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回到“生活世界”——王蒙1980年代新疆小說片論

      2015-11-22 20:03:48岳雯
      文藝論壇 2015年24期
      關鍵詞:生活世界穆罕默德王蒙

      ○岳雯

      回到“生活世界”——王蒙1980年代新疆小說片論

      ○岳雯

      2015年8月,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揭曉,王蒙以其描寫邊疆生活的《這邊風景》獲獎,于是,王蒙的新疆生活與創(chuàng)作實踐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新疆,之于王蒙究竟意味著什么?它提供了怎樣的文學視野,又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作為小說家的王蒙?要回答這些問題,不妨將目光回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重新審視王蒙創(chuàng)作于此時的《在伊犁》系列小說。

      1983年,王蒙在第6期的《人民文學》上發(fā)表了短篇小說《哦,穆罕默德·阿麥德》,副標題是“《在伊犁》之一”,這標志著他開始有計劃地回望十六年的新疆生活,由此拉開了《在伊犁》系列小說的序幕。此時,他剛剛調任《人民文學》雜志主編,在倡導雜志兼收并蓄的同時,自己也身體力行地開始了另一套筆墨的寫作。王蒙曾經(jīng)在自傳中回憶了這一時期的情景:“我對這種審美和評價文學作品上的單打一現(xiàn)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從我自己做起,從我的編輯工作做起,也從我個人的寫作做起。雖然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我盡力多幾套筆墨。多幾套寫法。這個期間我寫了歌功頌德,歌唱新時期的新變化的《青龍?zhí)丁?,孫犁同志來信說此作的內(nèi)容好,語言也好。我也寫了偏重寫實的《相見時難》,我在小說中通過一個人物提出了是解放還是解體的問題,陸天明來信說,提出解體的問題,其意義如同第一個人吃了螃蟹。我寫了偏重新潮的反映青年人的思緒和生活波流的《深的湖》,寫了象征的以物為主角的《木箱深處的紫綢衣服》,又開始了相當紀實的系列小說《在伊犁》的寫作?!雹贋槭裁丛谕瞥觥凹至駨棥钡娜曛笥謬L試回到“紀實”的領地,王蒙語焉不詳,但可以從此時的意識形態(tài)氛圍中尋到些蛛絲馬跡。

      不能不提的是發(fā)生在1982年的“現(xiàn)代派”風波。1981年,高行健出版了《現(xiàn)代小說技巧初探》一書,引起了青年作家的關注,《上海文學》于1982年第8期發(fā)表了馮驥才、李陀、劉心武三人的《關于“現(xiàn)代派”的通信》《中國文學需要“現(xiàn)代派”—馮驥才給李陀的信》《“現(xiàn)代小說”不等于“現(xiàn)代派”—李陀給劉心武的信》和《需要冷靜地思考——劉心武給馮驥才的信》,引起了文學界關于“現(xiàn)代派”的討論。此后,主流意識形態(tài)將“現(xiàn)代派”的討論進一步升溫,演變成一場“風波”。作為“新時期”文壇的領軍人物,王蒙自然不能置身事外。早在馮驥才、李陀、劉心武發(fā)表通信之前,王蒙就于1981年12月23日給高行健寫了一封信,后來以《致高行健》為題發(fā)表在1982年第2期的《小說界》上。在這封信里,王蒙的態(tài)度頗可討論,一方面,他認為高行健的這本書“確實是論及了小說技巧的一些既實際、又新鮮的方面,使用了一些新的語言,帶來了一些新的觀念,新的思路”②,但同時他本人又對此持一定的保留態(tài)度。他敏銳地意識到,“外來的東西一定要和中國的東西相結合,否則就站不住”③。這既是從藝術角度出發(fā)的“真知”,也是從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氛圍出發(fā)的“卓見”。在信的末尾,他預言說,“它將引起相當激烈的爭論”④,然而,事態(tài)的發(fā)展并未如王蒙所想象的限制在“藝術技巧”的范圍內(nèi),而是成了此時文壇意識形態(tài)爭論的“晴雨表”。王蒙日后在自傳中稱“此次我國的現(xiàn)代派風波,帶有給剛剛當選中央候補委員的王蒙一個下馬威的色調”⑤。是否文藝領域的爭論都跟盤根錯節(jié)的人事恩怨有扯不清的關聯(lián),這一點不好說,但起碼可以看到,“現(xiàn)代派”風波在王蒙內(nèi)心所掀起的不小的波瀾。這勢必對王蒙寫什么形成某種程度的制約,于是就有了“在伊犁”系列小說。李美皆在《“晚年丁玲”研究》中談到《杜晚香》時說:“考察作品時,不能與具體的人分離,更不能與具體的時代背景相脫離;以超越于時代的絕對標準來衡量文學,會導致結論簡單化。如果單純從文學的角度去考慮,丁玲未必會以《杜晚香》去亮相。但是,這一亮相被她附加了別的內(nèi)涵,是文學亮相與政治亮相的合一。也許正因如此,她的亮相之作才變得舉輕若重,反而更難達到理想的水準。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一向是難以產(chǎn)生理想之作的?!雹拚\哉斯言,對于1980年代初置身于政治漩渦中心的作家作品,大抵都得做這樣的考察。對于王蒙更是如此。當《雜色》得到高行健等人的欣賞,卻遭遇胡喬木的批評并希望他“少來點現(xiàn)代派”的時候,在寫什么上,王蒙其實是頗為躊躇的。繼續(xù)“少共”的寫作,固然能得到以胡喬木為代表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嘉許,但正如李子云直言不諱地說出的那樣,“你不應再如此‘三十年’‘八千里’地寫下去了。稍后出現(xiàn)的小克(《如歌的行板》)、翁式含(《相見時難》),都讓人感到他們在這個方面或那個方面與曹千里有某種類似”⑦,尋求創(chuàng)作的突破對于王蒙而言迫在眉睫??赡軐τ凇峨s色》的創(chuàng)作啟發(fā)了他,他可以回到度過了十六年的新疆,寫一些少爭議的題材,舍掉《雜色》里各種炫目的技巧,回到最樸實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重新蹚出一條抒情的新路。

