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走讀龍山

      2015-11-23 01:34:48董增紅
      都市 2015年11期
      關鍵詞:龍山紅葉丁香

      董增紅

      走讀龍山

      董增紅

      太原自古與“龍”有著不解之緣。

      城謂龍城,山曰龍山,人有“真龍?zhí)熳印鳖l現,史有龍興晉陽之說。

      中國叫龍山的地方不少,但太原龍山獨具一格。從歷史記載看,《漢書·地理志》載:“龍山在西北,晉水所出,東入汾”,說明至少在漢代就有“龍山”之稱;從地理位置上看,它位于風光秀麗、重巒疊嶂的太原西山,東臨古晉陽城遺址,西接天龍山,南連著名的晉祠,北與蒙山大佛和太山毗鄰,處于深遠厚重的人文歷史包圍中;從地形上看,猶如一條青龍盤繞于崇山峻嶺之中,北面的系舟山是龍角,龍山和天龍山是一個粗長的龍尾,而晉陽城正處在這條蟠龍的中心,這亦是太原古稱“龍城”的緣由之一。從自然環(huán)境看,龍山植被豐茂,四季景色如畫:春天山花爛漫,鳥語花香;夏日滿目青翠,清爽宜人;冬時銀裝素裹,雪妝梵國;特別是秋來層林盡染,萬山紅遍,龍山紅葉,聞名太原。龍山更有奇趣之處,在于前山為道,后山為佛,觀寺同山,僧道同行,宗教哲學文化歷史共集一山,是為最古樸的一道風景。

      “一溝二谷景色秀,一道一佛天地長”。雄渾美麗的龍山既充滿詩情畫意,又富于哲思禪意,步入蜿蜒的龍山小道上,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讀一路思,你的大腦和心靈,不覺間便會被山的氣勢、樹的氣節(jié)、花的氣息、石的氣質融合而成的強大氣場所折服,不覺間平日里疲憊的神經與負重的身體悄悄地恢復了滿滿的能量。

      詩與愛開滿的丁香谷

      龍山之南,有一條溝,名曰丁香谷。

      每逢清明前后,谷底叢叢,坡上簇簇的丁香花漫野開放,隨著微風四溢著陣陣清香,讓人聯想到懷春的少女那初開的情愫。

      丁香谷的來歷據說與一位美麗的紫衣姑娘有關——

      相傳古時有位英俊的年輕書生赴京趕考,途經龍山,天色已晚,便投宿在龍山腳下路邊一家小店。不巧連日陰雨,路遙難行,書生只得多住幾日。店主女兒是一位容貌秀麗、聰明勤快的妙齡少女,穿一身紫色衣裙,覺得書生人品端正、知書達理,心生愛慕之情,對書生的飲食起居照顧得十分周到。書生也十分喜歡紫衣姑娘,二人舉手投足之間暗含愛意,眉目對視之際頻傳戀情。一日陰雨初歇,餐后無事,紫衣姑娘提出要和書生對對子,意欲考考書生。書生面含微笑,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聯:“氷冷酒,一點,二點,三點?!币贿叧雎?,一邊用筷子蘸著杯中的殘酒在姑娘的手心上點了幾下。姑娘立刻羞澀地低下了頭,握住書生的手,正要開口說出下聯,這時,店主突然推門進來,見此情景,頓時惱羞成怒,責罵書生勾搭良家少女,又罵女兒敗壞門風,有辱祖宗。兩人跪地央求店主成全他們的愛情,但店主怎會答應女兒嫁給一個窮書生,況且還違背鄉(xiāng)俗私訂終身,真是大逆不道。紫衣姑娘心痛欲碎,當即吐血而身亡。事后店主懊悔莫及,遵照女兒臨終所囑,將女兒安葬在后山坡上。書生悲憤交加,再也無心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店主。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墳頭上,竟然長滿了郁郁蔥蔥的紫丁香樹,繁花似錦,芬芳四溢。書生驚訝不已,每日上山看紫丁香,仿佛那身著一襲紫衣的姑娘又重現眼前。

