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鳳
從朗誦角度對《雨巷》的再解讀
■高麗鳳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一發(fā)表就引起文學界的巨大轟動。時至今日,這首《雨巷》美麗依舊,其獨特的色彩也依舊,使得多少文人墨客心旌搖動,為之傾倒。如今已有不少研究是關于其魅力之所在,本文接下來將從朗誦角度來進一步解讀《雨巷》這首現(xiàn)代詩。
一首詩歌,不管有怎樣抽象的內含,總是要歸于一個“情”字。在朗誦詩歌的時候,務必要引向情感,才能在有聲語言中承載深刻的主題、準確的目的和迫切的愿望等,從而達到由己達人的目的。情感的產(chǎn)生,主要還是依靠對詩歌的深刻理解,真正的感受到詩人的情感。
1.憂郁
品讀戴望舒的詩集,走進其朦朧的詩歌世界,感受頗深的便是一種憂郁氣息,在詩人的整個創(chuàng)作道路上彌漫著。這與其生活的時代環(huán)境有很大關聯(lián),與其獨特的個人氣質更有關聯(lián)。一個詩人的氣質必然會深刻影響其創(chuàng)造風格。戴望舒的氣質類型應該是偏抑郁質和黏液質,從“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1]可見其憂郁氣質。在他的眼中,幻想即真實的,將憂郁視為一種美麗,內心的郁悶情緒的宣泄往往會借助朦朧、抽象的意象。這首《雨巷》展示的圖景是關于梅雨季節(jié)的江南小巷。在綿綿不斷的絲絲細雨中,詩人充滿了憂郁和彷徨的情緒,渴望遇著“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可是這“丁香姑娘”內心也同樣充滿了“凄清”、“惆悵”,最終也是哀怨、彷徨。猶如夢一樣地悄然走進雨巷。
2.孤獨
根據(jù)相關傳記資料記載,戴望舒曾經(jīng)由于被通緝而在施蟄存家中寄居,繼而認識并愛上了其妹。詩人幼時因天麻導致面部留有疤痕,因而面對年輕許多的施絳年充滿了自卑感,并逐漸陷入了熱烈的“單戀”之中,詩人感到有隨時失去施絳年的可能。詩人便是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完成了《雨巷》的創(chuàng)作。詩人希望借助詩歌來構筑自己的精神出逃領地。詩中刻畫了兩種形象,即“我”和“她”。而“她”,這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忽近忽遠,卻永遠那么“冷漠、凄清又惆悵”。詩人深知期盼無望卻又苦苦等待著,一種希望遇著這樣的一個姑娘。這樣夾雜著絕望和希望氣息中,“單戀者”的孤獨、苦悶就更加強化了。
詩歌創(chuàng)造必然少不了想象的參與,在詩歌朗誦方面也必然需要具備這樣的素質,朗誦者亦須學習詩人想像的能力,深刻體悟出其中隱省、跨越的內容。特別是要借助有聲語言表達出詩歌當中蘊含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從《雨巷》的一字一句中,朗誦者應該可以感悟到詩人所創(chuàng)造“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甚至可以體會到詩人內心世界的某些情愫。朗誦者感受形象是一個再造想像的過程。該詩一共有七節(jié)。第一節(jié)描述的是“我”在雨巷中的苦苦尋求。塑造了一個一臉憂郁的詩人形象。后面的三句是對憂郁根源的解釋。其中“丁香姑娘”的形象既蘊含著追求“她”的意思,同時蘊含詩人憧憬理想的心情。此處需要朗誦者細細品味。其中的二、三、四、五節(jié),是對“丁香般的姑娘”形象的描寫。該象征意象是有出處的,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代贈》)和李璟《浣溪沙》中的“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兩處丁香結都是愁心愁緒的象征,《雨巷》中詩人則直接想象成是和丁香一樣的充滿愁怨的姑娘。這就充滿了詩意的想象,擴展了意象的內涵。對于這幾節(jié),朗誦者應該力求心中有音樂、亦有感觸。后兩節(jié)分別寫“丁香姑娘”離去帶來的沉重感受以及詩人希望幻滅后繼續(xù)懷著期待在雨巷中尋覓。
《雨巷》這種自由詩和格律詩不同,相比格律詩,其音節(jié)數(shù)以及用韻等方面要更為自由一些。正由于這一點,更需要在朗誦的過程中嘗試誦出詩味。
1.將節(jié)奏把握好
將這首詩歌的音步和韻腳劃出來,既可以將《雨巷》的意境美表現(xiàn)出來,又能夠將其音韻美展示出來。這樣就可以更好的誦出詩味來。
2.誦詩要有筋肉感覺
朱光潛的觀點是對于作品形象意味的體會一定要從筋肉感覺上,要不然就會很難深刻理解作品。創(chuàng)作詩文之人往往都會重視高聲朗讀,這主要就是為了對抑揚頓挫的筋肉感覺進行加強,以便對詩文的意味加深體會。在對《雨巷》朗誦的時候,誦者也應當有這樣的感覺,如此才可以將《雨巷》的個性誦出。通過有聲語言展示出詩歌的獨特節(jié)奏,同時給人以回環(huán)往復之感。就這首詩的筋肉感覺來看,應該是從松弛到緊張再到松弛的過程。所謂一張一弛、趣味形成,自然而富有跳躍性的語流,明朗的情調等等,一一呈現(xiàn)。
總之,《雨巷》這首極具朦朧美和充滿象征意味的現(xiàn)代詩還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討的地方。希望本文從朗誦角度,分引向情感、借助想象、重視詩味三步對這首詩進行再解讀,能夠對該詩歌的研究增添一抹亮色。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