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良?羅曉路
〔關鍵詞〕卡爾·羅杰斯;當事人為中心;心理治療與教育
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是一位有世界影響的美國心理學家,是心理治療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于1902年1月8日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在6個孩子中排行第4,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
1922年,羅杰斯上大學三年級時,作為全美10名代表之一到中國北京參加“世界學生基督徒聯(lián)盟會議”,這一閱歷使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宗教信仰。正好神學院對面就是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于是羅杰斯就選修了一些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課程。從那以后,他決定改變自己的職業(yè),開始正式攻讀臨床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學位,并于1928年獲碩士學位、1931年獲博士學位。在今天看來,這是宗教之失,卻是心理學之得。
1935年至1940年,他在羅切斯特大學任教,依據(jù)自己治療問題兒童的經(jīng)驗撰寫了《問題兒童的臨床治療》(1939);1940年,他成為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臨床心理學教授,在那里他撰寫了第二部著作《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1942)。在這本書中羅杰斯提出,當事人通過與治療者建立一種理解、接受的關系,就能夠解決問題,并獲得對重構自己生活所必需東西的深入認識。1945年,羅杰斯應邀到芝加哥大學成立心理咨詢中心,并在那里對自己的方法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其研究發(fā)現(xiàn)及理論可見于《當事人為中心治療法》(1951)與《心理治療與人格轉(zhuǎn)變》(1954)兩書中。1956年,羅杰斯成為“美國心理治療家學會”的首任主席。隨后他返回母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心理學,一直執(zhí)教到1963年,期間撰寫了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個人形成論》(On Becoming a Person)(1961)。之后他定居于加州的拉霍亞市,直到1987年溘然離世。
羅杰斯獨創(chuàng)“當事人為中心方法”來解讀人格和人類關系,這一方法在很多領域有著廣泛應用。例如,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教育領域。他晚年投身于把自己的理論運用于國家的社會沖突領域,并周游世界,親力親為。因其在解決南非及北愛爾蘭的國家團體沖突中的杰出工作,曾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
一、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
羅杰斯的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理論建立在對人、現(xiàn)象場、自我等基本看法的基礎上。
1.對人的基本看法。羅杰斯認為,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他個人的和主觀的世界之中。在這里,他強調(diào)了人的主觀性,這是在心理咨詢與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的一個基本特性。人所得到的感覺是他自身對真實世界感知、翻譯的結(jié)果。當事人作為一個人,有自己的主觀目的和選擇。當一個人發(fā)怒的時候,總是有所怒而發(fā);當他愛的時候,也總是有所愛而愛。同時,人有實現(xiàn)的傾向,這是一種基本的動機性驅(qū)動力,也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即人具有引導、調(diào)整、控制自己的能力。當事人為中心的治療有一種不變的診斷,即認為所有心理問題及困擾都是由于這種實現(xiàn)的傾向的阻滯所造成的。因此,心理咨詢或治療就是要排除這種障礙以重新確立起良好的動機驅(qū)力。
2.對現(xiàn)象場的看法。在羅杰斯看來,與其說個體生活在一個客觀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不如說他生活在自己的主觀經(jīng)驗世界之中。這個主觀的經(jīng)驗世界稱為“現(xiàn)象場”。每個人的現(xiàn)象場都是獨一無二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才使得不同的人對同樣的刺激、同樣的事件做出不同的反應。現(xiàn)象場理論使羅杰斯做出了一個重要推論: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地、完善地了解自己的經(jīng)驗世界,旁人(包括治療者)永遠不可能像當事人那樣了解他自己。
3.對自我的看法。羅杰斯的自我理論是其人格理論的核心,也是他關于心理失調(diào)理論的基礎。在他看來,自我并不等于自我意識,而是自我知覺(或意識)與自我評價的統(tǒng)一體,即個人對自己、他人和環(huán)境的知覺及與之相關的評價。羅杰斯認為,在兒童開始有了初步的自我概念后,人的實現(xiàn)趨向開始轉(zhuǎn)變?yōu)樽晕覍崿F(xiàn)趨向,即傾向于尋找、保持那些積極經(jīng)驗,回避那些消極經(jīng)驗。應該說,這樣的發(fā)展是最理想的發(fā)展,但是,有些因素會使這種理想的發(fā)展受到干擾。
