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子元
摘要:《王蒙自傳》是當代自傳文學的重要收獲。它的成功與作者對20世紀初以來我國現(xiàn)代作家自傳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密不可分:《王蒙自傳》承續(xù)了我國現(xiàn)代作家“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的自傳創(chuàng)作動機和立場,繼承了現(xiàn)代作家自傳緊密結(jié)合時代、社會來描寫個人和自我暴露的傳統(tǒng)?!锻趺勺詡鳌芬彩且粋€積極探索和拓展自傳文學可能性的文本,對自傳文學的“歷史性”與“文學性”的統(tǒng)一作了有效的探索,對自傳者形象的多面性、立體性、豐富性作了成功的開拓,對自傳文學的個性化和風格多樣化進行了積極的試驗。
關鍵詞:王蒙;《王蒙自傳》;傳記文學;現(xiàn)當代作家自傳
《王蒙自傳》(《半生多事》《大塊文章》《九命七羊》三卷本,120余萬字)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少有的卷帙浩大、傳記時間跨度長、內(nèi)涵豐富的自傳文學作品。無論對于研究王蒙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研究當代文學史,當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這部自傳作品都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不僅如此,它本身還是一個宏大而精彩的文學文本。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授予它“第四屆中國傳記文學優(yōu)秀作品獎”,是從傳記文學角度對其價值的確認?!锻趺勺詡鳌芳瘸欣m(xù)和發(fā)揚了中國現(xiàn)代自傳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也努力避免重蹈其弊病,并對自傳文學文體的可能性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拓展,是中國當代自傳文學的重要文本和重要收獲。
一
《王蒙自傳》在21世紀之初誕生并產(chǎn)生廣泛影響,得益于他對20世紀初期以來中國現(xiàn)代作家自傳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中國現(xiàn)代自傳文學從1920年代末起步,到1930年代一度形成創(chuàng)作的小高潮,涌現(xiàn)了一批有影響的自傳文學作品(其主體是作家自傳),在融匯中國古代和西方自傳文學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新傳統(tǒng)?!锻趺勺詡鳌分苯映欣m(xù)了這一傳統(tǒng)。
1.承續(xù)和堅持了“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 ①的現(xiàn)代作家自傳創(chuàng)作動機和立場。
從1920年代開始,胡適就大力提倡傳記文學。他在其自傳《四十自述》自序中坦承了提倡傳記文學和勸告別人寫作自傳的出發(fā)點,就是要“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胡適認為傳記的第一要求是“‘紀實傳真,這樣的傳記就可挖掘出許多供后人研究的真實的、不易為人知的史料來,自傳在這方面的價值尤高?!雹谒运麆襁^很多人寫自傳。胡適希望通過提倡傳記(自傳)文學,來給文學開生路,這一方面是因為對照近現(xiàn)代西方傳記文學繁榮的狀況,“深深的感覺中國最缺乏傳記的文學”③;另一方面與他倡導文學革命和白話文運動有關,胡適認為中國古代“只有爛古文,而決沒有活傳記”④,主張用白話寫傳記,使白話文與傳記互相促進,給文學帶來生氣,開出一條新路。胡適“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的觀點影響了很多現(xiàn)代作家,一定程度上推動了1930年代我國自傳文學創(chuàng)作形成風氣。