      這得益于王蒙不同于“五七”一代的特殊經(jīng)歷。在自傳中,王蒙對去新疆的解釋是為了繼續(xù)寫作?!拔沂且粋€剛剛露頭就被砸下去的作者,《青春萬歲》的出版已經(jīng)遙遙無期,到一九六三年為止,我只發(fā)表過五個短篇小說和一點點散文之類,又面臨著徹底封死的局面。越是要封或變相封殺,我越是急于發(fā)表東西,我變得急火攻心,饑不擇文?!蚁雭硐肴?,覺得在北京高校干不出什么名堂,尤其是我明白,我們的文學要的是寫工廠農(nóng)村,實際主要是寫農(nóng)村農(nóng)民,在高校呆下去,就等于脫離了生活,脫離了社會,脫離了火熱的斗爭,永遠別想再創(chuàng)作了。而寫作是多么迷人?!也荒芫瓦@樣在小小的校園里呆下去,我要的是廣闊的天地,我相信的是毛澤東所說的要經(jīng)風雨見世面,‘這個風雨,就是群眾斗爭的大風雨,這個世面,就是群眾斗爭的大世面?!遗c一些省區(qū)來的領導同志探討去他們那里工作的可能性。江西、甘肅和新疆都表示歡迎我去。我覺得新疆最有味道,去新疆最浪漫最有魅力?!雹噙@是王蒙日后對于選擇去新疆的心理的自述。這個說法合乎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于寫作者的要求——自1943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來,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已經(jīng)化為寫作者對自己的內(nèi)在要求,所以絲毫不懷疑王蒙這么說的真誠性。但就客觀而言,王蒙的“下放新疆”與其他“右派”作家的遭際又確有不同。概括言之,即王蒙是“主動選擇”,其他人是“被動下放”。正如王蒙自己所說,在1963年的語境中,經(jīng)過了1957、1958年被打成“右派”的經(jīng)歷之后,他已經(jīng)預感到了“大風大浪”的逼近。雖然在當時他并不清楚所謂的“大風大浪”是什么性質,將給中國也給他本人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但是,趨利避害的本能驅使他從風暴的“中心”躲避開去,到新疆這個更為邊緣也更為開闊的地帶暫且保存自身。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彼時,“文革”的風暴尚未燃起,加之主動提出去新疆,且獲得了領導同志和中國作協(xié)的大力支持,王蒙的赴疆之路相當順利。就是到了新疆之后,王蒙也受到了很好的歡迎和照顧,即使在“文革”中,他也并未受到太大的沖擊。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自始至終,無論他如何稱頌伊犁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也無論他如何刻苦學習維吾爾語,以自然而誠懇的方式融入到新疆人民中去,在王蒙心中,新疆只是他的暫住地,他內(nèi)心十分清楚,或早或晚,他會離開新疆重返京城。只有在這個意義上,為研究者們所一致肯定的“塔瑪霞兒”⑨精神才會在他身上,也在他的小說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決定了“在伊犁”系列的精神質地。他以一個小說家的敏銳眼光,津津有味地觀察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最先吸引他的,是維吾爾族人民的性格。在收入“在伊犁”系列的八篇小說里,以《哦,穆罕默德·阿麥德》最為突出。

