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宋一行
魔都購車記(五)
——臨牌
文/圖: 宋一行
魔都與其他各省市一樣,臨牌的使用期限最多為三個月,且每月都要進(jìn)行更換。但身在魔都想拍一塊滬牌,如果不找代拍,那么除非你人品大爆發(fā),否則在這三個月里能拍中滬牌的概率不足5%。那么過了臨牌有效期后,在魔都拍牌的日子里該如何合法上路呢?
在魔都,臨牌是一種讓人又愛又恨的物件——愛它,是因為你在臨牌有效期內(nèi),可以在趕路時偶爾超個速不至于被電子探頭捕獲;在路邊停個車去超市買瓶水時,不用一步三回頭地防止自己的愛車在短短幾分鐘里被交警貼條……總之,有一張臨牌通常意味著在這短暫的一段有效期內(nèi),你可以稍稍放縱地開車而不用擔(dān)心被各種違章攝像頭抓到。恨它,則是因為在魔都的車管所,上牌前不允許貼膜,否則影響車輛辦理行駛證時的拍照,年檢時就有可能通不過;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臨牌在身,便意味著你仍沒有拍到牌照,仍需在浩浩蕩蕩的拍牌大軍中步履維艱。需知,上月魔都的拍牌人數(shù)已經(jīng)激增到16萬人,而拍中牌照的總數(shù)被控制在7千張,這5%不到的中標(biāo)幾率實在無法讓人感受到絲毫的誠意。但當(dāng)我行文時,回頭看看窗外滬閔高架的擁堵情況,又很能理解車管所此舉的用意。畢竟誰都不想花了8萬多元買了塊鐵皮上了高架,結(jié)果還沒別人在地面道路行駛得快。
其實任何國際化大都市,都存在著交通擁堵這一世界性的難題。如城市人口密集的東京,它們解決交通擁堵便是通過方便準(zhǔn)時的地鐵和高昂的停車費來治理,有趣的是巴黎、倫敦等國際化大都市都采取同樣的方法來解決堵車的難題,甚至倫敦還對進(jìn)入市中心的車輛征收“擁堵補償費”……
我們購車記的主角費先生便是這無奈人士中的一員。據(jù)他親述,光是換新臨牌他就已經(jīng)跑了4次了。如今他昂克賽拉的3個月上海臨牌有效期已滿,他開始通過黃牛一次次購買其他省的臨牌,這比起帶著一堆證件跑到省市所在地車管所去辦理一張臨牌要方便多了,不過相應(yīng)的,價格也比魔都的臨牌要昂貴。他跟我算了一筆帳,中國有23個省,目前黃??梢蕴峁┱?guī)臨牌的省有14個,即交警隊備過案的可查詢的臨牌。費先生樂觀地說道,“每個省可以辦理三個月的臨牌,14個省就有42個月臨牌使用期,也就是說,我有3年多的時間去拍一塊滬牌,我就不信這三年間我連一次撞大運的機會都沒有!”其實我沒告訴他身邊已經(jīng)有拍了一年半沒拍到滬牌的朋友……按說從概率學(xué)角度計算,就算中標(biāo)率為5%,拍20次中一次折合到42次拍牌的過程中確實也是足夠了。但其中每月找黃牛換新臨牌所
付出的時間、精力上的花銷;每六個月跑車管所排隊換拍牌標(biāo)書所造成時間、精力上的花銷,如果把這些隱性付出都加在一起,其實也對正常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干預(yù)。
TIPS:
隨著上海杜絕二手車活牌的交易,滬牌變得越來越緊俏,每月的滬牌拍牌日也變得越來越硝煙彌漫。經(jīng)常能聽到周圍朋友說,家里兩口人或三口人一起買標(biāo)書拍牌,為的只是多那僅有的5%中標(biāo)率。而隨之發(fā)展的臨牌業(yè)務(wù)也越來越興旺。畢竟這沒中牌照的15萬人里,去除黃牛的1萬多人與那些沒買車或購置家里第二輛車的那3~4萬人,10萬人的臨牌著落可是一筆不小的業(yè)務(wù)。
沒上牌在魔都還有另一個煩惱,便是無法貼膜。再加上費先生提車回來的時候正是上海天氣最熱的那段時間,氣溫天天維持在32攝氏度以上,上期“購車記——停車”就有提到,因為費先生的小區(qū)較老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地面停車區(qū)提供停車,因此,在這段無牌可上的日子里只能飽受風(fēng)吹日曬的折磨,而車內(nèi)的大部分熱量是通過未貼隔熱膜的玻璃窗輻射進(jìn)來的。有次費先生和朋友新上了牌的新車一起停在飯店門口,出來時,他坐進(jìn)朋友貼了隔熱膜的朗行里。據(jù)他親述,貼了膜的車和未貼膜的車停在一起,坐進(jìn)去的感受就好像燙嘴的開水和溫?zé)岬拈_水的區(qū)別……比起防爆、防盜、阻隔紫外線、窺探隱私等等,隔熱的實用性絕對是貼膜中受益最大的。(未完待續(xù))