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

      2015-12-08 20:47:16吳春岐
      關鍵詞:權屬物權法申請人

      吳春岐

      (北京城市學院 城鎮(zhèn)化研究院,北京 100083)

      ?

      論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

      吳春岐

      (北京城市學院 城鎮(zhèn)化研究院,北京 100083)

      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的構成應以違法行為為中心,“過錯”不是構成要件之一。法釋[2010]15號規(guī)定的“未盡合理審慎職責”應解讀為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的“違法行為”要件。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其一,必須是職務行為;其二,屬“未盡合理審慎職責”行為;其三,登記錯誤與造成損害事實。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的類型分為單獨侵權和共同侵權。共同侵權可區(qū)分為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和無意思聯(lián)絡共同侵權兩類。

      不動產登記;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

      [國際數(shù)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5.02.006

      隨著以房地產為代表的不動產在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彰顯,對不動產登記制度的理論研究需求越發(fā)迫切,其中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研究是不動產登記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一方面對自《物權法》制定以來關于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的諸多理論爭議進行梳理和厘清,另一方面對《物權法》、《土地登記辦法》、《房屋登記辦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房屋登記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法釋[2010]15號)等立法、司法實踐中的經驗和不足進行總結和提煉,以期推動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一、違法行為抑或過錯行為

      (一)立法現(xiàn)狀與解釋論難點

      目前,我國關于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的規(guī)定散見于《物權法》、《關于審理房屋登記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法釋[2010]15號,以下簡稱法釋[2010]15號)、《房屋登記辦法》、《土地登記辦法》等法律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之中。作為不動產登記一般規(guī)則的《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或者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規(guī)定承擔賠償責任。”因此,從解釋論的視角看,對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進行分析,仍應以現(xiàn)行的《物權法》、法釋[2010]15號、《房屋登記辦法》、《土地登記辦法》為主要依據(jù)。

      《物權法》僅僅在第21條前瞻性*之所以說《物權法》對不動產登記錯誤賠償?shù)囊?guī)定具有前瞻性,就在于其為不動產登記制度改革預留了廣闊的空間。比如說,《物權法》并未就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損害賠償?shù)呢熑涡再|作出明確規(guī)定,將其決定權交由統(tǒng)一的不動產登記制度。地設計了登記錯誤損害賠償責任,并未對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作出規(guī)定。然而,隨后出臺的《房屋登記辦法》于第92條對不動產登記錯誤侵權行為作出明確界定,將其直述為“違反本辦法規(guī)定辦理房屋登記”的行為。不可否認,學界對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還存有爭議,但從解釋論的角度分析,其國家賠償責任屬性不容置疑。*吳春岐:《不動產登記機關賠償責任性質的解釋論研究》,《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秶屹r償法》第4條規(guī)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shù)臋嗬?違法實施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zhí)照、責令停產停業(yè)、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的;違法對財產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的;違法征收、征用財產的;造成財產損害的其他違法行為”。對該條分而析之,不難看出,“違法行為”是國家機關承擔責任的必備條件。由此可見,《房屋登記辦法》第92條與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損害賠償?shù)膰屹r償性質一脈相承,是對此種性質責任的直接反應。 “不動產登記錯誤侵權行為是違法行為”有明確的法律和法理基礎。

      除此之外,為正確審理房屋登記案件,解決行政審判與《物權法》銜接諸多不明,裁判標準不夠清晰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根據(jù)《物權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行政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guī)定,結合行政審判實際,于2010年11月制定了法釋[2010]15號。法釋[2010]15號從案件受理、賠償責任認定與承擔等角度對登記機構賠償責任作了詳細規(guī)定。其中,第12條規(guī)定:“申請人提供虛假材料辦理房屋登記,給原告造成損害,房屋登記機構未盡合理審慎職責的,應當根據(jù)其過錯程度及其在損害發(fā)生中所起作用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值得注意的是,將“未盡合理審慎職責”作為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損害賠償責任構成的條件之一。這樣一來,如何理解“未盡合理審慎職責”與“違法行為”的關系成為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責任認定無法回避的問題。

      (二)“未盡合理審慎職責”是過錯還是違法?

