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俊
法國藝術評論家克萊爾針對美術學院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學院”意味著“規(guī)則”,意味著“標準”?!皩W院”是以一定的規(guī)則和價值標準施行“美術”教育的地方。這句話實際上清楚地闡釋了學院存在的目的和意義。
這里,克萊爾所說的標準,以筆者的理解,他所提到的標準正是指學院所教授、學生所學習的相關專業(yè)所需要掌握的那些基礎知識以及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的達標要求。我們知道,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學,一直承襲西方傳統(tǒng)美術學院的教學模式,學生進校后要接受嚴格的寫實繪畫基礎訓練。這種模式的訓練,貫穿四年的學習整個過程,直到畢業(yè)創(chuàng)作的完成。而學生通過這種基礎課程的學習,可以全面掌握包括造型、色彩表達、藝術表現(xiàn),藝術創(chuàng)造等綜合能力,而且它并不限制學生的風格取向。學生完全可以運用這一基礎知識進行任何形式的藝術創(chuàng)作。
有學生曾經問我:我將來不打算畫寫實繪畫,那我是不是不用將素描畫得這么好?我告訴他,你進行任何造型藝術的創(chuàng)作,都必須要具備基本的造型意識和色彩概念,無論你有多么豐富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意,你仍然需要運用符合藝術表現(xiàn)基本規(guī)律的表達予以呈現(xiàn)。這里所說的藝術表現(xiàn)規(guī)律,就是我們所謂的綜合藝術表達能力,這種綜合能力,應該就是我們美術學院的教學規(guī)則和價值標準。
隨著當代藝術思潮的影響,美術學院的這個“標準”受到了很大挑戰(zhàn)。國內一些具有影響力的美術學院,已開始動搖對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信心,在基礎教育方面提倡“重創(chuàng)意”、“輕技術”的教育方式,寫實繪畫基礎課程的比例逐步減少,學生學習基礎課的熱情降低,相當一部分學生表現(xiàn)得浮躁、激進,過早地進入了所謂的藝術創(chuàng)作,這些創(chuàng)作作品也往往是粗制濫造,毫無技術可言。一些美術學院的管理者和老師似乎也把持不住對藝術的信念,放任甚至鼓動學生的這種學習態(tài)度,某種程度上模糊了學生對真正藝術價值標準的判斷。
以筆者對當代藝術的了解,事實上,當代藝術的本質,是以模糊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混淆各藝術門類的形式,主張任何物品皆可以是藝術品的思潮,只要創(chuàng)作者或藝術評論家說它們是,它們就成為了藝術品。他們甚至認為什么人都可以是藝術家,人們不用接受專業(yè)訓練,只要你做出一些新、奇、怪的東西,你就有可能成為藝術家。藝術沒有了門類之分,任何東西、任何種類的藝術,都可以任意混合,并用這種形式的“藝術”,顛覆、消解藝術本質的價值和價值標準。
目前在西方的大部分美術學院里,藝術科目繁雜,音樂、舞蹈、攝影、詩歌、文學、繪畫等樣樣都有,這些科目的老師并不教你真正的音樂知識和舞蹈知識,也不教你真正的繪畫知識,他們只是教你如何“消解”它們。有些老師的“偶然教學法”更是離奇,老師不用備課,他偶然想到什么、偶然看到什么或偶然聽到什么,就偶然地教你什么,學生根本就不必學習基礎技術就可以隨意創(chuàng)作出一個藝術品來,全然沒有了“標準”。這樣的學院式教育,評價標準體系已蕩然無存,實在是對美術學院藝術價值標準的反動。既然美術的定義和價值標準都沒有了,那么美術就該消失了,美術學院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的學院教育將去哪里?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西方全面跟風美國式當代藝術,最終導致巴黎統(tǒng)治下的“西方美術史”的終結。巴黎西方藝術中心的地位喪失,她在西方世界的文化優(yōu)勢日趨衰落,紐約主導的“西方藝術史”從此開始。五十年過去了,在全球化的倡導下,美國打造的“當代藝術”已遍布全球的各個角落,西方的藝術早已全盤“當代”。
