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仇注對杜詩句中字詞去取用心臆析——以《秦州雜詩二十首》為例

      2015-11-14 07:27:41鄺健行
      杜甫研究學刊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平聲

      鄺健行

      仇兆鰲《杜詩詳注》中詩句個別字詞之下,往往有小字注說,或指出讀音和所宜聲調(diào),或點出其它版本不同用字,古體今體同樣處理。譬如《仇注》第一首五古《游龍門奉先寺》: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一作靈籟,月林散清影。天闕《正異》作窺,姜氏作開象緯逼,云臥衣裳冷。欲覺古效切聞晨鐘,令平聲人發(fā)深省悉井切。

      又譬如五律《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

      秋水聲無底,蕭然凈客心。椽曹乘逸興去聲,鞍馬到荒林一作去相尋。能吏逢聯(lián)璧,華筵直一金。晚來橫吹去聲好,泓下亦龍吟。

      句中字下小字注十分常見,粗覽全書,即使不是每首都有,要說十之八九,大抵不離事實。他不避重復,前詩注過的,后詩再注;如像“興”字下“去聲”小字、“復”字下“扶又切”三字屢屢出現(xiàn),就是例子。

      這樣的方式,仇兆鰲稍前的朱鶴齡《杜工部詩集輯注》已見。也許朱氏之前有人已使用了;個人孤陋寡聞,未能指出。回頭說朱鶴齡《輯注》,《仇注》句下字詞小字注的方式雖然與之相同,具體內(nèi)容不盡一樣,兩人各有判斷選擇,時同時異,時多時少。

      個人認為:《仇注》句下字詞小字注反映出仇兆鰲整理杜詩時的斟酌和思考。他當然以為杜詩本來是完美無疵的,這包括運意、修辭、音讀種種方面;只是后世傳鈔訛誤、音讀乖錯,版本紛紜,以致破壞了本來完美的樣子。他集中材料,比對思索,定出哪個字哪個音最恰當,整理成自己認為是杜詩最好的定本。

      可以想象,他必然有過一番細致深入的考慮過程;只是具體考慮過程怎樣,不曾說出。本文希望以《秦州雜詩二十首》作例子,嘗試通過理性的分析,以探測仇氏用意之所在。話雖如此,仇氏本來用心是否一如我所說的那樣,卻是不能絕對肯定。不管怎樣,《仇注》字詞下的小字注會幫助我們了解仇兆鰲,應該無可懷疑,值得我們探究;然而對這方面探究的文字,目前好像很少。

      其一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遲回度隴怯,浩蕩及一作入關(guān)愁。水落魚龍夜,山空一作通鳥鼠秋。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

      “及”至也,到的意思。“入關(guān)”是進入了關(guān)內(nèi),“及關(guān)”則未入關(guān)門,仍在關(guān)外?!冻鹱ⅰ芬秴钦摗?“及關(guān)而愁,地之闊也?!比嗽陉P(guān)外遠望,易見寬廣地勢;入關(guān)后有屋宇街衢,沒有這么容易了。然則“浩蕩”一詞扣“及關(guān)”意會好些。又《仇注》引趙至《與嵇茂齊書》有“李叟入秦,及關(guān)而嘆”之語,引劉峻詩有“空軫及關(guān)嘆”之語,見出用“及關(guān)”又能跟嗟嘆愁苦之意配合。

      仇氏理解“水落”聯(lián)是:“水落山空,秋日凄涼之況?!鄙院蟆抖旁婄R銓》的作者楊倫進一步說明,以為本聯(lián)二句是“倒句法”,即“夜水魚龍落,秋山鳥鼠空”,時地合說,“并見作客凄涼之況?!庇谩巴ā弊謩t凄涼之意不顯。

      其二

      秦州城一作山北寺,勝跡一云傳是隗囂宮。苔蘚山門古一作故,丹青野殿空。月明垂葉露,云逐度溪風。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城北”“山北”,均見宋本。好像《九家注》用“城北”,而據(jù)吳若本的《錢箋》用“山北”?!跺X箋》引《方輿勝覽》:“雕窠谷在秦州麥積山之北,舊有隗囂避暑宮?!眲t“城北”未嘗無據(jù)。但本詩第三句已有“山”字,未免用字重復。仇氏可能因此寧另據(jù)其它宋人本子,并引《杜臆》為證:“地志:州東北山上有崇寧寺,乃隗囂故居。”據(jù)《杜臆》:寺不在山之北,只是在秦州城的(東)北。

      《仇注》謂“寺即其(隗囂宮)故基”,《九家注》也逕說“寺即囂故居”;可見仇氏和宋人都肯定佛寺前身就是隗囂故宮,不必說成“傳是”不肯定的口吻。

      “古”“故”同義,諸家多作“古”。

      從聲律的角度看,用“古”勝過用“故”。按“古”上聲姥韻,“故”去聲暮韻。本詩一句末字“寺”,五句末字“露”,分別為去聲志韻和去聲暮韻。第三句如果用“故”字,則一三五句末字同聲,有違三聲遞用原則,影響了詩歌的音樂性。如果用“古”字,則一三五句末字聲調(diào)為去上去,間隔使用了。仇氏對三聲遞用的原則相當重視,試舉一例:《仇注》卷十《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前四句:“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比淠┳帧芭c”,別本作“興”,仇氏不取,曰:“上聯(lián)有‘句’字,次聯(lián)又用‘興’字,不宜疊見去聲。”這是因為“句”“興”二字同屬去聲,不從三聲遞用原則,不可取?!芭c”上聲字,和“句”去上間隔,沒有問題??傊?,仇氏考慮“古”“故”二字取舍時,如果說三聲遞用原則對他會有影響,不見得就講錯了。

