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興華 解芳
機械設計課程是機械類本科專業(yè)的技術基礎主干課程之一。為了達到課程教學目標,進一步強化機械設計知識,還安排有2~3周的課程設計。在以往的教學中,機械設計和課程設計分屬兩門課程,前者屬理論教學,后者則為實踐教學,前者強調知識學習,后者強調知識運用,前者以“學”為主,后者則以“做”為主,本文把這種教學模式稱為“分立教學模式”。在“分立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學習,激發(fā)不起興趣,學了前者不會后者,花費了大量時間,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從培養(yǎng)合格的工程設計人員出發(fā),貫徹CDIO教學理念,對機械設計及其課程設計進行一體化改革,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 分立教學模式問題分析
機械設計及其課程設計的“分立式”教學模式存在如下弊端。
1 重學輕用
機械設計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既有機械設計的方法理論,也有零部件設計實際應用的內容。但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上,理論是重頭戲,實踐則是微不足道的,實踐從屬于理論,服務于理論,似乎實踐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教學上,偏重于機械設計理論以及強度計算等內容的講授,而對于實踐性很強的結構設計則一帶而過,不能將知識點及時地在實踐應用中強化,即便有實踐,也僅限于課后作業(yè)練習,結果造成學生在隨后的課程設計中對所學知識模糊不清,動起手來不知所措。
2 學用脫節(jié)
機械設計和課程設計各自為政、相對獨立,學生在學習機械設計的時候,感受不到它對課程設計的作用,這樣,一方面使得學生對機械設計課程中某些知識點的理解、記憶產生了斷續(xù);另一方面,學生看不到它的實際用處,提不起興趣,對與實際設計相關的重要知識點理解得不夠透徹,不得不在課程設計中,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復習。
3學后不會用
通過機械設計課的學習,學生雖然學習了機械零部件的設計知識,也完成了一定的作業(yè)量,但沒有經過設計實戰(zhàn)的綜合演練,理不清零件與零件的協(xié)調關系,感到知識“零零散散”,串不起來。使得課程設計開始的2~3天里,還不知從何下手。設計中臨時抱佛腳,問題來不及深入思考,最后囫圇吞棗、倉促結束。
二 一體化教學改革的思考
改變機械設計與其課程設計分立教學弊端的有效途徑是貫徹CDIO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所謂CDIO,它是“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達,它以工程項目從研發(fā)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lián)系的方式學習工程,使學生養(yǎng)成現(xiàn)代工程技術的職業(yè)素養(yǎng)。CDIO工程教學改革是當今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已經在世界上多所學校進行實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工程界培養(yǎng)了大量符合需求的技術人員[1]。
用CDIO的觀點來看機械設計和課程設計,它們同屬機械裝置設計這個“工程”,具有“構思”“設計”“實施”“運行”幾個不同階段,通過這個“工程”,完全可以加載機械設計和課程設計的全部內容。拆掉機械設計和課程設計之間的屏障,在CDIO的模式下使其融為一體,形成一體化課程。
對“一體化課程”的學習,或“學”或“做”,也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是辯證的統(tǒng)一體。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過精辟的論述:“教的法根據(jù)學的法,學的法根據(jù)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學就怎么教”,并明確指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這種融教育法于生活法中的理念更加突出了以“做”為中心,強調了“行是知之始”的實踐第一性和“知是行之成”的理實相融教學目標。實際也是“教、學、做”的一體化,就是整理融合各教學環(huán)節(jié)。把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將教學內容科學地融會在教、學、做過程中,從做開始,發(fā)現(xiàn)問題,在教與學中了解問題的答案,再通過教、學、做,理解其原理,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相互融合、螺旋遞進,最終達到教學目標[2-3]。