王蒙雖未從理論上倡導自傳文學,卻以寫作實踐回應了胡適這一輩人關于傳記(自傳)文學的倡導,立意“寫一部一個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編年史”⑤,是要對歷史負責,對后人負責。王蒙說:“我一直覺得自己有一個使命,把我親見親聞親歷的新中國史記錄下來,把我這一代新中國建立時期的青年人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與青年革命家們的心路歷程表現(xiàn)出來?!雹尥趺傻膫€人命運、政治際遇,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風光與受挫、探索與引起爭議等都與當代中國歷史緊緊相聯(lián)。王蒙要把他親身經(jīng)歷的這七十多年歷史告訴世人;把一個有血有肉、見性情、見才情、既高大又平凡的真實王蒙呈現(xiàn)給世人;將他的人生經(jīng)驗、深沉思索昭示來者;把他的文學作品的背景、原型、靈感觸發(fā)、創(chuàng)作動機告訴讀者,這就是“給史家做材料”。
王蒙以七十多歲高齡創(chuàng)作這部可稱中國現(xiàn)代以來卷帙宏大的自傳,是他在文學上的新探索、新追求。王蒙是一位極富探索精神,多才多藝又多產(chǎn)多變的作家,誠如王蒙在自傳中不無自豪地宣稱他的創(chuàng)作是“四面開花,八面來風……新作讓一些評論家追都追不上”。⑦從內(nèi)容到形式;從題材、風格到語言;從小說、散文、隨筆到詩歌;甚至古典文學新論他都進行了多元的嘗試、探索,令讀者乃至文學界應接不暇,甚至難以適應。放眼20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以傳記文學為主的非虛構文學雖然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勃興之態(tài),在中國現(xiàn)當代也出現(xiàn)過幾個短暫繁榮期,但堪稱經(jīng)典的傳記或自傳文學作品仍為數(shù)不多。《王蒙自傳》從厚度和時間跨度上都有新的突破,是迄今為止中國最長的一部自傳作品(郭沫若的《沫若自傳》是《王蒙自傳》之前我國篇幅最長的一部自傳,達110萬字),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敘述傳主歷史時間跨度最長(達70余年)、最完整的一部嚴格意義上的現(xiàn)當代自傳(《沫若自傳》和茅盾的《我走過的道路》敘史都是50多年,更多現(xiàn)當代作家在中年以前完成的自傳敘史時間更短)?!锻趺勺詡鳌繁3趾桶l(fā)揚了“王蒙汪洋恣肆、滔滔不絕、鋪張揚厲的語言風格,體現(xiàn)著王蒙奉行的‘雜多統(tǒng)一、‘中道、‘混沌美等獨特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美學思想”⑧,是一部烙印著鮮明“王蒙印記”的作品。誠如有論者所指:“王蒙是中國文壇上一位特別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作家,是獨樹一幟的小說藝術家,是一位勇于推進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勇于為文學而獻身的杰出的文體革命家和文學革命家。”⑨《王蒙自傳》開拓了王蒙個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新領域,也為我國自傳文學乃至整個當代文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并可能影響到今后我國的自傳文學創(chuàng)作。
2.繼承和發(fā)揚了現(xiàn)代作家自傳緊密結(jié)合時代、社會來描寫個人的傳統(tǒng)。
