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伯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共昭蘇縣委員會)
戴春雞
文│宋伯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共昭蘇縣委員會)
春雞不是雞,不能吃,是每年立春節(jié)令前,孩子們身上戴的布偶迎春雞。
兒時的記憶里,每到立春頭天,大人們都會忙著給孩子縫制布偶迎春雞。到立春這天清晨,家家戶戶的孩子穿著花枝招展的小棉襖,胳膊袖肘上戴著精致靈巧的迎春雞,圍坐在村頭的曬谷場上,一邊唱著“春雞春雞真好看,送走寒冬春來到;小花雞鳴新春,年年歲歲有新米”的兒歌,一邊相互比著誰的迎春雞逼真又好看。
有時,小伙伴們?yōu)橼A得自己迎春雞“最漂亮”的贊譽,相互爭執(zhí),甚至追逐打斗。有的還為掙得同伴的贊美認可,不得不掏出衣袋里的花生或紅棗,分發(fā)給在場的每一位。也有時,調(diào)皮的同伴們,為討對方零食吃,口頭上答應(yīng)美譽讓給對方,卻在對方發(fā)完口袋里所有的食物后,又反悔改口。對方不依不饒,追得同伴滿場轉(zhuǎn),或干脆躲到谷垛上,上蹦下跳,讓對方逮不著。整個谷場上一團熱鬧。
在我長大的山區(qū)農(nóng)村,每到開年立春,鄉(xiāng)親們不叫立春,叫打春。春打六九頭,如果春打正月初一春節(jié)前,來年沒春,稱作“黑年”,預(yù)示著來年多自然災(zāi)害,種地要格外注意;若春打春節(jié)后,年內(nèi)有春,便是正常年份,一年會平安順達。至于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無法考證,只不過是民間流傳而已。
立春前縫制迎春雞,因鄉(xiāng)下習俗,立春這天女人不能動針線活,所以必須趕在立春前幾天縫制;凡是有小孩的家庭,正常年要縫制,遇到“黑年”更要縫制,縫好戴在家里童男童女的胳膊上,據(jù)說能辟邪迎吉。雞在農(nóng)村代表吉利,取雞的諧音“吉”字。一唱雄雞天下白,公雞每天五更打鳴報曉,催人起床下地出工,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報時雞”。不僅如此,雞在民間還是辟邪的生靈,誰家婚喪嫁娶、孩子出生、嬰兒患病、建房修屋、起灶打谷,都要殺只活雞拜祭,驅(qū)邪圖吉。
從我記事起,每年立春前一天,母親白天忙完農(nóng)活,晚上在煤油燈下,拿出針線筐,找來各色各樣的花布,攤在八仙桌上,用剪刀裁出一小塊花布,布上放著絮棉花。一針一線先縫成雞的形狀,然后用布再做出雞冠、雞眼,為更加形象逼真,還在雞嘴上綴一粒米,在雞尾巴上縫上雞毛,一只活靈活現(xiàn)的雄雞便擺在面前。
母親心靈手巧,縫制的迎春雞,有大紅雞、青色雞、黑烏雞、白雪雞、綠草雞,五顏六色,精致玲瓏。她常對我說,她的針線手藝是從姥姥那里學來的。我有時還調(diào)皮追問,那姥姥的針線手藝又從哪兒學來的,母親一個勁地說,從你姥姥的姥姥那里學來的。立春的早晨起床時,我發(fā)現(xiàn)棉襖的胳膊袖肘上縫著一只迎春雞,母親會笑著說,今天立春了,戴上迎春雞,保佑咱家今年風調(diào)雨順,人事平安。
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到立春這天,在鄉(xiāng)下極少看到有孩子戴布偶迎春雞了,就連我六歲的兒子也是聽都沒有聽說過。畢竟,戴迎春雞是一個時代的民間習俗,但我卻永遠懷念兒時戴迎春雞的快樂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