      對《規(guī)定》中“未盡合理審慎職責”的理解,見仁見智。有學者認為,法釋[2010]15號將“未盡合理審慎職責”作為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之一,表明此種責任為過錯責任,在責任構成上除了需要滿足“未盡合理審慎職責”條件外,還必須以“違法行為”作為必備要件,兩者缺一不可。*程嘯:《不動產登記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602-615頁。還有學者認為,違法責任原則不問登記機構是否盡到合理審慎的審查職責、是否存在主觀過錯,可能造成登記機構盡到合理審慎的審查職責卻要為登記申請人的違法行為買單的不合理后果。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損害賠償責任為過錯推定責任,“未盡合理審慎職責”即為過錯,登記申請人或利害關系人只需證明所受損害是由不動產登記機構所致即可,登記機構不能證明對此沒有過錯,法律就推定登記機構有過錯。*物權登記案件法律適用問題調研課題組:《物權登記與司法審查及新司法解釋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53-154頁。

      筆者認為,上述將“未盡合理審慎職責”理解為“過錯”觀點值得商榷,其難與《國家賠償法》的一般規(guī)定協(xié)調。關于國家賠償,盡管《民法通則》已經明確規(guī)定了國家行使公權力致害的責任,并且明確其為民事責任。但事實上,國家賠償是由《國家賠償法》來規(guī)定的, 而且只能適用《國家賠償法》的規(guī)定。*王利明:《侵權責任法制定中的若干問題》,《當代法學》2008年第9期。《國家賠償法》是規(guī)范國家機關侵權損害賠償?shù)幕痉?其與《侵權責任法》之間屬一般法與特殊法的關系,在國家機關侵權領域應優(yōu)先適用《國家賠償法》。眾所周知,違法行為確認是國家賠償?shù)那疤?也就是說,只要登記行為被確認為違法,并給登記申請人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害,登記機構就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適用違法原則認定不動產登記錯誤賠償責任,是立足于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得出的結論?!秶屹r償法》中的“違法行為”與民法理論中的“過錯”有本質不同。一方面,過錯責任原則下的“過錯”,在舉證方面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而《國家賠償法》中對違法行為的舉證,不需受害人提出證據(jù)加以證明。另一方面,雖然過錯推定解決了受害人的舉證難題,但“過錯”的概念主觀性較強,尤其是在登記機構與登記人地位不對等的現(xiàn)實條件下,“確定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的主觀過錯很困難,不利于受害人行使求償權”。*張步洪:《論國家賠償?shù)臍w責原則》,《行政法學研究》1994年第4期。同時,客觀上確實存在無過錯而違法的侵權行為,以過錯作為歸責原則就會產生此類侵權行為受害人無法獲得國家賠償?shù)默F(xiàn)象。違法歸責原則排除了國家賠償救濟的盲點,使得所有違法侵權行為都能獲得法律救濟。*姚銳敏、易風蘭:《違法行政及其法律責任研究》,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年,第47頁。此外,目前的法律并未將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損害賠償特別規(guī)定為無過錯責任,將其界定為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觀點也無法作為解釋論的指導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賠償法》中的“違法”并不是絕對客觀意義的“違法”,并不是說,違法責任原則就完全不考慮登記機構是否已盡到合理審慎職責。在界定登記機構行為是否違法時,也應結合其所違反的法律規(guī)范內容,綜合考量做出認定。《物權法》第12條列舉式地規(guī)定了登記機構幾項職責:(1)查驗申請人提供的權屬證明和其他必要材料;(2)就有關登記事項詢問申請人;(3)如實、及時登記有關事項;(4)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職責。以違反第一項法定登記職責為例,并不是說登記機構查驗了申請人提供的權屬證明和其他必要材料就履行了該項職責,而是必須“查驗”到一定的程度,此即包含主觀能動的范疇,也就是所謂的“合理審慎”。此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申請登記的不動產的有關情況需要進一步證明的,登記機構可以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必要時可以實地查看”,就包含“合理審慎”的要求。