      其三

      州圖領(lǐng)同谷,驛道出流沙。降平聲虜兼千帳,居人有萬家。馬驕一作蹻朱一作珠汗落,胡舞白題一作蹄斜。年少去聲臨洮子一作至,西來亦自夸。

      “降”有二讀,今語猶然。平聲義:降伏也;去聲義:自上而下。句中“降虜”指投降唐朝的外族人,“降”作平聲甚明白。

      《說文》足部:“蹻,舉足小高也?!薄稘h書·帝紀》卷一《高祖》:“亡可蹻足待也?!弊⑽姆f曰:“蹻猶翹也?!瘪R舉足奔跑流汗,自是常情;然則“蹻”字似更能扣合“汗落”,而馬驕倒不一定引致汗落結(jié)果。仇氏所以依舊保留“驕”字,或者一則許多版本(如《九家注》、《錢箋》、朱鶴齡《輯注》)均如此;再則杜甫寫馬有用“驕”字,像卷四《驄馬行》“顧影驕嘶自矜寵”之類;三則《詩·大雅·板》“小子蹻蹻”,《毛傳》謂“蹻蹻,驕貌”,雖說是引伸之義,但反過來保留“驕”字,似乎仍能使人聯(lián)想到“蹻”字上面去。

      “朱汗”不作“珠汗”,因為“朱”和下句“白題”的“白”切對?!爸椤迸c“白”如要切對,便得采用《文鏡秘府論》中的“聲對”講法才行,不過也得經(jīng)過一層轉(zhuǎn)折。另外“朱汗”又有漢郊祀歌“沾赤汗”的用詞來歷:“太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薄毒偶易ⅰ芬摆w云:赤之與赭,非朱而何?”

      “白蹄”的“蹄”雖然跟上句“朱汗”的“汗”詞性上比“題”更接近,但“胡舞”“白蹄”,意思連不上;用“白題”則句意可解。《仇注》引宋注薛夢符意見:題者,額也。胡俗以白涂堊其額,因得名。舞則首偏,故曰“白題斜”。

      “少”有二讀,今語猶然。上聲指“多少”的“少”,去聲指“老少”的少。既云“年少”,要讀去聲。

      “至”即下句“西來”的“來”字義,不須重復,且多數(shù)版本也作“子”。

      其四

      鼓角緣夷然切邊郡,川原欲夜時。秋聽平聲殷義從上聲,讀用平聲地發(fā),風散入云悲。抱葉寒蟬靜,歸山一作來獨鳥遲。萬方一作年聲一概,吾道竟何之。

      “緣”有三聲:平聲仙韻,去聲換韻及線韻?!稄V韻》平聲“緣”字下釋義:“緣,由?!比ヂ暋皳Q”字下釋義:“后衣。”去聲“線”字下釋義:“衣緣?!薄掇o?!泛嗎屍铰曌至x:因也,循也。簡釋去聲字義:王后六服之一、飾邊??梢娙ヂ暤摹熬墶笔敲~,連不上句意。平聲“緣”動詞義,而且合句中聲律(本句為仄仄平平仄句調(diào)),所以仇氏作“夷然”反切,表示應該讀平聲。本書引《遠注》:“緣邊,謂沿邊之郡?!?/p>

      本句標準句調(diào)為平平平仄仄,“聽”宜作平讀,所以有“平聲”小字說明。按“聽”本有平去兩聲,同義,讀法根據(jù)句子聲調(diào)的要求而不同。好像卷六的《春宿左省》:“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薄奥牎逼阶x才合律,仇氏便在字下注“平聲”。又好像卷十二《百舌》:“花密藏難見,枝高聽轉(zhuǎn)新。”句調(diào)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聽”在仄位,應仄讀,仇氏便不下“平聲”二字。

      “殷地發(fā)”一語,《仇注》釋為“鼓聲震動”。詞語出《詩經(jīng)·召南·殷其雷》?!睹娬x》云:“殷音隱。”可見“殷”字據(jù)原典該讀仄聲上聲。然而句子是平平平仄仄的聲調(diào),為了聲音和諧,“殷”字要平讀才合,所以仇氏有“義從上聲,讀用平聲”的說明。這種為了配合聲調(diào)、用字的原義而不用字的原音的做法,杜詩他處也見。好像卷一《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一聯(lián),仇氏在“料”字下小字云:“義從平聲,讀用去聲?!辈⒄f:“考字書:物料之料從去聲,料度之料從平聲?!边@是說:詩中“賦料”的“料”是“料度”(即今人的“估量”)之義,本該平讀;但是為了聲調(diào),卻要讀成不配合詩意的物料之“料”的去聲了。

      “山”和上句“葉”詞性相同,對偶切合?!皝怼笔莿釉~,和“葉”是名詞不同,不能相對。

      《仇注》釋“萬方”句:“末因邊郡而及萬方。”可見“萬方”和“邊郡”有連帶相照關(guān)系。《九家注》引趙云:“時東有安史之亂,西有吐蕃之警,故曰‘萬方聲一概’?!笔褂谩叭f年”,顯不出這樣的關(guān)系和事實。再說詩的前六句不曾提示縱向的歷史流程,回應不易。另外末句“吾道”的道,應該包含前途道路言,則又能跟橫向的“萬方”配合?!爸笔侨?、到的意思。即是說:各處殺伐之聲都是這樣,我向哪條路走好呢?

