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江++楊奇光
2015年4月6日,網(wǎng)絡上流傳了一段視頻: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畢福劍在飯桌上唱評《智取威虎山》中《我們是工農子弟兵》選段,并且邊唱邊戲謔。 該視頻引發(fā)極大爭議。4月8日晚,央視網(wǎng)新聞中心官方微博發(fā)布消息:“畢福劍作為央視主持人,在此次網(wǎng)絡視頻中的言論造成了嚴重社會影響,我們認真調查并依據(jù)有關規(guī)定做出嚴肅處理?!保ā吨袊o檢監(jiān)察報》)
受該視頻影響,4月8日零時至12日零時,畢福劍在央視的所有節(jié)日暫停播出。另據(jù)騰訊娛樂報道,4月初,央視王牌綜藝節(jié)目《星光大道》遭遇停播,此前曾有消息稱朱軍將會接棒主持。不僅是《星光大道》遭停播,當事人畢福劍“全國紅軍小學愛心大使”稱號也被撤銷,目前,央視確定把畢福劍從《星光大道》的主持人位置上撤下來。4月9日晚,畢福劍曾在微博就自己酒桌不雅視頻事件道歉,稱一定吸取教訓。
一位央視著名主持人、一場私人飯局,一場公眾的大討論。在這場輿論風波中,公眾的目光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上,一是飯局中拍攝視頻并上傳網(wǎng)絡的人,另一個則是作為央視著名主持人畢福劍的酒桌言論。對于畢福劍事件,有人表示同情,認為酒桌上的言論不應上綱上線地予以對待,也有人持相反觀點,他們認為作為公眾人物的畢福劍理應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并應當受到嚴懲。
本期熱點訪談邀請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畢福劍輿論風波,討論“告密者”的行為動機、央視的官方表態(tài)以及當事人的責任承擔,并圍繞言論自由的尺度與空間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本期的三位訪談對象是:
魏永征 知名傳媒法學者。
陳絢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四新 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作者常江,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奇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常江:在這一事件中,您認為將“不雅視頻”上傳至微博的行為,是否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或名譽權?為什么?
【背景資料】
視頻中畢福劍唱了京劇里《我們是工農子弟兵》的著名選段,網(wǎng)上輿論嘩然的原因在于,畢福劍邊唱邊戲謔,對毛澤東使用了羞辱性詞匯,稱他“把我們害苦了”等等。有分析認為,現(xiàn)在不清楚畢福劍當時在飯桌上做這段唱評的具體環(huán)境和緣由。人們只能看出,當時像是個私人場合,畢福劍唱評時嘻嘻哈哈的,至于他是要逗在場的人樂,搞“無厘頭”,還是他在向飯友發(fā)自己“真實的牢騷”,難下定論。
也有人認為,在不經(jīng)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把一個名人私下有爭議的言論發(fā)到網(wǎng)上,這一做法不應受到鼓勵,不管它的實際流行度有多高,也不管遭曝光的名人自己對此負有多少責任。
一位新加坡學者發(fā)文分析“告密者”的行為。文中他舉了這樣兩個例子:例一,某位牧師在私下酒桌上二大肆辱罵嘲笑耶穌,結果被同桌的一個基督徒拍下后放在網(wǎng)上。例二,某工程師在私下酒桌上大肆辱罵自己公司的老板,結果被同桌的一個同事拍下后告訴了老板。
該學者認為,以上兩個例子,第一個中的那個基督徒是不是可恥的告密者?不是,是個勇敢捍衛(wèi)自己信仰的人,值得尊敬。例二,那個告密者可以說是個可恥的告密者。第一個例子中的關鍵不在于告密和嘲笑辱罵耶穌,關鍵是辱罵耶穌的人是每天在歌頌耶穌的牧師。這就根本上影響到問題的性質。每天有很多非基督徒在嘲笑耶穌,應該沒有人會把這些當成新聞。對于畢福劍來說,他事實上是扮演那個牧師的角色。
