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娜
“無為而治”對當代政府管理的啟示
■文/祝娜
摘要“無為而治”是老子所著《道德經(jīng)》中內涵豐富、價值巨大的思想內容,是他認為最好的國家社會管理方法,它不是消極的政治主張,而是要經(jīng)過努力才能達到的理想的管理狀態(tài)。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信息傳遞異常迅速,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重溫老子“無為”之忠告,借鑒其“無為”的管理思想,對于國家管理者謀取發(fā)展之正道是非常必要,也是相當有價值的。
關鍵詞老子無為而治現(xiàn)實價值政府管理
老子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其《道德經(jīng)》是道家的經(jīng)典。人們通常將道家的思想概略地表述為順其自然、清靜無為,“無為而治”則是這一思想在國家社會管理上的主張。研究老子的著作頗豐,作為老子思想的核心內容,“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不同學者的論述里也有多種解讀,總體說來,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去理解“無為”的真正內涵。
(一)“無為”并非“不為”
《道德經(jīng)》明確指出矛盾的兩方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并且相互轉化,從而推動事物的運動,“有無相生”“反者道之動”這一辯證思想可以說是老子對哲學史的最大貢獻。而“尚柔”的處世態(tài)度、“無為”的治國之道,均在此辯證思想基礎之上派生出來。在老子的哲學中,“無”并不是一個用來說明“什么都沒有”的概念。對于“什么都不做”,《道德經(jīng)》是用“不為”這個概念來表述的。這也就是說,“無為”不是“不為”。在老子眼里,無和有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通過有無兼顧,以“無為”形式達到“無不為”,是老子辯證法的核心。
(二)“無為”是順其自然而為
“無為而治”作為一種國家社會管理思想,實質上是老子“道法自然”哲學思想的延伸。在老子那里,“道”是萬物本源,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倍摇暗馈眲?chuàng)生萬物是一個無意志、無目的的自然過程,所謂“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痹诘馈⑻?、地、人中,人雖是有理性和情感的萬物之靈,能認識和改造世界,但人的行動成功與否,關鍵是看能否順“道”而為,“無為”就是不要去做違反自然的事情?!爸未髧襞胄□r”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另一種表述。老子將治大國比喻成煎小魚是強調掌權者不要過多地去驚民擾民管民,“無為而治”,也并不是無政府主義或要求政府無所作為,而是自然而然,依國家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為。
“無為而治”作為老子思想的核心內容,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國家管理中,在國內外的管理思想中都得到了體現(xiàn),具有著超越時代的意義。
(一)“無為而治”的歷史典范
歷史上的“無為而治”主要是統(tǒng)治者取得天下后,出于自身長治久安的需要,吸取前朝滅亡教訓,采取的“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漢唐初年就是以“無為”守天下成功的例子。在秦末戰(zhàn)火余灰下建立起來的西漢王朝,到處是荒涼景象,統(tǒng)治者被迫施行“黃老政治”,惠帝時免力田人徭役終身,漢文帝躬耕籍田并免農(nóng)民田稅十二年,經(jīng)60多年,社會生產(chǎn)力較快恢復和發(fā)展,形成了“文景盛世”。唐初與漢初相似。唐太宗統(tǒng)治的23年間,注意發(fā)展生產(chǎn),關心人民生活,對內整肅吏治,善于納諫,量才用人,用刑也較慎重,對外制定“堰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方針,使人民得到適當休息,經(jīng)濟得到較快發(fā)展,形成“貞觀之治”。
(二)“無為而治”的當代借鑒
我國政府改革開放以來一直積極地進行著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踐,積極推行機構改革,實行精兵簡政和權力下放,發(fā)揮地方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中央的“無為”推動了地方的“有為”;中國共產(chǎn)黨為解決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問題,明晰黨政之間的職能范圍,以黨的“無為”推動了政府的“有為”;在政府與企業(yè)關系問題上,中央大力推行國有企業(yè)改革和所有制結構改革,以政府的“無為”為企業(yè)的“有為”創(chuàng)造了條件;相對于國家而言的社會,在“無為”國家創(chuàng)造的良好制度環(huán)境中,逐步具備了自我運行機制,實現(xiàn)著自身的“有為”。這些問題的解決,為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奠定了基礎。
海內外許多管理學家吸取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智慧,結合現(xiàn)代管理實際,豐富了現(xiàn)代管理的內容。美國貝爾試驗室所以能夠在高科技領域取得輝煌成果,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企業(yè)管理上實行“無為而治”。該所負責人陳煜耀博士在他的辦公桌前掛有一條“無為而治”的條幅,并在這句格言下面將它譯成英文:最好的領導者是能幫助人,讓人感到不需要他。領導者的責任在于既要做到你在領導,又要做到別人并不認為你在干預他。正如彼德·德魯克所言,未來的管理將會是一種自我管理。這種后現(xiàn)代主義管理中反對人為干預的思想與道家“無為而治”思想有著共通之處。
