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來,任何被錄入《石渠寶笈》中的書畫都被視奉為藝術(shù)史的經(jīng)典之作,這些作品一經(jīng)流入市面,其價格必當成為下一件“天價”之作。因此,《石渠寶笈》向來都是造假者的關(guān)注焦點,而在《石渠寶笈》中出現(xiàn)的贗品又漸而讓該著作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本次特展于故宮東配殿展出的“考訂辨?zhèn)巍眴卧?,聚焦于《石渠寶笈》所錄歷代書畫的偽訛現(xiàn)象,由4組真?zhèn)尾⒅玫淖髌芳?件偽訛之作構(gòu)成,使得觀眾得以辯證地看待《石渠寶笈》及其中著錄的作品。該單元亦是此次“石渠寶笈”特展著力較多的部分?!妒汅拧分浀臅?,雖然經(jīng)典薈萃較多,也有不少偽訛之作。伴隨著征集工作,專家也對《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進行了重新的考訂和辨別。把《石渠寶笈》著錄的摹本、偽本、誤定作者和時代的作品,與真品進行比較,可以展示真假之別,祖本與摹本之別,揭示造假手段,透析研究者考訂辨?zhèn)蔚姆椒ā?/p>
著作中的書畫存在偽訛之作,是它的大特點。如今專家們已經(jīng)對大量現(xiàn)存的《石渠寶笈》著錄書畫去偽存真,明辨是非,弄清了這些作品的歸屬。文物回到故宮之后,還要經(jīng)過故宮的多位專家進行修補和裝裱,他們也做出很大的貢獻?!段迮D》當時收回來的時候跟現(xiàn)在完全是兩個樣子,缺色、掉色,破得特別厲害,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慘不忍睹。修復后,現(xiàn)在就是人們看到的煥然一新的面貌。
有些人或許會好奇,“偽”和“訛”有區(qū)別嗎?其實,若要細究辨?zhèn)斡灒皞巍辈坏扔凇坝灐?,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偽”指的是開始就是以造假為目的而做的書畫。例如,我不是沈周,但我要冒充沈周,我就直接落款為沈周?!坝灐庇质鞘裁??這就好比我模仿了一幅沈周的畫,我的落款是張震仿沈周,但后來有人把張震這部分的落款給切割掉,又重新加上個沈周的名字,最后導致著錄出現(xiàn)差錯。這就是偽和訛的差別。為了更好地區(qū)分它們二者之間的差別,下面將列舉幾組案例通過作品分析法以作闡釋。
案例1:《盤谷圖》VS《浮玉山居圖》
《盤谷圖》是《石渠寶笈》著錄為文同的作品;《浮玉山居圖》是元代錢選的一幅存世真跡,現(xiàn)收藏在上海博物館。從兩幅作品對比來看,它們的繪畫風格十分接近。熟悉美術(shù)史的人應該知道,干筆淡墨、層層積染的繪畫風格是晚明之后董其昌及四王等人的畫風。錢選是元代的著名畫家,對比錢選存世時間來看,元代之前的美術(shù)作品上沒有這么寫意的畫法,但是從畫風上劃分,《盤谷圖》的畫風與《浮玉山居圖》的畫風相當接近。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首先在時間段上,《盤谷圖》的作畫時間要晚于《浮玉山居圖》。其次,從作品上的印章來看,《盤谷圖》蓋有很多印章,其中的兩枚印章可以大體確定時間。通過辨?zhèn)畏椒òl(fā)現(xiàn),畫中的清初印章屬真,而明代的印章則為偽作,故此作的創(chuàng)作時間大約是在晚明和清初之間。《石渠寶笈》的著錄中提到《盤谷圖》的書序亦為文同所做,然而書序中所表現(xiàn)的書風與文同存世作品的書風并不類同,還摻雜了米芾、蘇軾等人的筆意,而且行文中是避北宋英宗諱,而不避南宋寧宗諱,所以書序應為北宋晚期人所作。最終的結(jié)論是,我們由此而推斷出《盤谷圖》應該是作者有心做的偽作。此人頗費心機地把北宋晚期人書法,拆配到《盤谷圖》的前面,拼湊出了這幅字與畫結(jié)合的作品。