公眾還對這場飯局是不是私宴展開了辯駁。“烏有之鄉(xiāng)”的一篇文章羅列了畢福劍事件的十條線索,并認為畢福劍參加的并不是所謂的私宴。原因是,這場飯局有外國大使,單就有外國人參加,就已經(jīng)不是私宴,何況有這么高級別的外國人參加。這些人也不會是畢福劍經(jīng)?;煸谝黄鸬呐笥?。作為一個新聞媒體的人應該知道,有外國人參加的場合就要謹言慎行,這是有紀律的。這是一個媒體人起碼的常識。畢福劍為什么會參加這樣的社交場合?如果不很熟的朋友,又是這么高級別的宴會,一定有一個理由說法。這么高規(guī)格的涉外飯局,外國人不可能這么貿然毫無厘頭地去請一個娛樂節(jié)目的主持人。應該需要向中央電視臺提出申請,或者畢福劍應該向中央電視有關領導報告,畢福劍不會這么沒有頭腦。
魏永征:有人偷拍成視頻,并且放在網(wǎng)上,從小群體傳播變成大眾傳播,這種行為是不是違法?既然不屬隱私,就不存在侵犯隱私權問題。如果一定要說損害什么權利,我認為這涉及如何對待言論自由,言者有說的自由,不說的自由,還有決定一定范圍說還是向公眾散布的自由。說話者只是認定是在小群體范圍傳播自己的言論,但現(xiàn)在有人未經(jīng)本人許可就拿來向大眾傳播,那是沒有尊重或者說是有損表達者的自由選擇的權利。言論白由是憲法規(guī)定的權利,但憲法并不是調整個人與個人之間關系的,普通個人不能成為“違憲”的行為主體,所以這件事也還是個社交圈的倫理問題、操守問題。
陳絢:我個人認為,一般來說,飯店的包間,或一個隔開的空間,那怕只是用鏤空的低矮的柵欄,象征性地與其他空間隔開,也屬于“私人場合”。其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享有隱私權。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傳播)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
王四新:將不雅視頻上傳到微博的行為,從現(xiàn)在掌握的情況來看,還很難判定是否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或名譽權。也就是說,可能侵犯,也可能不侵犯。為什么?我認為,這件事更直接來講,是個隱私事件,即只涉及是否侵犯隱私權的問題。因此,我會將我的看法集中在是否侵犯隱私這個問題上。
隱私是屬于個人的與公眾利益無關的私人信息或私人生活空間,像個人的健康狀狀況、個人的私生活空間,都屬于隱私,隨便公布他人健康狀況或隨便攪擾他人的生活場所,容易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
就這個案件來講,侵犯隱私權的前提條件,是當天畢福劍參加的活動屬于純粹的私人活動,并且畢福劍本人通過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向其他共同就餐者傳達出他不原意將此段視頻公開的信息。 也就是說,他有明確的隱私期盼,他的這種隱私期盼能夠被在場的其他人獲悉,或者能夠被其他人感受到?;蛘?,他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米阻止拍攝或上傳,但這些,都沒有。
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就餐活動雖然選在包間,似乎就餐者們有隱私方面的期盼,但在就餐人員由央視當紅節(jié)目主持人、外國駐華使館官員及其工作人員、畢福劍私人文化顧問和在江湖上享有很很高知名度的藝術家共同參與的情況下,畢福劍應當預料到自己的言行可能會產生外溢效心,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別人拍攝他的時候,我們看小到他想采取任何措施予以阻止的意思。因此,可從其行為推定,他對拍攝行為和拍攝之后可能伴隨的后續(xù)行為,比如上傳到網(wǎng)上的行為,沒有任何要阻止的意思。
在這種情況下,認為將畢福劍的演藝行為錄下來放存網(wǎng)上的行為侵犯了他的隱私,缺乏事實根據(jù)。如果畢福劍同意拍攝并同意將視頻上傳網(wǎng)絡,就更小會有隱私的問題了。
常江:“畢福劍事件”在輿論中持續(xù)發(fā)酵,引發(fā)了人們關于“信任”和“公私邊界”等話題的熱議。在您看來,“畢福劍事件”給我們帶來的最重要的啟示是什么?
