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農(nóng)莊
(陜西省地下水管理監(jiān)測局,陜西 西安710003)
朝邑灘是全國飲水型氟中毒病區(qū)之一,據(jù)調查,全區(qū)12.5萬人中,氟病患者約3.8萬人,患病率達21%。通過對該區(qū)268.9 km2水文地質及水文地球化學調查,采取地下水樣分析化驗,對該區(qū)潛水水溶氟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對該區(qū)域改水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朝邑灘位于三門峽庫區(qū),處于黃河北干下段右岸黃、渭、洛三河交匯處,地形平坦,由東向西,自北而南呈緩傾斜,坡降分別為4‰和0.3‰,該區(qū)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35.9 mm,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 780.3 mm,約為年降雨量的4倍。
1.2.1 構造
構造上位于汾渭地塹中部固市、運城凹陷之間,北鄰雙泉—監(jiān)猗大斷裂,自新生代以來,斷裂南北兩側地層不論在巖相特征及沉積厚度上都有很大差異,斷裂以北為隆起區(qū),以南為強烈下降區(qū)。自下更新世以來,本區(qū)地殼強烈下降,沉積了一套巨厚的河、湖相沉積。到了上更新世,地殼相對穩(wěn)定,但仍呈緩慢下降趨勢,形成了一套沖積的河流相沉積物。
1.2.2 地層
全區(qū)均為一套第四系地層,自上而下為全新統(tǒng)沖積(Q4
al)粉細砂,亞粘土及亞砂土,中粗砂,局部可見礫石,礫石直徑0.5~2.0 cm,該地層水平方向表現(xiàn)為西部顆粒細,東部顆粒粗,在垂直方向為上細下粗的分布特征,總厚度35~50 m;上更新統(tǒng)沖積(Q3al)亞砂土、亞粘土及中細砂層厚30~40 m;中更新統(tǒng)(Q2al+l)沖積、湖積淤泥質粘土、亞砂土及粉細砂含少量黑色礦物,厚度35~45 m;下更新統(tǒng)沖積、湖積(Q1
al+l)亞粘土及亞砂土及粉細砂,見圖1。
該區(qū)潛水埋深一般小于3 m。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其次受三級階地及黃河側向補給,地下水流動滯緩,地下水替交循環(huán)條件差,,主要從東、西兩側向中部匯流后沿中預安—六連—五連—二連一線向南排泄于渭河。另外垂直蒸發(fā)排泄是本區(qū)的主要排泄方式。
圖1 水文地質剖面圖
地下水水溶氟主要賦存第四系更新統(tǒng)含水巖組中,地層巖土中的含氟量與地下水中氟含量密切相關,但是,地下水水溶氟含量隨著水文地質條件的變化而不同,由東向西地下水徑流條件逐漸變差,含水介質顆粒逐漸變細,相應地地下水氟含量則由低變高,一般由小于0.5 mg/L變?yōu)榇笥?.5 mg/L。這表明水溶氟含量與地層顆粒組成有密切關系。顆粒越細水溶氟含量越高,即粘土、亞粘土高于亞砂土,這是由于一方面粘粒等細顆粒中含氟礦物較多,另一方面由于細顆粒比表面積大,對氟離子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另外,由于西部地下水埋深小,一般小于1米,蒸發(fā)濃縮作用強烈,使?jié)撍兴芊鷿饪s富集于潛水頂部及地表。因此,潛水水溶氟含量由東向西逐漸增大,以西部距三級階地坡腳下250~350 m南北向洼地氟含量最高。
地下水水溶氟的主要來源于第四系松散地層中的含氟礦物,這些含氟礦物是由上游古老巖層風化后經(jīng)過水流搬運沉積為第四系松散地層,含氟礦物以第四系粘土礦物為主,這些礦物主要有:黑云母[K(Mg·Fe·Mn)2(AlSi3O10)(OHF)2],硅 鎂 石[Mg(siO4)(OHF)],白 云 母 [(KAl(AlSiO3O10)(OHF)2],金云母[KMg3(AlSi3O10)(OHF)2],角閃石[Ca2Na(MgFe)4(AlFe)[(SiAl)4O11]2[OHFI],含氟礦物中的氟在地球表生作用下,不斷水解、溶濾,從固態(tài)(巖土)向液態(tài)(地下水)介質中轉化,成為區(qū)內潛水中氟的主要來源,氟在地下水中主要以陰離子(F-)形式存在,含氟礦物經(jīng)過水解作用氟離子(F-)便進入地下水中。
據(jù)調查,黃河三級階地地下水氟含量普遍較高,一般2.0~3.0 mg/L,三級階地地下水側向補給黃河灘地,髙氟水補給進一步加劇了黃河漫灘潛水氟含量增加,這是該區(qū)水溶氟的又一來源。
地下水氟含量受沉積環(huán)境的制約,沉積環(huán)境不同,其水溶氟含量亦不同,因此,地下水中氟含量一方面與氟元素的化學特性有關,另一方面與沉積環(huán)境有更密切的關系。
朝邑灘潛水中氟含量較高的地層均為沖積,湖積相地層,實際資料表明,沉積環(huán)境不同,其氟含量亦不同,一般沖積相氟含量低于湖積相,這就是說積物顆粒較粗的地層氟含量低于顆粒較細的,顆粒愈細,其氟含量愈高,見圖2、圖3和圖4。
圖2 F-與PH關系圖
圖3 F-與Na+(K+)關系圖
圖 4 F-與 Ca+.Na+關系圖
由于含水介質的氟含量不同,相應地下水氟含量亦有差異,尤其在地下水經(jīng)流滯緩的條件下,地下水的成份受含水介質的影響更為突出,由黃河到三級階地地下水徑流條件逐漸變差,其潛水中氟含量亦由東向西逐漸增加,潛水氟含量從小于0.5 mg/L到大于1.5 mg/L。在西部凹槽地帶,由于經(jīng)流特別滯緩,而含水介質以粘土、亞粘土及粉細砂為主,地下水與含水介質相互作用的時間增長,其溶解和淋濾效果更加顯著,又因西部凹槽一帶地下水埋藏小于1.0 m,蒸發(fā)濃縮作用強烈,有利用氟離子的聚集。凹槽地帶水溶氟一般大于1.5 mg/L.
