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 嶸
神秘的縫紉機
◎ 岑 嶸
有個朋友跑過來說她聽到的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有套二手房賣了18個月沒賣掉,有天終于盼來了買家,買家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希望賣家把家里一臺老縫紉機送給他??p紉機的價值和房子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是賣家居然冒著房子賣不掉的風險,斷然拒絕了這個小小的要求。
如果你學過經濟學,這件事就稀松平常了。在經濟學上,這種行為被稱為稟賦效應,即人們普遍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擁有的東西。當人們一旦擁有某個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的評價會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
理查德·泰勒是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在他還是羅徹斯特大學學生的時候,他就很注意觀察身邊人的行為。他注意到,他的教授羅塞特很愛收藏葡萄酒,對于自己收藏的葡萄酒,即便對方出價高達100美元一瓶也不賣,而羅塞特教授本人在拍賣會上買葡萄酒,無論質量如何,他的出價從來不超過35美元,這個巨大的價格差在經濟理論上看起來很矛盾。最低賣價(100美元)比最高買價(35美元)高出很多,似乎擁有一件物品就具有了某種魔力,會大大提升它的價值。
理查德·泰勒發(fā)現(xiàn)了很多稟賦效應的例子,比如有一場王菲的演唱會,你好不容易花500元買到了一張門票,你知道,即便自己花1000元也愿意。不久,你在網上看到有人出價3000元求購這張門票,要知道你本人最高也只愿意出1000元買下這張票,那么你是賣還是不賣?泰勒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歌迷都不會出售手中的門票。
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泰勒一直對此很好奇,當他接觸到前景理論時,這些問題終于有了答案:愿意買還是賣取決于不同的參照點,教授出售這瓶酒,他就會考慮放棄這瓶酒的痛苦,如果沒有擁有這瓶酒,他考慮的就是得到這瓶酒的樂趣。因為存在厭惡損失,所以這兩者并不相等,即放棄一瓶酒的痛苦比得到一瓶酒的快樂更深刻。
美國杜克大學的經濟學家丹·艾瑞里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即人們會普遍高估自己的勞動成果。他將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宜家效應。宜家的家具普遍要消費者自己組裝,艾瑞里說:“我覺得花費了幾個小時的工夫和力氣,就把我和家具的距離拉近了,我對它的感情比對家中其他家具的感情都深,我想如果它有感覺,也會比其他家具更喜歡我?!?/p>
美國品食樂公司就利用這個效應,把蛋糕粉中的部分配料拿掉,讓主婦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添加雞蛋、牛奶、食用油,結果銷量大增。
(摘自《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