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杰
(臺州學院教務處,浙江 臺州 318000)
“微博”、“微電影”、“微信”、“微視”作為媒體的新寵兒正以其獨特的信息傳播能力受到廣大青年大學生的青睞。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的網民達到6.49億,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成為了“拇指一族”;“微時代”的到來,改變了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與此同時,“微時代”信息傳播的裂變性、快捷性、廣泛性、滲透性等特點,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在這“突如其來”的“微”時代,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如何運用好這股“微力量”創(chuàng)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已成為整個社會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進一步了解當代“微時代”對大學生生活的影響,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浙江省部分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編制“大學生微博、微信、QQ等‘微時代’信息平臺的使用狀況”的調查問卷,了解“微時代”對大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影響。問卷分為兩部分:(1)關于大學生上網的基本情況的調查,包括“上網時間、上網頻率、使用成度、對大學生的影響”四個維度;(2)大學生網絡關注內容的調查,共有7類問題。共發(fā)放問卷1 000份,回收982份,回收率97.3%。
圖1 大學生上網目的
大學生上網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超過70%的大學生上網時間在2小時以上,22.8%的大學生上網時間在4—6小時,11%的大學生每天用于網絡的時間超過5小時。從中可知,大學生使用微博、微信、QQ等信息平臺比較頻繁。調查顯示,大學生最常用的網絡服務為:看電影、打游戲等休閑娛樂占67.1%;QQ、微博、微信等交友聊天占49.6%;檢索和瀏覽新聞信息占44.7%;獲取學習資料占63.7%;網上購物消費占26.5%。在網絡使用程度上,35.8%的大學生每周發(fā)1—3條微博,17.6%的學生每天發(fā)1—2條微博,8.9%的大學生每天發(fā)6—10條微博,甚至有4.6%的學生每天發(fā)11—30條微博。調研分析認為,由于“微時代”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的出現(xiàn),現(xiàn)在的大學學習生活不再是傳統(tǒng)的“三點一線”模式。毋庸置疑,“微時代”“快餐式”的“微文化”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人生觀和價值觀。
移動QQ、微博、微信、陌陌等即時通訊工具以其強大的功能對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一個難得的機遇。然而,事實并不是那么完美,在數(shù)字媒體時代,由于在網絡空間里信息碎片化、網絡化等文化癥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障礙。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1]。
如今,隨著QQ、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的普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借助互聯(lián)網信息傳達的快捷與高效,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多種形式全方位宣傳主流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融入到大學生日常生活,提高大學生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網絡微時代,無論社會名流、政府官員還是民間草根都有機會借助網絡傳播的巨大平臺信息傳遞。信息傳播主體的多元化,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使大學生通過網絡了解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微時代”信息的即時性、移動性、互動性和全民性的特點增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的傳播力和感染力。新媒體運用“微小說”、“微電影”、“微信群”、“微視頻”、“微動漫”等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于一體的技術,構成多維立體式的、個性化的、多維度的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fā)大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求知欲與想象力,提高其自主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性的傳播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變得生動有趣,使大學生在圖文并茂、聲情融匯的情景中升華思想,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
對于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和求知欲旺盛的大學生來說,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也容易受到網上某些不良的社會思潮、社會輿論以及社會情緒潛移默化的影響?!拔r代”為大學生提供了各種信息,也使得很多大學生在多元的網絡文化碰撞中迷失了信仰,面臨著嚴重的信仰危機,失去了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而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的導向和道德行為。
在當前“網絡微文化”時代,文化呈現(xiàn)出數(shù)字化娛樂和消費主義等特征,西方的商業(yè)性文化、功利性文化等觀念都不同程度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逐漸消解了主流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文化的傳播,這對于更好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是巨大的挑戰(zhàn)[2]。
網絡信息的多元化,使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大量涌入并產生沖突碰撞。有些西方國家憑借語言和技術優(yōu)勢,傳播一些彌散在網絡中的西方的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信息。過激的、夸大的宣傳使詆毀社會主義的形形色色思想言論泛濫,潛移默化地削弱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力。這些多元化的信息容易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紊亂,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和削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度、信任度和認同感。
隨著六維空間理論的廣泛應用和社交網絡的發(fā)展壯大,微博等自媒體的興起,人人都有發(fā)言權,一些輿論“意見領袖”“隱身”于網絡之中,在網絡虛擬性和匿名性的保護下,扮演著中介或把關的角色,由他們將信息傳播給受眾。其中很多“大V”們的網上行為和言論廣受大學生關注?!按骎”名人們在分散信息傳播權利的同時,也在加劇信息傳播權的集中,牢牢掌控和引領著信息流和意見流。一方面,他們逐漸成為普通網民訴求表達的代言人,公眾利益的維護者;另一方面,他們既可以成為官方聲音的質疑者,也同樣可以成為官方聲音的闡釋者和辯護者。由于青年大學生的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會自覺不自覺地成為網絡“大V”言論的助推者[3]。微時代裂變式的傳播會消解和淡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
“微時代”培育與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積極探索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微教育方式,重視自媒體在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傳播功能,創(chuàng)新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徑。
教育目標是教育的起點、終點和根本依據(jù)所在。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目標是指教育者根據(jù)社會的實踐需求和當代大學生的發(fā)展要求,通過教育實踐活動使當代大學生在思想政治品德上一定時期內所達到的預期結果[4]。教育目標的確立,是開展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觀教育的基本前提。
1.營造良好校園文化環(huán)境
任何人的思想和行為都要受到一定環(huán)境的影響,“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5]。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體現(xiàn)在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上。要充分重視和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弘揚主旋律,加強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宣傳力度,拓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渠道和空間,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時效性,營造大學生積極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氛圍。