郭沫若在其第一部自傳《我的童年》(后收入《沫若自傳》第一卷《少年時代》)的《前言》中有一段話:“我寫的只是這樣的社會生出了這樣的一個人,或者也可以說有過這樣的人生在這樣的時代?!雹馊毡咀詡餮芯繉<掖ê峡等J為,郭沫若的這段話以及他的自傳很好地說明了在西歐自傳影響下產(chǎn)生的現(xiàn)代中國自傳的獨特之處:“社會是個人的背景,個人存在于社會之中這種緊密結(jié)合社會、時代來描述個人的方式,正是與缺乏自我省察精神互為表里的中國式自傳的重要特征……在中國式的自傳里,個人與時代密不可分,作者記錄的不僅僅是個人,記錄時代,抑或更在個人之上?!贝ê峡等壬鸁o疑發(fā)現(xiàn)了中國現(xiàn)代自傳與西方近代以來自傳的重要區(qū)別。不僅郭沫若的自傳如此,胡適、郁達夫、廬隱、謝冰瑩等的自傳也同樣緊密結(jié)合社會和時代大潮來描述個人。中國現(xiàn)代自傳的這一特征與我國深厚的史傳文化淵源密不可分,具有視野寬廣、史料豐富的優(yōu)點。西方自傳主要有“精神的自我形成史”、“懺悔錄”或“天才的記錄”等類型,其本質(zhì)是自我省察、自我批判。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哪種類型的自傳更好,而只能說各有其特點和優(yōu)點,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自傳文學傳統(tǒng)。
《王蒙自傳》承續(xù)了我國現(xiàn)代自傳作家開創(chuàng)的這一傳統(tǒng)。如果說郭沫若通過自傳記錄的是一部20世紀上半葉從廢科舉辦新學到保路運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北伐戰(zhàn)爭、南昌起義、抗日戰(zhàn)爭、國共和談等重大歷史事件和背景,《王蒙自傳》恰好是“接著說”,以新中國建立之前直至21世紀之初這一較長時段為背景,敘述了他的故鄉(xiāng)和父輩,以及他從懵懂少年到“少共”、團委干部、作家、右派分子、流放邊疆的改造者、獨領風騷的小說家、文化部長、浮槎四海的文化使者這一成長歷程。既披露了他自身在諸多重大人生關頭的選擇和在歷次政治風浪中的作為與思考,更詳盡地闡釋了他的大量產(chǎn)生影響和爭議的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還記錄了他對很多重要歷史人物特別是文藝界人士的觀察、分析,也描繪了不少名不見經(jīng)傳的真實小人物,被稱為一部另類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王蒙的個人命運與“革命”、“反右”、“文革”、“改革開放”、“民族復興”等關鍵詞緊緊相聯(lián),與共和國的歷史緊緊相聯(lián),他始終是一位保持著理想和激情的共產(chǎn)黨員、作家、知識分子、思想者,所以他的自傳書寫的立足點就遠不只是個人成長史、性格史、命運史,關注的核心也不在于個人的得失、沉浮、升降、哀樂,而更側(cè)重于通過個人的歷史和命運來折射黨和國家的歷史和命運,記錄社會變遷和時代進步。
3.繼承和發(fā)揚了我國現(xiàn)代作家自傳自我暴露的傳統(tǒng)。
自傳者往往難以避免自我美化,因而自我暴露、自我解剖對于自傳文學就特別珍貴,并常常成為人們判斷一部自傳作品價值的重要方面?!白晕冶┞丁钡倪h源在西方自傳,如盧梭的《懺悔錄》。我國現(xiàn)代自傳作家很好地學習和借鑒了這一西方傳統(tǒng)。胡適主張“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他在《四十自述》中就坦白記述了自己少年時在上海的一段打牌、喝酒、叫局等“昏天黑地胡混”的生活。郭沫若在自傳中記述了自己從小學到中學多次因鬧事而遭“斥退”的經(jīng)歷,以及童年、少年時期性意識萌動的經(jīng)驗,懺悔自己對包辦婚姻的機會主義態(tài)度的誤人等等。郁達夫素被稱為“中國的盧梭”,其自我暴露的大膽在同時代作家中堪稱首屈一指。他在自傳類作品《日記九種》中畫出了自己賭博、逛野雞場子、抽鴉片等放浪生活的自供狀,甚至還寫出了自己“一邊擁抱著映霞,在享受很完美的戀愛的甜味,一邊卻在想北京的女人,呻吟于產(chǎn)褥上的光景”等矛盾復雜的思想。現(xiàn)代作家在暴露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包括一些不道德、不光彩的經(jīng)歷時,通常都伴隨著自我解剖、自我批判。如郭沫若就坦承他的第一次婚姻雖由父母包辦,但是征求了他的同意。他自剖道:“我的一生如果有應該要懺悔的事,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我始終詛咒我這項機會主義的誤人。”自傳中的暴露不是為暴露而暴露,更不是媚俗和吸引眼球。自我暴露既是為了求真,也是為了向善,是自傳者一種道德上的自我凈化,也是自傳體現(xiàn)其“真實的力量”的重要途徑,因而這種暴露是需要足夠的真誠和巨大的勇氣的。