      小說開篇部分以題記的形式記述了這篇小說命名的過程,頗為有趣,不妨摘錄后做一分析。

      “小說題目愈來愈長,加感嘆詞和標點符號,以至把標題變成“主謂賓定狀”俱全的完整的句子,大約也是一種新潮流吧?于是我想來它個以毒攻毒,將此篇命名為:《哦,我的遠在邊疆的親愛的可憐的維吾爾族兄弟穆罕默德·阿麥德喲,讓我寫一寫你!》,后一想,如此創(chuàng)新,殊非正路,乃罷。

      似乎自從日本電影《啊,海軍》(還有《啊,野麥嶺》)在我國放映以來,“啊”“哦”式標題就多起來了——來自東洋?電影《啊,搖籃》,小說《哦,香雪》,《哦,十五歲的哈麗黛喲》,《哦,我歪歪的小楊樹》……流韻所及,當我這次來上海給《小說界》改中篇的時候,有人建議我把中篇命名為《哦,我的愛》,您受得了么?

      我看不慣“啊”“哦”。想不到在這個短篇上竟向“啊”“哦”投降。這只能說是穆罕默德·阿麥德的力量。新疆慣例譯作“買買提·艾買提”,同樣的名字如果來自埃及、敘利亞或蘇丹,就是穆罕默德·阿麥德,似乎雅氣了些也莊重了些。我?guī)捉?jīng)推敲,決定從后一種譯法,倒并非想冒充阿拉伯故事或炫耀博學以招攬讀者,而是不如此譯,便不能表達我對阿麥德的鄭重的敬意?!雹?/p>

      在這段“題記”性質的文字中,王蒙先是對彼時盛行于文壇的兩種現(xiàn)象予以了否定。一是“小說題目愈來愈長,加感嘆詞和標點符號”,顯然,他認為取一個花哨的小說題目并非創(chuàng)新的正途;現(xiàn)象二是“啊”“哦”式的小說題目越來越多。王蒙一本正經(jīng)地指出這是受日本電影《啊,海軍》的影響所致,并列舉了幾部小說為例。事實上,“啊”“哦”的盛行恰可見出“抒情時代”的特征:當使人們噤聲的力量從日常生活中緩慢退出以后,情感的宣泄乃至泛濫自然成了題中應有之義。此時的中國作家,尚未找到合適的表達情感的方式,不得不沿用“十七年文學”特別是政治抒情詩中的文學慣例,因而頻頻采用“啊”“哦”之類的象聲詞來形塑小說。由此可見,王蒙所說的偶在的外來影響是一方面,更深層的原因還得歸結于自身。作為從“十七年”“穿越”過來的作家,王蒙顯然已不適應于“青春萬歲”式的寫作,因此在這段“自述”中顯出了與直白顯豁的抒情方式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不惜直截了當?shù)卣f“我看不慣‘啊’‘哦’”。既然“看不慣”,為什么又在這篇小說中選擇了這樣的修辭形式呢?王蒙在這里故作神秘地說,“這只能說是穆罕默德·阿麥德的力量”?,暗示我們要從小說人物身上尋找原因。換句話說,王蒙不再從事件、情境乃至語言本身中尋找抒情性的來源,人物成了他的著力點,也是他抒情的主要因素。

      在完成了目標的預設之后,王蒙進入了小說的敘述。大概是要抒情的緣故,王蒙在進入小說敘述的時候反而相當樸素,只是老老實實用紀實的手法介紹了“我”在何時何地與穆罕默德·阿麥德相識的情景。因為是客觀寫實,所以也不太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傾向。一方面,穆罕默德·阿麥德對于“我”是熱情的,殷勤好客,即使在經(jīng)濟極為拮據(jù)的情況下,還“全力對我進行規(guī)格最高的款待”,不能不讓“我”這位初到伊犁的外來者感到幾分友誼的溫暖。可是,盡管如此,“我”也敏銳地觀察到了穆罕默德·阿麥德使用的小坎土曼,“對我提出的有關勞動工藝上的問題,他一概置之不理”?,看上去周圍的人們對他也頗不以為然。很快,穆罕默德·阿麥德與“我”的友誼就遭到了考驗。在請吃“大半斤”之后,穆罕默德·阿麥德找“我”借了十塊錢,讓“我”心情頗為不快,懷疑他對“我”的友誼的動機。接下來又發(fā)生了他頂撞工作隊的事件,更讓“我”對他迷惑不解。事實上,迷惑本身,就是“新時期”之所以“新”的表現(xiàn)。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后,小說對人物的描繪陷入了簡單化的泥沼,簡言之,即通過階級身份確定人物“本質”,然后依據(jù)該“本質”對其進行道德化判斷。在這篇小說中,王蒙擺脫了“文革文學”乃至“十七年文學”加諸作家的審美道德化的意識限制,把人還原到他所處的具體的生活環(huán)境中去考量,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呈現(xiàn)出某種豐富的單純。但有的時候,王蒙仍然會順著“慣性”對人物做一總結:

