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強
[意大利船級社(中國)有限公司,上海200052]
在船舶整個使用年限內(nèi),對船體結構進行常規(guī)檢查,是確保船舶結構狀況按適用要求得到維護的唯一途徑,從而避免船舶因為腐蝕、超載或接觸碰撞造成裂縫、屈曲或變形等損壞,同時保證船體板的厚度在許可范圍之內(nèi)。檢查通道的設置是對船體結構進行全面和近觀檢查的必備條件[1]。
海安會于2002年12月12日通過了MSC.134(76)決議,通過了 SOLAS修正案,增加“第 3-6條進入油船和散貨船貨物區(qū)域的通道和該區(qū)域處所內(nèi)的通道”,并規(guī)定適用于2005年1月1日或以后建造的500總噸以上的油船和20000總噸以上的散貨船。同時,通過了 MSC.133(76)決議,通過《檢驗通道技術規(guī)定》,并規(guī)定在SOLAS公約第II-1/3-6條生效后,于2005年1月1日實施。2004年5月20日海安會通過了 MSC.151(78)和 MSC.158(78)決議,通過了 《檢驗通道技術規(guī)定》修正案,與MSC.133(76)決議相比,主要進行了兩方面的修訂,一方面是修訂了生效日期,由原來的2005年1月1日修訂成2006年1月1日;另一方面在《檢驗通道技術規(guī)定》中增加了首尖艙的檢驗要求。針對海安會的MSC.151(78)和 MSC.158(78)決議,國際船級社協(xié)會制定了統(tǒng)一解釋(UI)SC191[2]。
針對散貨船,從審圖的角度,永久檢驗通道(PMA)的要求可理解為一般要求和布置要求兩方面。本文根據(jù)目前的規(guī)范要求,對永久檢驗通道要求進行了總結,并就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設計和審核PMA時,參考的規(guī)則和規(guī)范如下所示:
1)SOLASII-1/3-6;
2)Resolution MSC.133(76);
3)Resolution MSC.134(76);
4)Resolution MSC.151(78);
5)Resolution MSC.158(78);
6)IACSUISC191;
7)船級社的指導性文件;
8)CSR-BCChapter 2,Section 3 Access Arrangement。
在船舶整個壽命期間,貨艙區(qū)域的每一個處所都應設置固定式的通道,以使相關人員可以對船體結構進行全面檢查、近觀檢查和厚度測量。
PMA要求適用于2006年1月1日或以后建造的20 000總噸以上的散貨船和500總噸以上的油船。
為確保全面檢查,應直接從開敞甲板進入貨艙、隔離空艙、壓載艙和貨艙區(qū)域的其他處所。可從泵艙、深隔離空艙、管隧、貨艙、雙殼處所和不載運油或危險貨物的類似處所進入雙層底或前部壓載水艙。
每個貨艙應至少設置2個盡可能相互遠離的出入通道。通常,出入通道應對角線布置,即1個出入通道布置在左舷靠近前端艙壁處,另1個出入通道布置在右舷靠近后端艙壁處。
通過水平開口、艙口或人孔的通道尺寸應足以保證穿戴自儲式呼吸裝置和保護設備的人員上下梯子不受阻礙,而凈孔尺寸應便于將受傷人員從艙底提升上來,最小的凈孔尺寸應不小于600 mm×600 mm,圓角半徑最大100 mm。
如通過肋板、縱桁和強肋板上的垂直開口和人孔,開孔的最小尺寸應不小于600 mm×800 mm,圓角300 mm。若開孔位于船底量起大于600 mm的位置,則需設有格柵或踏板[3]。
永久通道應盡可能的作為船體結構的一部分,從而確保其牢固并有利于船體結構強度。
對于設有構成部分永久通道的高架過道,其凈寬度應不小于600 mm;應在沿高架過道敞開的一邊全部設置欄桿。欄桿高度為1000 mm,由扶手和500 mm高的中間橫檔構成,且結構應牢固;欄桿支柱的間距應不超過3 m。