2.塑造“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社會主義新人[6]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青年們奮力開創(chuàng)。”網絡時代傳播方式日益多樣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引入和借鑒現(xiàn)代傳播技術,有規(guī)劃性、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理論接受和內化、價值反思和行為實踐的教育,使其既要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又要看到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具有的旺盛生命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
人的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tài)過程,是個體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滿足、提煉、整合與選擇的過程。因此,對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培育,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也要與時俱進地遵循大學生價值觀形成與發(fā)展的特點及規(guī)律。
1.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文化多元化的思潮沖擊著人們以往的價值理念和判斷標準,特別是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產生一定影響。正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好奇心重,但受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尚未成熟的限制,缺乏辨別能力和認知能力,在對西方文化精華部分吸收的同時,也容易受到一些丑化社會主義、淡化理想信念思想的侵襲,使其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嚴重的影響。
因而,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引領地位。一方面,高校等相關教育部門要持續(xù)不斷地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使當代大學生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自覺抵制一些不良的社會思潮的侵蝕和干擾,主動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另一方面,要全面加強網絡建設,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讓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指導地位的有關理論進學校、進課堂,使大學生更全面、更具體、更系統(tǒng)地了解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內涵,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這就使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堂式傳授,并且要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的效率。
2.堅持方向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的原則
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高速發(fā)展,高校及有關教育部門應掌握好網絡輿論陣地,積極利用好網絡的優(yōu)勢,即時解決大學生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成為人才”的問題。綜合運用傳媒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時代性有機結合起來開展教育,才能正確引領大學生接受并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堅持社會和個體相結合的原則
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原因是人具有改造世界的主觀能動性。大學生的這種主觀能動性一方面表現(xiàn)為注重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另一方面,大學生正在青少年時期與成年期的過渡期,期望能夠通過自我的行為和思考方式影響他人。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引導當代大學生正確地樹立理想、實現(xiàn)自身的理想,同時,也要理性愛國,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同時,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康德認為,價值觀必須依托一定的功能性才能體現(xiàn)其功利歸屬[7]。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致力于價值觀的整合與重塑,保障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最終期許,使大學生潛移默化地認同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充分發(fā)揮高校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對學生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最主要的渠道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高校課堂教育形式,緊跟黨和國家的形勢教育,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走進課堂,有效地融入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使大學生清楚地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意義。
2.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
學校既是大學生成長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高校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校園文化網絡,加強校園微環(huán)境的監(jiān)管,更好地把握網站信息的篩選,讓大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感知國家發(fā)展脈搏,樹立大學生對祖國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不斷提升其自身的認識和思想境界。
3.創(chuàng)新培育的方式方法,構筑導向鮮明的“微教育”
微博、微信、QQ等現(xiàn)代媒體突破了傳統(tǒng)的單向信息傳播模式,面對這種新形勢,高校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發(fā)展要求,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依托“微時代”的網絡交流工具和平臺進行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和文化傳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把客觀、準確、積極和健康的價值理念碎片式地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而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4.提高教師隊伍的網絡素養(yǎng)
教師隊伍是引領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骨干力量。新媒體環(huán)境中信息多元復雜,高校必須注重教師隊伍新興媒介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媒介運用能力提升,作為高校教育者則要善于利用微博、博客、微網站等構建核心價值觀培育“微課堂”,積極鼓勵大學生就某一信息展開討論和辯論,引導其對于網絡上多元化的信息進行有效的判別,指導其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
[1]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4.
[2]張春美,陳繼鋒.微文化生態(tài)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4,(1).
[3]胡颯.微時代視閾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4]崔華前.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機制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2:18.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4.
[6]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9.
[7] 康德.歷史理性批判[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