      其五

      西張遠作西,舊作南使去聲宜天馬,由來萬匹強。浮云連陣沒,秋草遍一作滿山長。聞說真龍種上聲,仍殘一作空余老骕骦。哀鳴思戰(zhàn)斗,迥立向蒼蒼。

      目中習見《仇注》以前本子均作“南使”,所以說“舊作南”。仇氏不以“南使”為然,用較少見的張遠本,表示“西”字還是有版本上的根據(jù)。只是其后的浦起龍《讀杜心解》和楊倫的《杜詩鏡銓》依舊作“南使”;這表示浦、楊兩人都不認可仇氏輕改舊文“南”為“西”。《鏡銓》云“南使猶言漢使”,似謂“南使”“西使”不過是使臣的代稱,沒有強烈的方位意義,不改舊文無妨?!缎慕狻妨碜餮a充:“張騫通西南夷,可言西,亦可言南?!奔仁恰耙嗫裳阅稀保瑒t“南”字不宜輕改。但是《仇注》一定要改“南”為“西”,可能因為天馬和使西域一事最配合?!冻鹱ⅰ芬稘h書》:“張騫使西域,初,天子卜曰:‘神馬當從西北來?!q還,得烏孫天馬?!庇譂h《郊祀歌·天馬》:“今安匹,龍為友?!薄疤祚R來,龍之媒。”又跟“聞說真龍種”句扣合。《錢箋》釋“天馬”一詞雖詳引資料,就是不引《史記》《漢書》有關(guān)西域天馬的記載,顯然是因為跟“南”字有矛盾之故?!缎慕狻氛f張騫通西南夷,作為解說用“南使”一詞的依據(jù)。其實張騫未嘗出使中國西南部,只在大夏時聽到一些西南方的消息,參考《史記·西南夷列傳》可知??偟恼f來,杜甫原文怎樣雖不可知,原文如果用“西使”而非“南使”,顯然比較恰當。

      “使”有上去二讀:上聲是動詞,令也;去聲是名詞,奉使命者之稱;今粵語猶然。“西使”的“使”是名詞,當讀去聲。

      “遍”“滿”同義,用哪個字都一樣。從聲音的角度考慮,“遍”比“滿”好?!氨椤比ヂ暰€韻,“滿”上聲緩韻?!扒锊荼椤比质瞧缴先ィ扒锊轁M”三字是平上上。一句之中兩個同聲的仄聲字連在一起(本句是兩個上聲),頗違三聲遞用原則,影響到吟誦時句子的音樂性。

      “種”有上去二讀:上聲名詞,種類也;去聲動詞,藝植也。“龍種”的“種”是名詞,當讀上聲。

      《九家注》引“趙云”:“殘者,余也;唐人語?!逼浜蟆蹲x杜心解》也說:“殘作余字解,唐詩皆然?!奔热弧皻垺薄坝唷蓖x,“殘”卻更能顯示唐人用語特色,自然要保留了。

      其六

      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jié)歸。防河赴滄海,奉詔發(fā)金微一作徽。士苦形骸黑,林吳作旌疏鳥獸稀。那堪吳作聞往來戍,恨解鄴城圍。

      《仇注》引《唐地志》:“羈縻州有金微都督府?!苯鹞⑹堑孛?,對“滄?!薄=鸹詹皇堑孛?,“徽”或是“微”的誤鈔。

      《九家注》和《錢箋》作“旌疏”。《九家注》引趙次公語:“旌疏鳥獸稀。一說謂旌旗疏零,其上所畫之鳥獸稀少矣。周禮曰:熊虎為旗,鳥隼為 ,此乃鳥獸之義,以暗言戰(zhàn)不勝而士卒勞苦,旌旗彫疏。然恐杜公不敢變旗 二字為旌,變熊虎鳥隼四字為鳥獸。一說謂旌之羅列疏遠,鳥驚獸駭而稀;然旌多稠密,則方有鳥驚獸駭之理,而稀則未必然。二說如此,以俟博者。惟師民瞻本作‘林疏鳥獸稀’,亦于戍兵無說,豈以戍兵過往殘伐林木而稀耶?”趙次公看來,無論引經(jīng)溯典,或者就字面解說,“旌”和“鳥獸”、“疏”和“稀”的關(guān)系不易講清楚,要等以后淵博的人說明。師民瞻本作“林疏鳥獸稀”,“亦于戍兵無說?!币馑际潜揪涓厦妗胺钤t發(fā)金微”、“士苦形骸黑”等反映戍兵句子無應合?!冻鹱ⅰ酚谩傲质琛?,釋云:“今見軍士遠涉,適當林木風凋。”顯然嘗試“于戍兵有說”。仇解上下文,雖不知是否必當杜甫原意,算是給予合理的說明。

      據(jù)《仇注》思路,在“適當林木風凋”之后,補釋“恨解”句“尚堪此往來征戍乎”,其意甚順;下“堪”字語氣比“聞”字好。

      其七

      莽莽萬重平聲山,孤城石一作山谷間。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guān)。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煙塵一一作獨長望,衰颯正摧一作催顏。

      “重”有平上二讀:平聲,復疊也;上聲,輕之對。句中的“重”復疊意,所以平讀。

      宋人本子有作“石”,也有作“山”?!冻鹱ⅰ愤x用“石”字,避免和上句“山谷間”的“山”字重復;另外聲調(diào)上比“山谷間”更暢順?!肮鲁鞘乳g”為平平仄仄平,標準律調(diào);“孤城山谷間”為平平平仄平,律調(diào)雖說未乖,到底有點偏離;嚴格要求,鏗鏘程度小些。

      不過從詩意詩境體味,個人以為作“山谷間”好些。原因是“莽莽”句寫山,“孤城”句即由“山”帶出,上下一氣?!笆乳g”的“石”前無所承,未免突兀。此其一。又“萬重山”是廣闊背景,山谷間孤城,是在廣闊背景下的孤城,空間大小懸殊,有造形藝術(shù)上的大小對比之美。好比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前兩句千山萬徑,場景廣漠,襯出后兩句“孤舟”“獨釣”的渺小,另具意境趣味。如用“石谷”,未見必然跟“萬重山”有關(guān),大小對比意境不顯。就算補充解說:石谷就是山間的石谷,畢竟意有所隔,不像接觸“山谷間”三字時,當下即可體會,此其二。又從二十首詩中秦州州治的描寫看,城的四周不見得全是石塊。讀十三、十五、十六章寫城外的東柯谷可知。若說“山谷”,則有水、有樹、也有石,符合各章的描繪景色。此其三。