【背景資料】
這段視頻是在畢福劍知情的情況下錄制的還址偷捫的?這一問題也引發(fā)了公眾的關注和討論
烏有之鄉(xiāng)”的一篇文章指出,從出席酒宴的情況來看,畢福劍不會請一個不相干的人來參加,也不會有人出于對老畢的氣憤錄了像。因為錄像太完整了。偷錄不可能錄到那樣的效果。一定是事前行人把錄相機擺好了,老畢坐的位置都設計好了。這件事情就更復雜了。人家擺的就是鴻門宴,老畢卻沒頭沒腦地闖進來了。此外,酒宴照片是怎么流出來的?視頻流出來之后,大家都想抓出告密者,但是酒宴的場景卻是半掩著門,就是讓你看不清。不過昨天全景曝光了。 場景很大,人很小,但想看清,有成熟的技術這張照片是誰拍的?那些特寫鏡頭是怎么是怎么拍的?顯然不是從一個角度取的景,而這些照片是誰流出來的,是怎么流出來的?難道還有第二個告密者?這些都是事件真相的線索。
對于偷錄的行為,名為“木蟲”的作者撰文分析了三點原因。第一,偷錄的目的是侮辱東方偉人毛澤東。正是由于偷錄者對毛澤東的不恭敬,所以偷錄者才將不恭敬的語言放到網(wǎng)絡上炒作、發(fā)散。假如,畢福劍侮辱的是偷錄者的長輩、父母、妻兒、情人、好友,偷錄者是無論如何也小會放到網(wǎng)絡上的。第二,偷錄的目的是瓦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作為一名偷錄畢福劍的人,作為畢福劍的朋友,作為同桌就餐的朋友,把朋友的話全部偷錄下來,并且未經(jīng)本人同意上傳至網(wǎng)上。這是對友情的褻瀆,是對同志的出賣,是對信任的瓦解。偷錄者完全可以批評畢福劍,可以警告畢福劍,可以提醒畢福劍,可以舉報畢福劍,甚至可以當場和畢福劍爭論、吵架,甚至打架最壞的結果也可以是飯后向紀檢監(jiān)察部門反映畢福劍。然而,偷錄者都沒有,而是選擇了將畢福劍的話在社會上擴散,放大,使人與人之問的關系處于一種猜測和不安之中,進而對整個社會產生疑慮。第三,偷錄的目的是加劇社會矛盾和對立情緒。偷錄畢福劍的人絕對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jīng)過慎重謀劃,長期準備,精心設置,甚至是一場有預謀、有策劃的活動。
名為“圍脖毀滅者”的作者從法律的角度分析了畢福劍事件巾的偷拍行為,就單純的視頻上傳者上傳視頻的行為而言,涉及的法律問題有兩個,一是是否構成侵權行為,具體米講是是否侵犯隱私權,二是上傳者的新聞傳播自由問題 。關于隱私權的問題,當一個人分享了一個關于他個人的隱私的時候,代表他把這個隱私公開給了你,但不代表你有權力去義公開他的這個隱私,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道理,所以說,當我們將要傳播別人的一個信息的時候我們是應當先征求別人的意見的,尤其當這個信息公開會導致當事人遭受巨大不利時,我們公開了這個信息,那我們的行為就違法了。
魏永征:有人在自己微博上轉發(fā)微信朋友群里別人的言論,發(fā)生了一些誤解,引起一場討論。有網(wǎng)友提出:微博言論,只要沒有聲明或限定不得轉發(fā),就視為允許轉發(fā);微信言論,只有聲明允許轉發(fā)才可以向圈外轉發(fā)。這樣區(qū)分有理,體現(xiàn)了對不同表達意愿的尊重,因為微博和微信朋友群分屬不同的傳播方式。微博、博客以及微信公眾賬號等,雖然可以知曉有多少粉絲,但是博主對多數(shù)粉絲并不認識,而且隨時有所增減,所以是面向不特定的多數(shù)人傳播,也就是類似于大眾傳播;微信的朋友群和朋友圈,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群體,屬于人際傳播或者說群體傳播,這個群體有大有小,但是一般由相互熟悉的人們所組合,有一定限度。這兩類傳播,客觀影響不同,行為人主觀意圖也不同,所以對他的注意義務要求也不同,于是法律后果也不同。
