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麗
云南師范大學 650500
新公共服務理論研究視角綜述
李雪麗
云南師范大學 650500
新公共服務理論產(chǎn)生于20世紀80年代,它是當代公共行政改革的新模式。在對新公共服務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它被當作是一種理論工具,以全新的視角透視現(xiàn)實。在這些研究視角中,以與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比較研究、探究服務型政府的構建、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政府績效管理研究、公民參與研究、行政倫理價值研究以及該理論的貧困研究等,本文將綜述以上視角的研究現(xiàn)狀。
新公共服務理論;服務型政府;績效管理;公民參與;行政倫理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在比較公共行政學管理主義研究途徑特別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礎提出來的,[1]是一種更加關注民主價值與公共利益,更加適合現(xiàn)代公共社會和公共管理實踐需要的新的理論選擇。具體來說,是建立在民主公民權理論、社區(qū)和公民社會的模型,組織人本主義和組織對話理論基礎之上的,其主要內容涉及政府職能、公共利益、戰(zhàn)略性思考與民主性行動、服務對象是公民、行政責任復雜、人的價值、公民權與公民服務等內容,注重社區(qū)的重要性,構建公民-社區(qū)-政府三者互動溝通、協(xié)商發(fā)展的有效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服務理論是一種前言理論,也是學者們探究與研究的新熱點,他更是一種工具,指導人們用更新的視角透視現(xiàn)代公共管理的發(fā)展趨勢。
1.1 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批判
隨著經(jīng)濟與社會的變遷,人們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批判聲音越來越大。有些學者對于“新公共管理”的模式和具體內容提出了十分尖銳的批評。例如,美國學者格林和哈伯爾在《論治理和重塑政府》一文中對“企業(yè)化政府”模式提出了五點批評;另一位美國學者查爾斯·古德塞爾則提出與“企業(yè)化政府”模式十條原則針鋒相對的十條原則。有些批評強調新公共管理對公共價值觀的削弱,認為“新公共管理”追求“三E”(效率、效益、經(jīng)濟)標準,其基于經(jīng)濟人假設的理論基礎和對績效的重視都與公共價值觀相沖突。還有人對新公共管理的普適性進行了批判。[2]
新公共服務所批判的,是新公共管理通過推行“一套大部分從私人部門引入的價值觀來尋求管理變革”,這種把商業(yè)的價值迅速轉移到公共部門的做法給公共行政及其人員帶來了一些棘手的問題[3]。批判的內容主要是對新公共管理應用市場模型的分析、對強調顧客關系的批判以及對提倡企業(yè)家式政府和精神的批判[4]。
1.2 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傳承與超越
新公共服務理論并不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替代,經(jīng)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的關系應界定為傳承與超越。這兩種理論范式都很重視理性,只不過,新公共管理理論關注的是工具理性,而新公共服務理論關注的是價值理性;這兩種范式都關注參與,承認公共組織的開放性和參與的重要性,并將參與的重點放在外部參與上;這兩種范式都強調放松管制和彈性化,認為應該對政府松綁,解除內部繁文縟節(jié)和限制,以提高政府行動的水平,使政府的活動更具有創(chuàng)造力、回應性[5]。
新公共服務的創(chuàng)新在于,服務于公民而不是服務于顧客,是管理價值的變遷;追求公共利益,是管理目標的變化;重視公民權勝過重視企業(yè)家精神,是公民精神的“復活”;在決策制定與執(zhí)行中注重民主價值;突破傳統(tǒng)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責任觀,強調責任的復雜性;擊碎新公共管理的“控制”狂想,強調服務的角色;注重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生產(chǎn)率為本。
2.1 我國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問題、理論訴求及路徑選擇
我國在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按照新公共服務的要求,還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突出體現(xiàn)在服務行政意識低與民主行政意識不強兩個方面:服務行政意識較低表現(xiàn)為政府定位不準、服務效率較低和公務人員服務意識薄弱;民主行政意識不強表現(xiàn)為行政過程公民參與機會少和公民利益表達不均衡。[6]“人本、服務”是當前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兩大理念訴求。[7]構建我國服務型政府的路徑選擇,是要更新行政理念、轉變政府職能、優(yōu)化管理體制、改進服務方式。[8]
2.2 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我國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啟示
在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主要觀點中,有很多內容是可以給予我國構建服務型政府以啟示的。有學者認為這些啟示包括,公民本位的核心治理價值、公共官僚的職責轉型、協(xié)商式的治理機制。[9]有學者認為,這些啟示為確立民主行政和服務行政的理念、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正確定位政府與公民的關系、進一步提高公務員的整體素質以及大力培育和發(fā)展公民社會組織。[10]也有學者認為,借鑒價值在于關于政府的價值理念、關于責任意識、關于政府的作用以及關于社會治理結構等方面。[11]
3.1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取向的啟示
新公共服務理論中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取向涉及以公共利益為目標、注重民主參與、強調責任多維以及重視人。對于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在于,融公共利益與個人價值相統(tǒng)一,以人為本取代成本理念,以民主、參與取代集權、專制,以多樣責任觀替代狹隘責任觀。[12]還有學者認為,強調戰(zhàn)略理性[13]同等重要。
3.2 我國公務員管理相關啟示