《王蒙自傳》既有大膽的暴露,也有深刻的自剖和反思。它的暴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對家庭、個人生活私密和內(nèi)心世界的暴露;對世相、對文壇的揭露。前者最突出的如貫穿于全書中的“審父”。王蒙的父親王錦第出生于詩禮之家,又曾留學日本,卻一輩子一事無成,到老還認為自己的黃金時代還沒有開始。他自命清高,又好高鶩遠,見異思遷。他對家庭不負責任,常常不能提供一家人的生活開銷,弄得家中經(jīng)常斷炊,還常常不回家。王蒙在自傳中甚至還隱約披露了父親的外遇和“昨夜宿于日本暗娼家”的日記,以及父親與母親、姨媽、姥姥之間的互相算計,直至父親在三位女性面前最后的耍賴手段“脫褲子”。他稱他的父親“永遠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自投羅網(wǎng),自取滅亡”,“他從來沒有得到過幸福,沒有給過別人以幸福?!蓖趺赏瑯訉懗隽吮环Q為“三位一體”的姥姥、母親、二姨之間的混戰(zhàn),因為經(jīng)濟糾紛,他們上過派出所或過過堂,“他們都能直搗要害,在一次沖突中,母親指出姥姥是地主,而二姨指出母親的兒子即王蒙是右派分子……這母女三人確實說明著‘他人就是地獄的命題”。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深厚的孝文化傳統(tǒng)的國度里,王蒙寫出關于親人的這些真實內(nèi)容,體現(xiàn)了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巨大勇氣。王蒙坦承,“不論我個人背負著怎樣的罪孽,怎樣的羞恥和苦痛,我必須誠實和莊嚴地面對與說出?!?/p>
王蒙對于父輩生活的暴露,歸根結(jié)底是為了寫王蒙自己,王蒙就是從“叛父”開始走上自己的道路的,王蒙一生的成功,王蒙對于家庭婚姻的負責,與上一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通過對世相、對文壇的揭露,王蒙對自己一些不光彩心態(tài)和行為也作了深入的剖析和真誠的懺悔: “反右”運動,“我應該懺悔。對不起馮雪峰老師,他在家里接待我,是對我的器重和照拂,我卻從里頭找出了‘材料” ;“文革”中,“但反躬自問,如蒙上峰賞識,如果被召候選,冷宮里耗得透心冰涼的我會不會叩頭如搗蒜做出不得體的事情,丟人的事情,我實無把握。”這種對于靈魂的袒露,體現(xiàn)了自傳者的人格魅力和理性精神。再如寫韋君宜“冷冰冰的真實”;寫“周揚不那么明智的地方”;寫文壇“大好人”馮牧“他能代表中央的文藝思想嗎?不太像啊”;寫某兄的“順竿爬”“自打自的嘴巴”;寫 “一方面向強者示好,不無諂媚逢迎,當然是虛與委蛇。一方面,只要得著機會,趕緊不待人落井就先下石,時刻不忘中傷別人”;“批現(xiàn)代派”;四次作代會,為王朔聲辯;推薦郭敬明加入作協(xié)等等,涉及諸多前輩、師友、文壇當事者?!锻趺勺詡鳌范嘤冒酌韬椭惫P,其間有錐心自照之意,有包容理解之心,有推心置腹之言,不回避,不用曲筆,即使個別地方礙難用真名而用了“吾兄”、“某兄”、“老哥”等稱呼,王蒙也表明終當在有生之年將這些代名詞換成真名。這是另一種更難的暴露和解剖,其歷史價值和道德價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二
傳統(tǒng)是作家創(chuàng)作前需要深入汲取的營養(yǎng)。王蒙既自覺繼承和發(fā)揚現(xiàn)代自傳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也有探索創(chuàng)作新路子、試驗新文體的勇氣和自覺。
