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由于學生的認識不足,教師素質的有待提高和教學方法靈活性的欠缺等原因,影響著實際的教學效果。文章從提高學生認識、整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討提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實效性的創(chuàng)新路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堂教學 實效性 創(chuàng)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6-237-02
根據(jù)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的規(guī)定,將原來在高校開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兩門課程整合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并增加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從而對學生進行全面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在高校中面向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对怼氛n的開設能夠幫助大學生準確地、系統(tǒng)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該課程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干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顯現(xiàn)的教學效果與我們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嚴重地影響著《原理》課教學的實效性。切實提高《原理》課教學的實效性是每一位授課教師不得不面臨和思考的問題。
一、《原理》課的教學現(xiàn)狀
2010年開始筆者所在的濰坊醫(yī)學院進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相應地對《原理》課的教學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課程考核等方面都有了新變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校和大多數(shù)高校一樣,《原理》課的教學是以大班授課的形式,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以教師講和學生聽為主的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缺少主動積極的交流。所以在《原理》課的課堂上時??吹竭@樣的現(xiàn)象:有的學生看其他書籍,有的玩手機,有的干脆趴在座位上睡覺,個別的學生甚至基本不來上課……課堂上能自始至終認真聽課的只是一部分學生,學生也缺乏主動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很少能積極主動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老師在課堂上得不到學生的積極回應,課堂氣氛不活躍,授課情緒自然受到影響,教師的教學水平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自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影響了《原理》的教學實效性。
二、《原理》教學實效性的影響因素
針對《原理》課教學存在的種種現(xiàn)象,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影響其教學實效性的因素,以使我們能夠認清問題的實質所在。
(一)學生對《原理》課的認識存在著誤區(qū)
我們每年在上課期間都要召開學生座談會,以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反映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態(tài)度等的要求,以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學水平。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從每個上課班級抽取一定的學生以自由發(fā)言的形式進行,也可以是師生對話交流。從學生的發(fā)言中我們聽到了對《原理》課肯定的聲音,當然也有學生認為,《原理》課內容枯燥難懂,且與自己的專業(yè)學習和就業(yè)前途沒有多大關系,只要在考試前突擊復習就能過關,自然也就認為《原理》課不那么重要;有的同學還認為由于《原理》課是研究生政治理論課考試非常重要的課程,希望老師講課的過程中與研究生考試結合起來等等??梢钥闯鰧W生對《原理》課的理解存在著一些誤區(qū),這直接影響著《原理》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二)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存在差異
《原理》是整合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而授課教師基本是由原來的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的教師調整過來的,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yè)背景參差不齊。比如我們教研室的教師有哲學背景的,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有倫理學背景的,這樣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注重自己的研究領域,將授課重點放在與自己的專業(yè)背景相關的內容上,不利于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有時由于授課教師較少,而教學任務又比較重,我們不得不聘請其他教研室的教師講授《原理》課,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原理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學習。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靈活性不夠
我們對《原理》課進行了教學改革,教師也都采取多媒體教學,但是教學方法和手段還是相對落后,不少教師仍舊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授課方式,在課堂上主要還是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形式不僅不能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而且挫傷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有些年輕教師拘泥于書本的理論,理論聯(lián)系實際相對較少,理論分析也不夠深入,不能及時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從而也就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課程的考核方式單調
目前,我們通過改革雖然改變了原來一張期末試卷“一錘定音”的課程考核方式,但也主要是采用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的方式,這種考核方式有了一定的改進,對學生平時出勤、課堂紀律與參與教學情況等都有所反映,但是由于大班授課的模式影響,教師并不能夠真正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當然也不能保證完全公正地給予學生平時成績。
三、提升《原理》教學實效性的創(chuàng)新路徑
(一)提高學生認識,注重素質教育
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在第一次上課時,我們就給學生布置了“當代大學生為什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討論題,以引導學生思考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意義。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學習馬克思主義目的不僅僅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為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礎。
(二)整合教學內容,注重實踐教學