      綜上所述,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是一典型的違法行為,而非過錯行為。

      二、登記錯誤侵權行為的認定

      (一)必須是職務行為

      不動產登記機構是依法履行登記職責,為不動產物權變動提供公示的法定機構,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損害賠償責任,正是不動產登記機構履行登記職責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法律責任。實踐中,登記機構履行登記職責的行為往往通過其工作人員的行為予以實現(xiàn),但是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與不動產登記機構工作人員個人侵權有本質不同,應嚴格區(qū)分。登記機構工作人員的行為不能當然等同于登記機構的行為,只有登記機構工作人員執(zhí)行登記職務、履行登記職責時的行為才是登記機構的行為,也只有登記機構的行為產生登記錯誤才應由登記機構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屬“未盡合理審慎職責”行為

      1.合理審慎的邊界:審查方式

      登記機關的審查方式有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之分。如果登記機關僅審查當事人提交的材料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要求,而對于材料實質內容的真實性不進行核實,并以此作為是否符合條件之依據(jù),此時登記機關的審查方式為形式審查;如果登記機關不僅要審查當事人提交的材料在形式上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還要進一步對于當事人之間的變更不動產物權協(xié)議的真實性予以一定的審查,此時登記機關的審查方式為實質審查。登記機關究竟是采用形式審查還是實質審查,由一國的立法決定。根據(jù)我國《物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學者認為,我國物權法實際上采納了以形式審查為主、以實質審查為輔的審查制度。*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上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34頁;張星晨:《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的賠償責任》,《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但筆者認為,登記機關的登記行為是依申請的行政行為,故登記機關應當按照依申請行政行為的程序規(guī)則進行審核,即應當按照程序所處階段的不同而決定是形式審查還是實質審查。根據(jù)行政程序法理,依申請行政行為的程序主要表現(xiàn)為受理、審核、批準(或者拒絕)三個階段,具體而言,受理階段需要對申請要件進行審查,對申請要件的審查,僅是對書面文件進行的形式審查,以決定是否正式受理;而審核則是實質審查,主要考核其實際情況是否與書面文件所列情況相一致。*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56-257頁。

      筆者認為,登記機關在審核是否受理登記申請時,應當就當事人提供的材料作形式上的審查,審查材料是否完備,缺少法定材料的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而在登記機關受理申請之后,“要使登記的內容與真實的權利相一致,就應當對登記的內容進行實質的審查,實行實質審查,是登記具有公信力的必要前提”,*崔建遠等:《中國房地產法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第183頁。登記機關此時應在形式審查的基礎上就相關材料的真實性、協(xié)調性作一定的審查,尤其是就身份證明與合同當事人、不動產權屬證書上權利人是否一致進行審查,避免對他人之物的處分行為。除此之外,還需對不動產變動協(xié)議的有效性作形式上的審查,即根據(jù)現(xiàn)有材料審查有無主體處分權,從形式上確保合同的有效。除上述審查外,登記機關無權對當事人協(xié)議是否出于真實意思表示作出審查,對于登記機關無故拒絕登記的行為,申請人有權進行復議和訴訟。

      2.“合理審慎職責”的內容

      雖然《物權法》、《房屋登記辦法》、《土地登記辦法》均對登記機構職責作了具體規(guī)定,但筆者認為,不能僅僅以此作為“合理審慎職責”的全部內容,不能僅以此為標準衡量登記機構行為是否違法。對“合理審慎職責”的界定應以《國家賠償法》為指導,將其與《物權法》、《房屋登記辦法》、《土地登記辦法》等具體規(guī)范結合起來?!昂侠韺徤髀氊煛钡膬热葜辽侔韵聨讉€方面:

      第一,依法履行法定職責。此項“合理審慎職責”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行使職權具有法律依據(jù);其二是,行使職責應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段餀喾ā返?2條列舉式地規(guī)定了登記機構的幾項具體職責:其一是查驗申請人提供的權屬證明和其他必要材料;其二是就有關登記事項詢問申請人;其三是如實、及時登記有關事項;其四是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職責。另外,申請登記的不動產的有關情況需要進一步證明的,登記機構可以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必要時可以實地查看。從行政法治角度講,登記機構作為不動產登記的主管機構,首先應當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職責進行相關行為,這是法治原則和依法行政原則的必然要求。“合理審慎”主要指的便是登記機構履行法定職責的程度,即只有在“合理審慎”的條件下所履行的上述法定職責才是合法的。