上世紀80年代末,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起影響頗大的名譽權案件,在一個十多人的小型座談會上,有人講述了 一位軍人歌手的負面?zhèn)髀?,被在場的一位記者寫成文章登上報紙,歌手以報道失實侵權訴至法院。究竟應該由記者負責還是由言者負責還是共同負責?最后法院判決是記者和報社承擔民事責任。判決還登上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后來最高人民法院又在名譽權案件司法解釋中提出要將主動還是被動提供新聞材料區(qū)別開來。主動提供新聞材料造成侵權損害的,應該認定侵權;“兇被動采訪而提供新聞材料,且未經(jīng)提供者同意公開,新聞單位擅自發(fā)表,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對提供者一般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這條司法解釋至今有效。
這里就體現(xiàn)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責任差別:主動向媒體提供材料,說明本來就有向大眾傳播的意圖,理應對自己的言論盡到相當?shù)闹斏髁x務,如有差錯,就應承擔責任。至于人際閑談聊天,像那歌手案件中在小型會議上說傳聞,聽眾有限,影響很小,本人也并無向大眾傳播的意圖,并且有證詞表明他還說過不要外傳的話,他對言論的謹慎義務相對較低,就不應該對后來別人擅自向大眾傳播造成的損害負責。當然這里規(guī)定的是名譽權民事糾紛,并不是說人際傳播中的言論一概都沒有責任;沒有法律責任,也還有道義上的責任,特別是有地位有影響的人,一言不慎,招致很大麻煩,這樣的事情生活中有的是,都可以認為是道義失范的后果。
王四新:作為一個法律理論和法律制度,隱私概念和與之相伴隨的制度保護產生于西方國家,二戰(zhàn)之后隨著聯(lián)合國層面上推進的人權制度在全球的推進,隱私權逐步成為現(xiàn)代世界各國的法律承認和保護的基本權利,也寫進了中國現(xiàn)行的法律體系當中。
隱私權概念的提出和其在實踐中所受到的保護,就本意來講,是在個人可以自由支配身體和與個體身份相關的信息的前提下,避免他人和公權權力隨意干預個體私生活,為個體自由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
在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之前,隱私保護從總體上來講是相對容易的事情,實踐中不易產生大規(guī)模侵犯隱私權的事情,或雖然有侵犯隱私權的現(xiàn)象,但通過積極的防范和有效的司法救濟,隱私權能夠獲得較為充分的保護。
有了互聯(lián)網(wǎng)之后,特別是進入到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之后,不僅隱私原來所借助所信托的相對封閉的物理空間的“墻”,正在被一堵一堵地拆除,而且隱私和隱私信息具有的商業(yè)價值、娛樂價值和政治價值等,正在成為商業(yè)機構和別有用心之人挖掘和利用的“富礦”。在這種情況下,隱私保護所需要的整體架構,正在越來越多地朝向另一個方向發(fā)展,即侵犯隱私變得越來越容易,但保護隱私卻變得越來越難。不僅如此,在網(wǎng)絡世界,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大批用戶隱私被大規(guī)模侵犯的情況。
這就是我們所面臨的現(xiàn)實,畢福劍事件是當下這種情況的最好寫照。在這種媒體生態(tài)下,在隱私提取越來越容易的情況下,要么當事人采取防范措施,比如別人拍攝的時候及時制止,要么放棄自己的隱私訴求。
常江:畢福劍不雅視頻流出后,央視網(wǎng)新聞中心官方微博曾發(fā)布消息:“畢福劍作為央視主持人,在此次網(wǎng)絡視頻中的言論造成了嚴重社會影響,我們認真調查并依據(jù)有關規(guī)定做出嚴肅處理?!蹦壳埃胍暣_定把畢福劍從《星光大道》的主持人位置上撤下來。您是否贊同央視的做法?為什么?
