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懷青
北大只值六萬塊
□ 林懷青
1919年,全中國精英向北京匯聚的時候,一個美國人也來了,他叫司徒雷登?,F(xiàn)在知道這個名字的人,大多數(shù)是從毛澤東那篇《別了,司徒雷登》開始的,他的形象一直和“送別”聯(lián)系在一起,而實際上,他的“來”比他的“走”要有趣得多。
司徒雷登是一個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幼年咿呀學語時,學的就是杭州話,但當他以43歲的年紀從美國回來時,漢語幾乎被忘得一干二凈了,不過這并不妨礙他迅速和中國的各色人等建立親密關(guān)系——因為他掌握了中國人好“面子”的社交關(guān)鍵。
司徒雷登之所以到北京來,是因為北京有兩所基督教教會學校正在為“面子”問題爭得不可開交。這兩所學校,一所是衛(wèi)理公會辦的“匯文大學”,一所是長老會的“北通州協(xié)和大學”。這兩所“大學”,雖頂著“大學”的名頭,實際上卻是小得可憐的神學院,因為都快辦不下去了,才決定聯(lián)合成立新大學,司徒雷登就是這所大學請來的新校長。
兩所學校的爭論焦點是合并之后叫什么名字。雙方都堅持自己原來的名字,互不相讓,且都堅持新校址不能離自己的學校太遠。這兩所學校想出的折中方案竟然是把學校命名為“北京大學”。司徒雷登告訴他的教會同事,1917年之后,“北京大學”再也不是一個誰都有資格叫的名字,因為蔡元培、胡適的“北京大學”已經(jīng)是北京城里乃至全中國最好的大學了,那個名字已經(jīng)無可替代。
爭來爭去,人們決定叫新大學為“燕京大學”。這是一個富有詩意和古意的名字,同時也能稍稍彌補一些不能叫“北京大學”的遺憾。
學校有了名字,司徒雷登要選個地方來建造學校。他騎著毛驢或自行車,一次又一次在北京的城里城外尋找建校地址,但結(jié)果卻讓他相當失望。那時,北京城里已經(jīng)沒有可供他使用的土地,而北京城外,到處是達官貴人幾百年來置下的墳地,要買任何一塊地都會涉及遷墳問題。守舊的中國人對任何遷墳建議都會暴跳如雷,哪怕美國人開出讓他們很動心的價錢也難以說服他們。
但是,機會還是來了。一天,失望的司徒雷登被邀請參加清華大學的一個聚會,當朋友們知道他的煩惱時,馬上建議他買下清華大學對面的一大塊地,這塊地曾經(jīng)是清朝大貪官和珅的花園,如今屬于陜西督軍陳樹藩。
司徒雷登看了這塊地,頓時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買下來。這里風光優(yōu)美,緊鄰頤和園、西山,而且交通便利,如果建大學,將是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大學校園。他當機立斷,到陜西找這塊地的主人陳樹藩。要知道,在當時,從北京到西安的交通極不便利,要乘遍火車、汽車、木船、騾子等所有的交通工具。只要能買下園子,作為傳教士的司徒雷登是不懼這些艱辛的。
陳樹藩是靠投機革命起家的前清軍械官,他沒想到美國教會竟然會對北京城外那片幾乎沒用的荒地動心,他熱情接待了司徒雷登一行。這是一個既能賺錢又能賺面子的好機會,于是陳樹藩先以6萬大洋的價錢把園子賣給了司徒雷登,然后又宣布把其中的三分之一捐給未來的燕京大學。這個精明的舉動為陳樹藩贏得了友誼,在他下臺后,司徒雷登仍然經(jīng)常去這位前地主家探望。
6萬大洋是多少錢?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3000萬人民幣,這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但仍然是一個劃算到了極點的好買賣——只要想一想現(xiàn)在的北京大學,那美麗的未名湖、博雅塔,這塊地就已經(jīng)是無價之寶了。
司徒雷登得到了心目中的好地塊,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蓋房了。他要求燕京大學的所有建筑都要有中國傳統(tǒng)風格,就連自來水的水塔都建成了佛塔的形狀,取名“博雅塔”。這一切和周圍的建筑是那么協(xié)調(diào),讓人以為這個美麗的校園好像一直都存在著一樣。
就這樣,燕京大學以非常優(yōu)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了北京,并在司徒雷登的經(jīng)營下成了中國最有名的大學之一。讓人慨嘆的是,1957年,原址在北京城內(nèi)的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合并,成立了新的北京大學,北京大學也遷到燕京大學,成為現(xiàn)在世人熟悉的模樣,冥冥中似乎暗合了兩所教會學校當初的原意——他們本來就想讓自己的學校叫“北京大學”,結(jié)果竟以這樣的方式實現(xiàn)了。
(摘自《現(xiàn)代青年》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