      “我漸漸知道,年輕人厭棄鄙薄穆罕默德·阿麥德,主要是因為他有股子男不男、女不女的勁兒。老年人則嫌他勞動不好。但大家一致認為他是個善良、重感情、聰明的人。這一年中間遷來兩戶漢族新社員,他們對穆罕默德·阿麥德尤其滿意。因為除了上述優(yōu)點以外,他還有一個明顯的長處:注意維護維、漢團結,與漢族社員親密無間,溝通了維、漢社員間的感情,確實做到了有利于團結的話才說,有利于團結的事才做;不利于團結的話、的事,不說、不做。干脆上個綱吧,他是絕無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的。”?

      此時,作為青年團干部的王蒙占據(jù)了作為作家的王蒙,他似乎在居高臨下地分析不同人群對穆罕默德·阿麥德的看法,“一致認為”云云仿佛是在給穆罕默德·阿麥德寫個人鑒定,“有利于團結的話才說,有利于團結的事才做”則更是政治話語對文學話語的侵占。這充分顯示了在一個既新且舊的時代,作家在政治話語與文學話語之間的首鼠兩端,尚未完全脫離政治語境的限制邁向真正的自由。不過很快,一旦進入到作家本人特別鐘情的語言、文學領域,抒情話語自然而然地應運而生。當穆罕默德·阿麥德聽到“我”不那么文雅的語言之后,“顯出驚異、失望、難受得幾乎是恐懼的表情”?。為何如此?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那么招人待見的穆罕默德·阿麥德?lián)碛幸粋€文明的、美妙的、詩一樣的維語世界,他如此地沉醉于文學,因為只有在文學中,他才獲得了超越日常生活的可能,這是整篇小說最具抒情性的爆發(fā)點。正如小說所說的,“就這樣,穆罕默德·阿麥德幫助我認識了維吾爾乃至整個中亞細亞突厥語系各民族語言、文化的瑰麗,他教會了我維吾爾語中最美麗、最富有表現(xiàn)力和詩意的那些部分。我將永遠感激他”???梢哉f,這正是穆罕默德·阿麥德所有魅力的來源,或者說這也是1980年代文學界的一種集體無意識,相信對于文學可以幫助一個人成為更好的“人”,實現(xiàn)對“人”的價值的重申。

      順便說一句,革命與文學的關系問題是王蒙念茲在茲的問題。在王蒙其他創(chuàng)作中,他所擅長刻畫的是具有強烈政治情結的革命領導干部。這些領導干部無一不是在青年時期接受革命理想,在動亂時期遭遇極左路線的迫害,新時期被“平凡”。這當然是王蒙和他的同路人的寫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領導干部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熱愛文學。就是在寫于1950年代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中作為官僚主義代表的劉世吾,仍然是文學愛好者。他從林震手中借走了《拖拉機站站長與總農(nóng)藝師》,甚至,他還和林震談論文學,他最喜歡的作家是屠格涅夫,他說,“當我讀一本好小說的時候,我夢想一種單純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就沖這,無論如何也不能認為王蒙對劉世吾的態(tài)度是完全否定的,至少在熱愛文學這一點上,王蒙是認同他的。在《布禮》中,鐘亦誠的命運發(fā)生改變是因為他喜歡寫詩。在他勞動改造期間,他的妻子凌雪對他的要求是——寫詩。顯然,在王蒙眼里,革命與文學具有某種同構性。革命和文學描繪的都是更高的、更好的也是更理想的生活,對于生活中不合理的事物,革命與文學都具有強烈的批判性。是文學喚起了革命的激情,革命又為文學填充了更為豐沛的表現(xiàn)內(nèi)容。但是,革命與文學并不總是同構的,有的時候,文學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有可能摧毀革命所需要的世界,甚至包括日常生活的世界。在這一點上,王蒙自己的遭遇給了他很大的啟示,某種程度上甚至形塑了他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所以,《哦,穆罕默德·阿麥德》里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1970年,“多普卡”隊進駐公社,把穆罕默德·阿麥德當作反革命集團成員抓起來,教育了他“以后再不要看‘亂七八糟的小說’。第二天,穆罕默德·阿麥德把全部小說都上繳了”?。這一細節(jié)有力地證明了文學在意識形態(tài)鉗制一切思想時期的命運。

