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心雅
足跡依然模糊
◎ 林心雅
迪納利國家公園的面積有臺灣的三分之二大,道路卻只有一條。
在長145千米的道路上,鋪柏油的路段僅限于道路前端20千米,未鋪柏油的路段還不允許人隨意開車。20千米處的薩維奇河旁有個檢查哨,從這里之后都得搭公園交通車,除非有特別通行證。
話說從前人們只能坐火車到迪納利,自從1971年啟用阿拉斯加3號公路,造訪公園的人數(shù)激增4倍。園方在1972年首開先例,實施車輛管制,對于營地與露宿荒野的過夜人數(shù),也依照生態(tài)脆弱程度分區(qū)訂下管理制度。
這些規(guī)矩是有些不方便,但你不能不贊嘆為何世人在此留下的足跡依然模糊。幾年前我和一位德國攝影家走在路上,就聽他一直在抱怨這公園限制太多,不像在非洲可租輛吉普車在莽原上開來開去。我不予置評,心里卻想:如果迪納利也任人開四輪轉(zhuǎn)動車在苔原上闖蕩,山谷回響的盡是噪音,我還會想來這里嗎?
這個國家公園還讓游客學(xué)習(xí)對待野生動物的尊重之道,比如遇到動物怎么辦,人與鹿、狼、狐貍的“最少法定距離”是25米,看到熊則至少要保持400米遠(yuǎn)。
無論是公園解說手冊,還是路邊的警告木牌,上面都明確寫著任何喂食行為或者蓄意騷擾的舉動都是違反美國聯(lián)邦憲法的“重罪”,可被判處罰金或有期徒刑。除了明文規(guī)定,公園還嚴(yán)格地貫徹執(zhí)行。好幾次我們在車上看到棕熊停在路上不走,兩邊的交通車都會耐心等候。不管等多久,人們始終得配合它們的“行動”,因為動物有“道路優(yōu)先權(quán)”。
“這原本就是它們的家,我們只是闖入者?!眹夜珗@的解說員說道。這句話讓我感動良久。
在美國其他的國家公園,雖然也多以便民服務(wù)為宗旨,例如約塞米蒂也有熊,不過卻不會聽到這種說法。迪納利的不同是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主客易位”——動物才是主人,園方的職責(zé)是管理我們這些客人,好讓主人的日常生活不受干擾。
雖然在副極地生存不易,但動物們遠(yuǎn)離污染,享有充分的自由。我們無意打擾,只愿來年如候鳥飛返,與這里的主人一起分享迪納利無盡的荒野之美。
(摘自《跟我去阿拉斯加》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