上品泉水滌烹器,務鮮務潔;次以熱水滌茶葉”。方法是,用竹筷夾茶葉“反復滌蕩,去其塵土黃葉老梗使凈”,然后再放入壺中,蓋好燜一回,再用沸水沖瀹。據文震亨《長物志》所載,茶洗“以砂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層。上層底穿數(shù)孔,用洗茶,沙垢皆從孔中流出,最便”。宜興也產紫砂泥茶洗,據周亮起所說,也是“式如扁壺,中加一盎,鬲面細竅,其底便過水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