案例2:仇英《餞行圖》VS仇英《歸汾圖》
若要比較同時仇英二畫,我們先來分析下二者的線條、筆墨及構(gòu)圖。從畫中可以明顯看到,《歸汾圖》畫中的山體、器具輪廓以重線勾勒,與《餞行圖》中的屋舍線條相比,顯得更沉著有力,且結(jié)構(gòu)堅實?!稓w汾圖》中的山石點苔渾圓、沉實,而《餞行圖》的點苔則為十分密集的短豎線,略顯拘謹。此外,就款識書風鑒析落款的字,雖然是仇英署款的慣用結(jié)體寫法,但略開散,缺乏力度。徐邦達先生于《古書畫偽訛考辨》中質(zhì)疑《餞行圖》的“鉤筆太軟弱生澀……小款字也不同于其它真跡所見”,故定此作品為偽作。就畫作的時代來看,很可能是繪于明末到清初之間。劉九庵先生于《中國歷代書畫鑒別圖典》中鑒定為明人偽作,而謝稚柳先生也同樣提及此畫有疑。
案例3:文徵明《存菊圖并詩》VS文徵明《洛原草堂圖》
徐邦達先生指出《存菊圖并詩》:“此卷論畫法,是中年仿王蒙牛毛皴一種,細看用筆有拘泥薄弱處,如平坡勾劃及沙腳。一部分樹干和房屋界限等,最為明顯;詩題亦犯同樣毛病?!洞婢請D》絹、墨氣息甚舊,定出同時高手臨仿?!毙ぱ嘁硐壬诖嘶A上更直接指出此本為文徵明弟子朱朗所為。與此相反,《洛原草堂圖》則是通過虛實相生的藝術(shù)方法來突出文人生活的雅趣,高山叢林和小橋流水自然襯托出草堂的清幽。作品畫面布局層次清晰,筆法工整細致,墨色清秀含潤。
案例4:《明初人書畫合璧》(傳)VS王翬《廬山白云圖》
《明初人書畫合璧》傳為明代畫家合作的手卷,畫上署名為“趙斡”,但在清乾隆年間,彭元瑞等人已經(jīng)對此做過極為詳致的考證,并列述了諸多論據(jù),其最主要的結(jié)論是:這件作品并非趙斡所作,甚至連后面的題跋也是假的,認為這件作品的作者“似王紱”,最終將此畫定名為《明初人書畫合璧》。徐邦達先生在其《古書畫偽訛考辨》一書中提出,此圖系王翬早年以“舊紙臆造的偽本”,是件“真詩箋拼上假畫假題跋,硬湊成一卷南唐詩畫合璧,不能說是‘明初人詩畫合璧卷”。他認為,此乃王翬早年以“舊紙臆造的偽本”,這就是書畫作偽中的“造”。所謂“造”,就是沒有點根據(jù),畫與題跋都是假的,硬湊出的“南唐書畫合璧”,并非是《明初人書畫合璧》。王翬《廬山白云圖》運筆的方法及畫山的感覺,跟《明初人書畫合璧》特別像。要判斷幅畫的真?zhèn)尾⒉浑y,但是要判斷是誰的作品并不容易。而徐先生之所以說是王翬所做,是因為徐邦達喜歡臨摹清初四王的書畫,對王翬的作品十分熟知。
案例5:蔣廷錫代筆作品
書畫作偽考證中還有個代筆的問題。找人代筆的畫家一般名氣較大,但自己沒有時間創(chuàng)作那么多的作品,因而找人代筆。代筆一般是指作品不是作者做的,但是作者授意做的,并在畫面上落款或者同意代筆人落自己的款。通常代筆人也不是人,而是多人代筆,所以問題的復雜性也在這。我們以蔣廷錫為例。蔣廷錫是官至大學士,位高權(quán)重,繪畫在當時頗有名氣,因此代筆的人自然較多。現(xiàn)在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蔣廷錫有三種繪畫:一種是寫實工筆畫;一種是偏層次厚重的、帶點西洋色彩的繪畫;還有種是屬于文人畫。蔣廷錫的這類作品以寫意居多,畫得很輕松,所以文人畫是比較公認為是蔣廷錫本人的創(chuàng)作。在作品《花卉草蟲》冊頁中有蔣廷錫的落款,在康乾年間,較常見的字體是館閣體書風,從落款看應是蔣廷錫標準的楷書寫法,故此可以說明“蔣廷錫”款應是本人所落。由于此冊與蔣廷錫平常的文人逸筆風格有出入。若拿他的其他作品以作對比,其他畫作的畫法就比較隨意,線條也不似《花卉草蟲》這般有規(guī)則,無論是畫蘭或是畫竹,當中定有書法的趣味,包括線條的扭轉(zhuǎn)及其變化,都顯得異常的輕快,也有文人的趣味在其中,畫面亦不如這般工整。徐邦達先生亦認為此冊非蔣廷錫親筆,應為代筆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