      一個初春的上午,書生繼續(xù)坐在丁香樹下發(fā)呆,這時有一位白發(fā)老翁經過,老翁問其何故,書生便將自己與姑娘的故事講給老翁聽,還說他最不能釋懷的,就是姑娘臨死前尚未對出的那個下聯。白發(fā)老翁聽了書生的話,回身看了看墳頭,捋捋胡子,指著墳上的丁香花說:“這就是下聯的對子”??粗鴷唤獾臉幼樱衔探又f:

      “氷冷酒,一點,兩點,三點;

      丁香花,百頭,千頭,萬 頭?!?/p>

      你的上聯“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為一點水,“冷”為二點水,“酒”為三點水。姑娘變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為百字頭,“香”為千字頭,“花”為萬字頭。前后對應,巧奪天工。書生聽罷,連忙施禮拜謝:“多謝老人家點撥,小生沒齒不忘?!崩衔陶f:“難得姑娘對你一片癡情,千金難買,現在她已化作美麗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讓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錦,香飄萬里?!痹捯魟偮洌衔叹蜔o影無蹤了。從此,書生每日挑水澆花,從不間斷。丁香花開得更茂盛、更美麗,不斷繁衍,布滿龍山。

      后人為了懷念這個純情善良的姑娘,敬重她對愛情堅貞不屈的高尚情操,從此便把丁香花視為愛情之花,而且把這幅“聯姻對”叫做“生死對”,視為絕句,流傳至今。

      這當然是個美麗的傳說故事,類似的傳說也不僅限于太原龍山,大凡丁香蔚然天成之地,除了地名與人物的不同,故事大體相似,這也反映出千百年來中國民間對美好忠貞愛情的向往,反映出長期的封建制度下人們對自由戀愛的一種深層文化心理。

      不過,在歷史上,關于龍山丁香谷的來歷,也確有一些零星的口傳史實,說龍山的紫丁香是由明代一品大員、太原縣人王瓊引進培育而成。傳說明代嘉靖皇帝因王瓊功勞卓著,特將龍山臥虎山賜予王家,并注明區(qū)域四至。南到明仙溝,北至婆子溝,西至明仙村的石盒子,歸王氏族人永遠繼承。王瓊多年做官在外,時刻惦記家鄉(xiāng)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一次赴外出差,經過一山脈時,發(fā)現滿山遍野的紫丁香,一股香氣隨風撲面而來,丁香花高貴典雅,王瓊一下子聯想到,若種植于故鄉(xiāng)龍山山谷中定會為山谷增色不少。于是采集丁香樹種,命人擇選優(yōu)良品種帶回家中,引至龍山種植。他還親自安排種于龍山山谷溝壑中,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丁香谷”。

      這段史實是否屬實有待于進一步考證,但龍山漫山遍野盛開的丁香是不需要考證的。每到仲春時節(jié),丁香谷一望無際的花海,香氣襲人,十余個品種的丁香樹各領風騷,令人在領略自然之美的同時,引發(fā)出對民間傳說與歷史上王瓊引入丁香的無限遐思。

      丁香的花筒細長如釘,花色淡雅、芳香,因為它有高貴的香味,獨特的造型,在西方文化里,丁香的花語含義為“光輝”。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丁香花多象征著高潔、美麗、哀婉的事物。丁香花未開時,其花蕾密布枝頭,稱丁香結。唐宋以來,詩人常常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結,難以排解,用來寫夫妻、戀人或友人間深重的離愁別恨。如杜甫晚年時曾寫過一首《江頭四詠》,詩云:“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辟潎@了丁香花的美麗、高雅和柔嫩,詩人以十分細膩的筆法描繪了丁香的動人姿態(tài),連細嫩的丁香葉上覆蓋著的柔軟浮毛,也作了細膩的描寫。稀疏潔白的丁香花,更顯高潔的神韻。李商隱的《代贈》里有“芭蕉不展丁香結”一句。近代詩人戴望舒在《雨巷》里的那句“丁香一樣的姑娘”更是家喻戶曉的名句。上世紀九十年代網絡上曾經流行過一首歌《丁香花》,那幽婉的曲調,感人的歌詞風靡一時,仿佛龍山丁香谷的傳說,穿越千年時空,凄婉的旋律依舊震撼著今天的戀人。丁香,在中國人的審美觀念里,更多是與婉約的愛情建立起關聯。

