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慧,李大劍,余 陸,朱 玲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安徽 合肥 230031;
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科,安徽 合肥 230031)
中藥分期治療重度原發(fā)性痛經臨床研究
羅慧慧1,李大劍2,余 陸1,朱 玲1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安徽 合肥 230031;
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科,安徽 合肥 230031)
目的:觀察中藥分期治療重度原發(fā)性痛經氣滯血瘀型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方法:70例隨機分成治療組35例和對照組35例。治療組平時內服理氣活血湯而經前、經期服痛經寧,對照組僅經前、經期服痛經寧,兩組均治療3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8.6%、愈顯率74.3%,對照組分別為68.6%、37.1%(P<0.01)。治療后兩組痛經積分及中醫(yī)證候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有下降(P<0.01),治療組停藥3個月雖積分有所回升,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均降低,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治療組高切變率下全血黏度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兩組治療后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及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明顯降低(P<0.05),紅細胞變形指數增加(P<0.05),治療組紅細胞壓積降低及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提高紅細胞變形指數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中藥分期治療重度原發(fā)性痛經氣滯血瘀型有較好效果。
重度原發(fā)性痛經;氣滯血瘀型;理氣活血湯;痛經寧
筆者用中藥分期治療重度原發(fā)性痛經氣滯血瘀型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7 0例,均為2 0 1 1年1 2月至2 0 1 3年9月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科門診患者,按就診順序分為兩組。治療組3 5例,年齡1 4~2 7歲,平均(20.51±4.18)歲;病程1~12年,平均(5.80±3.45)年;痛經積分(16.09±1.17)分,中醫(yī)證候積分(18.87±0.93)分;全血黏度值切變率150為(6.07±0.63)1/s、切變率60為(8.38±0.75)1/s、切變率10為(15.45±1.60)1/ s,血漿黏度(3.83±0.81)/(mpa·s),紅細胞壓積(54.61±2.50)%,纖維蛋白原(3.84±0.68)g/ L,紅細胞聚集指數(6.43±0.28)分,紅細胞變形指數(0.21±0.12)分。對照組35例,年齡14~27歲,平均(20.43±4.43)歲;病程1~12年,平均(5.86±3.42)年;痛經積分(16.01±1.22)分,中醫(yī)證候積分(18.87±1.36)分;全血黏度值切變率150為(6.02±0.68)1/s、切變率60為(8.34±0.81)1/s、切變率10為(15.52±1.63)1/s,血漿黏度(3.85±0.85)/(mpa·s),紅細胞壓積(54.03±3.19)%,纖維蛋白原(3.75±0.65)g/L,紅細胞聚集指數(6.39±0.33)分,紅細胞變形指數(0.20±0.11)分。兩組年齡、病程、痛經積分、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原發(fā)性痛經的診斷標準[3]。經期或經期前后出現(xiàn)持續(xù)性或陣發(fā)性下腹疼痛,常伴有腰骶酸痛、面色發(fā)白、冷汗、惡心、嘔吐、腹瀉、四肢厥冷等,影響學習或工作,并隨月經周期發(fā)作連續(xù)3次以上。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生殖系統(tǒng)無明顯器質性病變,排除由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腫瘤等所致的痛經。
中醫(yī)證型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婦科學》[4]痛經氣滯血瘀型。主癥:①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②經血有瘀塊,塊下痛暫減。次癥:①經色紫黯;②經血量少,行而不暢;③經前乳房脹痛;④胸悶不舒;⑤心煩易怒。舌脈:舌質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弦。
中醫(yī)證型評分標準:參照《中醫(yī)量化標準》[5]。主癥及次癥根據輕、中、重度分別記3、6、9分及1、2、3分,舌脈象不計分。
痛經評分標準及程度分級標準:參照《中藥治療痛經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經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計5分,腹痛難忍計1分,腹痛明顯計0.5分,坐臥不寧計1分,休克計2分,面色蒼白計0.5分,冷汗淋漓計1分,四肢厥冷計1分,需臥床休息計1分,影響工作學習計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緩解計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暫時緩解計0.5分,伴腰部酸痛計0.5分,伴惡心嘔吐計0.5分,肛門墜脹計0.5分,疼痛在1天以內計0.5分,每增加1天加0.5分。根據痛經癥狀積分,積分大于等于14分為重度痛經。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PD的診斷標準,痛經積分大于等于14分;②符合中醫(yī)氣滯血瘀證的辨證標準;③能接受治療、觀察及檢查者。
排除標準:①經檢查證實生殖器官有明顯器質性病變者,如盆腔炎、子宮腺肌病、子宮肌瘤、內異癥等;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③對治療藥物過敏者;④有生育要求者;⑤精神病患者。
對照組用痛經寧(自擬)。香附12g,赤芍10g,紅花10g,當歸10g,川芎6g,姜黃10g,延胡索10g,郁金10g,莪術10g,三七粉5g,五靈脂10g,烏藥10g,炙甘草6g。經前3天開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早晚各1
次,連服7天,治療3個月經周期。