【背景資料】
畢福劍事件中作為當事人所屬機構的央視也作出了表態(tài)。畢福劍不雅視頻流出后,人民網(wǎng)曾引用原CCTV《中華情》導演、中國年度娛樂星銳榜總導演湯禮的微博爆料,湯禮在微博上爆料稱:“據(jù)可靠消息:央視近日在風口浪尖上的某知名主持人已經(jīng)辭職離開央視了。”該微博引起網(wǎng)友的熱議,紛紛猜測該主持人是先前因鬧出視頻風波的畢福劍。此前還有消息稱央視著名綜藝節(jié)目《星光大道》將更換主持人,將由朱軍擔任主持人,這個消息也得到了多方的證實。
4月 8 日,央視正式發(fā)布聲明稱:畢福劍作為央視主持人,在此次網(wǎng)絡視頻中的言論造成了嚴重社會影響,我們認真調查并依據(jù)有關規(guī)定作出嚴肅處理。央視官方網(wǎng)站上的主持人介紹頁面中,“央視豐持人大全”里畢福劍的介紹消失;央視官網(wǎng)搜索“畢福劍”無任何消息。知情人士透露,畢幅劍已被央視內部停職,本人也正在進行檢討,接受調查,央視內部工作人員透露,畢福劍名字從央視主持人中撤出,是表明央視的態(tài)度,畢福劍未來將會如何并沒有明確通知。
關于央視的做法,環(huán)球網(wǎng)的一篇評論指出,也許實際情形比畢福劍“面向公眾一套,在私底卜另一套”要復雜螳。央視是官方媒體機構,也是公眾娛樂平臺,那里出政治態(tài)度,也出明星。如果參照一些央視明星離職后更公開表達自己政治傾向的情況,評價畢的綜合表現(xiàn)就更難用三言兩語說清了。
畢福劍暫停主持后準來接檔?據(jù)騰訊娛樂4月 26日報道,朱軍發(fā)表名為“生日告白”的長微博,義中提到他要同時主持兩檔節(jié)目,“今天是我的生日。十多年了,每年的這天都是在演播室度過的,這樣過生日倒也熱鬧。今年更加特別,剛剛從臺灣畫展歸來,要同時做倆氣質完全不同的節(jié)目,分飾倆角兒,倆朱軍自己打起來了!”
魏永征:操守不良是不能受法律制裁的,但是同樣要招致不利后果。例如這位說唱者由于不當言論就受到網(wǎng)眾以及所在單位、組織的譴責。至于那位偷拍并且將視頻上傳到網(wǎng)上的人,現(xiàn)在眾說紛紜地猜測是誰并且也受到輿論譴責,可以想見,在他的社交圈內將會招致疏遠、排斥和孤立,這對一個人來說也將是不堪承受的 我們重視法律對社會的規(guī)范機制,但是法律并非萬能,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依法處置的 倫理、操守同樣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它雖然無形,但是對社會生活同樣具有強大的整合功能。
陳絢:隱私權保護還涉及到“空間”,即原始信息傳播范圍問題。有人在談到文革時會回憶這樣的事情:一個人在家里對妻子和丈夫說的話,內容涉及到社會政治,第二天便被妻子或丈夫告發(fā),致其成為“反革命”,這實際上是告發(fā)者“公”“私”不分的行為!當然文革時期公民的“私領域”空間完全被壓縮到接近于零,什么都在人的“監(jiān)視”之下。中國作為法治社會的進步也表現(xiàn)在給予公民更多的“私人空間”,在私人場合的言說應尊重個人的選擇和權利。在此,畢福劍因是央視的工作人員,央視有權對他進行處罰。 如果從個人的觀點來看,這樣的處罰是不值得肯定的。
王四新:畢福劍是央視著名的文藝類目主持人,其主持的《星光大道》節(jié)日深受群眾喜愛,畢還因其成功主持《星光大道》節(jié)同,成功登上了央視春晚舞臺,成為全世界受眾最多、影響最人的文藝節(jié)目頂尖級的幾個主持人之一,連續(xù)幾年亮相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僅從這幾個方面來講,畢福劍就應當在平時的無論什么類型的活動中,恪守文藝類節(jié)目主持人的基本操守,謹言慎行,避免自己的言行產生不良影響,更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被懷有惡意當事人過度利用。
此次事件當中,畢福劍對頭鏡頭,以自然的神態(tài),以戲虐的語言,惡意解構革命歷史題材故事,惡毒攻擊開國領袖,在群眾和公共領域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央視嚴肅查處畢福劍,我覺得沒有理由不支持,不贊同。
央視這樣做可能要冒一定的風險,甚至犧牲掉已經(jīng)成功舉辦了多年的一檔深受群眾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在電視業(yè)普遍不景氣的當下,也有丟掉大批忠實的節(jié)目擁躉的危險,但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為對大眾,尤其是年輕人有著重要影響的國家級媒體,必須在這類問題上表明態(tài)度,必須對違規(guī)違紀的主持人,進行必要的處罰。
常江:《法制日報》評論認為畢福劍也許沒有法律責任,但要承擔其他責任。您認為畢福劍在此次事件究竟應當承擔什么責任?
