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民
戲曲演員需加強思想品格的修養(yǎng)
■陳紅民
我國戲曲界流傳許多諺語,通俗而深刻地解釋了戲曲演員的思想品格對于藝術創(chuàng)造的重要意義。如:“做戲先做人”、“立戲先立德”、“德高還須藝高”、“藝為有德者居之”,“須知演員真本領,全在見戲又見人”等等。這里所說的“人”就是戲曲演員的人格,人品,所說的“德”就是指戲曲演員的道德和品德。這些諺語,都是歷代戲曲演員從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修心養(yǎng)性的經(jīng)驗之談。戲曲演員的藝術素養(yǎng),受戲曲演員自身思想品格的制約。因為戲曲演員的思想品格,往往決定他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正確認識與否和對現(xiàn)實生活體驗的深淺程度,從而決定他們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在藝術品位上的高底雅俗。因此,戲曲演員的藝術素養(yǎng),重要取決于思想品格的修養(yǎng)。
戲曲演員思想品格的修養(yǎng),首先是情操的修養(yǎng)。情操是一個人的高尚感情的表現(xiàn)。戲曲演員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國家、民族、人民的感情之中。也就是說,愛國家、愛民族、愛人民,是戲曲演員首先要培養(yǎng)的高尚感情。戲曲演員心里要是沒有正確的愛憎分明的態(tài)度,就不能演出真正感動人心的好戲。只有將事業(yè)看作是對國家、民族、人民的崇高使命,才會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愛憎分明,使自己在舞臺形象創(chuàng)造中,或直接,鮮明,或間接,曲折地反映出時代精神。
古往今來的優(yōu)秀表演藝術家,幾乎都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在戲中寄托著自己高尚的感情。元代的戲曲演員朱簾秀,在被歷史學家稱為最黑暗殘酷的“蒙古時代”,演出了當時大戲劇家關漢卿的《竇娥冤》,呼天號地唱出了人民的苦難。梅蘭芳先生一輩子演了許多創(chuàng)新的戲,以適應時代的需要。不但編演了《游園驚夢》等表現(xiàn)中國古代婦女的傳統(tǒng)美德,反對封建倫理的戲;“九一八”事變前后,還編排了《木蘭從軍》《抗金兵》《生死恨》等表現(xiàn)愛國主義和反抗暴政的戲,以激勵人民的抗日斗志。在上海淪陷時,并蓄須明志,堅決不為日寇演戲。周信芳認為“無論古典、浪漫和寫實的戲,都是人間意志的爭斗,能用劇中的意志來鼓動觀察,那才是戲的真正價值。”(《周信芳戲劇散論》)他的藝術實踐也是和時代脈搏相呼應的。如袁世凱鯨吞民國果實,復辟稱帝時,他演了《王莽篡位》:“五四”運動時,他演了《學拳打金剛》,支持愛國學生運動;“九一八”事變后,他又編演了《明末遺恨》,以喚起人們的民族意識,警惕亡國亡恨。
戲曲演員思想品格的修養(yǎng),其次是情趣的修養(yǎng)。戲曲藝木,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戲曲演員從事的是一種高級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因此,要更加專心致志的去追求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為觀眾提供真善美的精神食糧。人的情趣是各不相同的,但歸根結(jié)底不外乎兩種類型:一種是高尚的,有意義的;另一種是庸俗的,無意義的。比如,有的人愛好讀書、寫字、繪畫、或理論研究……有的人酗酒、賭博或縱情聲色犬馬。一個人的興趣的培養(yǎng),與他們社會交流很有關系,戲曲演員尤其如此。唐朝的大詩人劉禹錫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有兩句話:“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很值得我們深思。