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繼平
20世紀上半葉,德語詩歌似乎大多沉浸在表現主義詩風之中,誕生過許多優(yōu)秀的詩人,如貝歇爾、貝恩、特拉克爾等。但在表現主義之外,還有一些詩人另辟蹊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發(fā)出了具有鮮明個性的聲音,如莫爾根斯騰、里爾克、布萊希特……而到了20世紀中期,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新的政治、社會格局的形成,德語詩歌也迎來了一個新的局面,開始呈現出流派紛紜、風格繁復的景象。無論是在西德、東德還是在奧地利,都有一些優(yōu)秀詩人脫穎而出——胡赫爾、策蘭、格拉斯、波勃羅夫斯基、巴赫曼等。這些詩人追隨自己的繆斯,用自己的嗓音說話,逐漸成為當時德語詩壇的主流。而作為其中重要一員的卡爾·克羅洛夫,雖然對于大多數中國讀者較為陌生,卻以超現實主義手法創(chuàng)作的實驗詩歌作品獨步于戰(zhàn)后德國文學界,在20世紀后半期的德語詩壇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卡爾·克羅洛夫(Karl Krolow,1915-1999),是德國二戰(zhàn)后的重要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他生于漢諾威的一個公務員家庭,1935-1942年間,他在哥廷根和布列斯勞等地求學,先后攻讀過語言文學、哲學和藝術史等。在那個年代,納粹已經奪取了政權,德國舉國上下都處于一片狂熱之中,跟那時的大多數德國青年一樣,他在1934年也參加了“希特勒青年團”,后來還在1937年參加了納粹黨。1940年,他開始在一些報刊(如《克拉科夫報》)上發(fā)表詩作,從此嶄露頭角。從1942年開始,他作為自由撰稿人生活在哥廷根,以寫作為生,隨后的幾年里,他在周刊《帝國》等刊物上發(fā)表詩作。不過,從當時德國的形勢來看,二十多歲的青年詩人克羅洛夫隨了大流,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戰(zhàn)后的1952年,他從哥廷根移居到了家鄉(xiāng)漢諾威,1956年又定居達姆施塔特,作為獨立的職業(yè)作家在那里生活到去世。從1951年開始,他成為前西德筆會的會員,1953年成為達姆施塔特德國語言詩歌學院院士,還一度擔任過該院院長;從1960年開始,他又成為設在美因茨的科學與文學學院院士;1962年成為巴伐利亞美術學院院士;1972-1975年間,他擔任達姆施塔特學院院長。此外,他還在其他一些學術機構中擔任過要職。由于他對現代德國詩歌的貢獻,他先后獲得過多種文學獎項和稱號,其中包括“格奧爾格·畢希納獎”(1956)、“大下薩克森藝術獎”(1965)、“黑森州歌德獎章”(1975)、“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勛章”(1975)、“雷納·馬利亞·里爾克詩歌獎”(1976)、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的榮譽博士、“黑森文化獎”(1983)、“巴伐利亞美術學院文學大獎”(1985)、“巴特洪堡荷爾德林獎”(1988)等。
克羅洛夫的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主,他先后出版了二十余部詩集,主要有《世界的預兆》(1952)、《風與時間》(1954)、《日日夜夜》(1956)、《異域的軀體》(1 9 5 9)、《無形的手》(1 9 6 2)、《夜》(1964)、《適合我的風景:新詩》(1966)、《我的冬季戰(zhàn)役》(1968)、《日常詩篇》(1968)、《只不過是生命》(1970)、《時間的流逝》(1972)、《死亡》(1980)、《跟黑格爾在一起的秋天十四行詩》(1981)、《在零與無窮之間》(1982)、《世界的另一邊》(1987)、《如其發(fā)生》(1988)、《我聽見自己說》(1992)、《第二次》(1995)等。另外,他還翻譯過法國詩人魏爾倫和阿波里奈以及一些西班牙詩人的作品。他在晚年還寫過一些散文作品,包括《另一種生活》(1979)、《梅勒妮》(1983),另有一卷回憶錄《夜生活或保存童年》(1985)。不過,僅次于詩歌的重要文學作品,當屬他留下的大量文學評論,其中主要有《當代德語詩歌的方方面面》(1961)、《作者在實驗詩歌中的角色》(1962)、《影子之戰(zhàn)》(1964)、《詩歌日記》(1966)、《當今長詩與短詩的問題》(1966)、《在我們讀者之間》(1967)、《詩與詩意文本》(1985)等,均為研究20世紀后半期德語詩歌走向的重要文獻。