      第二,不得違背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法律關于登記機構職責的規(guī)定是指令登記機構應該如何從事登記行為,除此之外,法律通常還會從反面對登記機構的登記行為進行規(guī)范,“一正一反”共同約束登記機構的登記行為?!段餀喾ā返?3條規(guī)定了登記機構禁止從事的三種行為,即禁止要求對不動產進行評估、禁止以年檢等名義重復登記、禁止超出登記職責范圍的其他行為。登記機構不得違反法律規(guī)定從事這些行為,否則便構成違法。除此之外,《房屋登記辦法》第22條還規(guī)定了七類禁止登記的情形,登記機構也應嚴格遵守,由于違反這些規(guī)定而造成登記錯誤并給當事人造成損害,登記機構應對其違法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三,嚴格遵守相應的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法律實體得以貫徹的保障,行政法治要求公權力機關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履行相應職責?!斗课莸怯涋k法》、《土地登記辦法》作為不動產登記的部門規(guī)章,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他們的可操作性正是基于其中蘊含大量的程序性規(guī)定。一方面,程序性規(guī)定可以規(guī)范不動產登記行為,約束登記公權力,體現(xiàn)行政法治;另一方面,程序性規(guī)定能夠確保登記行為的正確,登記機構應當嚴格遵守?!缎姓V訟法》第54條(二)規(guī)定:具體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并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三)登記錯誤與造成損害事實

      1.登記錯誤事實

      不動產登記錯誤侵權原因就在于登記職務行為而產生的登記錯誤,沒有產生登記錯誤的不動產登記機構行為是不可能構成不動產登記錯誤侵權行為的。因此,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除了必須是違法履行登記職務行為外,還必須滿足登記錯誤條件。登記錯誤是一種已經發(fā)生的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不能因為沒有法律責難的原因出現(xiàn)就否認其錯誤。*張威:《我國不動產登記錯誤法律制度研究》,《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8期。我國《物權法》規(guī)定的“登記錯誤”僅指登記機關未盡到審查義務所導致的登記狀況與實際狀況不一致的情形。*吳春岐、張斌:《不動產登記機關賠償責任的性質及其處理程序》,《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然而,這是否意味著登記證明中所記載的一切事項錯誤均為此處侵權行為條件中所稱的“登記錯誤”?筆者認為,對于不動產登記錯誤侵權行為認定中的“登記錯誤”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理解:

      一方面,登記錯誤特指不動產登記薄記載錯誤。就不動產而言,不動產物權登記證明的法律文件有不動產權屬證書和不動產登記薄兩種,是否所有不動產物權登記證明記載錯誤均構成登記錯誤?這就需要我們理清不動產權屬證書和不動產登記薄的法律意義。根據(jù)《物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不動產權屬證書與不動產登記薄均是不動產物權的證明文件,但是他們在證明力方面有細微的差別。不動產登記簿是由登記機構管理的、用以確認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jù),而不動產權屬證書僅為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從應然角度而言,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兩者沒有差別,均能有效證明不動產物權的法律狀態(tài)。此時,不動產權屬證書登記事項錯誤即為不動產登記薄記載錯誤,兩者無區(qū)分必要。不動產權屬證書與登記薄記載不一致體現(xiàn)在“登記錯誤”領域有兩種形式:其一是,不動產登記薄記載正確,而權屬證書記載錯誤;其二是,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正確,而不動產登記薄記載錯誤。不動產登記薄具有公信力且其效力優(yōu)于權利證書,而不動產權屬證書所起到的只是初步證明作用,*郭明瑞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42頁。實際物權變動還需以不動產登記薄記載為準。當不動產權屬證書和不動產登記薄記載不一致時,根據(jù)《物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除有證據(jù)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準。雖然不動產權屬證書登記記載事項有誤,但不動產登記薄記載是正確的,依法應以登記薄為準。這樣一來,對于不動產登記權屬證書錯誤,在“以登記薄為準”立法架構下能夠有效地避免權屬證書登記錯誤給當事人造成損害,不會產生登記錯誤損害事實,當事人和登記機構還可以通過更正登記制度來解決登記錯誤問題。而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正確但登記薄記載錯誤時,當事人可繞過登記權屬證書單憑相關身份證明、登記薄的記載進行物權變動,進而使得實際物權人受到損害,此時,正確的登記權利證書發(fā)揮作用的空間是有限的。綜上,不動產登記錯誤侵權行為中的“登記錯誤”特指不動產登記薄記載錯誤。