      同時,王蒙還隱約意識到,對于文學的熱愛并不保證一個人能得到更好的命運,相反,文學在讓人向往更美好生活空間的同時卻也難免讓人凌空虛蹈,在現(xiàn)實世界里踉踉蹌蹌。因而,穆罕默德·阿麥德無可避免他的悲劇命運。他與瑪依奴爾的“戀情”宛如曇花一現(xiàn),所有人,包括他自己也無從希望幸福的降臨。這也是王蒙之所以用“哦,穆罕默德·阿麥德”的原因。這樣一個善良的人,渴望追求文學里所描繪的美好生活,盡管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不斷遭遇挫折,卻仍然勤勤懇懇地生活著,直到生活將一個人變得面目全非。當八年之后王蒙重訪毛拉圩孜時,穆罕默德·阿麥德已經(jīng)成了不折不扣的老農(nóng)了。最大的改變在眼睛,“眼睛已經(jīng)遠遠不像從前那樣靈活,那樣洋溢著幻想、熱情、調皮搗蛋時而又灰心喪氣的明明滅滅的神采了”。?這描繪令人叫絕,但凡對生活抱有文學式的幻想的人,大概都有一雙穆罕默德·阿麥德式的眼睛吧。而如今,在時間的雙手之下,這雙眼睛已然喪失了往日的光彩。很難說清楚此時作者語調中包含著哪些復雜的內(nèi)涵,是贊美勞動之于人的改造嗎?恐怕更多的還是惋惜文學在一個人身上的消逝吧。即使在每個人生活都發(fā)生天翻地覆變化的八年后,即使新的時代內(nèi)容讓穆罕默德·阿麥德的經(jīng)濟狀況有所好轉,但依然不能用“幸福”來形容他的生活,他終究未能得到他的狄麗達爾。不過,好在,那個“邪性”的穆罕默德·阿麥德還在,一如他所唱的那首憂傷的歌。

      “在我死后,在我死后你把我埋在哪方?

      埋在大道旁?哦,我不愿埋在大道旁,

      那里人來車往,人來車往是多么喧嚷。

      埋在戈壁上?哦,我不愿埋在戈壁上,

      那里天高地闊,天高地闊是多么荒涼。

      我也要去啊,我也要云游四方,

      我要看看這世界是什么模樣,

      我要看看這世界是什么模樣。

      我要走很遠很遠的路,

      我要越過高山和大江。

      安拉會保佑我嗎?能不能平安健康?

      我愿能夠歸來,或許能回來,

      回到生我長我的地方,

      回到我親愛的故鄉(xiāng)!”?

      這首民歌大概可以看作是《哦,穆罕默德·阿麥德》的抒情“詩眼”,穆罕默德·阿麥德靈魂的秘密就輾轉在此。穆罕默德·阿麥德以其豐富而單純的人物性格也使王蒙的“在伊犁”系列綻放出異彩。事實上,這樣有著豐富性格的人物在“在伊犁”系列中并不罕見?!兜疑难壑椤分械鸟R爾克對于木器的迷戀與穆罕默德·阿麥德對于書的迷戀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他與阿麗婭的愛情則令人唏噓不已。當然,馬爾克更讓人敬重的是他對愛情的堅守,一如愛彌拉姑娘一樣?!逗脻h子依斯麻爾》則稍微復雜一些,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就借助了依斯麻爾這個人物,來描繪“文革”中伊犁的景況。依斯麻爾之所以能在“運動”中“脫穎而出”,一來是因為他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當“四清”運動開始之際,他抓住時機對干部進行了勇猛無情的揭發(fā);二來是因為他確實有著過人的領導才能,在組織勞動力改建人民渠的過程中,依斯麻爾既注意樹立個人威信,又想辦法抓生產(chǎn),開展“技術革新”,必然贏得了大家的信服?!拔母铩遍_始以后,依斯麻爾果然宣布“奪權”,如他所愿當上了隊長。普通老百姓如穆敏老爹對此的說法是,“我們現(xiàn)在能怎么樣呢?如果上面說這根柱子是你們的領導,我們就聽這根柱子的,如果上面說這根椽子是你們的領導呢,我們就聽這根椽子的”?,對此,“我”只能無言以對。當上隊長以后,依斯麻爾面臨的是與王吉泰的斗爭,且為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的行為遭到了隊員的反感,當然,最后令他下臺的還是“政治問題”。在對依斯麻爾的描繪中,作者發(fā)現(xiàn)了依斯麻爾的生活哲學,即“他好像一個演員,上臺演戲的時候有聲有色、叱咤風云、不可一世,等散了戲,卸了妝,收起了行頭,便心平氣和、心安理得地穿上最普通的衣服,融化到普通的人群里去了”?。正是在這些人物身上,王蒙發(fā)現(xiàn)了日常生活的真相,這使他從激情的政治化抒情風格中擺脫出來,提供了一套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大異其趣的語言(維吾爾語言)、情感方式和生活空間,讀者由此建構起與現(xiàn)實生活的另外一種想象性關系。