治療組自月經后第2天開始用理氣活血湯(自擬)治療10天。經前、經期治療同對照組。理氣活血湯藥用香附12g,當歸15g,柴胡5g,郁金10g,醋延胡索10g,川芎6g,紅花6g,赤芍10g,炒白術10g,茯苓10g,白芍10g,炙甘草6g。水煎分2次溫服,早晚各1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經周期。
分別于治療前月經來潮的24h內及治療第3個月經周期的月經來潮24h內靜脈采血,檢測兩組血液流變學,包括不同切變率下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及紅細胞最大變形指數。
參照《中藥治療痛經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痊愈:腹痛及其它癥狀消失,停藥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fā),疼痛程度恢復“0”分。顯效: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消失或減輕,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疼痛程度為治療積分降低至治療前積分的1/2以下。有效: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疼痛程度為治療后積分降低至治療前積分的1/3以下。無效:腹痛及其它癥狀無改變。
用SPASS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連續(xù)型變量采用均數±標準差(±s )表示,若數據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采用t檢驗,數據呈偏態(tài)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痛經積分及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及停藥3個月后痛經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及停藥3個月后痛經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鱌<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停藥后3個月治療組 35 16.09±1.17 5.31±5.56*△ 5.58±5.73*△對照組 35 16.01±1.22 8.27±4.76* 9.42±5.20*△
表3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4.46±4.88*△9.49±6.13*△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停藥后3個月治療組對照組35 35 18.87±0.93 18.87±1.36 4.14±4.74*△8.04±5.96*
兩組血液流變學比較見表4、表5。
表4 兩組不同切變率下全血黏度比較 (±s)
表4 兩組不同切變率下全血黏度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150(1/s) 60(1/s) 10(1/s)治療組 35 治療前 6.07±0.63 8.39±0.75 15.45±1.60 35 治療后 4.71±0.81*△ 6.07±0.63* 9.02±0.68*對照組 35 治療前 6.03±0.68 8.35±0.81 15.52±1.63 35 治療后 5.34±0.82* 6.27±0.76* 9.20±0.80*
表5 兩組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變形指數比較(±s)
表5 兩組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變形指數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紅細胞變形指數(G/L)治療組 治療前治療后組別 時間 血漿黏度(mpa.s)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G/L)紅細胞聚集指數(G/L)3.83±0.81 54.61±2.50 3.84±0.68 6.43±0.28 0.21±0.12 1.99±0.59* 44.72±2.32*△ 2.70±0.82 2.57±0.42*△ 0.72±0.13*△對照組 治療前治療后3.85±0.85 54.03±3.19 3.75±0.65 6.39±0.33 0.20±0.11 2.74±0.72* 47.89±2.49* 2.73±0.82 4.63±0.38* 47.89±2.49*
痛經分為虛、實兩類,虛證者為胞宮、沖任失于榮養(yǎng)或溫煦,即“不榮而痛”;實證者為沖任阻滯,氣血不暢,即“不通而痛”。經前經期用痛經寧以行氣活血、祛瘀止痛治標,非經期用理氣活血湯加減治本。痛經寧中香附疏肝解郁、理氣活血、調經止痛,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當歸養(yǎng)血活血、化瘀止痛,郁金、姜黃、延胡索、川芎行氣活血止痛,紅花、莪術、三七、五靈脂活血祛瘀止痛,烏藥行氣止痛,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全方疏肝行氣解郁,養(yǎng)血活血,祛瘀止痛,使沖任氣機調達,氣行則血行,達到通則不痛之目的。理氣活血湯以逍遙散為主方加減,方中香附疏肝解郁、理氣調經,當歸活血理氣調經,柴胡疏肝解郁,郁金理氣解郁、活血,醋延胡索行氣活血,川芎活血行氣,紅花活血祛瘀,赤芍活血散瘀,白術、茯苓健脾、益氣滲濕,白芍養(yǎng)血柔肝,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氣血同調、肝脾同治、溫涼并用,共奏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效。
理氣活血湯合痛經寧分期治療氣滯血瘀型重度原發(fā)性痛經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經前經期的單純治療,能明顯降低痛經積分,改善臨床癥狀及血液流變學相關
指標。
[1] 謝幸.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362.
[2] 夏桂成.中醫(yī)婦科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47.
[3] 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18.
[4] 羅頌平.中醫(yī)婦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97.
[5] 徐迪華,徐劍秋.中醫(yī)量化標準[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3.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政局.中藥治療痛經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J].中國醫(yī)藥學報,1989,4(2):70-72.
R271.113.151
B
1004-2814(2015)03-0181-03
2014-10-23
李大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