斜梯的寬度一般應不小于400 mm。對于進入貨艙的斜梯應不小于450 mm,以滿足澳大利亞AMSA Marine Orders Part32,附錄17的規(guī)定。踏板橫檔應等距離布置,垂向間距在200~300 mm之間。如使用鋼材,踏板應由截面不小于22mm×22 mm的兩根方剛構成水平梯級,方剛的角點邊緣朝上。踏板應穿過梯子框架,兩面均用連續(xù)焊焊牢。靠垂直面設置梯子時,從梯踏步中心至垂直面的距離應不小于150 mm。斜梯的傾斜角度應小于70°。距斜梯表面750 mm范圍內(nèi)不應有障礙物,但開口處該要求可減至600 mm。通常在至多6 m的垂向高度范圍內(nèi)應設置大小合適的休息平臺。所有斜梯應在踏板兩側合適的高度處設置結構堅固的扶手。梯子和扶手應由鋼或具有足夠強度和剛度的等效材料制成,并安全地固定在船體結構上,支撐方式應盡可能的減少振動。
對于垂直梯和螺旋梯,其寬度和結構要符合主管機關接受的國際和國家標準。IACSUISC191規(guī)定垂直梯通常寬度不小于350 mm,踏板橫檔等距離布置,垂向間距在250~350 mm之間。
任何自立式便攜梯的長度均應不超過5 m,如果使用長度超過5 m的便攜梯,則必須設有能固定梯子上端的機械裝置。
貨艙內(nèi)梯子的設計與布置應避免給起貨作業(yè)增加難度,同時也盡量避免起貨設備造成梯子損壞的危險。
對于散貨船,通往貨艙的通道梯子應設置如下:
若甲板與貨艙底之間的垂直距離不超過6 m,應設置垂直梯或者斜梯。
若甲板與貨艙底之間的垂直距離大于6 m,則應在貨艙一端設置斜梯或者斜梯組,斜梯梯段的實際長度不得超過9 m,垂向高度通常不超過6 m;貨艙另一端的通道可由數(shù)段錯開的垂直梯組成,這種垂直梯應由一個或數(shù)個連接梯子的平臺組成,平臺的垂直距離不超過6 m,且均應設在梯子的一側。
可以考慮用螺旋梯來代替斜梯。
在實船中,散貨船一般采用槽型艙壁,故通常采用螺旋梯加垂直梯布置的方式,如圖1所示。
圖1 貨艙內(nèi)的梯子布置
如果從內(nèi)底板到上甲板的垂直距離超過17 m,需要設置檢查通道對甲板下結構進行檢查。
通常有兩種可以選擇的方式:一種是在橫向甲板兩邊以及中心線附近各設置一個通道,并能從貨艙通道或從主甲板直接通往每個通道,每個通道安裝在甲板下1.6~3 m處;另一種設置在橫向甲板下1.6~3 m處的橫向永久通道。在實船中,通常采用第二種方式,如圖2所示。
圖2 橫向永久通道
從內(nèi)底板到上甲板垂直距離不超過17 m或具有完整頂墩的散貨船,不要求設置永久通道。
對于高度大于6 m的頂邊艙,應在甲板下方1.6~3 m處沿舷側外板設置縱向連續(xù)永久通道。在每個頂邊艙的端部和中間部分,應從底部到斜板和艙口縱桁交界處設置3個永久通道。現(xiàn)存的縱向結構(如果設在艙室的斜板上)可以用作通道的一部分,如圖3所示。
圖3 頂邊艙永久通道
對于高度小于6 m的頂邊艙,不要求設置永久通道。
對于高度大于6 m的底邊艙,應在環(huán)形腹板凈開口頂部以下至少1.2 m、沿舷側外板設置一個縱向連續(xù)的永久通道;縱向連續(xù)永久通道可穿過環(huán)形腹板凈開口的上部腹板,至少位于甲板下面1.6 m處。經(jīng)加寬的縱框架可用作通道,如圖4所示。
圖4 底邊艙永久通道
對于高度小于6 m的底邊艙,不要求設置永久通道。
對于單舷側散貨船,在所有貨艙內(nèi)均應設置垂向永久通道,能夠對左右舷均勻分布在整個貨艙中至少25%以上的艙內(nèi)肋骨進行檢查。在任何情況下,每舷不得少于3個垂向永久通道,即貨艙前部、后部和中部。在艙內(nèi)兩個相鄰肋骨之間設置的垂向永久通道,適用于對兩個艙內(nèi)肋骨進行檢查。通往貨艙肋骨的垂直梯寬度至少為300 mm[4]。檢查艙內(nèi)肋骨的通道布置如圖5所示。