這兩句話的精神實質(zhì),并不是說沒有文化的“白丁”就不可以交往,而是說一個人尤其從事文化事業(yè)的人,在交往上要有所選擇:不要和一些“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的人在一起廝混,而多結(jié)交一此事業(yè)上的志同道合者,為共同的事業(yè)追求,彼此砥礪,互為補充、各有長進?,F(xiàn)在,市場經(jīng)濟開放,這對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本身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是一些腐朽的、落后的、甚至反動的意識形態(tài)也泥沙俱下,腐蝕著人們的心靈。戲曲演員如果對戲曲藝術有追求,就要提高警惕,嚴于律己,注意情趣的修養(yǎng)。戲曲界有許多老前輩,很懂得情趣的修養(yǎng)與藝術素質(zhì)的提高之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道理。有些戲曲界的老前輩,尤其是一些老劇種的老前輩,雖然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識字不多,但由于他們廣交文人墨客,喜弄琴棋書畫,從而潛移默化,提高了思想品格修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成為一代表演藝術家。京劇“四大須生”之一奚嘯伯,他書只念到初中二年級,票友出身,先天條件不足,缺乏幼功,但“下?!焙?,廣交戲曲界的朋友,后發(fā)展到文化界、學術界,和許多教授、作家、歷史學家、畫家、醫(yī)生……結(jié)交好友,這便打開了他的知識面,使他的表演藝術得以向深層次開拓。他在《屈原》《空城計》《范進中舉》中扮演的屈原、諸葛亮、范進被認為有書卷氣,就得力于詩詞家文懷沙、歷史學家張守常、古典文學家吳小如……可見戲曲演員交友得體,可以受到各方面的熏陶。
戲曲演員思想品格的修養(yǎng),還有一個情懷修養(yǎng)的問題。戲曲是門綜合性的藝術,要演好一臺戲,主要演員自然很重要,但離不開音樂、舞臺美術、燈光、道具、服裝衣箱等工作人員,以及其他配角演員的協(xié)作。對主要演員來說,既要考慮配角演員的戲,懂得“花紅還需綠葉扶”的道理,也要發(fā)揮音樂、舞美以及其它舞臺工作人員在一出戲中應有的作用,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勞動。對配角演員和其它舞臺工作人員來說,則要集中智慧和精力,配合主角把戲演好。
戲曲自清代京劇的興起,逐漸形成了一種“角兒中心制”,有時為了給“角兒”墊戲,使某些場次拖沓,或者“角兒”為了突出個人技藝,不加節(jié)制,影響全劇的整體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類藝術之間的競爭,以及觀眾審美心理的變化,戲曲藝術的發(fā)展,勢必在戲曲內(nèi)部進行多元化的探索和革新。因此,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員,更要從戲曲舞臺的整體美的大局出發(fā),開闊胸懷,加強集體主義思想的修養(yǎng)。戲曲演員作為一個群體,有一個傳統(tǒng)的集體生活準則。戲曲界的老前輩管它叫“戲德”,它不僅表現(xiàn)在舞臺上的相互幫助、關心(如“救場如救火”)和生活中的相互排憂解難,更表現(xiàn)在對長輩的尊重、對同輩的寬和、對后輩的提攜上。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周慕蓮成名以后,為向以念白和做工見長的游澤芳學念白的功夫,甘愿給游當配角,有人說他不惜名,因為他的工資比游的工資高得多。但周認為,工資高并不一定就是藝術高,向別人學習一技之長,才是真正的惜名。我們今天的戲曲演員,尤其是“角兒”應該有更加廣闊的胸懷,學習前輩不為世俗流言所惑的精神,以戲曲藝術的發(fā)展為己任,加強職業(yè)道德的修養(yǎng),謙虛禮讓、團結(jié)友愛、尊師愛德,“德藝雙馨”這是對每一個戲曲工作者的要求。
一個戲曲工作者非但要有高超的技藝,更要有祟高的藝德。構(gòu)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作為文藝工作者首當其沖,在弘揚民族文化時,切勿忘記要嚴于律己、藝德高尚!為戲曲藝術的振興和發(fā)展,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共同努力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