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白虎通義》的聲訓(xùn)條例看其語音特點(diǎn)

      2011-11-07 06:13:18白瑞芬
      湖北社會科學(xué) 2011年10期
      關(guān)鍵詞:韻部封禪平聲

      白瑞芬

      (長江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重慶 涪陵 408100)

      從《白虎通義》的聲訓(xùn)條例看其語音特點(diǎn)

      白瑞芬

      (長江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重慶 涪陵 408100)

      《白虎通義》是《釋名》之前較系統(tǒng)地運(yùn)用聲訓(xùn)的著作,它由先秦正文訓(xùn)詁中零星的聲訓(xùn)發(fā)展到大規(guī)模集中地使用聲訓(xùn)?!栋谆⑼x》以聲訓(xùn)釋詞265個,被釋字與所用聲訓(xùn)字在語音上的關(guān)系主要有八種情況,其中韻部、聲調(diào)皆相同的所占比例相對最高,可以看出作者在運(yùn)用聲訓(xùn)訓(xùn)釋時釋字與被訓(xùn)釋字主要是以韻部、聲調(diào)的相同為條件的。通過對比《白虎通義》聲訓(xùn)條例在兩漢音系與先秦音系的韻部上的不同之處,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是以先秦語音為標(biāo)準(zhǔn)而聲訓(xùn)的。

      《白虎通義》;聲訓(xùn);先秦語音

      《白虎通義》又名《白虎通》、《白虎通德論》,它是班固奉漢章帝之命,對建初四年(公元79年)白虎觀經(jīng)學(xué)會議的討論結(jié)果加以總結(jié)整理而寫成的一部著作。《白虎通義》是《釋名》之前較系統(tǒng)地運(yùn)用聲訓(xùn)的著作,它由先秦正文訓(xùn)詁中零星的聲訓(xùn)發(fā)展到大規(guī)模集中地使用聲訓(xùn),表明了人們對詞語之間的音義關(guān)系已有足夠的認(rèn)識,為《釋名》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為系統(tǒng)探源由自發(fā)走向自覺作了充分的準(zhǔn)備。據(jù)我們統(tǒng)計,《白虎通義》共釋詞320個,以聲訓(xùn)所釋者共265詞。其中有13詞,一詞用兩條相同的聲訓(xùn)解釋;有4詞,一詞用三條相同的聲訓(xùn)解釋。其中有18詞,一詞用兩條不同的聲訓(xùn)解釋;有7詞,一詞用三條不同的聲訓(xùn)解釋;有1詞,一詞用四條不同的聲訓(xùn)解釋。其余222詞皆各用一條聲訓(xùn)解釋。因此,265詞共用了聲訓(xùn)321條。沒有使用聲訓(xùn)解釋的共55詞。

      根據(jù)我們的考察,被釋字與所用聲訓(xùn)字在語音上的關(guān)系可分為八種情況:聲紐、韻部、聲調(diào)完全相同;聲紐、韻部相同,而聲調(diào)不同;聲紐、聲調(diào)相同,而韻部不同;韻部、聲調(diào)相同,而聲紐不同;聲紐相同,而韻部、聲調(diào)皆不同;韻部相同,而聲紐、聲調(diào)皆不同;聲調(diào)相同,而聲紐、韻部皆不同;聲紐、韻部、聲調(diào)皆不同。從這八種情況的不同比例,我們可以看出聲訓(xùn)所看重的語音要素之間的比例關(guān)系。從中也可以檢查作者是以先秦語音為標(biāo)準(zhǔn),還是以兩漢語音為標(biāo)準(zhǔn)。