【背景資料】
視頻中的不雅唱詞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響?西陸軍事網(wǎng)的一篇文章認為有三條理由可以解釋這場飯桌風波。第一,畢福劍挑釁的是全中國最起碼的良知、最樸素的情感。第二,畢福劍在外國人面前辱罵開國領袖觸發(fā)了中國人國格尊嚴的捍衛(wèi)。第三,畢福劍辱罵開國領袖引起的是對中國最高媒體平臺從業(yè)者素質的質疑。
環(huán)球網(wǎng)的一篇評論指出,視頻中畢福劍的唱評即使只是為了逗樂,也不能不說是低俗的。他當時身處的那個小環(huán)境以歪曲、貶損英雄故事為樂,并且看來得到他人的迎合,這對公眾蠻意外的,、如果說畢的真實價值觀就是那段唱評所體現(xiàn)的那樣,那么公眾的失望應當說是正常的。勸名人們多白重、多謹慎還是必要的。盡管無法根據(jù)已有信息下某個結論,但上述視頻降低了畢的公眾形象,讓多數(shù)人感到不舒服,是確定無疑的。南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說,大眾明星作為公眾人物,與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念保持和諧,比嬉笑怒罵地顯示“才華”更為重要。
中華論壇題為《從畢福劍視頻事件使我更深刻認識到,依法治國重于山》的文章認為,畢福劍視頻事件披露了畢福劍席問以反派角色演了個小節(jié)目,言詞沒有罵人的臟字,談不上罵毛罵共,不違法不違紀,州依法治國理念,僅就披露的信息而淪,畢福劍無過錯。
中國法院網(wǎng)的一篇評論指出,組織紀律不可逾越。畢福劍作為一名公民,他有言論自由,可以對任何問題,包括政治問題,依據(jù)客觀事實來闡述自己的主觀見解,但同時他還是一名體制人,還有遵守組織紀律的義務。時刻注意言行舉止,自覺維護黨的歷史和形象,與組織保持一致,這是組織紀律對他的要求,不能因為是在私人飯局的場合,在酒足飯飽之后就可以降低這個要求標準。其次,受責不等于獲罪。一個法治文明的國家一般不會將評價領袖或者國家領導人的言行規(guī)定為犯罪;一個法治文明的國家除非罪刑法定,也不會因公民的言論而科以刑責。兇此,畢福劍絕不會因為這段不當言論而被科刑,但不被科刑不代表其言論不該受到責難。顯然,畢福劍的言論明顯違反了組織紀律方面的要求,有關部門對其予以組織紀律處分是適當且必要的。
魏永征:這個視頻中說唱者不是向公眾傳播,不具有大眾傳播的特點和意圖。但也不是點對點傳播,不是通信,通信受通信秘密保護。而是私下里,向一些交往的朋友的傳播,在傳播學中屬于小群體傳播。即使有不當?shù)难哉?,并非公然散布。在西方法律概念下,只要有第三人知道就構成誹謗,我國對此沒有明確界定。因此,我認為對說唱者來說,即使說話有所不當,也是一個倫理問題,而不是法律問題。
王四新:此次事件,根據(jù)目前掌握的情況,畢福劍的言行很難說需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因為很難將他的言行歸結到民事、刑事等法律規(guī)定的違法、犯罪行為里。但作為央視,肯定有央視的內部規(guī)定,作為造成這么大社會影響的言行,畢福劍至少要為他的不檢點,至少要為他的不謹慎給央視、給公眾造成的負面影響,承擔來自行業(yè)內部的責任。如果他觸犯法律,自然會有司法機關對其進行審查或起訴。
常江:事后,畢福劍發(fā)微博道歉稱自己的個人言論在社會上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并為此感到非常自責和痛心,他還特別表示“作為公眾人物,一定吸取教訓,嚴格要求,嚴于律己”。您認為公眾人物和非公眾人物的言論是否應當遵循不同的標準和邊界?