      “一”在本句是虛字助詞,不是數(shù)目概念。“一”作虛字助詞,有偶然、一旦、即時、每每等意思,流動靈活;“獨”的意念似較質(zhì)實。

      “摧”是挫、折、沮的意思,“催”是迫、促的意思?!按蓊仭笔侵复輾蓊?,“催顏”是催迫容顏轉(zhuǎn)變。“摧顏”“催顏”盡管都指容貌變化,但前詞的時段短急,壓力勁強;后詞則時段拉長,壓力稍緩。譬如“只恐花盡老相催”和“形容老病催”,都用“催”字,說出年歲為時間催迫,漸漸老了。這是一個時段的自然轉(zhuǎn)變,老大雖然悲傷,但不是突然的轉(zhuǎn)變。至于像“塌然摧肺肝”的“摧”,那是突如其來的崩壞,心頭的壓力大大加強,悲傷的程度同樣大大的加強。回頭看“衰颯正摧顏”句子,一望風煙衰颯,心境容貌即時低落改變,不是逐步而來,這便是“摧”字的作用。

      其八

      聞道去聲尋源使去聲,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平聲馬至今來。一望幽燕平聲隔,何時郡國開。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道”有上去二聲。《廣韻》“道”在上聲皓韻:理也、路也。這里“道”是名詞,即道理、道路意?!稄V韻》去聲無“道”字,《康熙字典》引《正韻》:“杜到切”,去聲,言也;也就是今天的動詞“說”?!奥劦馈奔础奥務f”,故讀去聲。

      “使”讀去聲,解說見第五章。

      “宛”指西域大宛國,見本詩注。“宛”字作國名時,仇氏都注明平讀。卷一《房兵曹胡馬》“胡馬大宛名”,“宛”下小字:“于爰切?!本硭摹厄嬹R行》“初得花驄大宛種”,“宛”下小字:“于爰切?!本矶锻贡R峰貽主客李員外賢子棐知字韻》“噴玉大宛兒”,“宛”下小字:“平聲?!?/p>

      “燕”是國名及區(qū)域名,讀平聲?!稄V韻》平聲先韻有“燕”字,注云:“國名,亦州?!庇帧稄V韻》去聲霰韻亦有“燕”字,注引《說文》:“玄鳥也?!毙B即今天的燕子。

      其九

      今日明人眼,臨池好驛亭。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疊多幽事,喧呼閱使去聲星。老夫如有此,不異在郊坰。

      “使星”,仇云“徒供使客往來”,可見是使者之意。據(jù)上文第五章,此處“使”宜讀去聲。

      其十

      云氣接昆侖,涔涔塞雨繁。羌童看平聲渭水,使去聲。一作估客向一作尚河源。煙水軍中幕,牛羊嶺上村。所居秋草靜,正閉小蓬門。

      “看”有平去二讀,同義,根據(jù)句中不同聲調(diào)要求作調(diào)整。杜甫律詩中“看”字多下在平聲要求的位置上,《仇注》必下注小字“平聲”。譬如卷一《題張氏隱居二首·其一》“遠害朝看平聲麋鹿游”、《李監(jiān)宅二首·其一》“誰看平聲異味重”,就是例子,以下各卷詩均同。至于要讀仄聲的“看”字,《仇注》便不下小字,譬如卷一《夜宴左氏莊》“看劍引杯長”、卷九《賓至》“乘興還來看藥欄”、卷十二《與嚴二郎奉禮別》“臨風看去塵”就是?;卣f“羌童看渭水”句,“看”字是要平讀的;因為讀為仄聲,則全句句律成平平仄仄仄,三仄腳于律調(diào)有妨。

      “使”讀去聲,說見第五章。

      “估客”即“賈客”,商人。盧綸《晚次鄂州》:“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惫揽椭鹄?,向河源無利可逐,句意不合理。第八章起聯(lián)“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見得政府常遣使者尋河源。

      《九家注》“朝廷使客如張騫之向往河源也”,其后《讀杜心解》“雨勢直接西蕃,行人宜稍休矣。乃彼方內(nèi)擾,而我亟往通”,都能就句中“向”字意說明?!吧泻釉础辟M解。

      其十一

      蕭蕭古塞冷,漠漠秋云一作風低。黃鵠翅垂雨,蒼鷹饑啄泥。薊門誰自北,漢將去聲獨征西。不意書生耳一作眼,臨衰厭一作見鼓鞞。

      “漠漠”有寂靜意,有布列意,形容風或云都可以。但風無形象,云有形象,其高其低,后者才顯示得清楚。本來風吹低處,人感受了,也可說“秋風低”。但句中之風寂靜無聲,也就是說沒有吹動,這便感覺不到其高其低了。秋云低壓,舉目了然,所以雖然《九家注》作“風”,《仇注》不從。

      “將”有平去二讀,平聲是動詞或助動詞。譬如《新婚別》“雞狗亦得將”,“將”是跟隨意。又譬如《北征》“杜子將北征”,“將”是將會之意。去聲是名詞,帥也,指領(lǐng)軍的人,今天所謂將領(lǐng)。句中的“將”是名詞,宜讀去聲。

      《仇注》說鼓鞞,一則曰“故聽鼓鞞而心厭”,再則引裴子野詩“方聽鼓鼙聲”,可見他心中的“鼓鞞”是鼓鞞的聲音,不是鼓鞞的外形,所以選用有“聽”的作用的“耳”字。

      “厭”是心厭之意,仇氏說了?!耙姽捻@”是事實客觀的敘述,三字透露不出詩人的內(nèi)心感情?!皡捁捻@”則不同?!皡挕弊趾x比較深、比較充實。

      其十二

      山頭南一作東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一作前。俛仰悲身世,溪風為去聲颯一作肅然。

      寺名南郭,今尚在,“東”字誤。

      《九家注》引趙云:“秋花在危石之底,晚景照臥鐘之邊,皆道實事。”臥鐘,《仇注》云:“廢鐘之仆臥者。”《九家注》說晚景能照,則“晚景”是黃昏的陽光?!冻鹱ⅰ方庹f略有不同,引《邵注》說:“晚景,向晚之影。”即是黃昏的日影。《仇注》釋“秋花”一聯(lián):“花掩危石,影落臥鐘?!被ú皇窃谖J?,而似是花枝從石底長出,掩蓋危石。另一方面,黃昏日影在臥鐘旁邊。影落臥鐘旁邊或影落臥鐘前面,皆道事實,用哪個字都可以。諸本用“邊”,《仇注》也用“邊”,或許不無“從眾”的考慮。