圖5 檢查艙內(nèi)肋骨的通道布置
可移動通道設備可用于代替固定式永久通道,但可移動設備必須放在船上隨時可用。
對于雙舷側結構而言,不要求利用垂直梯對貨艙表面進行檢查。這種結構的檢查應在雙殼處所內(nèi)進行。
在寬度小于2.5 m的雙舷側處所內(nèi),進入該處所的通道可用垂直梯。這種垂直梯由一個或多個連接的平臺組成,其垂直間距不超過6 m,均設在梯子一側。相鄰梯子的間隔至少為一個梯子寬度。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單舷側散貨船采用可移動便攜設備對艙內(nèi)肋骨進行檢查,從而省去固定梯子。這種可移動便攜梯子通常很長,可以達到15 m以上,如圖6所示。
圖6 15.5 m鋁制伸縮式便攜梯
這種可移動便攜梯在頂部有一個掛鉤,掛在艙內(nèi)肋骨之間。這就需要在艙內(nèi)肋骨之間焊接一個圓鋼,用來懸掛便攜梯。問題在于需要焊接多少個圓鋼。
通常認為檢查人員爬上梯子,只能對其左右兩邊的兩個肋骨進行檢查。這是否意味著需要每隔一個肋骨就要焊一個圓鋼呢?如果這樣的話,就會顯得過于緊密,而規(guī)范中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
在船級社的審圖過程中,一般是這樣處理的,即要求圓鋼的布置使得便攜梯的檢查范圍達到固定通道的檢查范圍即可。
在實船上一般圓鋼的布置是每隔兩個或者三個肋骨布置一個,如圖7所示。
圖7 艙內(nèi)便攜梯圓鋼的布置
在布置永久通道時,總是會遇到狹小的區(qū)域,比如首部的某個區(qū)域。由于其結構范圍比較小,不可能開出 600 mm×600 mm或者 600 mm×800 mm的孔,為了進行近觀檢查,船級社有一些變通做法。在RINA規(guī)范中,有這樣的規(guī)定,即最小的開孔尺寸可以減小為400 mm×400 mm,這是能夠使驗船師通過的最小尺寸。在審圖時,如果遇到非常狹小的空間,這樣的小開口也可以接受。
現(xiàn)在散貨船中的貨艙梯子一般采取直梯加螺旋梯的布置方式。直梯布置一般由若干段錯開的直梯加平臺構成。規(guī)范中只規(guī)定直梯最上面的入口部分應在2.5 m距離內(nèi)保持垂直且與一個平臺連接,那么從入口處到第一個平臺的距離怎么取,規(guī)范中并沒有明確。
在審圖的過程中,一般認為,只要直梯最上面一段,即從入口處到第一個平臺的距離小于6 m,就可以接受。在實船上,這個距離一般為3~4 m之間。當然,如果設計時考慮到規(guī)范沒有明確規(guī)定而將距離設計為2.5 m會更加沒有爭議。
檢驗通道作為船舶檢驗的重要通道,在船舶設計之初就應統(tǒng)籌考慮,通過合理的布局,滿足規(guī)范要求,為驗船師、船員等對船體結構進行常規(guī)檢查提供方便,從而保證船舶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
本文比較詳細的介紹了關于散貨船永久檢驗通道的一般要求和布置,并就幾個問題提出了自己在審圖過程中的體會,為今后散貨船永久檢驗通道的設計和審查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余瑋.永久檢驗通道設計要點分析[J].造船技術,2008(4):13-17.
[2]田建軍.散貨船檢驗通道生產(chǎn)設計體會[J].船舶設計通訊,2008(1):73-75.
[3]IMO.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ty of Life at Sea[M].London,2009.
[4]張波.57 000 DWT 散貨船檢驗通道詳細設計簡介[J].船舶設計通訊,2010(2):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