【背景資料】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輿論有其自身規(guī)律和特點,它可以截取名人言行的一個片段,對其意義做難以置信的放大,導致不可思議的后果。畢福劍風波可謂最新殷鑒?!杯h(huán)球網(wǎng)的一篇評論指出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公眾人物言論可能產生的影響。
評論還認為,這段視頻讓人看到與熒屏上不同的“另一個畢福劍”,從而打擊了畢福劍以往的形象,甚至可能產生某些后續(xù)影響,這些都是畢福劍需要承當?shù)?,他沒什么值得抱怨的?;ヂ?lián)網(wǎng)時代,輿論對名人的窺探無孔不入,這大大提高了名人謹嚴慎行的必要性。各種社會名流的私下言行被曝光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在全世界都已屢見不鮮,這種時候畢福劍這樣的名人還在飯桌上眉飛色舞戲謔智取威虎山的解放軍,對毛澤東說嚴重不敬之語,導致轟動性視頻流到網(wǎng)上,他自己應負很大責任。
中國法院網(wǎng)的一篇文章同樣認為畢福劍是這段不當言論的制造者,并且不能因為是飯桌酒后之語就可免責。首先,朋友飯局也該注重個人形象朋友飯局也是社會交往活動的一種,局中人的一言一行都會關系到其他人對他的評價,也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在現(xiàn)今的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快速傳播者和強大的擴散者,區(qū)區(qū)一扇包廂門不足以隔斷私人飯局與公共領域的聯(lián)系,特別是作為一個名人或者官員,他的幾句原本可能無關痛癢的玩笑話,其作用經(jīng)過網(wǎng)絡傳播的幾何放大,足以成為刺痛公眾神經(jīng)的言論事件。其次,酒后言行更該有底線。而今,有這樣一股不正之風盛行,一些官員、干部、名人平常素質高,講文明,守原則,幾杯酒下肚,原形畢露,大談拜金,說黃段子,這樣的灑后言行不僅與他們的身份不符,更是敗壞了群體形象,引起群眾反感。
畢福劍風波后,有網(wǎng)友評論稱,畢姥爺中招,也給普通人—個深刻的教訓:說話一定要謹慎,謹慎說話才不得罪人,不會為自己留下隱患。 說出去的話就等于潑出去的水,一旦說錯,后果無法挽回。在工作環(huán)境中或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可避免地會表達出自身的立場、看法和觀點,然而,當人們在吐露心聲的時候,請考慮下對方是否會將秘密傳開,被傳開的秘密有時會招來非議,甚至災難,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陳絢:在該事件中,“社交圈”傳播與大眾傳播有很大區(qū)別,視頻傳播者理應意識到這種區(qū)別,尊重被拍攝主體的權利。如果被拍攝者同意非?!八矫堋钡膬热輦鞑?,是他們對自己權利的一種放棄,隱私權當然也是可以由權利主體放棄的。視頻拍攝的背景作為一個場合,說唱者清醒也好,醉酒也罷,只是一種真實的表達 這種表達是否傷害到人民,還是留待以后討論吧,時間將會撫平“反右”“文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創(chuàng)傷現(xiàn)在爭執(zhí)還是會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的。而且道歉也是一種個人認識和自愿行為。由“主流媒體”提出和要求當事者道歉,會引發(fā)和加劇公眾的的“恐懼”,從而引發(fā)社會的言論的“虛偽”性,這也是整個中國社會的道德?lián)p失。
王四新:此次事件可能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可能完全出于畢福劍本人的預料,尤其是后期的影響,也可能完全出乎上傳者的預料。這就從另外一個側面提醒大家,越是公眾人物,無論在公開場合的言行,還是在私下場合的言行,都可能在公共領域掀起軒然大波,在這種情況下,公眾人物更應當注重自己的言行。但這并小等于說,公眾人物和非公共人物應當遵守不同的標準我認為,無論是公眾人物還是非公眾人物,無論是在什么情況下的言論,都應當遵守法律的基本規(guī)定,都應當考慮到言淪的場合、對象以及言論可能產生的影響。我不認為公眾人物和公眾人物的言論應當有不同的標準和邊界,相反,都應當遵守法律確立的低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