      “為”讀去聲,因也,即今語“因為”的“為”。句意指溪風因為我身世之悲而颯然。

      “颯”是風聲,又有“衰”意。肅,敬也;所謂“肅然起敬”?!懊C”和“殺”配成“肅殺”一詞,固然有嚴酷摧敗意;但“肅殺”畢竟不能等同“肅然”。仇氏結(jié)合上句“俛仰悲身世”,以為有“俛仰身世之感”。然則溪風用“肅然”去寫,似不如用“颯然”去配合“悲”字恰當。

      其十三

      傳道去聲東柯谷,深藏數(shù)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顧作栗,誤,陽坡可種瓜。船人近相一作相近報,但恐失桃花。

      “道”讀去聲,說見第八章。

      “粟”,所見各本同,《仇注》明言“栗”字誤。

      《仇注》云:“故囑舟人相近即報,惟恐失卻桃源也。”注用“相近”,使人誤會詩句其實要用“相近”才是。如果不是印刷出錯,便是仇氏行文不夠小心?!蹲x杜心解》說“囑船人將近即報”,釋說準確些。據(jù)《仇注》,杜甫當時似是坐船往訪東柯谷,所以吩咐船人臨近時即報告。如用“相近報”,上述之意不明顯。

      其十四

      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今一作人,一作久不見,福地語真?zhèn)?。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作當一茅屋,送老白云邊。

      《九家注》和《錢箋》“今”作“人”,其后《讀杜心解》和《杜詩鏡銓》作“今”。用“久”字可議者二:首先,“久”仄聲字,用后句子為平平仄仄仄,三仄調(diào),不盡合律。其次,“久不見”即很長時間見不到了,表示前時曾經(jīng)有人見到。但仇氏引“舊注”:“世傳仇氏穴出神魚,食之者仙?!笨梢姀那暗娜艘仓挥袀髡f,實際上沒有人見過神魚的。用“今”字和“久”字意思近似或相同?,F(xiàn)今不見,表示從前有人見過,運意似欠穩(wěn)?!吧耵~今不見”合律調(diào)了,但“今”字和下句“語”字對仗不切當。

      《仇注》用“今”字,能跟起句“萬古”一詞起直接聯(lián)系作用,“人”“久”不能使詩意有這樣緊湊的效果。這也許是定用“今”字時的一種考慮。其次,“神魚”一聯(lián)對偶無疑不很切當,然而不算很要緊,也不算是錯誤。五律中三四兩句,唐人作品中對偶不工整者不少,是一種可以接納的現(xiàn)象。沈德潛《說詩晬語》上有《五律中散行法》條:“三四語多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焙孟衩虾迫弧杜c諸子登峴山作》頷聯(lián)“江山留勝跡,我輩獨登臨”、李白《聽蜀僧濬彈琴》頷聯(lián)“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就是。就是杜詩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好像“故人官就此,絕境與誰同”、“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暮景數(shù)枝葉,天風吹汝寒”之類就是。所以“神魚”一聯(lián)用“今”字,只是語有“流走”一類罷了。

      “何時”一詞,《九家注》《錢箋》《朱注》同,但其后的《讀杜心解》和《杜詩鏡銓》用“何當”,浦、楊二人不從《仇注》,大概覺得“當”字更好。

      “何時”一詞意思易懂,“何當”意思稍覺難以掌握。杜甫用“何當”入詩的次數(shù)不少,《仇注》有作解說的: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卷一《畫鷹》)

      《仇注》:“何當,言何時當擊?!备逦卣f:“何當”就是何時當如何如何之意。

      何當看花蕊,欲發(fā)照江梅。(卷十《徐九少尹經(jīng)過》)

      仇曰:“尹何時當再來(看花)乎?”跟上例的意思一樣。此外還有以下用“何當”而無釋說的例子:

      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卷三《秋雨嘆三首·其二》)

      何當擺俗累,浩蕩乘滄溟。(卷三《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內(nèi)諸官》)

      思見農(nóng)器陳,何當甲兵休。(卷四《晦日尋崔戢李封》)

      何當有翅翎,飛去墮爾前。(卷五《彭衙行》)

      何當宅下流,余潤通藥圃。(卷七《太平寺泉眼》)

      何當官曹清,爾曹堪一笑。(卷十四《三韻三篇·其二》)

      何當清霜飛,會子臨江樓。(卷十五《毒熱寄簡崔評事十六弟》)

      戰(zhàn)伐何當解,歸帆阻清沔。(卷十六《八哀詩·故秘書少監(jiān)武功蘇公源明》)

      靈鳳在赤霄,何當一來儀。(卷二十三《幽人》)

      細看各例,“何當”一詞之后總跟動詞結(jié)合(即使“何當官曹清”的“清”,也是“變清”之意),但“何當一茅屋”“何當”之后無動詞,未合杜甫用字慣例,除非說成“何時當有一茅屋”。然而這不免添字解句了。至于“何時”則既可以后面結(jié)合名詞,如“何時一樽酒”;也可以后面結(jié)合動詞,如“何時倚虛幌”?!冻鹱ⅰ酚谩昂螘r”,實屬允當。

      其十五

      未暇泛滄海,悠然兵馬間。塞一作寒門風落木一作塞風寒落木,客舍雨連山。阮籍行多興去聲,龐公隱不還。東柯遂疏懶一作放,休鑷鬢毛斑。

      句子如作“寒門風落木”,“寒門”對“客舍”不如“塞門”對“客舍”的工切?!昂笔羌兇獾男稳菰~,“塞”是名詞作形容詞用,和“客”字性質(zhì)相同。另外“風落木”已有寒意,不必重復用“寒”字?!叭笔橇硪恍乱庀?。就句子意象言,“塞門風落木”比“寒門風落木”多。