1.對自傳文學的“歷史性”與“文學性”的統(tǒng)一進行了有效探索。
傳記文學應該是“歷史性”和“文學性”、“真”與“詩”的有機統(tǒng)一體,但實現(xiàn)二者的統(tǒng)一往往又是困難的:或者史勝于文,流于呆滯或瑣碎,影響到可讀性和審美效果;或者文勝于史,墜入虛構文學的邊緣,真實性大打折扣;或整個作品前后風格斷裂。如何實現(xiàn)歷史性和文學性的統(tǒng)一,確實是傳記文學的現(xiàn)實難題。
這個問題在我國現(xiàn)代自傳文學作品中一直存在。胡適自認為是歷史趣味重于文學趣味的人。他的《四十自述》本來計劃用10來個題目,分別做成小說式的文字,像序幕《我的母親的結(jié)婚》一樣,文學的描寫乃至想象都十分豐富,但從第二章開始,作者的歷史趣味便壓倒了文學趣味,而回歸到了歷史敘述和闡釋的路子上去了,生動的文學描寫便不再見了。所以《四十自述》成了我國現(xiàn)代自傳前后風格斷裂的一個顯例。《沫若自傳》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四卷本的《沫若自傳》是由若干獨立的自傳文本(當初是獨立出版或發(fā)表的)乃至部分紀實性散文、隨筆(甚至還有劇本)連綴而成。其中的《童年時代》、《黑貓》、《初出夔門》、《北伐途次》等篇什比較生動地展示了傳主性格的形成過程,文學性更強一些;而《反正前后》、《創(chuàng)造十年》正續(xù)編、《請看今日之蔣介石》、《蘇聯(lián)紀行》等著重在展示社會的、政治的、文學的歷史風云,史料性更強一些。《沫若自傳》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完整自傳,嚴格說來是經(jīng)過編輯而成的自傳,因而前后風格不統(tǒng)一也不奇怪。另一些短篇自傳如《廬隱自傳》、柳亞子的《八年以來》等,長篇自傳如茅盾的《我走過的道路》、夏衍的《懶尋舊夢錄》等基本上是存史性質(zhì)的回憶錄,都存在文學性不強的問題。例外的情況可能當數(shù)《從文自傳》和郁達夫的《自傳》,它們篇幅相對短小,塑造了獨特的“這一個”傳主形象,達到了歷史性與文學性、真實性與可讀性的基本統(tǒng)一。
《王蒙自傳》較好地實現(xiàn)了歷史性和文學性的統(tǒng)一。
一方面,作者力求事實真實,敘述準確。《王蒙自傳》呈現(xiàn)的主要是作者所歷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如果說外在的事實盡管復雜但還可以經(jīng)由考證而確定其真假,而在這些事實中人的動機、感受、情感、體驗那些純粹主觀的東西的真實性,則主要靠自傳作者的自覺來保證。我們從文本中體會到王蒙對自傳契約的恪守,他在自傳中體現(xiàn)了足夠的坦蕩和真誠。“你能夠做到完全的就是說百分之百的真實嗎?不,我沒有能夠完全做到。但是我做到了,在我的自傳里完全沒有不真實……自傳是在我年逾古稀后寫下來的一個留言,我已經(jīng)顧不得那么多,想說出實話的愿望像火焰一樣燒毀著樊籬?!边@就是王蒙的自傳宣言。其中“沒有能夠完全做到”“完全的百分之百的真實”與“完全沒有不真實”這一看似矛盾的坦白尤其值得我們注意,所謂“完全沒有不真實”,當指作者沒有主觀上的作假、掩飾。但凡嚴肅的自傳作者,都應該有這樣的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要使出發(fā)點成為現(xiàn)實,必須具備至少兩方面的條件,一是作者必須具備準確地表達事實的文學能力,二是社會環(huán)境允許作者說出真相。王蒙具備第一個條件,同時他也幸運地基本具備了第二個條件。因此,驗之于文本,筆者認為他的自傳初衷是基本達成了的。比如,坦承被打成“右派”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自己加上去的,是自己順桿兒爬,拼命認錯,把一切強加的罪名認下來;又如,承認“我與一個真正合格的中央委員的素質(zhì)保留著差距……抱歉了,對不起了,對我寄予厚望的上級、師友與同行們,我的面太寬,我的線太長,我的愛戀我的關注我的興趣太寬泛又太個人太投入了。