對于我國公務員激勵機制的創(chuàng)新,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人性假設基礎成為公務員激勵機制創(chuàng)新的出發(fā)點,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核心理念成為公務員激勵機制創(chuàng)新的重要指導思想,因此,新公共服務理論要求公務員激勵機制從觀念上、模式上以及制度上進行創(chuàng)新。[14]
對于提升公務員的服務能力,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主要觀點也給予了一定的啟示。如公務員招選應貫徹“服務理念為本”,建立健全的甄別人才機制;對公務員的管理應更具人性化;建立與公務員公共服務相配套的制度[15]等。
對于公務員角色的重塑,有學者認為公務員角色重塑的選擇路徑有三個:培育和提升公務員公共行政精神;提高公務員的整體素質;建立與公民合作模式。[16]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七個主要內容映射出了七種行政價值理念,這七種價值理念對我國對行政倫理價值的建設有很大啟示。有學者總結為:以滿足公共利益為最核心的價值追求,推動公民社會的形成,轉變政府職能和規(guī)范公共管理者的責任。[17]有學者總結為:對行政主體的要求,樹立公共利益至上的信仰、確立公共行政的多重責任、強化公共權力的公共性;對行政相對人的要求,加強行政相對人配合和參與行政活動的意識、權利意識和政府責任意識,促進公民對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的干預和參與,同時還要應當履行社會義務;行政制度倫理的建設,以制度道德化實現(xiàn)一切人的道德化,同時強調行政倫理立法;行政倫理環(huán)境的建設,構造行政價值觀充分有效發(fā)揮作用的寬松、民主環(huán)境使行政主體、行政相對人和行政制度三者的互動得以順利進行,增加社會對行政主體的社會期待,通過各種宣示途徑營造良好之社會風氣。[18]
每一種理論都不是完美的,新公共服務理論也有它的貧困之處。有學者認為該理論研究選題所引發(fā)的研究目標存在低層次性,“研究更多地停留在行動研究層次,難以實現(xiàn)理論內容的創(chuàng)新,更多地只是用‘新公共服務’這個‘新瓶’裝某一群學者的‘舊酒’而已”,不僅從理論選題到理論內容缺乏一定的創(chuàng)新型,其理論論證的不充分性、不嚴密性以及在美學意義上的簡潔性方面也有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yè)家政府理論存在諸多偏見或誤解。[19]還有學者認為這些貧困表現(xiàn)在理論貧困和現(xiàn)實貧困兩方面。理論貧困表現(xiàn)在,新公共服務理論只是一種價值轉向,沒有實現(xiàn)政治價值與效率價值的統(tǒng)一;自然人與組織人的角色沖突挑戰(zhàn)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人性假設;有意忽略政府政務官和公務員的區(qū)別,導致一種責任的悖論。現(xiàn)實貧困表現(xiàn)在,程序性的最小政府只是一種想象,政府不可能退出實體性事務;公民社會內部的博弈缺乏有效的規(guī)約,會出現(xiàn)“叢林狀態(tài)”,陷入自私的泥沼;缺乏一個可以操作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方式,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十分有限。[20]
新公共服務理論受到很多學者的推崇,對當代各國的行政改革也產(chǎn)生了很多影響,對于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研究視角主要就是上文中總結的七個視角,由于本人的學識以及資料查閱有限,可能還有遺漏的研究視角,有待于后續(xù)的繼續(xù)研究。綜上所述,新公共服務理論雖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但它還是避免不了自身所固有的缺陷與不足,因此,我們在看待任何理論時,都必須全面、深刻并且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正確的運用該理論為現(xiàn)實行為做指導。
[1]王曦陽,胡去非.新公共服務理論述評[J].教科文匯,2006,(4)(下半月刊).
[2]王麗莉,田凱.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的批判與超越[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5)
[3]羅伯特·B·登哈特.公共組織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62-163
[4]王麗莉,田凱.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的批判與超越[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5)
[5]李彥婭.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傳承與超越[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6,(4)
[6]鄭遠菊.新公共服務及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啟示[J].管理觀察,2009,(5)
[7]李蕾.論“新公共服務”理論與服務型政府建設[J].商洛學院學報,2007,(3)
[8]甘黎黎.服務型政府構建的路徑選擇—基于新公共服務理論的視角[J].黑河學刊,2010,(7)
[9]唐曉陽,王巍.對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啟示[J].嶺南學刊,2009,(1)
[10]鄭遠菊.新公共服務及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啟示[J].管理觀察,2009,(5)
[11]朱純華.基于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政府治理模式變革[J].黑龍江對外經(jīng)貿,2008,(11)
[12]李竹宇,徐美珠.論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價值取向與制度設計—基于新公共服務理論思考[J].理論與改革,2007,(2)
[13]尤津,姚西龍.基于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價值理念探析[J].中國商界,2008,(5)
[14]王艷.新公共服務視野下我國公務員激勵機制創(chuàng)新[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6,(7)
[15]潘劼,楊曉鋒.基于新公共服務理論視域下公務員服務能力提升研究[J].企業(yè)導報,2009,(5)
[16]李坤.新公共服務理論下公務員角色變革[J].人文社會科學專輯,2009,(35)
[17]許源源,雷平.新公共服務理論中的倫理價值理念[J].求索,2007,(8)
[18]張治忠.新公共服務理論視野下的當代中國行政價值觀建構[J].倫理學研究,2009,(2)
[19]周義城.新公共服務理論的貧困[J].中國行政管理,2006,(12)
[20]熊燁,褚艷.新公共服務理論:反思與批判[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