      另一方面,登記錯誤僅為登記特定事項的記載錯誤?!斗课莸怯涋k法》和《土地登記辦法》分別就房屋、土地登記薄所應記載的事項作了具體規(guī)定。根據(jù)《房屋登記辦法》第24條之規(guī)定,房屋登記簿應當記載房屋自然狀況、權利狀況以及其他依法應當?shù)怯浀氖马?。而根?jù)《土地登記辦法》第15條之規(guī)定,土地登記簿是土地權利歸屬和內容的根據(jù)。土地登記簿應當載明:土地權利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及地址;土地的權屬性質、使用權類型、取得時間和使用期限、權利以及內容變化情況;土地的坐落、界址、面積、宗地號、用途和取得價格;地上附著物情況。那么,是否上述所有事項的登記錯誤均構成不動產登記機構侵權中的“登記錯誤”?筆者認為,解答該問題需要具體分析登記事項及其對當事人權利的影響。權利人的姓名或者名稱、權屬性質、取得時間和使用期限、權利內容等直接決定了不動產權利的法律意義,劃定了權利特質,將直接影響當事人不動產權利,任何一項錯誤均可能給當事人不動產權利造成損害,因此,其登記錯誤是不動產登記機構侵權中的“登記錯誤”。相反,對于那些非彰顯不動產權利及其限制的必要事項錯誤,比如說登記人住址(地址)、聯(lián)系方式,由于這些內容錯誤并不會對當事人權利產生實質性影響,也不可能因此給當事人造成現(xiàn)實的損害,其不可能成為不動產登記錯誤侵權中的“登記錯誤”。

      2.登記錯誤給當事人造成了損害

      “登記錯誤給當事人造成了損害”包含了侵權行為構成理論中損害事實與因果關系兩個要件。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行為首先是一個“侵權”加害行為,“沒有損害,便沒有救濟”,損害事實是侵權的必然結果,損害事實是不動產登記機構承擔登記錯誤損害賠償責任的必備條件之一?;诓粍赢a登記機構登記錯誤損害賠償?shù)膰屹r償性質,這里的損害事實特指財產損害中的直接損害。另外,當事人所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害必須是基于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所致,即當事人的直接損害與不動產登記機構的登記錯誤有法律因果關系。

      三、登記錯誤侵權行為的形態(tài)

      (一)單獨侵權

      在侵權法領域,單獨侵權為侵權行為的常態(tài),無需法律特別規(guī)定。對此,我們應根據(jù)單獨侵權的一般原理,綜合運用各種法律解釋學方法,來對不動產登記機構的單獨侵權行為予以認定。所謂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單獨侵權行為指的是,不動產登記機構工作人員違法行使登記職責,沒有盡到“合理審慎職責”而導致登記錯誤,并由此給當事人的財產權利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不動產登記機構是登記錯誤侵權的唯一侵權人,不存在其他主體參與登記錯誤侵權行為的情形。

      (二)共同侵權

      根據(jù)侵權法理,共同侵權區(qū)分為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和無意思聯(lián)絡共同侵權兩類。法釋[2010]15號的第12條、第13條是侵權責任法關于共同侵權的一般原理在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錯誤侵權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

      1.法釋[2010]15號第13條: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

      根據(jù)法釋[2010]15號第13條規(guī)定,房屋登記機構工作人員與第三人惡意串通違法登記,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房屋登記機構與第三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在侵權責任法領域,惡意串通屬“共同故意”范疇,房屋登記機構工作人員與第三人對登記錯誤侵權有著共同的主觀故意,惡意串通違法登記給當事人造成損害,其符合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條件。除此之外,筆者認為,理解不動產登記機構參與的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還需著重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侵權主體復數(shù)性且必須有不動產登記機構參與。侵權主體復數(shù)性是所有共同侵權的共性,不動產登記錯誤領域也不例外。但與其他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不同,此類共同侵權必須有履行登記職責的不動產登記機構參與。房屋登記機構工作人員登記行為是履行登記職責的行為,應視同不動產登記機構行為。