在中國,自85思潮以來,西方當代藝術的潮流日漸興盛。很多年輕人不再關注基本技術,不再關注藝術的本質,不再關注藝術的真正價值和標準,一味地去迎合當代藝術的市場,跟隨模仿西方當代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縮在一個小圈子里嘲諷當下、發(fā)泄不滿,打著當代藝術觀念的旗號,創(chuàng)作一些無病呻吟、讓人無法理解的作品。而且這種“思潮”,直接對我們的美術教育造成影響,這由我國一些美術學院的教學現(xiàn)狀可見一斑。
筆者認為應該反思一下,我們是否一定要盲目跟隨西方當代藝術的潮流?我們的美術學院是否要放棄寫實美術基礎教育模式?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是否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他們能否傳承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是否能為人類的藝術做出真正的貢獻?筆者非常同意張幼云教授在他的《觀念與技藝偏廢之利弊》一文里所提出的:“只要既堅持重視技藝提升,強化直覺訓練,又不忽視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的觀點。筆者更認為,學生在四年的學習過程里,應該側重于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生的思想觀念,只有當他進入社會以后,才能得到真正的磨礪和完善,而基本技能的練習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環(huán)境以及系統(tǒng)化,只有美術學院才可以更好地提供這一切。
奧地利畫家埃貢·席勒說過:“藝術不可能現(xiàn)代,藝術永恒地回歸起源?!币舱邕_雷斯教授在他的論文里引述美學專家馬克·希門里克所指出的那樣:“盡管以前的美術體系已經崩潰,盡管時下的藝術實踐是多樣的,但我們的時代還是不能承受那些曾經盛行的價值觀的淪落,懷舊之情仍然存在,我們傾向于認為,在我們這個藝術和文化學科都極大商業(yè)化的時代,價值和質量的概念,都備受挑戰(zhàn),但這些概念仍然可以作為標準,以便形成更明智的審美判斷”。筆者認為,國際當代藝術的現(xiàn)狀不會持續(xù)太久,當代藝術“反藝術”、“反學院”的性質決定了它在藝術領域里不可能走得太遠,真正的藝術價值標準的回歸指日可待。
歐洲二戰(zhàn)以后,由于經濟衰敗,使巴黎失去了世界藝術中心的位置,幾百年的傳統(tǒng)藝術歷史由此結束。美國二戰(zhàn)以后,經濟迅猛崛起,它所倡導的當代藝術取代了巴黎藝術中心的位置,西方的當代藝術史由美國唱了主角。但美國式的當代藝術弊端太多,它的歷史還可以譜寫多少篇章,不容樂觀。
當今中國整體國力大大增強,加之中國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藝術傳統(tǒng),西方優(yōu)良的藝術傳統(tǒng)在中國也已扎根,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藝術教育機構和最多的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所以筆者認為,中國的美術學院里有相對保存完整,且目前為止最行之有效的傳統(tǒng)寫實的基礎教育模式,只要我們不盲目跟隨西方,這不失為我們在藝術上的一種優(yōu)勢。
應該說,中國的美術學院已經具備了存續(xù)和優(yōu)化傳統(tǒng)藝術價值與標準的條件。中國經濟的騰飛,將會使中國在國際藝術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因此筆者在這里作一個大膽的設想,那就是:未來的世界藝術中心將會是在中國,新的藝術歷史將由中國開始寫起,這個新的藝術歷史就叫做“當代寫實藝術史”。而它的實現(xiàn),有待于中國美術學院對傳統(tǒng)寫實藝術價值標準的堅持,也有待于中國美術工作者對美術學院傳統(tǒng)寫實的基礎教育模式的堅持。
改革不一定只是更新,回歸傳統(tǒng)也許也是一種改革。我們整天抱怨世風日下,如果這個時代不好,我們的藝術完全可以不跟著它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