《原理》包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這樣我們進行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使當代大學生從整體上去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為了較好地解決整體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問題,我們主要是采用了集體備課的方法,不僅自己教研室的教師參加集體備課,還邀請其他專業(yè)和其他高校相關專業(yè)的教師參與到集體備課中來。通過集體備課使不同知識背景的教師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特長,給予授課教師以理論上的指導,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也提升了《原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在講授《原理》課的過程中,我們面臨的很大挑戰(zhàn)是如何解決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問題。理論只有同現(xiàn)實相結合才能被大部分學生所理解和接受,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社會的新變化,科學、準確地把握社會上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為教學提供現(xiàn)實的素材,使教學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提升《原理》課教學的實效性。為此我們積極開展實踐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現(xiàn)實問題,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把《原理》總學時分割為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課堂教學占2學分,實踐教學占1學分,即課堂教學學時為36學時,實踐教學學時為12學時。為了保證實踐教學的落實,教師從課程內容和現(xiàn)實問題的實際出發(fā),設計出實踐教學的具體課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的具體做法有:撰寫課程小論文,如“運用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原理闡述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組織課堂討論,我們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題目“宗教與迷信的異同”、“大學生在追求中國夢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客觀規(guī)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能趨同嗎?談談你對‘趨同論’的看法”等;運用影視音像教學資料輔助教學,使課堂教學有聲有色,結合教學內容,我們選擇《大國崛起》、《復興之路》和《貨幣》等電視紀錄片的部分內容在課堂上播放。實踐教學的開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提高了《原理》課的實效性。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注重教學效果
《原理》課程涵蓋的內容多,知識范圍廣,加之學生所學專業(yè)不同,兼有文科和理科的學生。而當代大學生自我主體意識較強,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多,知識面比較廣,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較強,重視知識的實際應用等等,客觀上要求我們《原理》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經(jīng)典案例教學法。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入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原理去分析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育教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主要途徑。比如我們在學習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lián)系的原理時運用了“蝴蝶效應”和“六度分割理論”,使學生形象地理解了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原理。在學習價值規(guī)律的原理時,運用現(xiàn)實中“菜賤傷農”的實際案例,有助于學生理解價值規(guī)律發(fā)揮作用是客觀的,違背規(guī)律就要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案例的選擇和編寫是關鍵,案例要有典型性、新穎性、時代性和啟發(fā)性等特點。經(jīng)過幾年的積累,我們已經(jīng)編寫適合《原理》課堂教學的案例50多個。
2.重點問題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針對重點、難懂的原理性問題,通過提出問題,以問題為教學切入點,然后展開問題,解決問題并進一步延伸引出相關問題,使學生專注于教學過程,不斷地去思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比如在學習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時設計辨析題“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增加單位時間的商品數(shù)量和價值量”,以引起學生思考并進一步正確理解這一原理。在授課過程中我們在重點和難點問題的學習中設計一些選擇題、辨析題、材料分析題等,以有利于幫助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比較難懂的理論通過習題的形式也容易讓學生接受,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使較為難懂的理論問題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掌握。
3.課堂互動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問題,以課堂討論、學生走上講臺、主題發(fā)言、學生辯論等形式進行,方法可以靈活多變。例如,在講授商品的二因素原理時讓學生思考并討論問題“商品交換的實際比例取決于對異種勞動的估價和對商品的需求迫切程度等主觀因素嗎”。在講授歷史唯物主義的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時首先布置題目讓學生準備,制作課件,挑選幾名學生走上講臺主講,然后學生和教師進行共同點評。課堂互動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原理》的積極性,受到了學生的歡迎,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養(yǎng)
《原理》的考試內容應該能夠反映學生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綜合運用能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考試真正能夠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全面測試評價。在考試的題型上力求多樣化,注重學生運用所學原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要有聯(lián)系實際的分析題和材料題,在論述題和分析題中給予學生以選擇的機會。比如論述題,可以出三個題目,讓學生選作其中一題或兩題。在考核機制上建立根據(jù)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實踐能力、課堂發(fā)言等全面考核的綜合考核制度,從而全面提高《原理》的認同度和吸引力。平時成績占40%,由平時考查(考勤、小測試、回答問題等)、課堂討論、課程論文或讀書報告等成績組成。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占60%,以閉卷的形式進行,我們也設想用口試的形式,把口試和筆試結合起來,但是《原理》大班授課的方式,使口試的形式很難推行。我們力求探索能夠全面反映學生對基本原理的掌握水平,又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課程考核方式。
綜上所述,《原理》教學實效性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堅持不懈地探索和努力。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教學主體的轉換,教學環(huán)境的不斷完善等等,需要我們授課教師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前提下,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原理》教學的實效性。
[基金來源: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習近平改革發(fā)展思想的哲學基礎研究》(批準號:14CXJJ12)]
參考文獻:
[1] 江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實效性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1):105
[2] 張曉燕.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中的互動式教學法[J].經(jīng)濟師,2011(6):123
[3] 楊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新探[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5):58
(作者單位:濰坊醫(yī)學院 山東濰坊 261053)
[作者簡介:秦瑞霞(1969—),女,山東昌樂人,山東省濰坊醫(yī)學院副教授,從事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