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智敏 吳維銘(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金華 321000)
“課課練”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和不足及對策
潘智敏吳維銘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金華 321000)
摘 要:“課課練”教學模式是由于我國中學生體質連年下滑應運而生,“課課練”是通過在每堂體育課安排合理適宜身體素質練習,讓學生得到充分鍛煉,以達到改善我國中小學學生體質狀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課課練”深受廣大學者的熱議。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對“課課練”的發(fā)展、概念、優(yōu)勢、不足進行系統(tǒng)梳理研究,研究表明“課課練”的練習時間不足效果不好,與主教材容易沖突,教學內容單調枯燥等,針對這些不足提出幾點對策,為一線老師更好地開展“課課練”提供借鑒。
關鍵詞:課課練 教學 身體素質 體質
“課課練”是針對我國中小學生體質持續(xù)下滑而提出,為改善中小學生體質下降現(xiàn)狀的一種鍛煉模式。30年前為改變中小學生體質下降,在周總理的號召下,以“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為理念,課課練為此誕生,曲宗湖前輩提出了課課練,其口號是“堂堂練、天天練”。[1]然而,在時代發(fā)展過程中“課課練”因其有助于體質增強而熱捧,因其練習枯燥單調、忽略主體性而反對,在社會也是大起大落飽受爭議。因此有必要對“課課練”教學模式的進行研究,為更好的增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
1.1“課課練”的發(fā)展階段
體育教學中“課課練”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80年代頒布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其中就有“有些簡單易行、發(fā)展身體素質的教材,要爭取‘課課練’的表述”。[2]《大綱》的頒布隨后也使課課練在我國的大部分中小學隨處可見,廣大老師也接受并一致推崇,為學生鍛煉身體做出了貢獻,課課練也迅速的發(fā)展繁榮。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由于練習的內容與組織單調枯燥,強調學生主體性以及快樂體育的興起,“課課練”逐漸遭到人們的反對,漸漸地在體育課堂難以立足,“課課練”走向了衰落。隨著最近幾年的學生體質的連續(xù)下滑,“課課練”又重新歸到人們的視野中,但“課課練”回歸體育課堂不能是簡單地重復以往的做法,必須有所創(chuàng)新,而且對其研究要多元化。
1.2“課課練”的概念
“課課練”這個名詞并不是體育的專業(yè)術語名詞,它是從教育學科中引進的。“課課練”從字面意思是每節(jié)課都要有一定練習。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與體育詞典中找不到有關其的解釋。在中國知網上對“課課練”概念的解釋的文章很少,而且大多數(shù)學者對課課練都有自己的理解,到現(xiàn)在很少有人給其下一個大家認可的概念。在體育學科中“課課練”在發(fā)展初期被認為是每節(jié)體育課中都安排一定時間的身體素質練習。隨著課課練的發(fā)展它的內涵與價值發(fā)生了改變。在梳理“課課練”概念過程中筆者認同毛振明教授對其的理解,“課課練”是通過在每節(jié)體育課當中,在教學內容前或后合理有效地安排有針對性的身體練習,可以對學生體質產生改善作用,并科學地實施這些練習?!保?]這個概念包含了“課課練”的作用、原則、性質,這也是對新課程背景下“課課練”概念最好的詮釋。
2.1“課課練”教學模式有利于改善學生體質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國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形勢不容樂觀,提高學生體質不能是簡單的口號了。“課課練”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在規(guī)定的3~5 min進行身體素質練習。[4]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減少鍛煉的盲目性,而且可以提高鍛煉的效果。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更好地參與鍛煉,長期的堅持可以讓學生身體素質得到提高,還可以改善學生的體質。這也是“課課練”能立足現(xiàn)在課堂上主要原因。
2.2“課課練”教學模式有利于動作技術體能的提高
不可否認運動技術的學習需要建立在一定的體能基礎上,學生掌握技術的好壞與其身體素質有直接的關系?!罢n課練”的實施讓每一堂課都會有一段時間是身體素質練習,在教學過后有針對進行動作技術進行身體練習,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體能,還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動作技術的掌握。
2.3“課課練”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的吃苦耐老的良好意志品質養(yǎng)成