      其次,“塞風寒落木”第三字“寒”字和下句“客舍雨連山”的“雨”字詞性不同,不能對偶。至于“塞門風落木”的“風”字對下句的“雨”字,十分穩(wěn)切。

      “阮籍”句是律詩中的基數(shù)句,句末“興”字必須仄讀。又“興”本有平去二聲,平聲是動詞,起也;去聲是名詞,歆喜也。句中“多興”的“興”是名詞,要讀去聲。現(xiàn)代漢語讀“興邦”“興致”二詞時,“興”的聲調(diào)也不同。

      “疏懶”和“疏放”意義稍有不同,我們平常理解:“疏懶”有疏略懈怠意,“疏放”有脫略不拘意。杜詩中二詞均用,試略為析說。先說“疏放”:

      尊榮瞻地絕,疏放憶途窮。(卷一《奉寄河南韋尹丈人》)

      仇引向秀《思舊賦序》:“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比粍t志遠心曠是疏放的具體表現(xiàn)了。

      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卷九《狂夫》)

      《仇注》仍引向秀《思舊賦》上面所引的兩句,并補充說:“公詩每用疏放,本此。”其后各詩如卷十六《八哀詩·故著作郎貶臺州司戶滎陽鄭公虔》、卷二十二《次晚州》中用到的“疏放”,其義確如仇氏所言。好像《八哀詩》中寫鄭虔“嗜酒益疏放,彈琴視天壤”。仇氏引《晉書·阮籍傳》中“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忽忘形骸”該是“疏放”的進一步說明。仇氏再引《杜臆》論“彈琴”句:“寫得疏放有神?!比粍t“彈琴視天壤”便是“忽忘形骸”的具體寫照了。我們再看“疏懶”:

      舊諳疏懶叔,須汝故相攜。(卷八《佐還山后寄三首·其一》)

      《仇注》引嵇康《絕交書》“性復疏懶”作為用詞出處。按《昭明文選》卷四十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對自己的疏懶行為有極為具體而詳盡的描寫:“性復疏懶,筋駑肉緩,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沫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轉(zhuǎn)乃起耳。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蔽闹械娘挡怀O丛韬腿绦”悴黄?,就是懶。

      無人覺來往,疏懶意何長。(卷九《西郊)》

      仇引《杜臆》:“此喜地僻,得以遂其疏懶也?!本褪钦f,杜甫獨來獨往,碰不到人,減省了應酬的麻煩,心底高興。

      綜觀杜詩中“疏放”“疏懶”二詞的使用,和今天我們平常的理解沒有不同。詩中的他連白鬢也不想拔了,這就是隨便懈怠,選用“疏懶”要比選用“疏放”合適,而且符合詩人一向用詞的本意。另一方面,“懶”上聲旱韻,“放”去聲漾韻。用“放”作句末字,則和第五句句末字“興”同聲,未合三聲遞用準則。用上聲“懶”字在句末,則一三五七句句末字分別為上入去上,全合三聲遞用準則。

      其十六

      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落日邀雙鳥,晴天卷吳作養(yǎng)片云。野人矜趙汸作矜,一作吟絕險,水竹會平分。采藥吾將老,兒童一作童兒未遣聞。

      《仇注》引江淹賦“碧云半卷”及盧照鄰詩“風卷去來云”,以見“云”和“卷”配,前人常用。又引申涵光語:“卷片云,可想晴空景色?!庇种竻羌竞W鳌梆B(yǎng)云便腐”、指“《錢箋》引‘山澤多藏育’無謂?!边@是仇氏選用“卷”字的思考。

      養(yǎng)云的“養(yǎng)”,仇氏以為腐,也許因為下一“養(yǎng)”字,意思過份雕鑿深曲,不夠直接自然,反覺迂腐。《錢箋》用“養(yǎng)”字,手頭本子未見引山澤多藏育去闡說“養(yǎng)”意。

      仇氏說“野人”一聯(lián)云:“野人勿矜絕險,水竹會須平分,羨其可避世也。”然而他又說:“一云險處行吟,以觀水竹之佳勝?!笨梢娝X得“野人”句用“矜”字“吟”字都行,不過“矜”字好些,所以他選用了。仇氏所以最后用“矜”字,那大概他認為東柯谷不是險處。第十三章也寫東柯谷,卻未寫其險可證;而下句水竹平分,也不是險景。他顯然認為東柯不在眾山之中,有水有竹,相對開揚不極險阻,可以隱居,于是把句子解為“野人勿矜險絕”,跟原句的表面意義相反。平心而論,仇氏這里添字解句,不是十分妥當?shù)摹K坪跏菫榱艘隙ā榜妗弊侄鞒鼍湟馍险{(diào)整。

      “童兒”和“兒童”都指年歲不大的孩子,但“兒童”還可指自己的兒子或晚輩,那怕兒子或晚輩都長大了。因為在長輩眼中,兒子或晚輩永遠都是小孩子。“童兒”一詞是沒有這一層意思的。卷五《羌村三首·其三》父老說“兒童盡東征”;當兵的兒輩仍是“兒童”可證。仇氏選用“兒童”,那是恰當?shù)摹?/p>

      其十七

      邊秋陰易音異夕一作久,不復扶又反辨晨光。檐雨亂淋幔,山云低度墻。鸕鶿窺淺井,蚯蚓上上聲深一作高堂。車馬何蕭索,門前百草長。

      “易”有去入兩聲,今粵語猶然。去聲寘韻,容易之意。入聲昔韻,改變之意。杜詩中的“易”作容易解,該讀去聲,所以《仇注》說跟去聲的“異”同音。然而“異”在《廣韻》志韻,認真說來,“易”“異”兩字不同韻部,音雖近而不是絕對相同。不過寘志韻的字在平水韻都合到寘韻去了,這表示兩個韻部所屬字的發(fā)音,宋末及以后完全相同,仇氏無疑是以他當時的語言作注音的。

