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輝 楊杰
幸福作為一種主觀心理體驗,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見解。什么是幸福,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相同的生活境遇,在此人眼中會倍感幸福,充滿感恩,在彼人眼中或許會痛苦不堪,充滿沮喪,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觀都取決于不同人的生活態(tài)度、生活價值觀和心境心態(tài)。
對于教師而言,周而復始的工作內容,鮮有變化的工作環(huán)境……然而,人的心理因重復而產(chǎn)生機械,因機械而產(chǎn)生枯燥,因枯燥而產(chǎn)生乏味,因乏味而產(chǎn)生麻木的心態(tài)……在此基礎上暢談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似乎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更有甚者認為這本身就是偽命題。
為人師之幸福,在于尋找。首先,尋找一個趨于完美的自己。我時常警戒自己:以其昏昏何以育人昭昭?所以我不斷通過自我完善來尋找一個趨于完美的自己。只有自己在尋找完美的過程中才能言傳身教于受教之人,教人之前先教己!這一點我在寫給孩子的信中稱為“為自己”,具體來說有:以積極的心態(tài)熱愛生活所遇,以便隨遇而安而怡然;用若渴的求知欲讀古今中外書,以便坦蕩為君而淡然;持手中無骨的筆,寫最有棱角的字,以便與群相處而超然。其次,教師也在尋找可教之才的可教之處。孟子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或許我們的學生并不是每一個都堪稱“英才”,但是卻可以在每一個平凡的個體中發(fā)現(xiàn)為人師的感動。我還清楚地記得2012級9班學生中考結束后吃散伙飯時的一幕,部分孩子并肩站成一排,集體向老師深深一鞠躬,同時以他們最大的熱情喊了一句“謝謝老師!”孩子們哭了,老師們也哭了。殊不知,這是一群曾經(jīng)最讓老師們費心的無方向、無成績、無所謂的學生……他們不算一般意義上的“英才”,但是那一刻他們懂得感恩,或許這是所有在場老師最欣慰的事——學生的成績不是分數(shù),而是成長!
為人師之幸福,除了在于尋找,也在于創(chuàng)造。對于教師來說,教師不是進行簡單的機械操作的技術員,而是進行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造者。培根認為:“我們不應該像螞蟻單是收集,不應該像蜘蛛只從肚里抽絲,我們應該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這樣才能釀出香甜的蜂蜜?!苯處熅褪轻劮涿鄣拿鄯?。這“蜂蜜”或許是孩子們知識的增長,也可能是孩子們心智的成熟,興許是一堂有生命力的課……在所有的創(chuàng)造中,把教科書上基本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構思,構建課堂的框架,填上豐富的內容,佐以視覺、聽覺的刺激,圍繞一個中心進行一堂躍動的授課,像悠揚的圓舞曲,滑動、翻轉、起伏、跳動,用躍動的舞步丈量創(chuàng)造的幸福。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是收獲的時刻,除了能夠對學生的人格、學識等方面進行塑造與影響之外,教師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是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途徑,如果根據(jù)心理學家馬洛斯的需求層次理論所述:人的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最高層級就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而完成的需求層次越高,所獲得的滿足感就越大。所以,對于我而言,在我所處的位置,用我所有的資源,做我力所能及的事,就是我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
“起始于辛勞,收結于平淡”是教師職業(yè)的真實寫照。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時代,力圖通過三尺講臺追求物質的滿足也許是一種奢望,但是三尺講臺帶給的卻是另一種富足。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