努力將一切都做到最好的結(jié)果必定會使你們哪一個哪一方面都不解氣。然而,這才是我。”這種保持自傳事實真實性與準確性的努力,在《王蒙自傳》中是隨處可見的,它是通過作者的自我省察、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批判來實現(xiàn)的。當然,我們必須認可王蒙的表白,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的真實,事實上百分之百也是不可能的。由于記憶上的誤差,表達上的限制,技術上的現(xiàn)實需要,任何自傳都肯定有不夠真實和準確的地方。特別是在自傳事實與傳記事實、歷史事實的交叉處,更可能心史多于信史。
另一方面,王蒙是把自傳作為一件文學作品來經(jīng)營的?!锻趺勺詡鳌繁3至送趺梢回灥奈娘L,汪洋恣肆,雄辯滔滔,富于詩意、哲思,又不乏俏皮、幽默;同時,傳主始終將自身定位于一位作家,因而始終圍繞他各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情況和作品背景來展開自傳,使得他的自傳與其所有重要的文學作品形成強烈的互文性,即在兩個文本兩種方式下展示同一主題、題材,這既強化了自傳的文學性,也加深了讀者對其文學作品的理解。此外,恰如自傳最后一章的標題《為這一生感動》,“我尋求一種感動,或云:將這種感動視為最重要的目標。”這是王蒙的夫子之道,是他人生追求的目標和動力,也是他自傳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和動力。這是一種純粹的寫作目的和追求,他感動了自己,因而也能感動讀者。
2.對自傳者形象的多面性、立體性、豐富性進行了成功的開拓。
王蒙奉行一種“雜多的統(tǒng)一”的世界觀,“進而形成了其政治思想上的清明、和諧、包容與建設的主張,美學思想上的‘混沌美,創(chuàng)作方法上的‘真正的寫實,即強調(diào)全方位的、混沌的寫實,無選擇的‘廣泛的真實性”。在這樣的哲學思維引領下,《王蒙自傳》給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多面、立體、豐富的自傳者形象:“少共”,理想主義者;高層青睞的作家,“右派”和“摘帽右派”,自我放逐者;文壇風向標和文體試驗家;中央委員,文化部長,政協(xié)常委,外事活動家;古典文學學者;溝通官方與文藝界的橋梁,文藝界的減壓閥與橡皮墊,“搗糨糊”者;前后左右都與他相差一厘米的界碑,總是“多一塊兒”的人;常惹爭議、“腹背受敵”的文人;沒有緋聞的名人,演說家和外語愛好者;狂熱的音樂、游泳愛好者;享受睡覺的人,“一腔平淡愛高山”的隱者,“心未飄飄身已還”的急流勇退者;“精明的,周到的,圓通的與滋潤的”卻也有著“二百五的一面,二愣子的一面,二桿子的一面,渴望冒險的一面”的成功人士……在這樣的雜多角色中,又有鮮明的主調(diào)和高度的統(tǒng)一,他始終是一個作家,一個始終追求感動、也不斷感動讀者的作家,一個始終為著祖國和人民、為著民族文化繁榮和復興而寫作的作家。哪怕在文化部長的高位上,他也自認為“I am a writer,meanwhile I am a minister”,“I was a writer,I am a writer and will be a writer only.”(我是一位作家,同時是一個部長;我曾是作家,現(xiàn)在還是作家,今后也只是一個作家。)
王蒙之前的自傳者,也有這樣復雜而多面的人,但在他們的自傳中卻往往沒有得到足夠充分的展現(xiàn)。他們往往突出其中的一面或幾面,對其他方面則有意無意地淡化了、弱化了。胡適作為現(xiàn)代文化、文學、學術史上的宗師型人物和重要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其《四十自述》只突出了好學上進的翩翩少年和文學革命發(fā)起者的形象。晚年的《胡適口述自傳》則著重于作為學者、民主主義者的形象,而“國民政府駐美大使”、北京大學校長及其他諸多重要的社會角色他都沒有涉及。除了寫到父母之外,妻子兒女和愛情生活也都不在他的自傳表述之列,因而他的兩部自傳呈現(xiàn)的只能是比較單一的、單薄的形象?!