      在龍山還有一種神奇的樸樹,與丁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大概是它的種子或者果實呈黑色,當地人稱它為“黑亮子”,也叫“黑蛋子樹”。樸樹本身不算什么珍稀植物,奇妙的是龍山樸樹的樣子,與通常的樸樹不同,它是兩株纏繞交織在一起的樹干,相擁而生,相抱而長,枝葉相關,果實共結,風吹不散,雨打不亂,恰似一對纏綿相偎的戀人,沉浸于甜蜜的愛河。在童子寺遺址處,在龍山密林中,在丁香谷的山坡上,不時會發(fā)現幾株這樣的奇樹,這哪里是什么“黑蛋子樹”,分明是“愛情樹”,是“戀人樹”。

      丁香是詩人寫不盡的題材,丁香有愛情說不完的話題,因了丁香以及那株相擁而生的“戀人樹”,龍山便成了“愛之山”,丁香谷便成了“戀人谷”。漫步于此間,猶如閱讀一部關于愛的詩集,眼里心底油然而生的愛意,如丁香一樣鋪滿了世界。

      畫與香濡染的桃花谷

      與丁香谷比鄰而棲的是桃花谷。

      一邊是清香陣陣的丁香世界,一邊是繽紛爍爍的桃花仙境,站在龍山之巔,俯視腳下的兩條花溝樹谷,猶如仙女兩條善舞的長袖隨意地伸展著。

      順著蜿蜒的山路,步入龍山的懷抱,四月的陽光照在身上是那么舒適愜意,仿佛空氣里都充滿著詩情畫意。驀地,一片燦爛如光、明媚如霞的美麗闖進眼簾,那是簇簇嬌艷的桃花,靜靜倚在路邊,在春日的照耀下現出可愛的面龐,盡展婀娜的身姿,好似在山口靜候已久的迎賓姑娘。春季時分,成片的桃花如布滿天空的火燒云,生機勃勃,熱力四射,仿佛是龍山的形象大使,傳達著龍山的美麗,龍山的熱情。

      桃花的美無疑是眾所認可的,成語里便有“艷若桃李”一說,那是因為桃花與李花在春天開放的花期接近而稱,事實上,桃花的絢麗多姿才是真正的春之花魁。桃花生來就是詩意的,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她便占據了那首“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榜首,經歲月的淘洗更添經典的華光,自此而一發(fā)不可收地灑落在千年來的詩詞歌賦曲文畫樂里: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給亂世中無數失意絕望的人帶來了“世外桃源”的希冀與向往;唐代詩人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催綻開了歷代情竇初開的年輕男女的愛意;明代大才子唐伯虎的《桃花庵》里那“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貧者緣”的安逸達觀又令多少文人艷羨;清代文人孔尚任所寫《桃花扇》中,女主角李香君才貌雙全,既有桃花般的美貌,又具桃花一樣的風骨,凜然大義,視死如歸,民族氣節(jié)流芳百世。桃花以它火一般的赤誠點燃了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的激情,正所謂“桃李不言自成蹊,于無聲處聞驚雷”。

      桃花谷里不僅僅只有桃樹。在溝壑與路邊,與桃花比鄰而生的還有疏淡清美的杏花。如果說桃花像一位嫵媚活力的少女,那么杏花則像是天然質樸的鄰家小妹,秀外慧中,純真可愛。它既非金枝玉葉,也非奇花異草,它是世間最普通的一種花,在鄉(xiāng)間田野、房前屋后隨處可見,是在坡、灣、溝、壑處處皆可成活的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植物。在北方的黃土大地上,杏花的開放要比梨花、桃花都早,毫不掩飾對春風春雨的喜悅滿懷,宛若人間的報春使者。“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爛漫的杏花綻放時,簇簇花朵輝映春光,恰似一群活潑的鄰家小妹歡快的嬉戲,刻畫出活靈活現的一幅春意盎然圖。

