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
東方的哲人曾說:衣食足而后知榮辱,倉凜實而后知禮節(jié)。這不是什么舶來的“經(jīng)濟史觀”;這是平恕的常識。人世的大悲劇是無數(shù)的人們終身做血汗的生活,而不能得著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凍與餓。人世的更大悲劇是人類的先知先覺者眼看無數(shù)人們的凍餓,不能設法增進他們的幸福,卻把“樂天”“安命”“知足”“安貧”種種催眠藥給他們吃,叫他們自己欺騙自己,安慰自己。
西方古代有一則寓言說,狐貍想吃葡萄,葡萄太高了,他吃不著,只好說“我本不愛吃這酸葡萄!”狐貍吃不著甜葡萄,只好說葡萄是酸的;人們享不著物質上的快樂,只好說物質上的享受是不足羨慕的,而貧賤是可以驕人的。這樣自欺自慰成了懶惰的風氣,又不足為奇了。于是有狂病的人又進一步,索性回過頭去,戕賊身體,斷臂,絕食,焚身?以求那幻想的精神的安慰。從自欺自慰以至于自殘自殺,人生觀變成了人死觀,都是從一條路上來的:這條路就是輕蔑人類的基本的欲望。朝這條路上走,逆天而拂性,必至于養(yǎng)成懶惰的社會,多數(shù)人不肯努力以求人生基本欲望的滿足,也就不肯進一步以求心靈上與精神上的發(fā)展了。
(選自《容忍與自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