大多數(shù)父母總是根據(jù)兒童的表現(xiàn)來決定是否給予關懷和尊重。父母的關懷和尊重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體現(xiàn)著父母和社會的價值觀,羅杰斯稱這種條件為價值條件。兒童反復地從自己的行為后果體驗這些價值條件,并把這些價值觀念內(nèi)化,變成自我構成的一部分。當這種內(nèi)化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標準形成后,兒童人格發(fā)展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就發(fā)生了:兒童的行為不再受機體評估過程的指導,而是受到內(nèi)化了的社會價值規(guī)范的指導。這意味著兒童的自我和經(jīng)驗之間發(fā)生了異化。在羅杰斯看來,只要經(jīng)驗與自我之間存在不一致和沖突,只要個體否認和歪曲經(jīng)驗,這個人就存在心理失調(diào)。因此,幾乎所有人都會體驗到心理失調(diào),只是程度輕重有差別罷了。
二、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的特點
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心理治療的目標、條件及基本過程等方面。
1.心理治療的基本目標。在當事人為中心的理論中,心理治療的目標主要是要與當事人建立一個適當?shù)年P系,來協(xié)助對方成為一個完全自主的人。一旦去偽存真的工作得以完成,當事人似乎變成了新人,一個“充分發(fā)揮機能的人”,羅杰斯常用“變成自己”“從面具后面走出來”來表達這種改變。此時,當事人開放自己、信任自己,懂得按照自己內(nèi)在的標準來對事物作評估,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成長。
2.心理治療的基本條件。羅杰斯認為,在治療過程中治療者必須要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真摯、無條件的絕對尊重和正確的共情等,以便當事人善加利用自己所擁有的資源,產(chǎn)生建設性的性格改變。真摯,治療者應讓當事人體驗到自己的真摯,在治療過程中愿意和當事人分享個人的感受,甚至一旦對當事人產(chǎn)生某種獨特的感受時,也能坦誠地告訴當事人。無條件的絕對尊重,治療者要在對當事人沒有任何要求和企圖的心態(tài)中,向?qū)Ψ奖硎緶厍楹徒蛹{。它包含兩個重要因素,其一是治療者珍視當事人,其二是無條件的接納和無占有欲的重視。共情,這是整個治療關系中最重要的成分。要達到正確的共情,治療者首先要放下自己主觀的參照標準,設身處地去從當事人的參照標準來看待事物和感受事物,從當事人的角度,和當事人站在同等的地位,體會當事人的內(nèi)心世界。
3.心理治療的基本過程。羅杰斯在其工作的早期,曾就治療過程提出過12個步驟。但他強調(diào)說這些步驟并非截然分開,而是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這些步驟是:當事人前來求助,治療者向當事人說明咨詢或治療的情況,鼓勵當事人情感的自由表現(xiàn);治療者要能夠接受、認識、澄清對方的消極情感;當事人成長的萌動,治療者對當事人的積極的情感要予以接受和認識,使當事人開始接受真實的自我;幫助當事人澄清可能的決定及應采取的行動,產(chǎn)生療效,進一步擴大療效;當事人的全面成長,治療結(jié)束。
概括當事人為中心心理治療的特點,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基本理念的人本主義色彩。即相信人本質(zhì)上是好的,有“善根”;相信人有向好的、強的、完善的方向發(fā)展的強大潛力;相信人能夠自我信賴,自主自立;強調(diào)恢復和提高人的價值和尊嚴。
第二,重視當事人的主觀經(jīng)驗世界。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主觀經(jīng)驗世界是其真正的現(xiàn)實。所以,當事人為中心療法反對用一些外在的指標、標準來衡量、評估當事人。
第三,反對教育的、行為控制的治療傾向。當事人為中心治療的基本假設之一,就是當事人有能力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并有潛在的個人資源來獲得價值,解決自己的問題。同理,當事人為中心治療法也不主張采用獎勵、懲罰等行為控制手段來“治療”當事人。
第四,由當事人主導治療過程。由于治療者總是不如當事人更了解他自己,所以,會談的主題和方向應交給當事人掌握,由當事人選擇。治療者信任當事人有能力主導治療進程,并且相信沒有治療者的指導性的干預,當事人能夠更自由地進行自我探索,從而獲得對自己最有價值的收益。
第五,治療者做當事人的朋友或伙伴。治療者在會談中能做的最好工作是創(chuàng)造一種氛圍,一種能夠讓當事人不感到威脅或限制,能夠自由地感受情感、探索自我的氛圍。
三、當事人為中心的擴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
羅杰斯認為,當事人為中心治療法可以應用到學校教育中。尤其是那些能夠促進當事人發(fā)生積極的人格和行為變化的條件,在教育中可以用來促進有意義學習。
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羅杰斯認為,教育的目標是要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的人,所以,具體而言就是要培養(yǎng)能夠從事自主活動,并對這些活動負責的人;能夠理智地選擇和自我定向的人;成為批判性的學習者,能夠評價他人所做貢獻的人;獲得有關解決問題知識的人。更重要的是,能夠靈活而理智地適應新的問題情境的人;在自由而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有有關知識經(jīng)驗時,能融會貫通地處理問題的人;能夠在各種活動中有效地與他人合作的人;不是為他人的贊許,而是按照他們自己的社會化目標工作的人。
羅杰斯認為,與傳統(tǒng)教育模式相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表現(xiàn)出以下特點:
第一,這種教育模式中有一個領導者(通常是教師),他對自己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從而使得他能夠?qū)W生有充分的信任,相信他們的自為、自律、向上、成長的能力。
第二,教師和學生共同對學習進程負責。包括所有與學習相關的事務,如確定課程、進度、課堂規(guī)范以及班級管理措施等。其核心是分擔責任。
第三,學習資料由促進者提供。學習資料可能是他個人的感受和經(jīng)驗,也可能是來自書籍文獻或社會事件。
第四,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如興趣、目的、基礎等,獨自或在別人幫助下確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計劃負責。
第五,教師帶頭或由他做出最初的努力,在班級里營造一種能夠促進學習的氣氛。這種氣氛的基本要素是真誠、關注和理解性的傾聽。
第六,教學的關注點在于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教學的內(nèi)容。也就是說,教師評價學習進度或效果時,主要是看學生在“學會學習”上取得的進步,而不是該學的東西是否都全部學完。
第七,紀律是為學生實現(xiàn)自己的學習目標而確定的,因而,它們實際上屬于“自律”。
第八,學習的程度和價值首先是由學習者自己來評價,教師的評價只不過是給學生提供一個不同的參考。羅杰斯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所具有的這樣一種“有利于成長”的氣氛,可以使得學習進展加快,學習對個人的影響更為廣泛,不僅僅是增長知識,而且在態(tài)度、情感等方面也會發(fā)生積極的變化。
2.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關系。羅杰斯認為教學的目標并非知識或技能的掌握,而在于過程,在于讓學生保持和產(chǎn)生好奇心,讓他們憑著興趣去探索。這就要求有新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種讓學生自由學習的氣氛,這種氣氛的實質(zhì)是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是真誠。教師是一個真實的個人,而不是“教師”,會表現(xiàn)自己的喜怒哀樂,能接受自己的各種體驗,無論這些體驗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不會強加到學生身上。教師可以喜歡或不喜歡學生的行為、功課或者其他方面,甚至可以把這些感受告訴學生,但是,教師會讓學生感受到,之所以這樣做并非因為不喜歡學生本人,而只是針對其行為或功課。
二是珍視、接受與信任。它意味著教師要對學生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無條件的珍愛和關懷,而且這種珍愛和關懷體現(xiàn)著對學生獨立性的尊重。這樣的教師既可以接受學生成功時的喜悅,也能夠接受學生面對問題時的彷徨和害怕;既能夠接受學生的自律自覺,也能夠接受他們偶爾的分心;既能夠接受有益于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感受,也能夠接受他們不利于學習和成長的感受。
三是共情理解。羅杰斯認為,共情理解往往是一般教師所缺乏的,即使這些教師對學生有關愛和尊重的態(tài)度。這要求教師以學生的眼睛來看世界和自己,不帶評判的色彩,不把學生的表現(xiàn)與自己的好惡聯(lián)系在一起。
此外,羅杰斯認為,教師除了應具備上述三種最基本的態(tài)度外,從一個傳統(tǒng)的教師轉(zhuǎn)變?yōu)閷W習的促進者,還需要在以下幾方面有新的認識和轉(zhuǎn)變:教學過程不是“教”而是“促”,教師的注意力應該放在創(chuàng)造使學生感到自由和安全的學習氣氛上;要明白有意義學習對于學生而言,其學習過程是全身心投入的;要重視學生的個別性,要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要重視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對此要好好珍視,把保持和釋放學生的好奇心作為重點。
四、結(jié)語
在20世紀40年代,人們咒罵羅杰斯“摧毀了精神分析的統(tǒng)一性”。因為當時心理治療的理論體系是精神分析一家獨大,從事心理治療的都是精神科醫(yī)生,他們的專業(yè)背景是醫(yī)學而非心理學,心理學家沒有資格做治療;同時,心理治療實踐中則是強調(diào)醫(yī)生的主導性。而羅杰斯建立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非指導性治療法。這也意味著他向一統(tǒng)天下的權威發(fā)起了一場戰(zhàn)爭,他贏了。在今天,人們有很多的方法可供選擇。
同時,羅杰斯提出了新的倫理道德:對治療過程進行錄音必須得到當事人的同意。他也強調(diào)保密。這些倫理道德在今天已經(jīng)被普遍接受,但在當時它還是新鮮事物。羅杰斯也首創(chuàng)了對心理治療的過程和療效進行實證研究,這在當時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創(chuàng)新精神。特別是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雖被他在心理治療領域的杰出貢獻所掩蓋,但對今天的學校教育仍不失其重要借鑒價值。
在羅杰斯生命的最后15年,他把自己的方法應用到政治、政策制定者、領導以及沖突中的團體。他認為決策者要做出正確的決定,就應該基于對對方的共情。羅杰斯說,世界是“脆弱的”,他為和平而工作。在80多歲的時候,他在匈牙利、巴西以及前蘇聯(lián)等國家領導了大型的工作坊,在南非主持了溝通團體。羅杰斯說:“我并不想找到一種‘當事人為中心的方法,我想找的是一種助人的方法?!逼渚窬辰缈芭c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偉人并肩。
(作者單位:1.中國人民大學,北京,100872;2.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
編輯/張帆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