三一體化教學的實踐
按照CDIO教學模式。在“卓越工程師”機制專業(yè)試點班實行一體化教學改革,主要做法如下。
1 課程教學和課程設計一體化
打破傳統(tǒng)界限,將機械設計和課程設計按實踐教學方式進行有機整合,課程總量與以前大體相當,但內容銜接均與設計流程相一致。
2 以項目為主線組織教學
選“輸送帶傳動裝置”設計作為典型項目。該裝置幾乎涵蓋了機械設計課程的全部零部件。以此項目為主線組織教學,在內容上,按照項目的需求整合教學內容,確保項目中的主要零部件的設計都在學習的范圍內。在時間上,按照項目進展的先后順序來安排教學進度;項目開始之前,先用少量的時間,介紹機械設計的基本要求、一般過程和設計概論,再布置設計任務,進入項目的總體設計階段,“做”就開始了。緊接著總體設計,講授機械傳動設計和軸類零部件初步設計等內容,然后開始裝配圖設計,“做”與“學”互相穿插、同步進行。在教學方法上,以應用為目標,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學用結合;以自學為主,問題驅動,急用先學,學了就用。教學上以指導為主、講授為輔,講授內容根據(jù)實際需要,按需來講,少講多做,講則指向明確、畫龍點睛。
3 以任務為驅動,激發(fā)學習興趣
將全班分成四個設計團隊,設計方案分成四類:有帶傳動——直齒圓柱齒輪減速器、鏈傳動——直齒圓柱齒輪減速器、帶傳動——斜齒圓柱齒輪減速器、帶傳動——直齒圓錐齒輪減速器等;每個方案又有不同的參數(shù),達到一人一題。保證了學生在設計中既能實現(xiàn)團隊合作,又能獨立思考。在第一次課上,就下達設計任務書,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確自己的角色、承擔的設計任務;在而后某些章節(jié)的學習中,作業(yè)就在各自的任務中分解,是各自設計任務的組成部分;“作業(yè)”完成了,設計任務就完成了,課程學習也就結束了。另外,還安排了答辯環(huán)節(jié),要求每個學生走上講臺,闡述自己的設計思路和設計成果,這也無形中增加了學生任務。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感到任務在肩,壓力在心,“不用揚鞭自奮蹄”,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責任感。
四 一體化教學的效果
機械設計一體化課程經過教學實踐,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有了大的改進。
1 變被動為主動,學習興趣提高
機械設計課程知識零散、內容枯燥,令教師和學生都比較頭痛,但在本次教學中,學與用的關系一開始就得到顯現(xiàn),學生帶著任務,自加壓學習,無需督促。課堂中所做的和說的主題都是和學習相關,自始至終都在一種緊張而有秩序的氣氛中進行。以往開小差、小動作、打瞌睡等種種不良現(xiàn)象一掃而光。
2 師生互動加強,學習效果明顯
一體化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學與做的過程中,越深入,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就越多,有了問題,促使學生主動向老師請教。指導教師的注意力和側重點也從課堂講授放在平時指導上,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多了,在現(xiàn)場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指導,更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學習更加深入。
3 做的時間充裕,設計的質量提高
一方面,教學內容經過優(yōu)化整合,知識的冗余度減少,也就等于擠出了一定的學習時間;另一方面,學生從接受設計任務到經過答辯任務結束,總時間不變,但做的時間拉長,甚至還延伸到課外,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設計中的問題。設計的準確度、圖面質量都得到提高,表達能力也明顯改進。
總之,作為我校首批卓越工程師試點班,課程群改革方興未艾,機械設計一體化課程只是該專業(yè)眾多一體化課程之一,目前的做法只是初步嘗試,還存在不少問題。但盡管如此,這些嘗試可作為本試點專業(yè)的其它一體化課程的先例,也可為其它專業(yè)其它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江帆, 王一軍,蕭仲敏,等.基于知識點優(yōu)化的CDIO教學改革實踐[J]. 教學研究, 2013,36(1):81-84.
[2]都秀紅, 邱雪松, 王瓊,等.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初探[J].教學研究,2011(5): 51-54.
[3]劉曉川.基于CDIO高職課程“教學做一體化”的構建與實施[J].職教論壇, 2013(1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