在20世紀后半期的德語詩壇上,克羅洛夫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他從50年代開始,就被認為是德國戰(zhàn)后文學中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不過,跟很多詩人一樣,克羅洛夫早年受德國“自然抒情”詩人奧斯卡·洛爾克(1884-1941)和威廉·萊赫曼(1882-1968)等人的影響,因此他的早期詩作的自然畫面感和抒情性都較強,也較為傳統,甚至還有些“學院”。到了50年代,歐洲各地掀起了一場現代主義詩歌潮流,于是他融入其中,開始擺脫德語詩歌的一些老傳統的束縛,轉而借鑒超現實主義詩歌的一些表現手法,漸漸成為德國最注重詩歌實驗的超現實主義詩人。
克羅洛夫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德語詩歌的傳統,是因為他對當時的德語詩壇感到不滿,他曾經這樣評價當時的德語詩歌:“德語詩,似乎總是需要得太多——對于我來說,它們趨向于太沉重,或者太人為造作,或者無論如何也不夠謹慎?!币虼?,他開始對詩歌進行探索和實驗,慢慢形成了一種自己獨有的風格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克羅洛夫的詩作又呈現了新的風格——在深化自己詩風的基礎上,傳達出他對自己的生活世界的反諷、憂郁的個人經驗。這個時期,他擅長用超現實主義畫面來描寫風景和自然界,因此被許多評論家看作是介于神秘派和形而上派之間的詩人,為20世紀后半期的德國詩歌帶來了一種新的詩風,因此影響過不少后來的德語詩人。
克羅洛夫的詩,多半介于自然風景、日常生活及人類精神活動之間,暗示出人類某些隱秘的精神狀態(tài)及其內涵和外延,時顯神秘、朦朧,又時見清晰、明了。在朦朧與清晰之間,其詩歌意象迅速轉換,一層層推進,推進中內在沖突不斷發(fā)生,雖然語言平和、流暢,卻頗具深奧的內涵意義,有時其想象驚人,有時又以描述性的平穩(wěn)語勢向前遞進:
很多人屈指計算
這些沒下過雨的
日子。
風,像一條蛇
久久棲息在樹葉間
咀嚼著果實。
愛情現在只跟
非常年輕的人
在河里做游戲。
——《干旱》
在《干旱》中這個片段里面,克羅洛夫用很具體的語言、很形象的意象來描寫自然中或自己腦海中的風景:“風,像一條蛇/久久棲息在樹葉間咀嚼著果實?!边@樣的意象不僅畫面感很強,而且還特別形象,可以引發(fā)諸多內在聯想,至今讀來,依然顯得獨特,給人以啟發(fā)。但緊接著的“愛情現在只跟/非常年輕的人/在河里做游戲”,則顯示出其詩歌神秘的一面。正是在這種清晰與神秘交叉之間,克羅洛夫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意境。下面再看一個意象迅速轉換的例子:
人們分發(fā)陌生的
花束或老樹的
影子。
而美,在長長的眼睫后面
消逝。
看見植物的視野
使乳房和臀部
多余。
——《得勝的植被》
以上這個片段,結合了超現實主義的動感與靜態(tài),呈現出一種安靜的美:前3行具有一種動感,但內容是模糊的,介于可解與不可解之間:“人們分發(fā)陌生的/花束或老樹的/影子?!痹谶@里,人們分發(fā)的“花束”是具體的,而“老樹的影子”在整個句子中則是抽象的。這類具體和抽象的結合與搭配,在克羅洛夫的詩里層出不窮。
不過,克羅洛夫的詩歌色調大多是比較“冷”的,或者是比較“暗”的:
下午的名字已經
在墻上漸漸冷卻。
黑暗是文盲。
它響著嗓音而來
當黃昏降臨。
當黃昏降臨
你必須迅速行動起來。
一雙雙眼睛的
憂郁的沖突
已經在餐桌邊開始
愛情如同一塊礦石
在手指之間碎裂。
有人端著盤子四處走動
收集著那依然孤獨地
相互愉悅的夢幻
當黃昏降臨。
——《當黃昏降臨》
上面這個描寫黃昏的片段,在克羅洛夫的詩歌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隨著一個個意象的轉換,詩意不斷加深,仿佛詩人帶著讀者在夢游自己的夢:從下午開始,“黑暗”就開始來臨,不過它是“文盲”——這種把人類的文化特征賦予“黑暗”,讓它有了一種身份,在這里超越了一般的擬人手法。接下來,隨著“黃昏降臨”,一系列意象展開:眼睛憂郁的沖突、愛情在手指間碎裂、有人端著盤子收集夢幻,都反映了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人類模糊不清的精神意識。
從這些片斷中,我們不難看到克羅洛夫詩歌語言的質樸和流暢、語感的新穎和獨特、意象的鮮明與怪異,在讀者眼前猶如一幅幅超現實主義繪畫,構成了一片片從詩人的眼里過濾之后再折射出來的風景,給人以新鮮的啟示。
半個世紀以來,克羅洛夫都活躍在德語詩壇上。他出版的二十余部詩集,每一部都有其特色,反映了二戰(zhàn)后德語詩歌的發(fā)展進程——在這段時間中,德國詩壇上的所有主流動向,克羅洛夫都或參加、或引領、或追隨、或反對過。而且,他作為自由撰稿人,一直以寫詩和撰寫評論為生,并獲得了成功,的確讓人感動。■
2014年9月于重慶云滿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