赌糇詡鳌繁憩F(xiàn)了作者叛逆少年、時代歌手、創(chuàng)造社核心、文學論爭參與者、革命者、愛國者、學者等多重形象,對傳主大半生的重要經(jīng)歷有比較完整的展示,但總體來看,其所展示的形象是革命的、激進的、進步的時代弄潮兒形象,其個性成長展示得不全面,自我省察、自我批判也不充分。同時,郭沫若的自傳終止于四十年代,其波詭云譎也備受訾議的后半生歷程和心路未得呈現(xiàn),因而其自傳形象也是不夠全面、立體和豐富的。其他現(xiàn)當代自傳,無論是自傳者社會角色還是內(nèi)心世界的展示,也很少有《王蒙自傳》這樣多面和豐滿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王蒙自傳》確實使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多樣的也是混沌的王蒙,也可以說是樹立了一個自傳者形象復雜性的典型。
3、對自傳文學的個性化和風格多樣化進行了積極的試驗。
王蒙從1980年代以來堪稱文體試驗家,對文體和文學風格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自傳創(chuàng)作也是這種自覺探索的延續(xù),但同時又葆有著與他的其他文學創(chuàng)作總體一致的風格?!锻趺勺詡鳌肥且粋€融合詩歌、小說、散文、雜文、相聲、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調(diào)動敘事、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體,是一部多聲部、多調(diào)式的人生和心靈“交響樂”。
抒情詩是《王蒙自傳》的底色。作者寫一擔石溝的改造生活特別是看青守夜的體驗,寫邊疆伊犁的獨特人情風物,寫搏擊大海,寫傾聽老歌,寫雕窩村的隱逸生活,都是自然的詩的流瀉。如果說這些內(nèi)容更多體現(xiàn)的是抒情小夜曲和田園山水詩風格,那么自傳整體上則猶如王蒙的人生,更多的是理想主義和入世情懷,是蒼涼、激越和剛健。某種程度上,作者自己正是那喝了幾碗酒,在深夜高唱著“羊羔一樣的黑黑的眼睛,我愿為你獻出生命”的維吾爾族車夫,他“循環(huán)往復,越唱越悲,越唱越烈,淚如泉涌,歌如漲潮?!?/p>
小說講故事的藝術和結(jié)構技巧成就了《王蒙自傳》的骨架。王蒙在自傳中娓娓地為我們講述他的父母、童年、戀愛、人生遭際,這里不只一個高潮,也不只一個調(diào)式,而是跌宕起伏,波瀾壯闊。時而是風清月白、一腔平淡,時而是凱歌行進、青春萬歲,時而是暴風驟雨、夾緊尾巴,時而又是柳暗花明、一馬平川。抒情的、敘事的、議論的各種表達手段在自傳中交替進行,而又相融無間。
雜文、隨筆、哲理散文的統(tǒng)一也是《王蒙自傳》的一個獨特之處。議論多、自我剖析多、對吾兄或某某先生的嘲諷多,更是其他自傳文學作品中少見的。王蒙非常自覺地通過切身的經(jīng)歷、個人的深沉思索來總結(jié)我們國家民族的歷史經(jīng)驗;他常常不被理解,常常引發(fā)爭議,甚至受到責難和攻擊,所以,他要隨時生發(fā),大發(fā)宏論。
相聲中那種含淚的笑的藝術和貫口技巧也被王蒙所吸收融匯。在正經(jīng)八百的敘述之中插入一段黑色幽默,添上一則段子,來一句“您老”、“嘛也沒有”、“一風吹”等俗語,這在《王蒙自傳》中是很常見的,使作品產(chǎn)生了亦莊亦諧的效果。這些無疑都增添了作品風格的多樣性,帶來了新意和閱讀的輕松愉悅。
音樂(欣賞音樂,聽唱老歌尤其是前蘇聯(lián)老歌)是《王蒙自傳》的又一個重要內(nèi)容,這一內(nèi)容體現(xiàn)了王蒙的懷舊情結(jié),也體現(xiàn)了他性格中細膩而又樂觀、爽朗的成分。更重要的是,王蒙把他對中西音樂藝術的比較理解也融入到自傳寫作技巧中來了:他努力使其自傳具有豐富的和弦,而避免單一的主旋律呈現(xiàn)。
《王蒙自傳》在語言風格上有著鮮明的“王蒙印記”,個性很突出。同時,在以散文文體為主體的前提下,它調(diào)動和融合了多種文體技法和多種藝術手法,使得《王蒙自傳》在自傳文體上具有了較強的試驗性。
結(jié)語