      此外,“在伊犁”系列小說還呈現(xiàn)出某種時間的斷裂感。如王蒙自己所說,“在這幾篇小說的寫作里我著意追求的是一種非小說的紀實感,我有意避免的是那種職業(yè)的文學技巧”?。正是為了追求他所說的“紀實感”,這幾篇小說基本上采用的是同一種結構模式,即來到伊犁——和小說主人公的交往經(jīng)歷——離開伊犁——重訪伊犁。事實上,從小說情節(jié)模式來看,自作者離開伊犁,小說的敘事就基本完成,形成閉合結構,但是作者固執(zhí)地要一再重訪伊犁,似乎只有在重訪中才能證明那一段生活的價值,才能在變與不變中“寄托我們對伊犁的鄉(xiāng)親、友人的思念之情”?。不妨以此為切入點逐一審視“在伊犁”系列的結構。在《哦,穆罕默德·阿麥德》中,當“我們?nèi)覐囊翆幨羞w往烏魯木齊”時,穆罕默德·阿麥德堅持還了當年向“我”借過的十塊錢,也是在那一次,“我終于聽到了他即將賣掉奶牛去南疆娶妻的消息,我高興地祝賀他,他漠然”?。這個“漠然”意味深長,既包含著穆罕默德·阿麥德因為預知到自己未來的命運而對“高興”的漠然,也隱含著與“我”初來伊寧時穆罕默德·阿麥德的殷勤關切構成鮮明對照。有了這“漠然”所留下的引子在,“我”的重訪也是勢在必行了。作者用了不小的篇幅來描寫伊犁和毛拉圩孜公社變得繁華和熱鬧,這確實是“紀實”,當然也符合某種“政治正確”,及待重新發(fā)現(xiàn)了穆罕默德·阿麥德,情況就一下子變得不同了。與之前詳盡的描寫不同,作者在這里通過敘述快速交代了穆罕默德·阿麥德的命運變化,悲劇感油然而生。正如前面所述,抒情性正是誕生于穆罕默德·阿麥德的悲劇命運之中。《淡灰色的眼珠》和《愛彌拉姑娘的愛情》也是這般處理的。在《淡灰色的眼珠》中,木匠馬爾克被塑造成高大、英俊的美男子形象,他與遲暮美人阿麗婭的愛情在讓人感到美好之余也不免有些遺憾,何況還有健壯得像馬駒一樣的愛莉曼一心要嫁給馬爾克呢。當阿麗婭身患絕癥,所有人都以為馬爾克將會和愛莉曼成為愛侶的時候,馬爾克卻叫人大吃一驚。他拒絕了所有的“說項”。當然,更讓人驚異的變化是在“我”重訪伊寧的時候發(fā)現(xiàn)的:原來精力旺盛、能說能笑的馬爾克一改之前頗有些油滑的形象,而儼然一副南疆阿訇的模樣,而看著陰沉蒼老的裁縫卻無太大的變化,他甚至迎娶了愛莉曼。生活就以這副錯位的樣子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不能不讓人感嘆,時光如同懸崖,將過去和現(xiàn)在分成涇渭分明的兩邊?!稅蹚浝媚锏膼矍椤分械膼蹚浝媚锏拿\也讓人生出如此的感慨。在文學作品中,自由戀愛往往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必經(jīng)航道,可是,在這篇小說里,愛彌拉姑娘的愛情卻并未得到人們的祝福和原諒。愛彌拉姑娘越是飛蛾撲火,就越是讓人有著隱隱的擔憂。盡管愛彌拉姑娘讓人們看到了愛的光澤,可那微弱的光芒顯然無法抵御嚴酷的生活:“她蓬首垢面,青春已經(jīng)離她遠去。而且有消息說,她和她丈夫也并不是那么好?!?盡管作者祝愿她永遠幸福,但是,讀者不能不讀出其中的憂思。這似乎構成了“在伊犁”系列的特色—那些“含著那樣多的善良、正義感、智慧、才干和勇氣”?的伊犁人民,那些“可愛、可親、可敬,有時候亦復可驚、可笑、可嘆”?的普通人,并未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幸福生活。這滲透著憂傷的情調也確實是王蒙區(qū)別于1980年代文學邏輯而成為他自己的原因所在,正如有研究者所發(fā)現(xiàn)的那樣,“王蒙小說的‘八十年代’敘事固然認同、承當并先行于當時主流文學界的宏大主題,但與此同時,它也書寫了王蒙陽光與憂傷相混合的個人記憶,尤其是那些遠去的50年代的青春記憶總是在‘八十年代’政治與革命主題的縫隙中滲透出來??梢哉f,王蒙小說的‘八十年代’敘事從來沒有單純地建立在80年代文化環(huán)境之中,它始終與50年代的黃金時代交錯、疊加在一起。以‘八十年代’的敘述視角追憶50年代,是王蒙小說‘八十年代’敘事的特異之處,也是王蒙小說所依托的生命的福地”?。盡管“在伊犁”系列在題材上并未將他的黃金“五十年代”植入其中,但是,悲劇感的存在使這一系列小說散發(fā)出濃郁的抒情氣質,預示著“生活世界”將會重新回歸,再一次顯示了他領先文學主流話語的天賦與才能。