      杏花是古老的花木,在我國古籍《管子》中就有了記載,至今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楊萬里的詩句“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道出了杏花的一大特點:變色。含苞欲放時,朵朵艷紅,隨著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濃漸漸轉淡,仿佛水墨畫中的一筆,到謝落時就成雪白一片,清麗淡雅。龍山的杏花最佳欣賞期是在每年的清明前后,倘若天空再飄灑絲絲春雨,則更加詩意盎然。在濕淋淋的山谷里,撐一把油紙傘,細賞著“風吹梅蕊鬧,雨細杏花香”的畫卷,想象著不遠處若有一張搖曳的酒旗,不必再有騎牛的牧童指引,你便進入了杜牧的詩境。

      丹與青鋪陳的錦繡溝

      龍山植被繁茂,植物大約有60多種,可謂山花爛漫,色彩斑斕。春風吹來的時候,桃花、杏花、丁香、刺梅、黃櫨競相開放,百花迎春;秋雨初降時分,紅葉、黃葉、紫葉經風霜洗浴更加艷麗,層林盡染,萬山紅遍。霜葉紅于二月花,深秋的龍山,黛青的是山,赤丹的是葉,青山紅葉裝滿了你的雙眼,讓你猶如置身于畫中,神游于詩境,因而龍山自古就被譽為是太原的“小香山”。

      在龍山繁茂的植物王國里,以紅葉最為著稱,而龍山紅葉基本集中在錦繡溝。龍山亦稱西山,“西山紅葉”與“汾河晚渡”、“烈石寒泉”等并列為“古太原八景”,是太原人引以為豪的自然景觀品牌。

      提起紅葉,人們通常想到的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那首著名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但杜牧詩中所寫的紅葉乃楓樹之葉,楓樹屬落葉喬木,樹姿高大挺拔,葉狀呈手掌形;而龍山紅葉則是漫山遍野生長著的一種叫做黃櫨的植物,黃櫨是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呈倒卵形。自然界除楓樹外,還有許多植物生長紅葉,如槭樹、柿樹、云楊、木棉,而黃櫨則是紅葉家族中最大的一族。春夏兩季,黃櫨中的葉綠素在光合作用下,葉子呈現為綠色;霜秋季節(jié),天氣變冷,晝夜溫差變化增大,葉子中的胡蘿卜素、花青素成份增多,使葉子呈現黃紅、橙紅等美麗色彩,秋深霜重色更濃,加之其極其耐瘠薄的特性,使其成為北方重鎮(zhèn)太原的主要樹種。

      黃櫨樹冠渾圓,樹姿優(yōu)美,莖、葉、果都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每年夏初,不育花的花梗伸長成紫色羽毛狀,簇生于枝梢,留存很久,遠望宛如萬縷羅紗繚繞樹間,被稱為“霧中之花”,遠遠望去,宛如萬縷羅紗繚繞樹間,故黃櫨在歐美又有“煙樹”之稱。而到了深秋,葉片經霜變紅時,色彩鮮艷、美麗壯觀;其果形別致,成熟果實顏色鮮紅,艷麗奪目。走進龍山,夏賞“紫煙”,秋觀紅葉,仿佛置身于“疊翠煙羅尋舊夢”的境界,于是每逢夏秋季節(jié),登龍山賞紅葉的太原人絡繹不絕,毫不亞于觀賞“香山紅葉”的北京人。

      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喜慶吉祥的象征。而作為植物的紅葉,卻飽含著更加豐富深厚的中國文化元素。北宋張實寫過一部《流紅記》的傳奇故事,說的是唐僖宗時,書生于祜在御溝中拾得紅葉一片,上有韓氏宮女的題詩四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他自此終日思念,于是別取紅葉,題詩二句:“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與誰?”置于御溝上流,使其隨水流入宮中,又為韓氏宮女所得。韓氏宮女又題了一首詩:“獨步天溝岸,臨流得葉時。此情誰會得,腸斷一聯詩?!敝?,于祜應聘作了韓泳家的塾師,深受韓泳賞識。其后僖宗遣放宮人,25歲的韓氏得以出宮,經韓泳牽紅線給予祜為妻。成婚之日,當二人出示所藏紅葉時,相對感泣,以為天意撮合,韓氏寫詩詠其事:“一聯佳句題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边@便是有名的“紅葉題詩”,最早在唐人范攄著《云溪友議》卷十《題紅怨》和孟棨的《本事詩》中都有記載,只是主人公的名字不同。