“課課練”的主要目的是進行身體素質練習,因此它的練習內容主要是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這些素質練習大多數(shù)是在短短幾分鐘時間進行負荷量較大的跑、跳以及力量練習。這不僅需要堅強,更要在課堂有吃苦耐勞的傳統(tǒng)美德,在課堂上老師可以有目的組織學生練習,并適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品質教育,這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意志品質有促進作用。
3.1 “課課練”練習時間短效果有限
“課課練”的練習時間一般是3~5 min,學校每周的體育課只有2 到4節(jié)。這樣算一下學生一個星期最多只有20 min有效練習。體質的增強不是單單靠一兩次的身體練習就能提高,它是依靠時間積累練習量從而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從運動生理學角度看,練習的負荷要達到增強體能的話,需要通過負荷的積累,從而達到超量恢復,才能使體能增強。在練習中老師要遵循超量恢復的規(guī)律,合理安排練習次數(shù)、時間等。沒有有效充足的練習時間、次數(shù)、負荷是難以達到超量恢復。[5]這樣可以看出課堂實際的練習時間遠遠不能很好地刺激人體,而且體育課間隔時間較長這也會讓鍛練效果打折扣。
3.2 “課課練”與主教材容易發(fā)生沖突
一節(jié)課體育課40 min,除去準備部分和結束部分大概就20分鐘。教學時間本來就少,如果還要在其中安排3~5 min的“課課練”練習。這很容易使主教材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更不利于主教材的重、難點的技術的掌握。在很多時候由于老師的功利性“課課練”更是喧賓奪主,把主教材冷落一旁。主教材如果負荷大的話又影響“課課練”的練習,這使主教材與“課課練”沖突不斷。
3.3“課課練”的練習內容比較單調、枯燥
“課課練”是針對我國中小學學生體質下降而提出,通過在體育課中加強鍛練改善學生體質。因此練習手段主要是跑、跳、以及一些力量練習。在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體育課堂“課課練”的內容只是簡單的安排身體素質練習,這樣的單調練習內容對于學生來講十分枯燥。體育課堂如果身體素質安排過多,確實難以被學生接受,這也導致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
4.1課外鍛煉彌補“課課練”的練習時間短
首先改變已有“課課練”只是在課堂上的身體素質練習的觀念,將“課課練”的內容延伸到課外、校外、家庭、社會,尤其是學生都要承擔增強體能素質的責任,提高體能素質必須要有一定的時間積累,單純的體育課上的“課課練”時間顯然是不夠的。因此,要將“課課練”在時間和空間上拓展,在課上教學生鍛煉原則和方法,在課外通過各種比賽激發(fā)學生的鍛煉積極性,在“天天練”中養(yǎng)成鍛煉習慣,獲得累積效應,從而增強體質,增進健康。[6]例如學??梢园汛笳n間與“課課練”結合起來抓,老師也可以通過布置體育家庭作業(yè),由父母監(jiān)督完成,學校也
可開展各種課外興趣班,從而增加鍛煉的時間。
4.2“課課練”與主教材關系的協(xié)調整合
當“課課練”與主教材為準備關系時,安排是針對將要學習某一教材對素質的要求,提前安排有關的課課練內容。運用時機是作為準備活動的內容;當“課課練”與主教材為輔助關系時,安排在新授教材或改進技術之時,是為基本教材服務,運用時機為講授主教材之前;當“課課練”與主教材補償關系時,安排主要是為了彌補體育課中全面鍛煉的不足,運用時機是主教材學習之后。[7]
4.3“課課練”教學內容的豐富與練習方法
“課課練”練習內容可以針對學生體質監(jiān)測下降的耐力、力量、心肺功能的下降引進一些新器材,多發(fā)展耐力和力量為主。教師可以通過各種跑、跳等組合創(chuàng)新,用新的組織方法練習。除了練習內容的變化,還包括練習的方法的變化。練習方法應多變、增加趣味性、競爭性、激勵性因素,如以游戲、競賽、接力等方式進行練習。[8]內容的豐富應與練習的方法要相互配合緊密聯(lián)系,單一的內容缺少良好練習方法會使學生練習失去活力,練習方法的豐富沒有內容就失去了意義。
參考文獻
[1]曲宗湖.我和三十年前的課課練[J].體育教學,2012(7):13-14.
[2]毛振明.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上)—論當前體育課改形勢下的“課課練”回歸[J].體育教學,2011(1):24-27.
[3]毛振明.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下)—“北京市小學生健身工程”的研究對“課課練”的啟示[J].體育教學,2011(2):3 2-3 6.
[4]李京誠.體能素質“課課練”的回歸與創(chuàng)新[J].體育教學,2011(4):6-7.
[5]吳鍵.創(chuàng)新是“課課練”持久生命力的第一要務—再論“新課課練”[J].中國學校體育,2011(5):14-15.
[6]潘雪峰.“課課練”回歸會出現(xiàn)的可能—也對“課課練”進行思考[J].體育教學,2012(7):21-22.
[7]蔡長秀,劉瑾瑾,嚴麗琴.“課課練”促進學生身體發(fā)展的實踐研究—以我校高中女生體育課實施“課課練”為例[J].體育教學,2013(3):33-35. [8]張彌.體育“課課練”發(fā)展的回顧與思考[J].青少年體育,2014(7):7 7-7 9.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7(b)-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