      當然,“在伊犁”對于王蒙最重要也之所以一再為他所懷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與維吾爾族人民的相處過程中,王蒙發(fā)現(xiàn)或者“升華”出了某種生活哲學。這種生活哲學為他反觀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精神參照?!短撗诘耐廖菪≡骸返氖闱樾哉莵碓从诖?。小說一開頭,作者記敘了伊犁農(nóng)村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景況,這固然與簡樸的生活與簡單的財產(chǎn)有關,更重要的,是與維吾爾、哈薩克人民的信念有關?!熬S吾爾、哈薩克人認為,支付給客人享用的一切,將雙倍地從胡大那邊得到報償??腿藦哪愕囊恢旯麡渖铣粤艘话賯€蘋果,那么這一株樹明年會多結二百個——也許是一千個更大更甜更芳香的蘋果??腿撕攘四慵业囊煌肱D?,明天你的奶牛說不定會多出五碗奶?!?作者不禁感慨說,“多么美麗的信念??!”?可以說,這篇小說所記敘的房東穆敏老爹和阿依穆罕大娘正是依循如此“美麗的信念”生活著的。這生活必然是閑適的,是享受生活本身的。當阿依穆罕大娘和幾個鄰居女人坐在院子里喝了一下午茶的時候,作者簡直大吃一驚,他說:“我在書上看到過古人的‘徹夜飲’,那是說的喝酒,而且只見如此記載,未見其真實生活。今天,我卻看見了‘徹日飲’茶!……我心想,盛春之際,樹下暢飲磚茶奶茶,確是邊疆兄弟民族農(nóng)家的人生一樂!”?特別是待到房東大娘向“我”傾吐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之后,作者開始意識到,對于房東大娘來說,飲茶,既是物質享受,也是精神享受,幫助她“彌補父、母、孩子都不在了所留下的空白”?,這對于接受革命教育,視奮斗為生活目標從而看不到生活本身的樂趣的王蒙確實是一種“發(fā)現(xiàn)”。房東穆敏老爹則讓我受到了另一種“教育”,那就是對于伊斯蘭宗教的敬畏。穆敏老爹告訴他,一年總有一段時間在想死,因為“人應該時時想到死,這樣,他就會心存恐懼,不去做那些壞事,只做好事,走正道,不走歪道”?。穆敏老爹以他的生活智慧將宗教經(jīng)典民間化、生活化了。在他那里,宗教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讓人成為更好的人。一方面,他尊重勞動,在辛苦勞動中獲得快樂,關心集體利益;另一方面,他努力用自己的幽默、豁達去抵御生活中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穆敏老爹尋找弟弟的故事就是一例。他以無比莊嚴的態(tài)度做了充分的準備,去尋找他失散多年的弟弟,然而,兩個星期以后,他就回來了。雖然誰也無從猜曉他是否見到了弟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思弟之情得到了抒發(fā)。作者由此感慨道:“幻想有時候比現(xiàn)實似乎好。有時候,幻想變?yōu)楝F(xiàn)實的時候似乎便失去了幻想。而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應該守口如瓶,不要為生活、為人和人的關系、為一切細小的難免的挫折、為一件遲早總要過去的事情的過去叫苦,生活里已經(jīng)有足夠的苦被人們咀嚼,又何必用自己的渺小的嘆息、傷感、牢騷來進一步毒化生活呢?”?這確實是穆敏老爹給作者的重要啟示。王蒙在普通人身上所發(fā)現(xiàn)的生活哲學,帶著生活的底色,樸素、自然、真誠,無論是對于作家本人還是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意義,是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的。