      紅葉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常見意象,“傳情”是紅葉意象最深入人心的內涵,“紅葉題詩”的愛情故事成為中國文學經久不衰的題材,并逐步形成了中國傳統小說中的才子佳人模式。這篇因紅葉而結緣的傳奇故事顯然是寄托了作者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也是中國人對歷經波折最終以大團圓為結局的文化心理的體現。

      小小的一片紅葉,竟凝聚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多少復雜的文化情結,在不同的情境中,被詩人賦予了不同的情思,演繹出千百篇不同情感與風格的精美詩篇。“黃塵滿面人猶去,紅葉無言秋又歸”,這是政治失意、懷才不遇的苦思;“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這是飽含詩人的羈旅愁思;“紅葉青山水急流,滿天風雨下西樓”,這是讓人心顫情傷的痛思;“丹楓萬葉碧云邊,黃花千點幽巖下”,這是寄情山水、超然塵外的逸思。古今描寫紅葉的詩詞中,以一代偉人毛澤東寫于一九二五年《沁園春·長沙》境界最高,格局最大,他賦予紅葉的是一種劃時代的偉大寓意?!翱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是何等的一種人生自信,又是何等的一種文化自信,一句“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又具有何等強大的氣勢和準確的預言性。這首詩寫就的二十多年后,紅旗席卷神州大地,一個紅彤彤的新中國誕生了。

      穿過歷史的風云際會,當你徜徉在龍山腳下,看一路繽紛落英,隨手揀拾起一片紅葉,你是否會有紅葉題詩的浪漫念頭?當你登上龍山之巔,俯視滿山似火的層林流丹,是否又會有慨當以慷、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龍山紅葉,帶給你的不僅僅是感官的欣賞,你去用心讀那一片片紅葉,一叢叢云錦,它也會把你的靈魂染遍。

      佛與道共鳴的遙遠禪音

      龍山是一座既彌漫著神秘色彩,又充滿了奇趣的大山,它又是一部蘊含著深厚歷史文化與博大精深的智慧的大書,值得你細讀品味。

      在龍山的進山入口處,山道之南的一座山腰上,有一尊天然的巨石,遠遠望去,如同一尊敞懷安坐的彌勒佛,拈花微笑迎接著進山的游客,此奇一。

      拾山階而上,從長滿黃櫨與刺玫的山道上,攀至前山的高點,便是修葺一新的昊天觀。昊天觀前有一株千年柏樹,樹干之上長有一個樹瘤,酷似龍首,故稱龍柏。游人至此,常默許下美好心愿,據說非常靈驗,故又名祈福柏。龍乃道教圖騰,龍柏背靠道觀,龍首俯視前山,與入山口的彌勒佛石遙相呼應,此奇二。

      因緣際會抑或機緣巧合?這些都不重要,龍山的幽深與厚重,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道場,散發(fā)著宗教般的氣息,宗教般的氣質,始終在靜候著有緣之人的相約,靜候古往今來有識之士的發(fā)現。

      前山為道,后山為佛,界限分明,而又相安無事。相對于塵世間的爭斗沖突,只是為了一己之利,一念之欲,龍山少了許多紅塵的紛擾,世間的喧囂,它只有清靜、幽深、容納與慈悲,它天生就是一個尋道問佛、清心修為的理想所在。

      童子寺是龍山現知最早的佛教建筑,建于北齊天保七年(556年),由當時的高僧宏禮所建。童子寺建在龍山北峰半山腰,三面環(huán)山,坐西向東,位于硫磺溝之盡頭。順溝東望,晉陽古城和綿綿汾水盡收眼底。童子寺一名的來由也充滿神奇色彩,據唐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中載,“冀州宏禮禪師來此山住,忽見五色光明云從地上空而遍照。其光明云中有四童子坐青蓮座游戲,響動大地。崖上崩處,有彌陀佛像出現,遂造此寺”。

      今天的童子寺已然是一片廢墟,這是朝代更迭鐵血戰(zhàn)火的殘留遺跡。幾根半截的立柱應該是當初童子寺主殿的龍骨,地面上散落的石塊瓦礫也曾是院墻臺階之物,它們靜靜地躺在山腳下雜亂的草叢中,是在懷想往日的輝煌,還是在呼喚未來的復興?