      不動產登記機構參與的有意思聯(lián)絡共同侵權具有其顯著的特殊性,法釋[2010]15號第13條將此種共同侵權單獨規(guī)定,具有特殊的意義。此類有意思聯(lián)絡共同侵權是公權力組織與民事主體這兩類性質截然不同的侵權主體實施的共同侵權行為,這反映到法律責任以及救濟領域,會產生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民行交叉”問題。法釋[2010]15號第13條將此類有意思聯(lián)絡共同侵權作出特別規(guī)定,可以有效地解決不動產登記錯誤侵權領域的“民行交叉”問題。如果僅僅是多個普通民事主體因虛假登記而導致登記錯誤的共同侵權行為,只需按照一般民事主體侵權行為進行認定即可,其不是法釋[2010]15號第13條的適用范圍。

      第二,“惡意串通”共同實施侵權行為。“惡意串通”即所謂的“有意思聯(lián)絡”,它是此類共同侵權行為的關鍵要素。“惡意串通”指的是,不動產登記機構與申請人以制造錯誤登記事實、損害他人利益為目的,弄虛作假、掩蓋事實真相,在登記過程中里應外合、串通一氣違法進行登記。

      第三,此類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依法應承擔連帶責任。不動產登記錯誤侵權行為,是不動產登記機構與申請人“惡意串通”共同實施的,不動產登記機構與申請人同為加害行為人,正是兩者一致行為的整體產生了登記錯誤侵權結果,從保護受害人角度出發(fā),法律應要求不動產登記機構和申請人對侵權行為承擔全部賠償責任之義務。因此,法釋[2010]15號第13條規(guī)定:房屋登記機構工作人員與第三人惡意串通違法登記侵權的,房屋登記機構與第三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當然,連帶賠償責任是對受害人而言的,房屋登記機構和第三人其一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后,有權向未承擔責任的一方追償。

      2. 法釋[2010]15號第12條:無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

      根據(jù)法釋[2010]15號第12條規(guī)定,申請人提供虛假材料辦理房屋登記,給當事人造成損害,房屋登記機構未盡合理審慎職責的,應當根據(jù)其過錯程度及其在損害發(fā)生中所起作用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由此可見,作為侵權行為人的申請人和不動產登記機構在實施侵權行為時并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只是申請人提供虛假材料與登記機構未盡合理審慎職責行為作為一個整體直接結合發(fā)生了登記錯誤損害事實,但申請人提供虛假材料與登記機構未盡合理審慎職責行為對于損害結果的發(fā)生是不可或缺的,這完全符合無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行為特征,法釋[2010]15號第12條即為不動產登記機構與申請人無意思聯(lián)絡侵權的法律依據(jù)。除共同侵權之主體復數(shù)性外,理解法釋[2010]15號第12條還需著重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申請人與不動產登記機構雖無意思聯(lián)絡但行為相關聯(lián)。對于登記錯誤侵權,雖然申請人與不動產登記機構并不存在“惡意串通”的意思聯(lián)絡,但兩者均存在過錯(或違法行為),申請人提供了虛假材料辦理登記,而不動產登記機構也未盡合理審慎職責。正是申請人過錯與不動產登記機構違法行為共同導致了登記錯誤,并給當事人造成了財產損害。換言之,申請人過錯行為與不動產登記機構違法行為是致使登記錯誤損害發(fā)生的密切相關的兩個行為,離開任何一個行為將不會產生登記錯誤。

      具體而言,申請人提供虛假材料,但并不足以以假亂真,只要登記機構嚴格依法審查、盡到相應的審查義務便可避免登記錯誤,此時,如登記機構未盡合理審慎義務最終導致登記錯誤并給公民造成損害,由于損害是申請人過錯與不動產登記機構違法行為共同所致,他們應依法承擔無意思聯(lián)絡共同侵權責任。相反,如果申請人提供的虛假材料仿真度極高,即使登記機構盡到“合理審慎”義務仍無法發(fā)現(xiàn),此時,令不動產登記機構承擔登記錯誤責任便缺乏事實依據(jù),登記錯誤僅為申請人虛假登記所致,因此,只需由登記申請人單獨承擔虛假登記損害賠償責任。