氟是咸水湖動物骨骼,貝殼的組成元素之一,尤其是淤泥質湖相地層富含膠體物質,對F-有一定吸附作用,在地下水交替循環(huán)中有利于氟進入地下水中。該區(qū)更新統(tǒng)地層多為淤泥質湖相沉積,對更新統(tǒng)地下水氟的富集起著一定的控制作用。
第四系更新世以來,由于氣候不斷波動,出現(xiàn)多次冰期與間冰期,據(jù)有關資料,冰期氣候比較寒冷,年平均氣溫為0℃左右,間冰期氣候比較溫暖,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更新世氣溫這種周期性寒暖交替,在沉積物組成和顏色上有著明顯地表現(xiàn),當間冰期氣溫升高時,化學風比作用增強,蒸發(fā)濃縮作用顯著,就水溶氟而言,易于富集。因此,凡間冰期對應含水介質含氟量就高。而冰期對應的含水介質含氟量相對較低。相應地賦存于間冰期含水介質中水溶氟含量就高。
環(huán)境地質條件及環(huán)境水文地質條件決定了該區(qū)地下水水化學成份及其組合,同時也制約著環(huán)境中氟的遷移與積聚。
氟的化學性質決定了氟離子(F-)在地下水中有極強的遷移能力,它不論在酸性還是堿性介質中都能遷移,但是尤其在偏堿性的條件下,氟的遷移能力更強,使巖土中的氟易進入水中,該區(qū)地下水的 PH一般為7.5~8.5之間,最高達9.3,隨著潛水偏堿性幅度增大,其氟含量也隨之增高。
氟離子(F-)與鉀(K+)、鈉(Na+)離子呈正相關性,因為該區(qū)地下水埋藏淺,以蒸發(fā)濃縮作用為主,這時氟離子的濃度總是同鉀(K+)、鈉(Na+)離子同時增加,在該區(qū)潛水中,一般當鉀(K+)、鈉(Na+)離子毫克當量百分數(shù)小于35%時,潛水水溶氟含量一般小于0.5 ml/l,當鉀、鈉離子毫子當量百分數(shù)為60%時,水氟含量大于1.5 mg/l。
氟(F-)與鈣(Ca2+)鎂(Mg2+)離子之間具有負相關性,但是,與鈣離子相關性比與鎂(Mg2+)離子的關系更密切,這是由于氟在水中可與鈣(Ca2+)離子形成氟化鈣沉淀,使水中氟離子減少,西部凹槽地帶由于幾乎無鈣(Ca2+)離子,所以氟(F-)離子含量相對較高。
在該區(qū),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潛水氟(F-)含量與該區(qū)地下水水化學類型有較密切的關系。區(qū)內水化學類型中,氟與其陰離子組合的關系不大明顯,但與陽離子組合的關系非常密切,一般地當?shù)叵滤疄镹a、Na·Mg型水時,其氟含量最高,一般為大于1.5 mg/L;當?shù)叵滤愋蜑?Mg·Ca及Ca·Mg型水,其潛水氟含量最低。本區(qū)在東部一般為Ca·Mg或Ca·Mg·Na型水,潛水氟含量一般小于0.5 mg/L,中部為Na·Ca及 Ca·Na型水其潛水氟含量一般為0.5~1.0 mg/L,西部一般為Na或Na·Mg型水,其潛水氟含量一般大于 1.5 時/L。
朝邑灘第四紀更新世的沉積地層是區(qū)內潛水水溶氟的主要來源,半封閉式和大陸性半干旱氣候是氟水形成的重要因素。三級階地地下水側向補給加劇了該區(qū)地下水水溶氟進一步惡化。平坦的地形和滯緩的徑流條件以及地下水埋藏小對本區(qū)氟水形成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地下水水化學成分對區(qū)內氟遷移富集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多種環(huán)境條件的綜合影響決定了該區(qū)水溶氟的遷移和積聚。
[1]陜西省地質礦產(chǎn)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陜西省大荔縣朝邑黃河灘飲用水水文地質勘察報告.1985(6):2-15.
[2]楊成田.專門水文地質學.1985(5):519-520.
[3]陜西省地下水工作隊.朝邑灘排水工程水文地質勘察報告.1986(8):1—7.
[4]任耀根、朱仁猛等.陜西省定邊平原地區(qū)潛水會氟量分布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的探討.地球化學(第二期).1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