      童子寺確有過輝煌的歷史。唐顯慶5年(公元660年),高宗皇帝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專程來贍禮童子寺及大佛,次年(公元661年)又派專使給童子寺大佛賜披袈裟,在當時這是轟動佛教界的大事件,童子寺因此而聲名遠揚,各地僧尼紛紛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每逢舉辦法事、節(jié)日慶典之時,童子寺前的燃燈石塔燈火通明,光照十里晉陽城,昔日盛況可見一斑。

      在童子寺的東西兩面的山崖上,分別是皇姑洞(也叫姑姑洞)和石門寺遺址,這是當年童子寺為接納各地僧尼的到訪及修行而擴建的佛事活動場所。歷經戰(zhàn)火與歲月的淘汰,這些佛教遺物或被深埋于地下,或掩藏于山體叢林,或靜寂于懸崖絕壁。比如鑿在峭壁上的石門寺佛像,隱居在龍山最險最高的北山崖上,不經艱難險阻,難見其真容。比如皇姑洞石窟,鑿在龍山的西后山梁,不經披荊斬棘,難見其真跡?;使枚词吲缘木薮蠓鹗资裼葹橐隋谙耄涸谏搅菏谙?,一方巨大的佛頭依稀可辨,雖然面目已被風化為巖層狀,但輪廓清晰,左耳完整。佛頭高達一米八,頸部以下深埋在長滿青草的土里。鑒于目前的保護手段尚不完善,因而一直沒有貿然挖掘佛像全身,但從出土的佛頭部分推測,這尊佛像的體積應該不會小。

      道教建筑昊天觀是按傳統營造方式,坐北向南,居高臨下,建在龍山峰頂突顯的位置。因為道教是講究風水的,對道場的選擇是非常挑剔的,昊天觀的始建時間,正是初唐李淵父子奪取天下,建立李唐王朝之后。在“龍興晉陽”之地,修建道教場所昊天觀,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李唐王朝抑佛興道的政治意圖。

      龍山聞名華夏,并非是因為這幾處寺院道觀,而是位于龍山峰頂的道教石窟。這是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也是最珍奇的純道教石窟,是由道人宋德芳(道號披云子)于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一個非常好記的年份)主持開鑿,經過五年的艱辛勞作,共鑿出主窟五個,窟內還刻有不同神采的雕像65尊,以及雙鳳藻井、云龍、仙鶴、飛天等浮雕圖案。石雕的風格樸實莊重,動物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人物衣飾簡潔素靜,且褶皺分明細膩,帶有明顯的蒙元風格。

      龍山道教石窟共有洞窟九個,其中兩窟建于唐代,兩窟建于明代,也就是說,在宋德芳開鑿石窟前后的幾百年間,道教先人或后人都選擇龍山峰頂的這片峭壁,作為修行修為的主要場所,這與道家的風水學說應該是有一定的聯系。

      宋德芳開鑿龍山石窟的緣由,就是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據說宋德芳在山西講道途中,一日勞累疲乏,餐后午睡,恍惚間看到師傅——全真七子之一長春子邱處機的身影,留下一句“汝緣當在西南”,便消失在西南方。宋德芳連忙起身追隨師傅,跨過城郭,越過山巒,來到一座神山前。但見這里山勢俊秀,滿山青綠,乃藏龍臥虎之地。只是山頂高處卻是頹垣殘墟,遍地瓦礫,甚是凄涼。宋德芳不禁一聲長嘆,可當他抬眼再看時,剛才的一幕已經不見了,呈現在眼前的卻是樓宇殿閣,壯麗輝煌。這一幕著實把宋德芳驚呆了,不禁喊出一句“此乃仙境也”,頓醒,原來是幻夢一場。次年正月,宋德芳巡游講道經過太原西山,偶抵龍山一處道觀,見滿目荒涼如自己曾做過的夢中之景,當他擦去一塊石刻上的灰塵時,赫然見刻有“宋仝”二字,遂曰“宿緣無可逃”,于是便在此居住下來,重修昊天觀,并開鑿龍山石窟。

