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文鋒
黃麻往事
● 張文鋒
黃麻是一種草本韌性纖維作物,剝下它的皮可以制成麻繩、麻袋,是那個年代裝載糧食的首選物品。家鄉(xiāng)的田野寬廣肥沃、一馬平川,農(nóng)民們除了種水稻、西瓜、紅薯,還在廣袤的土地上種植黃麻,一行行,一壟壟,茫茫一片望不到頭。
初夏時節(jié),一桿桿齊人頭高的黃麻上綴滿了黃色的花瓣,散發(fā)出淡淡的香味,成群的蜂、蝶、甲蟲在花間飛舞。挺立著的黃麻桿,婆娑的枝葉間,漏下點點陽光的碎影,微風輕輕拂過猶如海洋的黃麻地,蕩起一層又一層的波浪。嗅著夾雜著泥土氣息的清香,讓人仿佛置身如詩的境地。
黃麻豐收的時候是在大暑前后,粗壯的麻桿褪去青色,換上了黃色的外衣,頂端結(jié)滿了飽脹的麻籽。吃過早飯,人們來到各自的黃麻地,開始剝黃麻。祖母往一根黃麻的齊腰處一折,“咔嚓”一聲,麻桿斷了。祖母再用一副被磨礪得光溜溜的麻夾——兩根短短的拇指般大小的圓木棍,嫻熟地把黃麻的皮與桿大部分分開,只剩下一截像辮子一樣的麻皮連在麻桿上,麻桿芯則扔在一邊。這時,就是母親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只見她一把抓住那黃麻的長辮子往腰上一挽,用力一拽,麻桿被連根拔起,母親把黃麻根部的皮剝開,一會兒麻皮、麻桿就堆成小山似的。
為了節(jié)省來回走路的工夫,人們就帶干飯或送飯在地里吃。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黃麻地里到處都是人們忙碌著的身影,聽到的都是剝黃麻的聲音,此時一切似乎都停滯了,偶爾幾陣蟬鳴隱隱約約飄入耳際。等到日落西山,大人們便把一天的勞動成果——剝好的黃麻皮挑到桃江邊的沙灘上,恭候第二天烈日的烘烤。
把黃麻桿串起來制成小風車、小竹筏一類的,便是孩子們的好玩具了。孩子們?nèi)巳耸殖贮S麻桿扎著紙做的小風車,滿村子瘋跑,風車悠悠地轉(zhuǎn);或是把黃麻桿扎成的小竹筏在村子旁的小河里“蕩舟”,小竹筏在清清的河水里漂呀漂,一直漂到看不見為止。這些精致的“工藝品”,伴隨著我度過了童年時許多美好的時光。
黃麻曬干了,人們把它扎成把,留出一些自家備用,剩余的黃麻皮賣到縣里的棉麻倉庫。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可是一項不菲的收入,讓父老鄉(xiāng)親樂開了懷。
每當雨天的時候,老人們便在祠堂里擺開了架勢編麻繩。老人們把一根木制的手搖柄,固定在一張長長的條凳上,再把黃麻皮連接在兩頭,一人控制搖柄,一人在另一頭攪動一根丫狀的木杈,不停地搖,不停地攪,還要不時地添上經(jīng)過分揀的黃麻皮。他們一邊勞作,一邊聊著開心的話題。那時候,人們根據(jù)自家的需要,編織成一根根或長或短的黃麻繩,收藏好留到來年或作籮繩或作牛繩。木杈悠悠地響,仿佛像一首美妙的曲子,多年以后還回響在我的心里。
斗轉(zhuǎn)星移,尼龍繩取代了古老的黃麻制品,特色農(nóng)業(yè)取代了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黃麻的往事與現(xiàn)代生活已漸行漸遠,只是在我的心間留下了一份悠遠的記憶。
責任編輯:傅燕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