      《仇注》用“夕”不用“久”,大概考慮到“夕”“晨”對比,見出如注中指出的“曉夜皆雨”之意;用“久”字則夜雨之意不顯。只是細察詩句,由三句以下到末句,都寫眼中見到的景象。《杜詩鏡銓》說三四兩句“見雨之驟,見云之濃”。又說五句是“鸕鶿食魚”,自然是目中所見了。至于蚯蚓、車馬、百草,也應該是所見之物。所以《讀杜心解》總云“寓中雨景”。然則種種具象的雨景,都似跟夜雨無關(guān)。如果把焦點放在曉雨之景,更是集中。起筆兩句如果解成“邊秋陰暗的時段特長,再也分辨不出晨光來”,未嘗不可?!跺X箋》作“邊秋陰易久”,應該也有道理。

      “復”有去入兩聲,今粵語猶然。去聲宥韻,又也;入聲屋韻,返也?!安粡汀奔础安挥帧币簿褪墙裉斓摹安辉佟币?。

      “上”有上去兩聲:上聲養(yǎng)韻,升也,登也;是動詞。去聲漾韻,《廣韻》無訓,《說文》二部,高也,后世作為位置詞。詩句中的“上”作動詞用,該讀上聲。

      用“深”不用“高”,一種可能是:“深”跟上句“淺”作對偶成“深淺”相對,比“淺高”相對更貼切。其次可能是:深堂指廳堂深處后處。卷十六《壯游》“坐深鄉(xiāng)黨敬”,仇云:“從外視內(nèi),位上者坐深?!彬球颈軡瘢暄训綇d堂盡頭處,可以理解?!案咛谩庇袕d堂離地較高的含意,蚯蚓不見得能爬上高處。至于深堂,則無“高”意,可以在地面。

      其十八

      地僻秋將盡,山高客一作夜未歸。塞云多斷續(xù),邊日少光輝。警急烽常報,傳聞一作聲檄屢飛。西戎甥舅國,何得迕一作近天威。

      四句“邊日少光輝”,明是白天光景,用“夜”字不合。

      檄飛不好說“傳聲”,也不見得有聲;傳聞檄飛,意甚順。

      《仇注》釋“迕”為迕犯,即冒犯;句意“蓋反言以見和親之無益。”“近”字沒有這一深層含義。

      其十九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候火云峰一作烽峻,懸軍幕一作暮井乾音干。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故老思飛將去聲,何時一作人議筑壇。

      “烽”是舉火的火,用“云烽”即與句中“火”字意義重疊。“云峰”喻候火升起像云峰一樣高,于義為長。

      “暮”對“云”的貼切程度,不如“幕”對“云”。幕井指用布幕遮蓋的井口,有出處的,《仇注》指明了。

      “乾”有平聲兩種讀法:一音虔,先韻,卦名。二音干,寒韻,燥也。詩句《仇注》指幕井水竭,也就是干燥,所以句中“乾”字是寒韻的“乾”字。

      將,將領(lǐng)義,去聲,說見前十一章。

      提議筑壇拜將的人,自是朝臣君主,不言而喻,不須提出“何人”問號。據(jù)注,這是郭子儀受魚朝恩之譖,召還罷閑京師。郭子儀什么時候再度領(lǐng)軍,卻是不可知,可以提出“何時”問號。

      其二十

      唐堯真自圣,野老復扶又切何知。曬藥能無婦,應蔡讀于陵切門亦一作幸有兒。藏書聞禹穴,讀記憶一作悟仇池。為去聲報鴛行戶朗切舊,鷦鷯在一作寄一枝?!皬汀狈鲇智?,說見十七章。

      《朱注》在“應”字下小字注:“平聲,蔡讀于陵切。”仇氏小字注無“平聲”兩字,只有“蔡讀于陵切”五字。不知道仇氏是在參考了《朱注》而刪字,還是他所據(jù)的是其它沒有“平聲”兩字的版本。

      按“應”字有平去兩聲。一為平聲蒸韻,當也,即應當、應該之意。一為去聲證韻,物相應也?!皯T”的應,讀去聲才合。但詩句中的“應”如作去讀,則成仄平仄仄平聲音形式,那是不合律調(diào)的。如作平讀成平平仄仄平聲音形式,便是律句了。仇氏當然知道這里該讀平聲,但又妨礙了“應門”一詞“應”字的正確讀音;不好注明“平聲”,所以只保留蔡氏的反切也不一定。如果真的這樣,讀音不免稍覺迷糊。蔡氏是讀平聲了,仇氏主不主張讀平聲呢?我看四章處理“秋聽殷地發(fā)”的“殷”字方法,倒是不妨借用;這里“應”字下小字注寫成“義從去聲,讀用平聲”。

      檢查杜甫其它的詩,“應門”的處理總是作平讀。好像卷二十《獨坐二首》其二“曬藥安垂老,應門試小童”。這首是五律,同樣以“曬藥”“應門”相對,“應門”句律調(diào)和“應門亦有兒”相同。仇氏在《獨坐》詩“應”字下小字注“平聲”兩字,但秦州詩不注,不大好懂。

      “亦有兒”和上句“能無婦”合在一起,語譯應該是:“曬藥哪會沒有妻子幫忙?應門也有兒子來聽喚?!边@是既有甲也有乙的句意表述,很自然。如果換成“幸有兒”,語譯則是:“曬藥哪會沒有妻子幫忙?應門幸有兒子聽使喚?!边@是既有甲幸有乙的句意表述,不見得自然。如用“幸”字,句意最好是沒有甲幸有乙,這才是順暢連貫。本聯(lián)上句如作“曬藥今無婦”,那么下句作“應門幸有兒”,最是恰當。上句倘使是“曬藥能無婦”,下句用“幸”字,語氣便比不上用“亦”字的順暢了。

      同谷縣有仇池(十四章),另前人有《仇池記》,寫別處的仇池(《仇注》),杜甫讀前人的作品,聯(lián)想到秦州的仇池,故曰“憶”;用“悟”則費解。

      “為”有平去兩聲,平聲義為“作”,即今天的“做”;去聲義為“因”,即今天的“因為”、“為此”。根據(jù)句意,“為”應讀去聲。

      《仇注》說“鴛行”是同朝舊友,即同朝列班的舊友。“行”是行列意?!稄V韻》平聲唐韻有“行”字,伍也,列也。但是《仇注》“行”下字作“戶朗切”,疑誤,因為這樣“行”是上聲了。從句律看,“鴛行”的“行”是仄仄平平仄句調(diào)的第四字,一定要讀平聲的。

