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
“聞雷泣墓”,又稱“王裒泣墓”,講述了魏晉時孝子王裒的孝行。此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六則故事。
王裒(póu),字偉元,晉城陽營(在今山東昌樂縣)人。據(jù)《晉書·王裒傳》記載,“裒少立操尚,行己以禮,身長八尺四寸,容貌絕異,音聲清亮,辭氣雅正,博學(xué)多能?!?/p>
王裒的祖父王修是魏國的名士,官至大司農(nóng)郎中令;其父王儀,為司馬昭部下司馬。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十一月,魏國出動十五萬大軍,兵分三路,向東吳的東西兩個方向進(jìn)擊。其中,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領(lǐng)兵七萬,直逼東興。這場魏吳之戰(zhàn)史稱東關(guān)之役,這場戰(zhàn)爭最后以魏軍戰(zhàn)敗告終。這次出兵,魏兵死傷眾多,司馬昭上朝時,就問文武百官,是什么原因?qū)е逻@場戰(zhàn)爭失敗了。滿朝文武都知道司馬昭陰狠狡詐,誰都不敢吭氣。王儀高風(fēng)亮節(jié),斗膽直陳,說這次戰(zhàn)敗完全因元帥指揮不當(dāng)。元帥就是司馬昭,司馬昭自然非常生氣,一怒之下下令把王儀拉出去問斬。面對父親冤屈而死,王裒非常難過。他痛恨司馬昭,更痛恨這個不分忠奸的朝廷,因魏國的都城在西邊,他便立志終生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永不為魏朝之臣。之后王裒和母親一起將其父的靈柩運(yùn)回老家昌樂,隱居起來,自耕自食,以教書為生。
王裒自幼飽讀詩書,他的學(xué)問、品行非常好,朝廷屢屢征召他出來為官,可是王裒面對金錢名利,不為所動。司馬炎建立晉朝后,知道王裒賢德有才,不僅給王儀平了反,并且多次邀請王裒出來做官,但王裒堅(jiān)辭不就。據(jù)說,他在王儀的墓側(cè)蓋了一間小屋,每日早晚到墓前跪拜,“攀柏悲號,涕淚著樹,樹為之枯”。王裒孝行操尚感動了鄉(xiāng)里,被推為孝廉。
《詩經(jīng)·小雅》有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币馑际钦f,又長又大的莪啊,那不是莪而是蒿;哀傷哀苦啊我的父母,生養(yǎng)我啊是多么的勞苦。這句詩的喻義是,莪蒿常常抱宿根而生長,就像孩子依靠著母親一樣,比喻孩子能長大,全靠父母生養(yǎng)。然而蒿不可食,又比喻兒女不能終養(yǎng)父母的遺憾。據(jù)說,王裒每每讀到這兩句詩都會悲傷不已。
王裒對母親非常孝順,只要是母親的事他就親力親為。母親非常膽小,最害怕的就是打雷,每次遇到雨天打雷就會驚恐萬分,渾身戰(zhàn)栗。這個時候,王裒就守候在母親身邊,安慰母親,一刻也不離開。母親過世后,王裒悲痛欲絕。他把母親葬在離家不遠(yuǎn)的山林中,常常去看母親的墓。
這一天,艷陽高照,晴空萬里。王裒正在屋內(nèi)聚精會神地讀書,轉(zhuǎn)眼之間,刮起了狂風(fēng),天色變得黑壓壓的一片,突然,一陣轟隆隆的雷聲從遠(yuǎn)處傳來。王裒被遠(yuǎn)處的雷聲驚醒了,急忙站起身向窗外望去,只見外面下起了雨,且越下越大。王裒想:母親生前最怕雷聲,現(xiàn)在她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山林里,沒有人陪伴,這樣怎么能行?想到這里,王裒心如刀割,連忙跑出門,向山林的墓地跑去。雨越下越大,王裒在雨中快步奔跑,一口氣跑到母親的墓前,“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邊哭邊說:“母親,兒子來了,就在您身邊,您千萬不要害怕?!?/p>
雨漸漸停了,天邊又現(xiàn)出亮光,地里的莊稼給雨水沖刷得青翠嫩綠,空氣里彌漫著清新濕潤的香氣……王裒這才站起身慢慢離開。從此,每出現(xiàn)電閃雷鳴的天氣,王裒都會趕到山林中去陪伴母親。王裒“聞雷泣墓”的故事也廣泛流傳開來。后人有詩贊曰: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