      這個故事與童子寺的由來一樣,在今天看來未免顯得神話色彩重了些,但從宗教信仰的角度看,是與古代人對宗教場所的虔誠意識相適應的,無論寺廟還是道觀,都是僧人、道士以及宗教信徒居住、修行和舉行各種宗教活動主要場所,它的選址原則也必定是符合本教教旨教義的原則,因而,佛教的童子寺建于半山腰的山凹里,以示“遠離紅塵,離苦得樂”,道教的昊天觀建在龍山之巔,并在最接近天空的巨石上開鑿石窟,則暗含著“天人合一,洞天福地”之意。龍山以其幽深、靜謐、博大、肅穆的特質,成為佛道兩教不約而同的首選之地。

      道教似乎與石頭有著不解之緣。石頭本身就是道家的鎮(zhèn)惡辟邪法寶之一,常被用來作鎮(zhèn)宅鎮(zhèn)巷之物,即使今天,在一些偏僻的鄉(xiāng)村人家的大門前,也豎有“泰山石敢當”的門墩。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里與石頭有關的人物,皆具有濃重的道教色彩,《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就是一只石猴,《紅樓夢》里的賈寶玉的前世也是一塊頑石(其實《紅樓夢》的另一個名字就叫《石頭記》)。在道家看來,石頭是與天地共生的長壽之物,因此鑿石窟、建塑像、刻文字,便是其弘揚教義、傳承歷史的最佳手段。事實上,龍山道教石窟確實也起到了這種作用,它對于今天的人們研究歷史,傳承文化藝術,領悟人生哲理,探索生命智慧是彌足珍貴的一座寶庫。

      石窟、塔寺、廟宇、道觀,掩映在漫山的茂密植被間,凝固的風景,無聲的語言。這里的石頭、樹木、花葉、土壤都是會說話的,萬物有靈且美,且真,且善,且深涵中國古代文化的精粹,蘊藏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奧秘。

      茫茫宇宙,巍巍山巒,作為宗教場所的龍山,它是實在的,又是虛空的;它是豐富多彩的,又是質樸單純的;它是五行八卦,又是因果輪回;它是世俗的,又是脫俗的;每個人從它身上讀出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恰似從遙遠之處傳來的禪音一般,你只有靜靜地聽,默默地悟,不可說,不能說。

      花香鳥語,云淡風輕,作為自然景致的龍山,它是立體的,又是平面的;它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走進龍山,你就走進了一幅畫,這幅畫會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呈現出油畫、水墨畫、版畫等不同的風格,讓你流連忘返;走進龍山,你就走進了一首詩,這首詩是和著你的心情或爽朗、或深沉、或靜寂、或壯美;走進龍山,你就走進了一部書,這部書是蘊涵著歷史、文化、宗教、建筑、自然等豐富內容的精博巨著,你從中可以讀出世事滄桑、宇宙奧妙、人生智慧,萬物興替。

      高天流云似時光悠悠,草木興衰如人生匆匆。走在龍山的小道上,其實也是我們在對萬物之道、人間正道、天地大道的探索與覺悟之旅。

      (責任編輯高 璟)

      猜你喜歡
      龍山紅葉丁香
      龍山塔
      永遠的丁香
      心聲歌刊(2022年4期)2022-12-16 07:11:02
      丁香
      葉拽:一片“紅葉”帶富一方百姓
      幾張飄落的紅葉
      秋日賞紅葉
      丁香本馬
      趣味(語文)(2018年11期)2019-01-14 01:13:02
      夏季從阿龍山開始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東漢封龍山碑
      龍山村
      安陆市| 北宁市| 贵溪市| 突泉县| 茌平县| 福安市| 九龙县| 洱源县| 个旧市| 堆龙德庆县| 宜春市| 汕头市| 确山县| 察雅县| 和林格尔县| 蒙山县| 永嘉县| 新河县| 辽中县| 通辽市| 芷江| 丹寨县| 南阳市| 土默特左旗| 五家渠市| 绵阳市| 香港 | 习水县| 平南县| 桐乡市| 台北县| 石阡县| 乐陵市| 舒城县| 都兰县| 慈溪市| 喀喇| 巴东县| 迁西县| 崇礼县| 长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