      《仇注》釋本句:“時未有定居,故兩地皆欲借棲?!庇忠肚f子》:“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本褪钦f:甲地也行,乙地也行,只要能棲止即可?!霸凇焙汀凹摹币馑枷嗖畈贿h,但在表達“不過”、“哪里都行”、“無可無不可”的心意,“在”顯得更隨便不拘。

      注釋:

      ①②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一,中華書局,1979年,第1頁;第12頁。(以下所引杜詩,均據(jù)本書,只標示卷數(shù)和頁數(shù))。

      ③ ⑥ ??????????據(jù) 香 港中 華書 局 1979 年 重 印1947年版《辭?!泛嫌啽踞屨f第233頁;第1421頁;第101頁;第993頁;第1358頁;第121頁;第826頁;第863頁;第1486頁;第1113頁;第56頁;第863頁。一般詞語,用此書的釋說已足夠。書中釋義,多引經(jīng)籍出處。

      ④“諸家”只是指我手邊經(jīng)常接觸到的杜集,數(shù)目十分有限,不是指所有版本,下同。

      ⑤律詩一三五七句末字聲調(diào),宜間隔使用,如去上入、上入去之類,謂之三聲遞用;這樣聲音便有抑揚鏗鏘的效果。

      ⑦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2頁。

      ⑧(日本)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匯校匯考》東卷,中華書局,2006年,第774頁。東卷《二十九種對》中第十六種“聲對”:“聲對者,謂字義俱別,聲作對是?!睍信e“曉露”對“秋霜”為例:“路”“露”同聲,“曉路”聲同“曉露”,“露”“霜”二字詞性相同,是為切對。

      ⑨聯(lián)中“花”平聲,雖在仄位,屬一三不論之列。

      ⑩《仇注》引孔子云:“吾道非耶?”又引洙曰:“時方以武事為急,吾道將何所施乎?”所言的道,不是實際道路,而是原則道理。個人認為:作為指出“吾道”一詞的出處則可,作為釋說詩句,也許稍欠穩(wěn)切。“道”如果是原則道理,末句何妨寫作“吾道竟何施”,這樣更覺工穩(wěn)。

      ? 其后《讀杜心解》作“石”,《杜詩鏡銓》作“山”。

      ?“爪牙一不中”(卷十六《壯游》),趙次公言“如射偶不中”,則“一”有“偶”意?!氨芸芤环稚?,饑寒永相望”(卷六《遣興三首·其一》──我今日夜憂),“一”此處應有“一旦”意。“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卷九《白沙渡》),“一”此處應有即時、一旦意?!把┌颠€須浴,風生一任飄”(卷十七《鷗》),“一”此處應有每每意。

      ? 卷十《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七》,第819頁;卷十四《送舍弟穎赴齊州二首·其二》,第1182頁。

      ? 卷七《垂老別》,第536頁。

      ?《仇注》“看”字下注平聲,有時或不無可議,就是說不應注而注。好像卷十《徐九少尹見過》七句:“何當看平聲花蕊?!薄翱础痹谶@里不該平讀,否則便是平平平平仄句調(diào),不是律調(diào)了?!翱础弊重谱x,全句是平平仄平仄句調(diào),雖然也不算標準調(diào)式,但這一調(diào)式唐人常用。王力《漢語詩律學》頁108(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8)中認為“常見到那樣的程度”,“實在不很應該認為變例”。

      ?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第118頁。

      ?我不知道唐代平聲字的發(fā)聲,會不會像清初人(如王士禛)講的那樣分別陰陽。從平聲陰陽的角度看,用“邊”勝于用“前”。本詩二四八句韻腳字“泉”“傳”“然”都屬陽平。六句韻腳如用“前”,又是陽平,聲音嫌沉伏不起?!斑叀笔顷幤阶猪崳嵞_字間聲音遂見高下抑揚。

      ?分見各詩頷聯(lián):卷三《送裴二虬尉永嘉》,第201頁;卷四《月夜》,第309頁;卷八《廢畦》,第616頁。

      ? 卷一《春日憶李白》,第52頁。

      ? 卷四《月夜》,第309頁。

      ?卷十七《西閣雨望》(第1472頁):“菊蕊凄疏放,松林駐遠情。”仇云:“菊逢雨打,其疏放也凄然?!边@里“疏放”指疏疏菊花開蕊,不是傳統(tǒng)的“疏放”意義。

      猜你喜歡
      平聲
      晉語并州片平聲不分陰陽的演變機制
      退休感懷
      行唐方言平聲調(diào)值分析
      北方文學(2018年15期)2018-07-21 17:55:06
      揣一本詞典走天涯
      揣一本詞典走天涯
      李紳詩歌用韻考
      文學教育(2017年16期)2017-02-08 14:21:00
      “一三五不論”之我見
      文史雜志(2014年5期)2014-09-15 11:10:54
      病聯(lián)曝光臺
      對聯(lián)(2013年8期)2013-06-25 10:44:40
      一字異調(diào)與古典詩歌之鑒賞
      ——從《杜詩詳注》中“義從某聲,讀從某聲”談起
      從《白虎通義》的聲訓條例看其語音特點
      安宁市| 耒阳市| 玉溪市| 玉树县| 武安市| 韶山市| 大埔县| 甘孜| 宜丰县| 德州市| 开封县| 龙州县| 明水县| 东兰县| 漳浦县| 延庆县| 新郑市| 青海省| 澎湖县| 汉川市| 临海市| 遵化市| 淳安县| 三原县| 彰化县| 台东市| 松江区| 黔西| 禄丰县| 临清市| 盐池县| 简阳市| 柳州市| 新兴县| 崇礼县| 峡江县| 吉首市| 改则县| 东乌珠穆沁旗| 简阳市|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