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經緯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類型腦出血患者應用甘露醇的治療療效。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不同類型腦出血患者80例,全部患者均給予甘露醇治療,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分析。結果: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5%,治療后患者的神經功能、血腫范圍和出血病灶周邊低密度水腫情況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甘露醇對不同類型的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具有比較顯著的臨床療效,能對患者的血腫、水腫和神經功能進行有效改善,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不同類型;腦出血;甘露醇;治療療效
在腦血管疾病中,腦出血屬于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腦出血的發(fā)病急,而且病情重,患者臨床預后情況也不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我院應用甘露醇對不同類型的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比較的效果,現(xiàn)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不同類型腦出血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23-83歲,平均年齡(44.3±17.2)歲,全部患者均經過腦CT和臨床診斷等確診,全部患者均滿足腦出血的臨床診斷標準。全部患者中高血壓腦出血患者26例,急性硬膜外血腫21例,腦挫裂傷伴腦內血腫15例,單純急性硬膜下血腫18例。45例患者的腦出血出血量小于30ml,35例患者的腦出血出血量為30-50ml。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要對患者不必要的搬動進行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房環(huán)境要保持安靜,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仔細監(jiān)測,對患者的腦部缺氧狀況進行有效改善。對于出血量不超過30ml的患者,給予20%的甘露醇125ml靜脈滴注,每天2-4次,2周為1個療程;如果患者的出血量為30-50ml,則給予20%的甘露醇250ml靜脈滴注,每天2-4次,2周為1個療程。
1.3臨床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分,給予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腎功能檢查,并給予顱腦CT檢查,對患者的血腫周圍范圍和血腫吸收情況進行觀察。
1.4臨床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超過90%,生活能力為0-1級;顯著好轉: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為46%-90%,生活能力為0-3級;好轉: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為18%-45%無變化: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不超過18%??傆行б恢斡?顯著好轉+好轉。
1.5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組問數(shù)據(jù)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臨床治療療效分析
全部80例患者中,治愈32例,顯著好轉41例,好轉5例,無變化2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5%(78/80)。
2.2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評分和CT檢查變化分析
治療后患者的神經功能、血腫范圍和出血病灶周邊低密度水腫情況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3討論
腦水腫是腦出血癥狀的主要病理生理改變,顱內壓會上升,從而提高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臨床上在治療腦水腫時讓患者顱內壓有效降低是最有效的措施,而甘露醇則能對患者顱內壓進行有效控制,在臨床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甘露醇是一種滲透性的脫水劑,利尿效果和脫水效果比較好,能讓患者的顱內壓有效降低,有效改善患者腦組織水腫癥狀。但是甘露醇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傷腎功能,當大劑量的甘露醇進入到血腫之中,大量水分會被吸收,導致腦水腫癥狀加重,進而對患者出血部位的止血效果造成影響。
在臨床治療顱腦損傷不嚴重,出血量不大的患者時,甘露醇的給藥劑量要??;在臨床治療急性硬膜外血腫患者時,因為患者腦組織沒有損傷,就算患者在術前出現(xiàn)腦疝早期的臨床表現(xiàn),術后也可以給予大劑量甘露醇治療,但是臨床給藥的時間不能太長;如果患者給予腦內血腫清除手術,手術患者水腫消退不快,因此在給予甘露醇治療時,可以有效延長臨床給藥時間,但是在臨床治療中應該要對患者的腎功能變化情況和血清電解質情況進行有效監(jiān)測。
本研究中,全部80例患者均給予甘露醇治療,結果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5%,治療后患者的神經功能、血腫范圍和出血病灶周邊低密度水腫情況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患者并沒有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輕微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嘔吐、惡心、頭暈目眩等??傊趹酶事洞紝Σ煌愋偷哪X出血患者進行治療時,應該要根據(jù)患者腦出血的具體情況給予合理的劑量,從而讓患者的臨床治療療效得到有效提升,對患者的血腫范圍、出血病灶附近低密度水腫以及神經功能進行有效改善,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