王蒙在其自傳中一再表白他充當黨和政府與文藝界之間橋梁的苦心和價值自認,而《王蒙自傳》在我國現(xiàn)當代自傳文學的發(fā)展進程中也可能是一道橋梁,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樣本。但必須承認,《王蒙自傳》并不是一個完美的文本。
比如,它在語言的運用上,常常顯得揮霍、奢華而缺乏節(jié)制,大段的排比句,近義詞或反義詞的鋪排,無不體現(xiàn)著“王蒙印記”的風格,但這與文學的節(jié)約原則還是相悖離的。王蒙自己說:“我的傻氣特別表現(xiàn)于我的滔滔不絕,寫和說,詩和文尤其是作為一個純潔的作家應該盡量少染指的評論。如果我真的很聰明,我至少應該刪掉我的言論的百分之九十,我的作品的百分之六十,我的頭銜的百分之八十。”這當然是自嘲和反諷,但也應該包含著反思。有學者如是說:“有思想主題的作家都‘嘮叨。魯迅嘮叨,周作人嘮叨,王蒙也(更)嘮叨。叫做牽腸掛肚,念茲在茲;叫做面命耳提,強行灌輸;叫做搖唇鼓舌,念念有詞;叫做重三疊四,‘說他個六夠……”“他的文字極度膨脹,極度游戲化,卻依然豐富,華美,正確?!边@也是一種旁敲側(cè)擊吧。
又比如,它的抒情尤其是議論往往有過度之嫌。傳記文學敘述事實,也解釋事實。自傳中的抒情議論實際上是對所敘事實的一種闡釋、延伸。但傳記畢竟主要是“傳”是“記”,解釋應該是適度的、點到為止的、從屬于事實的。過多的宏論,過度的反復的闡釋,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王蒙自傳》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可讀性和審美效果要遜色于第一卷。
此外,文本中還存在一些文獻、語詞不太準確的現(xiàn)象,如“允執(zhí)厥中”或“允執(zhí)乎中”,書中卻作“厥執(zhí)乎中”。這不免使人慨嘆:即使是大家名家,在高產(chǎn)之下,也難免存在檢驗不嚴的地方。
注釋:
①③胡適:《四十自述》,華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4頁,第1頁,第4頁。
②④胡適:《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參見黃保定、季維龍編《胡適書評序跋集》,岳麓書社1987年版,第329頁,第329頁。
⑤⑥王蒙:《王蒙自傳·九命七羊》,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頁,第97頁,第335頁,第323頁,第303-304頁,第335頁,第343頁。
⑦王蒙:《王蒙自傳·大塊文章》,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頁,第163頁,第171頁,第193頁。
⑧郭寶亮:《“王蒙思想”的魅力及其意義》,《中國藝術報》2014年5月9日。
⑨溫奉橋:《王蒙文學創(chuàng)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要》,《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
⑩郭沫若:《少年時代》,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頁,第276-277頁。
[日] 川合康三:《中國的自傳文學》,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第3頁。
郭文友:《千秋飲恨郁達夫年譜長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83頁。
王蒙:《王蒙自傳·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頁,第26-27頁,第14頁,第159頁,第350頁,第141-142頁,第186頁。
郜元寶:《“感時憂國”與“救出自己”〈王蒙自傳〉的王氏主題》,參見溫奉橋編《理論與實踐〈王蒙自傳〉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頁,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