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建韓
我住在萬隆小區(qū),小區(qū)旁便是與香山河“唇齒相依”的江濱路。傍晚時分,我時常沿著江濱路錯落有致的甬道漫步,看魚躍,聽鳥鳴,觀賞一朵花的悄然綻放……
江濱路與其說是一條路,不如說是一個別致的公園:路旁樹木林立,小草青青,百花爭艷,有涼亭,有鋪著鵝卵石、寬敞整潔的河堤走廊,更有橫跨香山河兩岸的雄偉的香山橋以及雕龍畫鳳的風雨橋。只要稍作留意,你會看見橋下坐著三三兩兩的垂釣者,他們在金黃余暉下蹲守的身影早已同香山河曲折奔流的碧綠水面融為一體,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江濱路是武鳴人民棲居心靈、放牧心靈的勝地。早晨,薄霧籠罩,給江濱路披上一層銀紗,幽雅,縹緲。最先喚醒花草樹木的是晨練者們。晨練者輕輕地來,又輕輕地在樹林里擺開了架勢,練起了氣功。他們整齊劃一的姿勢,引來路人駐足觀看,令人嘆為觀止。
每到晚上,一天勞作后的人們來到江濱路散心。“橋邊伴侶情蜜蜜,樹下翁姑笑濃濃”,戀人們或在河堤上漫步,或在涼亭里聊天,或在花草中數(shù)星星、看月亮。隱約中,你會聽到一陣陣琴聲和歌聲。循著琴聲歌聲而去,你會看見香山橋頭的那棵小葉桉下,燈火闌珊中,老年人們正在吹拉彈唱,原來這是一支老年朋友自發(fā)組建的演唱團。每每華燈初上,他們就各自帶著樂器,聚集到這里,一展歌喉,歌聲飄過香山河岸,飛上江濱路的夜空。
江濱路不僅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也是當?shù)厣礁钀酆谜叩木奂?。每月?9日,是武鳴一月一度的歌圩日,每到這天,各地的山歌愛好者都自發(fā)地來到江濱路對歌、聽歌,以歌會友,以歌傳情。歌者興趣盎然,那溫婉清麗的腔調活潑潑地傳向四面八方,聽者如癡如醉,聚精會神地品味著壯族原生態(tài)山歌的盛宴。“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民族文化更濃縮了一方風情的靈魂與精華。如果說千嬌百媚的江南孕育了越劇的品性,粗獷厚樸的黃土地適宜信天游的撒野,那么,奇山秀水的壯鄉(xiāng)無疑就是山歌的天堂。
直到夜幕降臨,歌者和聽眾才依依不舍地離去,此時,熱鬧非凡的江濱路才得以安靜下來??墒牵灰獋榷?,你會聽到一種韻律,那是唱響的山歌在夜空中縈繞,就像天籟之音,在江濱路的上空久久回蕩,不絕如縷……
(指導老師:磨福芳)
點評:
文章雖是寫江濱之景,卻能跳出寫景范疇,將景提升到了“棲居心靈,放牧心靈”的高度。對于江岸景色的描寫,作者顯得與眾不同,將筆鋒停駐在寫“人”上,以“人”之樂突出“景”之美,如垂釣者的蹲守、晨練者的朝氣、戀人們的漫步、老年人們的歌唱、山歌愛好者們的對歌等,非常獨特。而這些,又恰如其分地回應了上文提出的“棲居心靈,放牧心靈”。結尾處,恰到好處地借山歌的“縈繞”與“回蕩”進行情感引申,點出自己對于江濱路的無盡欣賞之情,這一點晴之筆,讓人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