      漢代語音屬于上古音系統(tǒng),上古音的聲紐、韻部各家所擬大同小異,我們謹(jǐn)以王力先生所擬定的為標(biāo)準(zhǔn)。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所據(jù)上古韻部就是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所分的十一類三十部,所列上古音的聲母定為三十二紐,與王力先生的擬定相同。因此,我們所列聲訓(xùn)的訓(xùn)釋字與被訓(xùn)釋字的聲紐、韻部以《上古音手冊》為據(jù)。根據(jù)羅常培、周祖謨的《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所考證,漢代韻部與先秦韻部有差異,我們對其差異之處再加以對比。聲調(diào)在上古音研究中分歧最大,顧炎武有四聲一貫說,段玉裁主張古無去聲,孔廣森則認(rèn)為古無入聲。而黃侃又主張上古無上、去,只有平、入二聲;王力先生則認(rèn)為上古平、入二調(diào)又各包括長短兩類,平聲的長調(diào)中古仍讀平聲,平聲的短調(diào)中古變?yōu)槿ヂ?,入聲的短調(diào)中古仍讀入聲。但王念孫、江有誥認(rèn)為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diào),只是上古四聲的屬字與后代不完全相同。我們認(rèn)為王江二人的意見有道理,近乎實(shí)際。關(guān)于聲調(diào)我們還是按《廣韻》所代表的中古音系統(tǒng),參考丁聲樹編錄、李榮參訂的《古今字音對照手冊》,個別字不同的按江有誥的說法。

      以下我們將《白虎通義》被釋字與所用聲訓(xùn)字在語音關(guān)系上的八種情況列示如下:

      第一種:聲紐、韻部、聲調(diào)完全相同,共63條,占總聲訓(xùn)條例的21%,例如:

      1.霸者,伯也。(卷一·號)幫母、鐸部、入聲

      2.丙者,其物炳明。(卷二·五行)幫母、陽部、上聲

      3.卯者,茂也。(卷二·五行)明母、幽部、上聲

      4.瑁之為言冒也。(卷三·瑞贄)明母、幽部、去聲

      5.廟者,貌也。(闕文·宗廟)明母、宵部、去聲

      6.芒之為言萌也。(卷二·五行)明母、陽部、平聲

      7.味之為言昧也。(卷一·禮樂)明母、物部、入聲

      8.瀆者,濁也。(卷三·巡狩)定母、屋部、入聲

      9.禮之為言履也。(卷一·禮樂)來母、脂部、上聲

      10.蔟者,湊也。(卷二·五行)清母、屋部、入聲

      第二種:聲紐、韻部相同,而聲調(diào)不同,共19條,占總聲訓(xùn)條例的6.5%,例如:

      1.戊者,茂也。(卷二·五行)戊為明母、幽部、平聲,茂為明母、幽部、上聲

      2.唐,蕩蕩也。(卷一·號)唐為定母、陽部、平聲,蕩為定母、陽部、上聲

      3.寅者,演也。(卷二·五行)寅為喻母、真部、平聲,演為喻母、真部、上聲

      4.圣者,聲也。(卷三·圣人)圣為書母、耕部、去聲,聲為書母、耕部、平聲

      5.壬者,陰使任。(卷二·五行)壬為日母、侵部、平聲,任為日母、侵部、去聲

      6.子者,孳也。(卷一·爵)子為精母、之部、上聲,孳為精母、之部、平聲

      7.姊者,咨也。(卷三·封禪)姊為精母、脂部、上聲,咨為精母、脂部、平聲

      8.龜之為言久也。(卷三·蓍龜)龜為見母、之部、平聲,久為見母、之部、上聲

      9.九之為言究也。(卷一·禮樂)九為見母、幽部、上聲,究為見母、幽部、去聲

      10.姑者,故也。(卷二·五行)姑為見母、魚部、平聲,故為見母、魚部、去聲

      第三種:聲紐、聲調(diào)相同,而韻部不同,共10條,占總聲訓(xùn)條例的3.5%,例如:

      1.霸,猶把也。(卷一·號)霸為幫母、入聲、鐸部,把為幫母、入聲、魚部

      2.紼者,蔽也。(卷四·紼冕)紼為幫母、入聲、物部,蔽為幫母、入聲、月部

      3.肺之為言費(fèi)也。(卷三·封禪)肺為滂母、入聲、月部,費(fèi)為滂母、入聲、物部

      4.木之為言牧也。(卷三·封禪)木為明母、入聲、屋部,牧為明母、入聲、職部

      5.妹者,末也。(卷三·封禪)妹為明母、入聲、物部,末為明母、入聲、月部

      6.烝之為言眾也。(闕文·宗廟)烝為章母、平聲、蒸部,眾為章母、平聲、冬部

      7.祝者,屬也。(卷一·號)祝為章母、入聲、覺部,屬為章母、入聲、屋部

      8.宗者,尊也。(卷三·封禪)宗為精母、平聲、冬部,尊為精母、平聲、文部

      9.瑟者,嗇也。(卷一·禮樂)瑟為生母、入聲、質(zhì)部,嗇為生母、入聲、職部

      10.諫者,更也。(卷二·諫諍)諫為見母、平聲、元部,更為見母、平聲、陽部

      第四種:韻部、聲調(diào)相同,而聲紐不同;共73條,占總聲訓(xùn)條例的25%,例如:

      1.徵者,止也。(卷一·禮樂)徵為之部、上聲、端母,止為之部、上聲、章母

      2.時者,期也。(卷四·四時)時為之部、平聲、禪母,期為之部、平聲、群母

      3.巳者,物必起。(卷二·五行)巳為之部、上聲、邪母,起為之部、上聲、溪母

      4.紀(jì)者,理也。(卷三·封禪)紀(jì)為之部、上聲、見母,理為之部、上聲、來母

      5.北方者,伏方也。(卷二·五行)北為職部、入聲、幫母,伏為職部、入聲、并母

      6.贈之為言稱也。(卷四·崩薨)贈為蒸部、去聲、從母,稱為蒸部、去聲、昌母

      7.酉者,老也。(卷二·五行)酉為幽部、上聲、喻母,老為幽部、上聲、來母

      8.老者,壽考也。(卷二·鄉(xiāng)射)老為幽部、上聲、來母,考為幽部、上聲、溪母

      9.秋之言愁也。(卷二·五行)秋為幽部、平聲、清母,愁為幽部、平聲、崇母

      10.學(xué)之為言覺也。(卷二·辟雍)學(xué)為覺部、入聲、匣母,覺為覺部、入聲、見母

      第五種:聲紐相同,而韻部、聲調(diào)皆不同,共15條,占總聲訓(xùn)條例的5%,例如:

      1.妃者,匹也。(卷四·嫁娶)妃為滂母、微部、平聲,匹為滂母、質(zhì)部、入聲

      2.赗者,覆也。(卷四·崩薨)赗為滂母、冬部、去聲,覆為滂母、覺部、入聲

      3.婦者,服也。(卷三·封禪)婦為并母、之部、上聲,服為并母、職部、入聲

      4.周者,至也。(卷一·號)周為章母、幽部、平聲,至為章母、質(zhì)部、入聲

      5.叔者,少也。(卷三·封禪)叔為書母、覺部、入聲,少為書母、宵部、上聲

      6.仁者,不忍也。(卷三·封禪)仁為日母、真部、平聲,忍為日母、文部、上聲

      7.族者,聚也。(卷三·封禪)族為從母、屋部、入聲,聚為從母、侯部、上聲

      8.簫者,肅也。(卷一·禮樂)簫為心母、幽部、平聲,肅為心母、覺部、入聲

      9.死之為言澌。(卷四·崩薨)死為心母、脂部、上聲,澌為心母、支部、平聲

      10.洗者,鮮也。(卷二·五行)洗為心母、文部、上聲,鮮為心母、元部、上聲

      第六種:韻部相同,而聲紐、聲調(diào)皆不同,共20條,占總聲訓(xùn)條例的7%,例如:

      1.柩之為言久也。(卷四·崩薨)柩為之部、群母、去聲,久為之部、見母、上聲

      2.亥者,侅也。(卷二·五行)亥為之部、匣母、上聲,侅為之部、見母、平聲

      3.丑者,紐也。(卷二·五行)丑為幽部、透母、平聲,紐為幽部、泥母、上聲

      4.教者,效也。(卷三·封禪)教為宵部、見母、平聲,效為宵部、匣母、去聲

      5.號者,功之表也。(卷一·號)號為宵部、匣母、去聲,表為宵部、幫母、上聲

      6.東方者,動方也。(卷二·五行)東為東部、端母、平聲,動為東部、定母、上聲

      7.桐者,痛也。(卷四·喪服)桐為東部、定母、平聲,痛為東部、透母、去聲

      8.鐘之為言動也。(卷一·禮樂)鐘為東部、章母、平聲,動為東部、定母、上聲

      9.松者,所以自竦動。(闕文·宗廟)松為東部、邪母、平聲,竦為東部、心母、上聲

      10.女者,如也。(卷四·嫁娶)女為魚部、泥母、上聲,如為魚部、日母、平聲

      第七種:聲調(diào)相同,而聲紐、韻部皆不同,共45條,占總聲訓(xùn)條例的15%,例如:

      1.風(fēng)之為言萌也。(卷三·八風(fēng))風(fēng)為平聲、幫母、侵部,盟為平聲、明母、陽部

      2.角者,躍也。(卷一·禮樂)角為入聲、見母、屋部,躍為入聲、喻母、藥部

      3.丁者,強(qiáng)也。(卷二·五行)丁為平聲、端母、耕部,強(qiáng)為平聲、群母、陽部

      4.條者,生也。(卷三·八風(fēng))條為平聲、定母、幽部,生為平聲、生母、耕部

      5.徒,眾也。(卷一·封公侯)徒為平聲、定母、魚部,眾為平聲、章母、冬部

      6.年者,仍也。(卷四·四時)年為平聲、泥母、真部,仍為平聲、日母、蒸部

      7.梁者,信也。(卷三·封禪)梁為平聲、來母、陽部,信為平聲、心母、真部

      8.涼,寒也。(卷三·八風(fēng))涼為平聲、來母、陽部,寒為平聲、匣母、元部

      9.林者,眾也。(卷二·五行)林為平聲、來母、侵部,眾為平聲、章母、冬部

      10.夷,傷也。(卷二·五行)夷為平聲、喻母、脂部,傷為平聲、書母、陽部

      第八種:聲紐、韻部、聲調(diào)皆不同,共50條,占總聲訓(xùn)條例的17%,例如:

      1.封者,廣也。(卷三·封禪)封為幫母、東部、平聲,廣為見母、陽部、上聲

      2.伯,長也。(卷一·封公侯)伯為幫母、鐸部、入聲,長為端母、陽部、上聲

      3.賓者,敬也。(卷二·五行)賓為幫母、真部、平聲,敬為見母、耕部、去聲

      4.匹,偶也。(卷一·爵)匹為滂母、質(zhì)部、入聲,偶為疑母、侯部、上聲

      5.朋者,黨也。(卷三·封禪)朋為并母、蒸部、平聲,黨為端母、陽部、上聲

      6.忠者,厚也。(卷四·崩薨)忠為端母、冬部、平聲,厚為匣母、侯部、上聲

      7.誅猶責(zé)也。(卷二·誅伐)誅為端母、侯部、平聲,責(zé)為莊母、錫部、入聲

      8.冢者,大也。(卷一·爵)冢為端母、東部、上聲,大為定母、月部、入聲

      9.討?yīng)q除也。(卷二·誅伐)討為透母、幽部、上聲,除為定母、魚部、平聲

      10.異之為言怪也。(卷二·災(zāi)變)異為喻母、職部、入聲,怪為見母、之部、去聲

      據(jù)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考證,兩漢音系與先秦音系在韻部上還是有一定的差異,我們結(jié)合《白虎通義》的聲訓(xùn)條例將其不同之處列示如下:

      1.先秦之部尤韻一類的“久”、“舊”等字和脂韻一類的“龜”字到東漢已轉(zhuǎn)入幽部;

      2.先秦魚、侯兩部分立,到東漢已合為一部,所以魚侯為訓(xùn)的聲訓(xùn)條例可看作韻部相同;

      3.先秦魚部麻韻一系的字到東漢已轉(zhuǎn)入歌部,但像班固的作品中仍然有和本部相葉的例子,所以我們把魚部麻韻一系的字與魚部模魚虞韻字互相為訓(xùn)的聲訓(xùn)條例仍看作韻部相同;

      4.先秦歌部支韻一系的字到東漢已轉(zhuǎn)入支部;