      很明顯,王蒙的“在伊犁”系列小說偏離了他以往以及以后的軌道,他從政治視域中稍稍抽身出來,從知識分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中稍稍抽身出來,將抒情的目光投向了生活世界,正如王蒙自己所說的那樣:“雖然這一系列小說的時代背景是那動亂的十年,但我寫起來、當我一一回憶起來以后,給我強烈的沖擊的并不是動亂本身,而是即使在那不幸的年代,我們的邊陲、我們的農(nóng)村、我們的各族人民竟蘊含著那樣多的善良、正義感、智慧、才干和勇氣,每個人的心里竟燃著那樣熾熱的火焰,那些普通人竟是這樣可愛、可親、可敬,有時候亦復可驚、可笑、可嘆!即使在我們的生活變得沉重的年月,生活仍然是那樣強大、豐富、充滿希望和勃勃生氣。真是令人驚異,令人禁不住高呼:太值得了,生活!到人民里邊去,到廣闊而堅實的地面上去!”?當然,王蒙所理解的“生活”不像1990年代以后的新寫實小說那樣刻意規(guī)避政治,相反,作為一個在政治生活中浸淫日久的作家,在伊犁意味著他獲得了新的眼光,去觀察政治是如何在邊陲小鎮(zhèn)上發(fā)生和運動的?!跺羞b游》就以作者的切身經(jīng)歷,記述了“文革”時伊犁的狀況。確如題目所說,當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國展開的時候,因為伊犁地處邊疆,加之王蒙特殊的身份,并未卷入其中,相反卻是“逍遙游”的狀態(tài)。小說記述了“槍戰(zhàn)”開始以后,原本相互之間有隔閡的鄰里團結起來。然而,表面上是逍遙,是置身事外,然而,“王民”在夢里的喊叫與哭泣卻暗示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逃脫其影響,在精神深處,“文革”以及1950年代政治強力下造成的精神創(chuàng)傷與他如影隨形。但不管怎么說,維吾爾族的民間生活給了他極大的精神慰藉,他得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以及在紙上一再重訪伊犁,只有在這里,他才能放下他極為擅長的政治抒情,回到生活世界,由此建立他的精神立場,同時也完成了他“最像小說的小說”。

      注釋:

      ①⑤王蒙:《王蒙自傳·大塊文章》,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頁、第161頁。

      ②③④王蒙:《致高行健》,《小說界》1982年第2期。

      ⑥李美皆:《“晚年丁玲”研究》,蘇州大學2013年博士論文。

      ⑦李子云、王蒙:《關于創(chuàng)作的通信》,《讀書》1982年第12期。

      ⑧王蒙:《王蒙自傳·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頁。

      ⑨王蒙是這樣闡釋“塔瑪霞兒”的:“維吾爾人喜歡的一個詞兒叫做‘塔瑪霞兒’,可以譯作‘漫游’,但嫌文了些??梢詮街弊g作‘散步’,但嫌單純了些。可以譯作‘玩?!?,但嫌幼稚了些??梢宰g作休息,但嫌消極了些。可以譯作娛樂,但嫌專業(yè)與造作了些,娛樂是有意為之,塔瑪霞兒卻是天趣無跡。塔瑪霞兒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怡樂心情和生活態(tài)度,一種游戲精神。像play也像enjoyment,像relax也像take rest?!眳⒁娡趺桑骸锻趺勺詡鳌ぐ肷嗍隆罚?80頁。

      ⑩????????王蒙:《哦,穆罕默德·阿麥德》,《人民文學》1983年第6期。

      ??王蒙:《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人民文學》1956年第9期。

      ?????王蒙:《好漢子依斯麻爾》,《北京文學》1983年第8期。

      ?王蒙:《在伊犁新大陸人》,《王蒙文存》(第八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頁、第236頁、第237頁、第237頁、第236-237頁。

      ?王蒙:《愛彌拉姑娘的愛情》,《延河》1984年第1期。

      ?徐妍:《王蒙小說在八十年代敘事中的意義》,《文學評論》2007年第6期。

      ??????王蒙:《虛掩的土屋小院》,《花城》1983年第6期。

      (作者單位: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研部)

      猜你喜歡
      生活世界穆罕默德王蒙
      用灑脫之筆詮釋簡靜生命哲學——讀王蒙隨筆《不煩惱:我的人生哲學》
      華人時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56
      “逆轉”
      用書撫慰躁動的心靈——讀王蒙新書《詩酒趁年華:王蒙談讀書與寫作》
      學習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0
      關注學生發(fā)展,從作業(yè)批改開始
      馬克思實踐哲學:回歸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徑
      商(2016年16期)2016-06-12 17:28:12
      人行天橋
      2016年,轉向“生活世界”
      南風窗(2016年4期)2016-02-26 19:08:36
      “生活世界”的幻覺
      南風窗(2016年5期)2016-02-26 03:47:37
      The effect of bubble plume on oxygen transfer for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王蒙吁求:不應該讓漢語哭泣
      大姚县| 诏安县| 榕江县| 平舆县| 潞西市| 绵竹市| 阜南县| 仪征市| 泰来县| 富蕴县| 万载县| 聂拉木县| 晋城| 新昌县| 阿尔山市| 洞口县| 渝北区| 平利县| 睢宁县| 花莲市| 安义县| 班玛县| 安化县| 长阳| 阳东县| 开江县| 凤庆县| 临夏市| 宁化县| 桃江县| 宁陕县| 资中县| 巫山县| 贞丰县| 凤山市| 巴中市| 双桥区| 天镇县| 延长县| 荆州市|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