      第二,登記錯誤損害結果統(tǒng)一。在無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中,數(shù)人侵權行為的時間或地點雖無需統(tǒng)一,但損害必須不可分割。*楊立新:《侵權法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第636頁。登記錯誤損害結果統(tǒng)一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登記錯誤損害后果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其二,申請人與不動產登記機構共同侵權與登記錯誤損害后果之間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也就是說,登記錯誤所致的財產損害是由申請人過錯行為與不動產登記機構違法行為共同所致。

      第三,此類無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依法應承擔按份責任。雖然登記錯誤是由申請人過錯行為與不動產登記機構違法行為共同所致,但兩者之間并無意思聯(lián)絡,申請人與不動產登記機構的侵權行為雖相關但仍相對獨立。因此,申請人與不動產登記機構應承擔相對獨立的法律責任,即按份責任。法釋[2010]15號第12條所規(guī)定的“相應”的侵權責任,體現(xiàn)的是共同侵權人之間責任份額的確定問題。確定共同侵權人之間責任份額應綜合考慮以下兩個要素:其一是責任主體的過錯程度,即申請人過錯程度和不動產登記機構違法程度,過錯大則承擔的責任份額大,過錯小則承擔的責任份額小;其二是申請人與不動產登記機構加害行為原因力的大小,即侵權行為在損害發(fā)生中所起作用,作用大則承擔的責任份額大,作用小則承擔的責任份額小。

      [責任編輯:趙守江]

      Study on the Real Estate Registration Agency for Error Infringement

      WU Chun-qi

      (BeijingCity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The constitute elements of real estate registration agency for error infringement should be centered on violations. “Fault” is not one of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No. 15 [2010] prescribes that “not doing reasonably prudent duties”, which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an element of real estate registration agency for error infringement. Real estate registration agency for error violations must meet three conditions: first, it must be job behavior; second, it is “not doing reasonably prudent duties”; third, there is registration error and causing damage. Real estate registration agency for error infring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eparate infringement and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contact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and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without meaning contact.

      real estate registration; registration agency; registration error; infringement

      2014-10-25

      吳春岐(1970- ),男,山東濱州人,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北京城市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不動產法(土地法、房地產法、礦產法)、不動產登記制度。

      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一般課題“不動產登記機關登記錯誤賠償責任研究”(09SFB2038);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研究項目一般課題“不動產登記錯誤賠償責任研究”(09CFXZ15)。

      D

      A

      1002-3194(2015)02-0039-08

      猜你喜歡
      權屬物權法申請人
      房屋“權屬存在爭議”的合理認定
      上海房地(2020年9期)2020-10-21 13:12:56
      淺析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
      7月1日起澳洲簽證費將全面漲價上調幅度達到5.4%
      留學(2019年12期)2019-07-29 07:04:12
      農村宅基地房屋權屬的確定
      紅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6:52
      一種含碘氫碘酸濃度的分析方法
      一種黃霉素A組分的分離純化方法
      淺談農村集體土地上房屋權屬登記與交易管理
      委托創(chuàng)作合同中著作人身權權屬的約定
      新形勢下的《物權法》商事適用性分析
      法制博覽(2016年21期)2016-02-03 23:41:45
      環(huán)境法視野下的物權法社會化進程
      學術論壇(2015年6期)2015-12-24 15:55:20
      江阴市| 贺州市| 罗城| 忻州市| 博爱县| 资源县| 齐齐哈尔市| 通许县| 巴青县| 洱源县| 应城市| 独山县| 琼海市| 福清市| 东宁县| 依兰县| 永年县| 奈曼旗| 娄烦县| 福泉市| 文昌市| 大洼县| 武平县| 常德市| 浏阳市| 界首市| 谢通门县| 九龙坡区| 从江县| 新闻| 武胜县| 肇庆市| 海口市| 延庆县| 阿图什市| 二连浩特市| 江华| 桂阳县| 华安县| 襄樊市|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