      5.先秦脂、質(zhì)、真與微、物、文分立,到東漢陰、入、陽三聲對應(yīng)合為一部,所以脂微、質(zhì)物、真文為訓(xùn)的聲訓(xùn)條例可看作韻部相同;

      6.先秦陽部庚韻一類字到東漢大都轉(zhuǎn)入耕部,唯有“行”字沒有一定的屬類,兩部兼收。不過在東漢一個時期內(nèi)也還有少數(shù)用陽唐韻字和這一類庚韻字在一起通押的例子,尤其是班固的作品有時這樣押,有時那樣押。所以我們把陽部庚韻字與陽唐韻字互為聲訓(xùn)的聲訓(xùn)條例看作韻部不同。

      基于上述差異,我們對涉及與先秦音系不同的聲訓(xùn)條例臚列如下:

      1.龜之為言久也。(卷三·蓍龜)龜為見母、幽部、平聲,久為見母、幽部、上聲

      2.柩之為言久也。(卷四·崩薨)柩為幽部、群母、去聲,久為幽部、見母、上聲

      3.柩之為言究也。(卷四·崩薨)柩為幽部、去聲、群母,究為幽部、去聲、見母

      4.舅者,舊也。(卷三·封禪)舅為群母、幽部、上聲,舊為群母、幽部、去聲

      5.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卷一·禮樂)池為支部、平聲、定母,施為支部、平聲、書母

      6.地之言施也。(卷四·天地)地為歌部、平聲、定母,施為支部、平聲、書母

      7.義者,宜也。(卷三·封禪)義為疑母、歌部、平聲,宜為疑母、支部、平聲

      8.匏之為言施也。(卷一·禮樂)匏為平聲、并母、幽部,施為平聲、書母、支部

      9.乙者,物蕃屈。(卷二·五行)乙為質(zhì)部、入聲、影母,屈為物部、入聲、溪母

      10.仁者,不忍也。(卷三·封禪)仁為日母、真部、平聲,忍為日母、文部、上聲

      11.丙者,其物炳明。(卷二·五行)丙、炳皆為幫母、耕部、上聲

      12.庚者,物更也。(卷二·五行)庚、更皆為見母、耕部、平聲

      13.更者,更也,所更歷者眾也。(卷二·鄉(xiāng)射)前一更為見母、耕部、去聲,后一更為見母、耕部、平聲

      14.清明者,青芒也。(卷三·八風(fēng))明為明母、耕部、平聲,芒為明母、陽部、平聲

      15.明庶者,迎眾也。(卷三·八風(fēng))明為耕部、平聲、明母,迎為耕部、平聲、疑母

      16.堂之為言明也。(闕文·雜錄)堂為陽部、平聲、定母,明為耕部、平聲、明母

      17.陽猶明也。(卷一·號)陽為陽部、平聲、喻母,明為耕部、平聲、明母

      18.璋之為言明也。(卷三·瑞贄)璋為陽部、平聲、章母,明為耕部、平聲、明母

      19.卿之為言章也。(卷一·爵)卿為耕部、平聲、溪母,章為陽部、平聲、章母

      20.兄者,況也。(卷三·封禪)兄為曉母、耕部、平聲,況為曉母、陽部、去聲

      21.京,大也。(卷一·京師)京為見母、耕部、平聲,大為定母、月部、入聲

      22.景者,大也。(卷三·封禪)景為見母、耕部、上聲,大為定母、月部、入聲

      23.廣莫者,大莫也。(卷三·八風(fēng))廣為見母、耕部、上聲,大為定母、月部、入聲

      24.嫁者,家也。(卷四·嫁娶)嫁為見母、歌部、去聲,家為見母、歌部、平聲

      25.霸,猶把也。(卷一·號)霸為幫母、入聲、鐸部,把為幫母、入聲、歌部

      26.華之為言獲也。(卷三·巡狩)華為匣母、歌部、平聲,獲為匣母、鐸部、入聲

      27.腎之為言寫也。(卷三·封禪)腎為上聲、禪母、真部,寫為上聲、心母、歌部

      28.匏之為言牙也。(卷一·禮樂)匏為平聲、并母、幽部,牙為平聲、疑母、歌部

      29.蕤者,下也。(卷二·五行)蕤為日母、微部、平聲,下為匣母、歌部、上聲

      30.雅者,古正也。(卷一·禮樂)雅為疑母、歌部、上聲,正為章母、耕部、平聲

      31.夏者,大也。(卷一·號)夏為匣母、歌部、上聲,大為定母、月部、入聲

      我們將其不同的聲訓(xùn)再按被釋字與所用聲訓(xùn)字在語音關(guān)系上的八種情況重新歸類,其聲訓(xùn)條數(shù)與所占比例如下表:

      音系情況先秦音系 兩漢音系聲訓(xùn)條例(條)所占比例(%)聲訓(xùn)條例(條)所占比例(%)第一種 63 21 61 20.5第二種 19 6.5 20 7第三種 10 3.5 12 4第四種 73 25 70 24第五種 15 5 14 4.5第六種 20 7 20 7第七種 45 15 48 16第八種 50 17 50 17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白虎通義》聲訓(xùn)條例被釋字與所用聲訓(xùn)字在語音關(guān)系上的八種情況的分布,其中聲紐相同的107條,韻部相同的175條,聲調(diào)相同的191條,聲紐、韻部皆相同的82條,聲紐、聲調(diào)皆相同的73條,韻部、聲調(diào)皆相同的136條,聲紐、韻部、聲調(diào)完全相同的63條。我們綜合以上情況及聲訓(xùn)成立的條件可以看出韻部、聲調(diào)皆相同的所占比例相對最高,所以在《白虎通義》中作者運(yùn)用聲訓(xùn)訓(xùn)釋時釋字與被訓(xùn)釋字主要是以韻部、聲調(diào)的相同為條件的。

      從另一方面看,兩漢時期是由上古到中古語音演變的轉(zhuǎn)折時期,常有用韻不一致的現(xiàn)象,有的規(guī)摹前代,有的根據(jù)當(dāng)時的讀音,班固的作品表現(xiàn)尤為顯著。上述兩漢音系與先秦音系、在韻部上的不同之處,在他的作品中大都用得參差不齊,我們將《白虎通義》聲訓(xùn)條例的先秦音系與兩漢音系進(jìn)行對比,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以先秦語音為標(biāo)準(zhǔn)而聲訓(xùn)的。

      [1]唐作藩.上古音手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2]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58.

      [4]丁聲樹、李榮.古今字音對照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高媛媛.《釋名》聲訓(xùn)方式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03,(2).

      [6]吳辛丑.《釋名》訓(xùn)釋條例略說[J].華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1998,(5).

      H017

      A

      1003-8477(2011)10-0129-04

      白瑞芬(1980—),女,碩士,長江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講師。

      責(zé)任編輯 鄧 年

      猜你喜歡
      韻部封禪平聲
      “因事立體”的封禪文
      漢武帝封禪
      泰山封禪
      炎黃地理(2019年12期)2019-09-10 07:22:44
      論《中華通韻》15韻部的科學(xué)性
      中華詩詞(2019年9期)2019-05-21 03:05:12
      揣一本詞典走天涯
      揣一本詞典走天涯
      李紳詩歌用韻考
      《文心雕龍》與《文選》“封禪”文體的比較
      名作欣賞(2017年3期)2017-01-19 05:55:48
      漢語詩歌韻典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
      貴陽文史(2014年5期)2014-10-20 23:14:10
      揚(yáng)雄韻文的韻部系統(tǒng)與先秦音韻部系統(tǒng)的差異
      青冈县| 绵阳市| 溆浦县| 潼南县| 曲阜市| 桂林市| 兴山县| 红桥区| 碌曲县| 岗巴县| 开封县| 天柱县| 澄城县| 大悟县| 昌吉市| 东丽区| 珠海市| 闵行区| 揭东县| 资阳市| 临清市| 黑水县| 南安市| 渑池县| 惠来县| 即墨市| 漯河市| 乾安县| 五大连池市| 万全县| 万山特区| 绵竹市| 通城县| 达孜县| 全椒县| 屏山县| 安新县| 东阳市| 濮阳县| 民权县| 和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