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明
上大學時,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們建了一個QQ群,根據(jù)我們比較一致的興趣愛好命了個不思進取的名字——吃喝玩樂。這個群是游離在班級群之外的小群,我們這個小群體每天線上通宵扯淡,線下旅游打牌擼串,讓研究生的三年過得好不倏忽。
那時候還沒有微信,即時PO照、發(fā)發(fā)感想什么的,尚無法做到。但是我們這幫中文系的“敗類”,且有著一大批的好筆桿子,每次游畢,微博上總會有幾個人洋洋灑灑數(shù)千言,剩下的人就ctrl+c(復制)然后ctrl+v(粘貼)一下,也就基本無死角地覆蓋我們共同的朋友圈了。
上大學風風火火地談幾次戀愛(因人而異),肆意但有節(jié)制地張狂一下,在課業(yè)之余過過(?。┤后w的生活,本就該是這個年齡該做的事情吧!
但是天有不測風云,我們的群主突然有一天被系里一位不婚的主管老師約談了,原因是有人匿名舉報我們不學習還天天玩什么殺人游戲。結(jié)果,我們在朝陽區(qū)群眾大學生的隱形關(guān)懷之下,匆匆回歸正軌,解散了吃喝玩樂QQ群,雖然吃喝玩樂還照舊,但是相比以往變得低調(diào)多了。
當下的幸福是最容易讓人羨慕嫉妒恨的。正如前段時間那頭頂一塵不染的藍天。曬在微信上,寫在微博里,可是你讓那些遭受霧霾籠罩的人們情何以堪呢!
所以當你開始一段新的旅程,去玩一個未知的目的地,享受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你所發(fā)表的每一張照片,每一餐飯,每一個風景秀麗的景點都會讓那些還沉醉在辦公桌上的人們氣憤。
人的攀比心理大抵是相同的,除非有著很深的文化積累與熏陶,否則可能都難以免俗。我上高中時,一個班級學霸的媽媽和我媽關(guān)系要好,每天聚在一起談論我們的學習。每次這位阿姨一走,我媽就變成了復讀機:“你看看人家的孩子?!边@搞得我很尷尬,有一段時間,我還故意疏遠這位學霸以表憤慨。回過頭來想,始作俑者并不是他,我也算是多此一舉。
上大學后我們終于不在一條軌跡了,可是家長們不同。熱心的阿姨每次見面,都向我媽匯報小學霸的成績,當班長了,加入學生會了,入黨了,拿獎學金了……炫耀完畢再說一句,“你們家孩子也得抓緊啊!”有時真是讓人欲哭無淚。
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容易嫉妒;別人沒有的自己恰巧有,也容易產(chǎn)生炫耀的心理。泛道德論,這些拿不上臺面的心理的確是有些許陰暗。但捫心自問,每個人或多或少又都有!
最近在大冰的書里看到他引用別人的話詮釋文化的含義,說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植根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和為別人著想的善良!說得實在是太好了,拿著這個標準我立刻就可以讓那些令我不開心的人們閉嘴了。你們,原來都是有知識沒文化的人??!但我不能,因為要有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記得去年路過北京圖書大廈,在里面閑踱偶然翻到了一本插畫師白茶的一本《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書的主角是一個弱弱的少年、一只名叫“吾皇”的中華田園貓和一只叫“巴扎黑”的巴哥犬的故事。這種搭配組合,很容易讓人想起機器貓哆啦A夢。
弱弱的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與吾皇和巴扎黑之間發(fā)生的爆笑故事你可想而知。宅男萌貓蠢狗之間能發(fā)生什么故事,還不是插科打諢扯淡。
但是,整本毫不需要動腦的插畫集錦,在偶有使人捧腹之外,還能透露出一種素樸簡單的生活態(tài)度。我佩服的就是這點,插畫師不疾不徐娓娓道來,既能夠自嘲地面對世人之眼,也能平心靜氣地與讀者“坐下來談談”。我認為這樣的人是不會太焦慮的,也值得過那種很傻很天真的簡單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