當代中國政府社會管理雖然在某些方面體現(xiàn)著“無為而治”的思想,但是真正地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還需要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重視:
(一)分清“該為”和“不該為”是“無為而治”的前提
“該為”和“不該為”是關于政府職能角色合理性問題以及政府權力與責任問題的討論,我國政府在“該為”和“不該為”的問題上,濫用權力、貪污腐敗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但是在承擔相應的責任時又顯得相對保守。“不該為”時大為,政府機構重復建設,管理行為交錯重疊;“該為”時不為,在市場無法調節(jié)的某些地方出現(xiàn)了“真空”,如應該由中央政府提供的郵政、鐵路、水利等區(qū)際性基礎設施,醫(yī)療、養(yǎng)老、失業(yè)等社會保障服務,應該由地方政府提供的城市公用事業(yè)服務如公交、水電氣供應、公共性文體衛(wèi)生服務等公共物品仍然缺乏;另一方面,我國經(jīng)濟立法不完備,競爭規(guī)制不清,信用和交易秩序不健全也是政府“該為”時不為的表現(xiàn)。
(二)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無為而治”的保障
現(xiàn)代政府采用“無為”方式來治理社會,要求政府不要過多干預微觀活動,給予公民和社會更多“自為”的空間,但這并不是說不要法律,相反正是在法律的保障下,整個社會才會處于良好的秩序中,才會創(chuàng)造出政府“無為”和社會“自為”的環(huán)境。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一是為保障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給予社會“自為”的各項權利,同時還要限制社會和公民的“自為”不出軌、不走樣,要尊重自由但是沒有絕對的自由,要“道法自然”但不意味著聽憑隨心所欲;二是要限制政府本身的權力,使之“不妄為”、“不為不該為之為”。政府制定法律的過程本身是一個為了達到“無為而治”而進行的“有為”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樣包括法制觀念的宣傳普及,使全體人民樹立自覺守法的意識。這于對中國這樣一個歷史上缺乏法治傳統(tǒng)而多人治色彩的國家顯得尤為重要。
(三)公共管理主體的多元化是“無為而治”的客觀條件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市民社會逐漸壯大起來,以組織性、民間性、非盈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為特征的非營利組織,在改善政府與社會之間關系、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維護社會經(jīng)濟良好秩序和行業(yè)管理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場與政府都失靈的領域,更是需要非營利組織扮演關鍵的角色。這些組織的出現(xiàn),使得公共管理的主體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政府已然不是惟一的管理主體。這在客觀上要求政府對自身必須有新的定位,把大量原先由政府承擔的職能轉移出去,還政于民,實行“無為而治”。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公民社會發(fā)育較晚而且很多方面都表現(xiàn)得不夠成熟,政府在“無為而治”適當放權同時還要加強對我國非營利組織成長中的指導和發(fā)展過程中的扶持。
(四)保持“積極有為”是“無為而治”的重要態(tài)度
前面已解釋過,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一個否定性的概念,不是不為,而是不強作妄為,不亂為,不為不當為之為,其“無為而治”是充滿著理性光輝和積極色彩的。在全球化逐步深入的國際背景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欠完善、法律機制有待健全、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國內環(huán)境下,要實現(xiàn)中國夢,中國政府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來轉變觀念和轉變職能。所以,我們要以一種現(xiàn)實的思維方式看待老子的“無為而治”的國家管理思想,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加強我國經(jīng)濟社會各方面的管理,積極地解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
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蘊涵著人類極高的政治智慧,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國家管理價值也是有目共睹的。今天,在處理人類與自然、社會與個人的關系以及人生的諸多問題上,老子“無為”的原則和精神對我們依舊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中國政府也要繼續(xù)以積極的態(tài)度借鑒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jīng)[M].三秦出版社,1995.
[2]孫以楷.道家與中國哲學[M].人民出版社,2004.
[3]耿加進.老子對“無為而治”的邏輯論證[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4).
[4]張強.“無為而治”與中國政府管理[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9).
[5]黃靜.道家“無為而治”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意義[J].云南行政學院報,2001 (4).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